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裡短的電視劇有哪些(不再滿足於家長裡短)
2023-08-05 08:39:24 3
新中國成立之後,上海電視劇從無到有,從蹣跚學步到發展壯大,以貼近現實生活的創作理念、清新樸實的鏡頭語言、濃鬱芬芳的生活氣息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全國電視螢屏上呈現出一道異彩紛呈的文化景觀。滬產劇從大都市文化傳統中汲取養分,又在上海建設浪潮裡獲得滋養;不僅展示出上海的人文風貌,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上海出品」留下了許多經典電視劇作品,其中既有宏偉的史詩篇章,也有以普通人的經歷折射時代大背景的敘事;不但有傳奇化的浪漫主義劇集,更有接地氣的現實主義作品,讓觀眾從中感受時代潮流的波瀾壯闊,體悟多姿多彩的世情百態,探尋上海人的奮鬥足跡,窺見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去年,上海取得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共51部2190集,是名副其實的創作重鎮。
海派風格:講述大時代語境中的上海故事,弘揚上海城市品格
誰能想到,上海第一部電視劇竟誕生在食堂裡!《紅色的火焰》於1958年10月25日開拍,描述了上海耐酸搪瓷廠青年工人李志祥經過一百多次努力,終於試驗成功以石灰代替電石的先進事跡。當時,上海電視臺所在的新永安大樓13樓演播室偏小,電視劇拍攝就搬到11樓的食堂裡進行。美工把食堂窗戶蒙上不透光的絨幕,搭起布景,作為臨時片場;特技師用雞毛撣子在燈光前搖晃,產生了火焰跳動的感覺,以此模擬工人試驗電焊時的弧光閃閃。
藝術的火花點亮了上海螢屏,上海文藝工作者便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智慧,勇立中國電視劇發展的潮頭。1979年7月1日,電視劇《永不凋謝的紅花》在上海電視臺播出,不僅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相呼應,也為國劇在新時期迅速發展壯大拉開了序幕。「那個年代評價電視臺的實力主要看電視劇的創作能力,而當時上海電視劇在全國領風氣之先。」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厲震林認為,上世紀80年代,滬產劇全方位開拓連續劇、單本劇、兒童劇、戲曲片等藝術形式湧現,《家風》《窮街》《陳毅與刺客》《燕兒窩之夜》《血染的風採》《十六歲的花季》《一個盲人的心靈》《西園記》《璇子》等精品力作迭出,顯示出「中國影視半壁江山」的勢頭。
◆電視劇《璇子》海報
在不懈探索中,積澱深厚的都市文化觸發了電視劇創作者的美學自覺,海派風格水到渠成。一批以「上海」為標識的電視劇將清新「海風」吹進中國螢屏,講述大時代語境中生動活潑的上海故事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上海傳奇,潛移默化地弘揚上海的城市精神。《上海的早晨》浸潤著濃鬱的海派風情,以生動的鏡頭語言敘述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宏大篇章,以「家事」折射時代和歷史,真實刻畫了火紅歲月裡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上海一家人》則以平實的手法塑造了「中國阿信」的視覺印跡,展示了屬於上海女性的獨特風採,從中也可探尋幾代上海人的奮鬥足跡,窺見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上海一家人》講述了女性的奮鬥故事,從中也能看到上海城市的文化底色。該劇由李羚、何偉、謝園、龍俊傑、孫啟新等主演
海派風格的核心更在於將審美之思融入奮進的時代大潮,激發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創作豪情。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上海的影視作品紛紛將鏡頭對準人民在現代化建設中多姿多彩的生活。統計顯示,2018年共有32部滬產電視劇在全國首輪播出,其中既有《大江大河》等反映社會轉型期的滄桑巨變,關注新時代人們精神層面發生的歷史性變化;也有《大浦東》《外灘鐘聲》等展示改革開放的時代之興,書寫建設者在逐夢路上的艱辛與不易。這些電視劇緊扣時代的脈搏,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同聲相應,用澎湃的歷史詩情、生動的藝術影像描繪著繽紛絢爛的生活畫卷。
「滬味」敘事:突破「家長裡短」的瑣碎,走向更為廣闊的時代生活
1981年,一家「為民點心店」引起電視劇觀眾的興趣,由上海電影演員劇團拍攝的《賣大餅的姑娘》將鏡頭對準了凡人小事。螢屏上的家長裡短令人倍感親切,而其反映的待業青年就業問題正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熱點議題之一。自此,專注於透視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便成為上海電視劇創作的一種文化自覺。從對微觀社會單元的細緻觀察入手,進而塑造群像、描摹人情世態乃至歷史鼎革,這種聚散成團、以小見大的敘事方法在上海影視劇創作的歷史中,有著豐富的成功例證。
滬產劇著意表現「凡人」的人情美,展現「小事」的重大社會內涵,而上海這座城市則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豐沛的文化滋養。《窮街》裡窄窄的「彈格路」與棚戶翻造的簡易住房,構建出大上海版圖上的一個小小「村莊」;《十六歲的花季》中市三女中的大草坪、南模中學的教學樓、華東政法學院的寢室、嘉定工藝美校的食堂,營造了少年男女特有的生活空間……豐富多彩的螢屏世界猶如一個多稜鏡,從不同視角折射著多元文化的都市生活。
