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漫畫附頁結局(進擊的巨人結局成了當今漫畫界最大惡性事件)
2023-08-05 17:21:00 3
文丨小水
《進擊的巨人》最終回,成功示範了如何畫出一個「親者痛,仇者快」的大結局。(後面會有劇透,你怕就別往下讀了。)那些從三年前就開始宣揚「巨人」必將爛尾的黑子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而直到最後一刻都堅信諫山創能完成一發逆轉的粉絲們終於垂頭喪氣承認看走眼了。
莊嚴宏大的巨人世界,在最後一秒塌縮成了一個嘲弄的鬼臉。
如果爛尾是一種罪,那麼岸本齊史、久保帶人最多算是生活所迫、情勢所逼,讀者只能同情地感嘆任何人放在那個位子上都未必能做得更好;而諫山創,明明可以老老實實站完最後一班崗,收穫鮮花與榮譽,卻偏偏想著靠幹一票大的震驚世人,這才是漫畫史上真正搞惡性恐襲的甲級戰犯。
巨人粉絲抵制諫山創
我殺了我媽媽
這兩天,網上出現了很多段子,試圖向沒看過「巨人」的人描述「巨人」的結局究竟有多離譜,比如「哈利波特操縱伏地魔殺了自己的媽媽」等等。但在我看來,這一「弒母」橋段卻可能算得上是最終話裡唯一的可取之處。
《進擊的巨人》的故事開始於男主角艾倫目睹自己的母親被巨人活生生地吃掉,艾倫為了向巨人復仇,才有了之後所有的故事。而在最後一話中,作者暗示大家,事實上艾倫利用了自己預知未來、幹涉過去的能力,操縱巨人在過去將母親吃掉,以完成因果鏈的閉環。像這樣銜尾蛇式的情節設置,本身並不稀罕,正因為在倫理上令人難以接受,才具有足夠的意外性。
眾所周知,諫山創是一個喜歡「背叛」讀者的人,讀者也享受這樣的「背叛」,從「我是鎧之巨人,他是超大型巨人」到「這是你自己開啟的故事啊」,《進擊的巨人》中上演過太多次驚天大反轉,那種僅僅因為獲得了一個新的信息,就使過去所有熟悉的情節生發出全新意義的衝擊感,是「巨人」被許多讀者奉為神作的重要原因。
由於日本漫畫連載制度的特殊性,這樣縝密、充滿前後呼應的情節架設,對於那些每周更新的少年漫畫來說是無法想像的,即便是有更多時間可以打磨作品的月刊漫畫中,「巨人」也是鶴立雞群——比如漫畫的第122話呼應了第1話中的伏筆,中間隔了整整十年,誰讀到此處不會為這樣的布局感到震撼呢?
總之,雖然弒母這一反轉的必要性有待商榷,但完全符合諫山創一貫的風格——前期早已埋下足夠的伏筆、具有驚人的殘酷性、對之前的許多內容構成顛覆。如果最終話能有十個這種級別的反轉,或許能挽回一些風評,不過很遺憾,人只有一個母親。
-200分的作品
「巨人」大結局真正的惡劣之處在於,作者毫無疑問知道讀者想看什麼,也知道如何才能讓讀者滿意,卻選擇了精準毀掉每一處收束。就如同一所大樓的設計師墮入黑暗面,決定在自己的設計的樓裡安裝炸彈,那他一定能以最精簡有效的方式完成炸樓任務。
舉個例子,我們看到在最終話中,那些讀者最想知道的關鍵問題,其實作者都一一回答了——只不過是以一種回答了還不如不回答的方式。
主角想要毀滅世界的原因,沒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隱情,就是出於最天真的想法,自己去做大惡人,好讓阻止自己滅世的那些朋友們成為英雄。
巨人的詛咒持續了兩千年,是因為奴隸少女愛上了殘害自己的奴隸主,甘願為他做牛做馬;為什麼現在詛咒又解開了,是因為奴隸少女看到了主角被自己的愛人斬首。為什麼?這個問題嘛,你得去問作者了。
主角最終屠殺了全世界80%的人口,面對遍地腐屍的一片焦土,朋友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的回答是:「為什麼?我也不知道。雖然不知道,但是單純地就想這麼去做。」
而對於這樣一個心智年齡仿佛驟降到13歲,隨隨便便就殺掉八成人類的主角,其好友的反應是什麼呢?——「謝謝你為了我們成為殺戮的罪人。」
從情節設置上來說,能夠讓殺死八成人類變得合理的,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不殺的話會死掉十成。然而無論是弒母、還是屠殺人類、抑或是主角被斬首,作者直到最後也沒能為這些選擇提供能足夠讓讀者接受的必然感;相反,我們發現主角仿佛早早就放棄了思考,他的身上看不到改寫命運的信念,只剩下不願再與命運纏鬥的疲倦。
