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方言嫩森森是什麼意思(興化方言扚dì)
2023-08-05 21:24:58 4
扚(dì)
這個字筆畫不多,但讀音、義項都較為複雜。我只能取其與興化有關的音、義一說。
這個字有一個讀音「dí」,其義為拉、引。《說文解字》認為,此字「從手勺聲」。既然「從手」,那這個字就該表示動作;「勺聲」也不難解釋,「的」、「玓」都是讀「di」的。《史記·天官書》中有:「扚雲如繩者,居前亙天,其半半天。」只是許多古籍上都把這個字寫成「木」旁,顯然是錯了。王念孫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案杓當為扚,字從手,不從木。」現行的諸種字典也多將「引、拉」義的「扚」注音為biāo,也是不對的,讀biāo的是「杓」字,指的是北鬥星柄部的三顆星。
網絡圖片:鄭州父親節創意——給父親扚鬍子
「扚」在興化方言裡讀dì,意思與「引、拉」也有些區別,是指一根一根地拔,其動作應為先緊緊地捏住或夾住,然後猛地一拔。鴨子身上的毛已被撏過一遍,還要再把少量的毛管拔掉,就需要用鑷子一根一根地去扚;有人上了年紀以後,睫毛往裡長,就要請醫生把那些戳得人眼睛又疼又流淚的睫毛扚掉;稻田裡有一種雜草叫糝子,農民們為了防止成熟的種子在來年危害莊稼,會把剛露頭的糝穗扚除;菜農在菜地裡割了些韭菜,為了有個好賣相,他先要把夾在韭菜裡面那些礙眼的雜草扚上一遍。
網絡圖片:需要我幫忙扚毛嗎
我想起一個扚頭髮的故事來。故事的主人公是個篾匠,經常挑著擔子到我們村裡做手藝。聽大人們講,他年輕時曾暗自喜歡上了隔壁的一位姑娘,但姑娘全然不知。一天,他竟偷偷地扚了那位姑娘的一根頭髮,姑娘的母親知道情況後,一路罵著鬧上門來,說是篾匠揪了她姑娘的頭髮。篾匠辯解說自己只是扚頭髮,不是揪頭髮。在興化話中,扚頭髮很可能是開玩笑,頂多是惡作劇,而揪頭髮就是故意傷害。但姑娘的母親卻不管到底是扚是揪,還是把篾匠家的鍋給砸了。一場風波過後,姑娘就開始躲著篾匠。不久,篾匠的精神出了問題,常看著女人傻笑。村裡人都說他得了花痴,要用那位姑娘的手指甲煮茶喝。姑娘的母親經不住村裡人的勸說,真的給篾匠送去幾片姑娘的指甲。但篾匠喝了姑娘的指甲茶後,精神病並未見好。後來那位姑娘遠嫁蘇州,而篾匠則一直打著光棍。記得他到我們村做活時,已有四五十歲,人們總是問他有沒有娶老婆,常問得他張口結舌,如果有誰提出要給他介紹對象,他就會樂得不受人家的工錢。
網絡圖片:以色列培育的無需扚毛的雞
有人認為這個字應寫成「㲳」,《廣韻·質韻》注曰:丁結切,手拔物也。從字義上看,這個字更符合興化話中的「dì」,但這個字的字形讓人難以理解,是「根本丟失」之會意嗎?
興化方言:小孩子噦(wè)奶了噦(wʌ)
這個字在普通話中讀yuě,這個讀音在《現代漢語詞典》裡僅有一例,可見此字不常用,此音不常讀。在興化話中,這個字應讀成烏惡(入聲)相拼,這個讀音也很特別,我甚至無法找出一個同音字來。《現代漢語詞典》對這個字的解釋是:其一,擬聲詞,嘔吐時嘴裡發出的聲音,如,噦的一聲,吐了;其二,口語,動詞,嘔吐,如,剛吃完,都噦了出來。
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是《黃帝內經素問》(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於岐伯也),此書大約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書中對「噦」的解釋是:「中央生溼……在變動為噦。」這裡的「噦」就是現在所說的打呃。明帶崇禎末年國子監生張自烈編撰了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正字通》,此書曾是清代編撰《康熙字典》的重要依據,書中有一段話:「方所謂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這裡的「噦」就是「乾嘔」的意思。再後來,「噦」也就有了嘔吐之義了。《儒林外史》第六回有:「口裡作嘔心,噦出許多清痰來。」《西遊記》第七十五回有:「你們快去燒些鹽白湯,等我灌下肚去,把他噦出來。」