◆電視劇《大江大河》圍繞改革開放初期三位主角截然不同的命運展開,再現了1978年至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由王凱、楊爍、董子健等主演
家庭倫理劇一直是上海電視劇敘事藝術的主流,從「三個女人一臺戲」的《婆婆媳婦小姑》,到呼喚人間真情的《我想有個家》;從聚焦家庭養老問題的《兒女情長》《兒女情更長》,到探討家政服務和家庭養老問題的《田教授家的二十八個保姆》,一幕幕描繪喜怒哀樂的生活劇出現在上海螢屏。「在大部分作品中都可以發現以現代市民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基因,但他們又突破了地域限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吳保和認為,這些滬產劇粗看描寫的是上海市井風光,其內裡又都有著對時代的思考,「當作品的內在文化基因與外在時代潮流發生撞擊,才形成了全國轟動效應。」
觀眾的審美情趣不斷變換,滬產劇的敘述範式也在與時俱進。上海電視劇逐漸突破「家長裡短」的瑣碎,走向了更為廣闊的時代生活。《大好時光》捕捉到了當下都市人對婚姻家庭的看法;《幸福一家人》剖解城市青年面臨職場與婚姻抉擇時的心路歷程;《小別離》《小歡喜》穩準狠地擊中了中國式家長們的生活痛點……這些作品機敏地強調了角色的心理意識,從個人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透視時代圖譜和社會現實,兼顧了戲劇張力和社會容量,引起廣泛的共鳴。
上海品質:跳出「符號上海」,小螢屏投射城市精神大格局
如今看來,1990年播出的《圍城》仍標誌著電視劇與文學作品融合所達到的最理想的審美境界,那一方用視聽符號構架起的形象生動、感情深邃的意象世界,令觀眾難以忘懷。浩渺的文學寶庫為上海電視劇創作源源不斷地提供著養分,《孽債》《長恨歌》等也走出了自己的文學改編之路。35集電視連續劇《長恨歌》根據王安憶的同名小說改編,原著被譽為「現代上海史詩」。生活在上海弄堂裡的女人們歷經的理想願景,她們對愛與真的追求,她們的成與敗,隨著電視劇的鋪陳在觀眾面前徐徐展開,也交織著上海這座大都市從上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堪稱上海當代電視劇現實主義海派美學的代表作。
◆電視劇《圍城》由黃蜀芹執導,陳道明、呂麗萍、李媛媛等主演。雖然只有十集,卻是許多觀眾心中評分最高的國產劇
美,並非一成不變。近年來,電視劇創作思路不斷拓寬,上海文藝工作者以廣闊的胸襟和長遠的眼光,跳出「符號上海」的狹小格局,成為擔當中國文藝風潮的重要力量。《亮劍》把觀眾帶回硝煙四起的戰爭年代,描摹革命軍人的英雄形象;《平凡的世界》展現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我國西北城鄉社會的巨變,書寫平凡人的「中國夢」;《大江大河》演繹了鄉村改革的艱難歷程,以普通人的視角見證時代變遷……這些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優質電視劇,從主演到編導再到製作團隊,來自全國的產業要素在上海實現了無縫對接。「上海出品」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上海已成為中國優秀影視文化的集成地,吸收全國優秀的影視文化資源,更多優秀的中國故事在上海得以清晰地闡述和傳播。
◆《何以笙簫默》改編自同名小說,是首部單日網絡播放量突破三億的電視劇,由唐嫣、鍾漢良等主演
「上海出品」的高水準也受到了全球觀眾的認可。上世紀80年代,上海電視劇就悄悄地走向世界。《窮街》1987年10月在日本札幌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電視節上獲紀念獎,這是中國電視劇第一次在外國舉辦的國際電視節上獲獎;兒童推理電視劇《窗臺上的腳印》,1989年在保加利亞獲「普魯夫迪夫金盒子」大獎,是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大獎的兒童電視劇。第一部在海外播出的上海電視劇是《濟公》,此劇在新加坡播出後,那首「鞋兒破,帽兒破」主題歌竟風靡星島。隨後,《浣紗女的傳說》《秦王李世民》《孫中山與宋慶齡》《秋海棠》《家春秋》《花鴿子》等相繼在海外電視臺播放。近年來滬產劇「走出去」的步伐持續加大,截至2018年已出口到全球20餘個國家和地區。上海出品的《生活啟示錄》《小別離》在烏蘭巴託覓到知音;《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熱播,引來坦尚尼亞觀眾集體點讚……改革開放以來的上海影像在全球觀眾面前緩緩舒展。一批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因為描繪當代人相似的生活境遇,蘊含著普遍的人類情感而打動異國觀眾。除了切近的情感,海外觀眾對劇中呈現的今日中國之美景也大為讚嘆。
》》》是什麼構成了上海出品的獨特魅力
◆文學經典為上海電視劇創作提供了滋養。1990年播出的《圍城》樹立了電視藝術改編文學的審美標誌。此後,《長恨歌》《平凡的世界》等小說也被成功改編為電視劇,成為上海電視劇中重要組成部分。
◆電視劇《孽債》1995年以滬語形式播出,講述五個孩子從雲南到上海尋親的故事,通過螢屏故事展現上海人的生活。此後,《婆婆媳婦小姑》《媳婦的美好時代》等家庭倫理劇,一直是上海電視劇的重要構成。
◆《大江大河》等記錄改革進程的電視作品,也見證了上海電視劇創作的更新:來自全國的產業要素在上海實現了無縫對接,賦予「上海出品」新的意義。
作者:宣晶
編輯:周敏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