一般的少年漫畫給人的感受是,開篇的時候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主角們一路來的努力,最後世界變好了一點。而「巨人」帶給人的感受則是,開篇的時候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主角們一路來的努力,最後世界變得一塌糊塗,讀者發現還是第一話的世界最好。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人物的塑造上,幾位主要角色在最終話裡都顛覆了以往的性格,可謂醜態百出,輕浮至極。苦大仇深、負重前行的男主角艾倫突然退化成了無理取鬧的黃毛小兒,持最堅定人道主義立場的阿爾敏對著屠殺人類的主角表示感謝,老大哥萊納最後的畫面是聞著人妻的信紙發情,希斯特裡亞的懷孕被證明毫無意義,而上一話剛剛大義滅親的三笠,直到最後也沒有尋回屬於自己的人生。
前不久諫山創採訪時說了這樣的話,「比起80分的作品,即使是-200分的作品,只要是存在著自己內心面的作品就是有價值的」。而從「巨人」結尾對整部漫畫構成的瘋狂爆破來看,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可能更為直接而扭曲——比起80分的作品,-200分的作品才更有價值。
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
不是不能畫好,是不想畫好,是故意想畫一個史上最爛的結局,讓自己成為千夫所指、萬眾唾棄的大罪人,這就是確確實實發生在「巨人」最終話裡的事情。
「我最怕的事情就是畫完了連罵的人都沒有,要是這樣的話,還不如畫成超級大爛作吧」
「從來沒有看過這麼難看的漫畫,這樣的評價對我來說反而更有價值。」
諫山創這些曾經被當做玩笑話的狂言,如今看來竟是如此正經的「犯罪預告」。
如果要像剖析犯罪者一樣去審視諫山創的話,我們可以說,諫山創出生於日本大分縣的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山村裡,從小內向寡言、身體瘦弱的他,處處受到同學的欺凌,讓他形成了因自卑而導致自尊心極強的敏感型人格,而畫漫畫成了他唯一的宣洩出口,也讓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握有力量。
被問到畫漫畫的理由是什麼,諫山創回答說:「想要攻擊什麼東西。背叛他人啊,傷害他人啊,傷害讀者啊,雖然確實有點不太厚道,但說實話,我打心底想要這麼做。因為我自己作為一個觀眾看電影的時候,也會覺得那些傷害自己很深的電影,更容易被銘記在心。」畫漫畫對諫山創來說或許是一種代償般的復仇行為,讓讀者感受自己曾經受到的傷害,並在讀者的痛苦中一再品嘗握有權力的快感。
諫山創平時喜歡上網搜索讀者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其中令他最感同身受的一則評論是這樣的:「要是按照讀者的意見去畫漫畫,那這部漫畫我就不看了。」倘若他真是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在乎他人眼光的作者倒也罷了,然而頻頻發出「爛尾預告」、渴望掀起輿論風暴的諫山創,分明是典型的劇場型犯罪者,漫畫成了他滿足權力欲的最佳道具。
而誇張的爛尾表演,或許還有一層掩蓋真相的意思,那是一個自尊心極高的他不願意承認的事實——自己其實無法畫出一個超越所有人想像,真正配得上這部漫畫的優秀結尾,恰如那些因為壓力過大而索性交了白卷的優等生們。
還記得在「巨人」第一話的卷首,編輯曾經寫下了這樣頗具煽動性的推薦語:「這份才能是真實的嗎!!?」作為曾經十分喜愛「巨人」、認真讀完整部作品的讀者,現在的我確實有資格來回答當初編輯的問題——這份才能毫無疑問是真實的。
巨人第一季
但這份針對讀者的惡意同樣是真實的。僅僅是為了傷害讀者,就不惜毀掉自己花十餘年時間打造的心血之作,對諫山創來說,這或許是屬於他自己的「弒母」。
事到如今,不如說慶幸諫山創成為了漫畫家,而沒有將他那些瘋狂的念頭付諸現實。而此時的他,應該正在匿名論壇上得意地閱讀著讀者的惡評,正如那些一再返回兇案現場的兇手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