在興化話中,「噦」與「嘔」已經是同義詞了:你可以說「乾嘔」,也可以說「乾噦」;你可以說「嘔得一塌糊塗」,也可以說「噦得一塌糊塗」;你可以說「小孩子嘔奶」,也可以說「小孩子噦奶」。
二十多年前,我和友人在興化城搜集「中原才子」宗臣的故事時,就想使用這個字,但終因不得其形而寫成「嘔」字。現在,我可以用這個字來講述這個故事了。
明末嘉靖年間,宗臣因不滿朝政的腐敗遭到奸臣嚴嵩的嫉恨。嚴嵩知道宗臣酷愛司馬相如的賦,就購得一本司馬相如的賦集置於老鼠出沒處,讓老鼠交配的膠液滴在書上,又將這本書陳於宗臣必經之路的書攤上。宗臣見此書如見故友,當即買下。此後,宗臣便經常誦讀書中文章,他在翻書時喜歡用手指沾上唾沫,便在不知不覺中把書頁上的膠液咽進肚裡。一段時間後,宗臣竟腹脹如鼓,常覺有東西往喉嚨上竄,但又噦不出來。宗臣因病辭官,回到興化城。他築室於如今小南門外滄浪河畔的百花洲,整日讀書其中。一日,他信步來到郊外,一老農認出他來,邀他作客。老農殺了一隻雞招待宗臣,但雞未上桌就被一隻花貓吃掉大半。老農氣極,一刀把花貓砍成兩段。老農靈機一動,就用貓肉燒出一道菜來。宗臣不知是貓肉,竟也吃得有滋有味。回到百花洲,宗臣覺得肚子裡如翻江倒海,一陣劇烈的疼痛後,他嘴裡竟噦出許多已死的小老鼠來。為宗臣治病的中醫見狀,知道他是中了壞人的陰招,把宗臣讀的書拿來一看,便明白了究竟:宗臣把書頁上的膠液咽進肚後,肚子裡便生出一些幼鼠;他無意中吃了貓肉後,那些幼鼠自然被克而亡。
宗臣康復後,赴京任職。雖然他只活了36歲,但他卻給後世留下了光彩的道德文章。
興化方言:看誰玻璃球厾(dū)得準
厾(dū)
厾,讀「度」。這個字說得多卻寫得少,連《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都沒收錄。它與丟字相似,仿佛鏡子內外的一對。它的樣子很像一個人踢了一腳,肚子裡還嘀咕了個「去」字。有的字典上說它是吳方言詞,是沒有什麼道理的,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江西、四川等地區都用到這個詞,它怎麼就成了吳地的專利呢?
我無意藐視權威,但我確實能說出字典中的不少錯誤。舉個例子吧,字典中對「搔癢」兩個字的解釋就都有問題。字典說,搔就是「用指甲撓」,「用指甲」這個限制明顯是多餘的,難道用老頭樂撓就不是搔嗎?字典又說,癢是皮膚或黏膜受到輕微刺激時引起的想撓的感覺,照此解釋法,疼就是難受的感覺,死就是沒了感覺,這不等於沒有解釋嗎?扯這麼遠,只是想說字典也值不得迷信。
言歸正傳。厾字有三個義項興化人是用不到的。一是猶「滴」,如,一厾墨水。二是語氣詞,《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句:「拆開紙包,看那銀子,果是雪厾。」三是表示人稱代詞的多數,相當於「們」,清代刊印的戲曲劇本《綴白裘》中有一齣戲叫《荊釵記》,戲中就有一句是「你厾兩個老人家」。
在興化地區,厾字只有兩個義項。一是當「丟」講,如,那東西沒用了,把它厾到灰堆上去。秧歌飄蕩時節,男勞力們有一種活計叫打秧,有的地方也稱之為厾秧,就是把擔子裡的秧苗厾給插秧的婦女們。興化人口語中用「厾」比用「丟」更普遍、更經常,不過,我們所說的「厾」就是「扔」,完全沒有丟字中還有的遺失、擱置之義。
厾的另有一個義項是指用指頭、棍棒輕擊輕點,如,他在桌上厾了一下子;又如,在衣服上厾了個點兒。畫家作畫時隨意點染就叫點厾,其方法是用畫筆在畫布或畫紙上輕厾,以點綴景物和著色。我們小的時候,腦瓜上大概都曾由父母或老師用彎曲的手指厾過的吧?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個問題來,許多人在表示敲擊發出的聲響時,喜歡用「篤篤」作擬聲詞,如,門口傳來「篤篤」的腳步聲,這顯然是不妥的。儘管擬聲詞不過是模擬聲音,寫法無定,但由厾而產生的聲音,當然用「厾厾」作擬聲詞最好了。
【作者簡介:毛家旺,1958年出生,江蘇興化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雜文學會會員,民俗及方言學者。在全國文學期刊及媒體發表各類作品百餘萬字,有專著《泰州方言例解》《庶民的禮俗》和中篇歷史小說《鹽場的反叛——張士誠傳》】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