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芻式思維(研究揭示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
2023-08-05 08:04:34 2
當人們沉浸於悲傷和憂愁中,頭腦中縈繞的痛苦念頭揮之不去時,這種現象在心理學文獻中被定義為「反芻思維(rumination)」。反芻思維是一種對負性情緒本身及其可能原因和後果的反覆思考。這是一種比喻形式的命名,反芻是反芻類食草動物的一種習性,它們會把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再退回口中咀嚼,當沉浸在負面想法中無法自拔時,就像反芻動物一樣把早已消化的念頭不斷地拿回來反覆考量。反芻思維和抑鬱症(重性抑鬱障礙)存在密切聯繫。它是在抑鬱症患者身上常見的心理現象,也是導致抑鬱症的重要風險因素。反芻思維這樣的高級心理活動一般都被認為是大腦活動的外在表現,因此,重要問題是:當我們陷入反芻思維時,大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圖1.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是怎樣的
已有研究發現,反芻思維可能與人腦的大尺度腦網絡——默認網絡有關。默認網絡是一系列活動水平在靜息狀態下比執行任務時更高的腦區,它可以進一步細分為3個子系統:負責自我相關思維的核心子系統、負責邏輯關係思維與現在的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以及負責自傳體記憶與過去的內側顳葉子系統(圖2)。當我們進行反芻思維時,屬於默認網絡的大腦區域的活動水平上升。然而,在反芻思維時這些腦區之間的是如何相互作用,尚不清楚。
圖2.默認網絡包含的腦區,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子系統紅色:核心子系統;藍色: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綠色:內側顳葉子系統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嚴超贛研究組開展研究。研究人員使用指導語,引導健康成人被試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進入一段時間較長的、連續的反芻思維狀態,計算被試默認網絡及其各個子系統腦區在這一整段時間內的腦活動模式之間的相似性(皮爾遜相關係數),這種相似性一般被稱為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比較這種相似程度在兩種條件下(反芻思維和分心)之間的差別。分心是一種與反芻思維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科研人員使用它來作為參照條件。
結果表明,在反芻思維狀態下,默認網絡各個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是下降的。在子系統水平上更精細的分析揭示這種下降可能是不同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在反芻思維狀態下發生分化的表現:和分心狀態下相比,反芻思維狀態下核心子系統和內側顳葉子系統之間的功能連接上升,而和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之間的功能連接下降,此外,內側顳葉子系統內部的功能連接也下降(圖3)。
圖3.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
該研究提示了反芻思維形成機制的一種有趣可能:反芻思維可能是由於默認網絡核心子系統對內側顳葉子系統的腦活動的過度控制導致的。核心子系統與自我以及情緒價值思維有關,而內側顳葉子系統負責自傳體記憶和過去,也負責新異想法產生。當一切正常時,來自內側顳葉子系統的回憶和新異想法不斷地產生,而核心子系統則負責對這些回憶和想法進行調節,並且對它們賦予自己的情感價值判斷:哪些想法是好的,哪些是壞的,哪些令人滿意,哪些讓人沮喪。但當人們陷入反芻思維時,來自核心子系統的控制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內側顳葉子系統的活動被壓縮在狹小範圍之內,沉浸在過去中。這時,反芻思維的「惡性循環」便形成(圖4)。
圖4.核心子系統對內側顳葉子系統的過度控制導致反芻思維
該研究啟示,當核心子系統與負責過去的內側顳葉子系統交互過度,而與負責現在的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交互欠缺,人們就陷入反芻思維之中。因此,人們要更多地思考當下,而不是過去,這樣有助於減少反芻思維。一種良好的練習形式是進行正念冥想,要求練習者關注當下,並且不進行評判。此外,未來經顱磁刺激或深度腦刺激的相關研究,可以考慮以增強核心子系統與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的功能連接,降低核心子系統與內側顳葉子系統的功能連接,作為靶點來降低反芻思維,探索治療抑鬱症的新方式。
目前腦成像領域面臨的挑戰是結果的可重複性。為保證結果的可重複性,該研究的所有結果都在兩個站點(北京大學和中科院心理所)的三臺不同的掃描儀上進行重複驗證。該研究的所有原始的腦成像數據 ( http://rfmri.org/RuminationfMRIData) 以及代碼
(https://github.com/Chaogan-Yan/PaperScripts/tree/master/Chen_2020_NeuroImage) 均已公開共享,研究人員可以根據其中的Readme.docx進行重複驗證。
研究工作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抑鬱症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特色資料庫(二期)、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北京市科技新星、心理所科研啟動經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支持。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NeuroImage上,論文第一作者為心理所博士後陳驍,通訊作者為嚴超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