評價總結李世民一生的功過(最像李世民的少年王子)
2023-08-05 15:45:22 1
近日大司馬將會撰寫一組盛唐到中唐歷史轉變的文章,來幫助大家更好的追看熱播劇《大唐榮耀》。
前文地址:
大唐榮耀:唐明皇為什麼虐太子如虐狗|文史宴
中唐時代,有一位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少年王子,英才蓋世,卓犖不群。
李世民少年英雄;他也少年英雄。
李世民少年時勸父親起兵,建立大唐基業;他也少年時勸父親稱帝,再造大唐。
李世民剛毅果決,英武善射;他也剛毅果決,英武善射。
李世民用兵如神,屢戰屢勝;他也擅長用兵,屢戰屢勝。
李世民率精兵強將,平定四海群雄;他也差點做了天下兵馬大元帥,平定滔天叛亂。
李世民最後登上帝位,開創貞觀之治,成為中國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他卻因讒言而死於非命,在歷史中湮滅無聞。
他就是——建寧王李倓(tán)。
有其母必有其女的太平公主
自李世民殺兄屠弟逼父奪位以來,或者說自西晉皇權失範皇族惡性殘殺以來,對至親的猜忌與殘酷,已經成為這個帝國的傳統,尤其是李隆基從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位置當上了皇帝,使得他對周遭的親人防範更甚。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生有四子:孝敬皇帝李弘、章懷太子李賢、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李隆基的老爹李旦不過是第四子,而李隆基又不過是李旦的次子而非嫡長子,按宗法制度,他本來完全沒有機會繼承帝位。
不過李弘、李賢做太子時,因為與武則天爭權,被武則天狠心殺死。唐中宗李顯一族除李顯自己,實際上覆滅在李隆基手裡,唐睿宗李旦在李隆基的逼迫下連妹妹太平公主都保不住。想李隆基從小就自稱「阿瞞」,以曹操為榜樣,他那頗富藝術家氣質的大哥李成器哪敢跟他爭,早早的把太子之位拱手相讓。
李隆基畢生尊敬的大哥
寧王李憲
李隆基剁伯母,殺姑母,逼父親,嚇大哥,這才做上皇帝,他當然知道皇帝這個位置有多兇險。所以他對於皇權一切潛在的威脅,處理得都是乾脆利落,寧可錯殺,不可放過,哪怕是自己的至親,或者說,尤其是自己的至親。
李隆基早年的幾個妃子生了長子太子李瑛、五子鄂王李瑤、八子光王李琚,中年以後寵幸武惠妃,武惠妃想讓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唐玄宗第九子)成為太子,與宰相李林甫合謀陷害李瑛等三人。李隆基明知事有嫌疑,依然狠心處死了三個親生兒子。
開元二十六年(738),按長幼順序,就輪到了第三子李亨(當時叫李嶼)當太子,於是,李亨、李倓父子的太平日子就到頭了。
飽經磨難的童年
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身上流淌著武則天的野性之血,對權力的變態渴望和不擇手段與武則天如出一轍,她一不做二不休,繼續與李林甫合作,準備扳倒新任太子李亨,把兒子李瑁推上皇位。
於是李林甫屢興大獄,陷害李亨妻兄韋堅(水利專家)、好友皇甫惟明(名將)至死,李亨被迫與妻子韋妃離婚。李林甫又陷害李亨的摯友、盛唐第一名將王忠嗣,致使其被貶死。
郭子儀、李光弼的伯樂
大唐名將王忠嗣
李亨終日生活在恐懼之中,因為害怕被構陷,屋子也不怎麼掃,樂器也不敢用,女色上也不敢放縱,才四十出頭就已經滿頭白髮,滿臉皺紋。
李倓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富貴尊榮沒享受到多少,但磨練了他的性格。所以他少年時就「英毅有才略」、「善騎射」,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少年王子。
好在李亨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身邊也有幾個得力助手,比如後來的神仙宰相李泌,還有他的妃子張氏(即後來的張良娣,李亨的表妹),總算是慘澹經營,苦苦支撐,一直待在太子的位置上。
天寶十四載(755),震動天下的安史之亂爆發,承平日久的內地官兵哪裡是安祿山久經磨練的東北軍的對手,幾個月之後就被叛軍從範陽(今北京附近)一直打到潼關。好在哥舒翰率西北軍及時入援,死守潼關,令叛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粟特胡人、打破大唐的安祿山
但宰相楊國忠與哥舒翰爭權,逼迫哥舒翰出關迎戰,結果西北軍全軍覆沒,潼關失守,長安危急。唐玄宗只好帶著近支宗室和親信大臣逃離長安,準備進入蜀中避禍。
不過,楊國忠在李林甫動搖太子的幾次大獄裡出了大力,而當時又兼任劍南節度使,蜀中是他的地盤,如果到了蜀中,李亨肯定會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而安史之亂與楊國忠不斷刺激安祿山有很大關係,在一般士兵看來,是楊國忠一手製造了安史之亂,又一手敗壞好局,令安祿山攻入潼關,逼得他們背井離鄉。
於是,對楊國忠,以及楊國忠背後的後臺唐玄宗的不滿,在大部隊西逃的途中慢慢的發酵。
最經典的楊國忠
理所當然是高蘭村版
而這些不滿的人群之間,開始了悄悄的串聯,一場改變唐朝國運的政變正在醞釀之中,而建寧王李倓也即將登臺,演出他人生中最耀眼的篇章。
馬嵬之變的主持人
唐玄宗出逃是帶的衛兵主要是龍武軍和內飛龍兵,都是北衙禁軍。
唐朝禁軍分南衙、北衙兩塊。南衙就是以府兵制為基礎形成的十六衛,是政府的部隊,拱衛京城;北衙則是唐朝功臣子弟組成的皇家私人部隊,守衛皇帝居住的大明宮。
隨著府兵制的崩潰和皇權的擴張,南衙禁軍日益萎縮,北衙禁軍日益壯大。唐玄宗時,北衙禁軍包括北門四軍,及左右龍武軍、左右羽林軍,以及後來宮廷馬政系統組建的內飛龍兵。
安史之亂時,南衙禁軍早已名存實亡,北衙禁軍也因為平叛而損失慘重,唐玄宗西逃時,跟從的衛士只有龍武軍、內飛龍兵各一兩千人。
龍武軍由唐玄宗親信陳玄禮統帥,內飛龍兵則由太子李亨率領斷後,侍奉李亨的宦官李輔國出身飛龍廄系統,對飛龍兵也有很大影響。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
於是陳玄禮與李輔國串聯,在馬嵬(wéi)驛鼓動兵士譁變,殺死楊國忠,逼唐玄宗縊死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也有說法認為太子李亨、陳玄禮之間並未主動串聯,而是兵士偶然譁變,使他們因緣際會,出現在前臺。
但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兵變,都讓李亨站在了老爹李隆基的對立面,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不料陳玄禮跟李亨的政治訴求不同,逼死楊貴妃以後直接向唐玄宗效忠,這樣就讓李亨陷入了尷尬,進退兩難。
這個時候,李亨的三子建寧王李倓挺身而出,為李亨謀劃了一條萬全之計: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另立中央。
馬嵬之變出了大力的李倓
首先,李倓為這種不光彩的行為舉出了一條冠冕堂皇的理由:唐玄宗入蜀,等於偏安,把大散關以東拱手送給叛軍,所以老爹你身為太子,有責任挺身而出,拒絕入蜀,收拾精兵強將,留下來平亂。
然後,李倓又點出了計劃的可行性:雖然河西軍崩潰了,但朔方軍主力尚在,朔方軍的主帥郭子儀、李光弼曾經是老爹你的下屬。
唐玄宗時曾經讓諸子掛各地節度使的虛銜,李亨就擔任過朔方節度大使,雖然只是一個虛銜,但朔方軍的屬官元旦時都會來朝見,所以不是完全沒有聯繫。而現在天下綱紀蕩然,朔方軍擁戴李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李倓的計劃如此周全,讓幾十年的窩囊廢李亨終於雄起了一回,向唐玄宗提出分兵北上。唐玄宗一面為勢所迫,一面可能也覺得李亨這窩囊廢翻不起什麼浪來,果然同意了。
窩囊廢李亨的雄起
然後,李倓充分展示了他的將帥才略,統帥禁兵當先開路,一路擊潰小股叛軍、劫匪,身先士卒,血染徵袍,一日百戰,戰無不勝,護送李亨有驚無險的到達朔方。
殘殺傳統與宿命
李亨到達朔方,果然獲得朔方軍將帥的擁戴。當時西北軍、東北軍、朔方軍是唐朝的三支主力部隊,西北軍已崩潰,東北軍是叛軍,所以掌控朔方軍的李亨實際上成了唐朝拳頭最大的人,而且同時還有太子的身份,實力與合法性兼具。
李亨隨即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奪取了老爹的權力。
而李倓的擅長籌劃、文武雙全,在李亨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李亨打算用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主持平叛。
而李亨的密友、同樣擅長奇謀秘計的李泌進言,應該立長子廣平王李俶(chù,日後的唐代宗)為大元帥。
奇策無雙的鄴侯李泌
李亨認為李俶是太子,應該待在中央建立威信,怎麼能出徵在外,做這種打雜的事呢,而且太子的將略也遠不能與李倓相比。李泌則點醒他:現在是亂世,人心易歸於有軍功的人,你忘了李世民和你爹李隆基怎麼上臺的了嗎?
李亨悚然一驚!
當年李世民以李淵次子的身份東徵西討,消滅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勁敵,同時也組建了天策府的個人勢力,最終殺死太子李建成,逼迫老爹李淵退位,登上帝位。
李隆基則在多次政變中拉攏北衙禁軍,令兄長李成器不得不交出太子之位,老爹李旦不得不徹底退出權力舞臺。
而李倓當日謀劃之周全,氣質之英武,極有李世民為父籌謀、立取天下的意思。
而且李倓還懂得為自己收攬聲譽。李亨想賞給張良娣七寶鞍,被李泌以「四海分崩,當以儉約示人」為由諫止,李倓被父皇的納諫感動得直哭,而且哭聲很大,吸引了宮廷裡很多人的注意。
唐肅宗的表妹與妃子
工於心計的張良娣
當時唐肅宗的私人張良娣、李輔國與代表政府的李泌矛盾不斷增加,李倓則與李泌過從甚密,還曾經找李泌商議,想做掉張良娣,而且還揭發張良娣的私生活問題。這不是想在朝中搞一個天策府,針對老爹嗎?
當年李世民、李隆基奪權路上,針對的可不止是兄弟,還有他們的老爹啊!李亨越來越覺得李倓是李世民第三、李隆基第二,是一個有可能炸死自己的定時炸彈。
於是當李輔國進讒,說李倓因為沒當上大元帥,謀害太子時,唐肅宗順水推舟,做掉了自己最能幹的兒子、頗有李世民之風的李倓。
李倓——李世民再現!
而李俶主持的平叛,也因為其軍事才能平庸,曠日持久,最終不得不姑息河北的安史叛將,用他們為當地的節度使,使河北脫離唐朝中央的掌控。
尾聲
李唐皇族殘殺,並沒有因為李倓的死而中止。
李隆基不情不願的承認李亨為帝的時候,已經開始布局,用二十三子永王李璘為江淮四道節度使,總攬江淮軍政。但唐肅宗很快搞定了不聽話的李璘,李璘死於江南官吏之手。
張良娣因與太子不和,打算擁立唐肅宗次子越王李係為帝。太子李俶與李輔國合作,當著病重的唐肅宗的面,殺死張良娣與李係,唐肅宗驚懼而死。
唐肅宗病重時,李隆基身體尚好,卻在唐肅宗死前三天突然死亡,事有嫌疑。明代劉仲達《鴻書》說五代時軍閥溫韜盜掘唐玄宗泰陵時,發現他腦袋被利斧劈成兩半,是死於非命,不過也有說法認為泰陵不在溫韜轄地之內,他盜不了,這是假的。但總之,李隆基有很大的可能不得善終。
天道循環
唐明皇的悽涼晚景
直到唐憲宗以後,權力結構上出現了緩衝階層宦官,以及宋初出現了理想的緩衝階層士大夫之後,皇族不用直接掌權,逐漸淡出政治舞臺,皇族間的惡性殘殺才逐漸結束。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