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傳動馬達的製作方法
2023-07-25 06:30:41
專利名稱:齒輪傳動馬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利用電力來進行旋轉的馬達和對馬達的旋轉進行減 速的減速機構的齒輪傳動馬達。
背景技術:
作為以往的齒輪傳動馬達,有一種馬達式致動器已為公眾所知,該馬 達式致動器包括形成有供外部的凸連接器插入的插入口的凹連接器;利 用通過凹連接器從外部供給的電力來進行旋轉的馬達;對馬達的旋轉進行減 速的減速機構;輸出軸,來自減速機構的旋轉被傳遞至該輸出軸從而使外部的 部件旋轉;以及使凹連接器與馬達電性連接的印刷基板,輸出軸具有內齒 輪,減速機構所傳遞的旋轉被傳遞至該內齒輪;沿輸出軸的軸向與內齒輪 分離並與外部的部件連結的外部連結部,印刷基板沿內齒輪相對於外部連 結部存在的方向相對於內齒輪存在,凹連接器的插入口向外部連結部相對 於內齒輪存在的方向開口 (例如參照專利文獻l)。專利文獻l:日本專利實開平2 —124348號公報然而,在以往的齒輪傳動馬達中,如圖10所示,由於向外部連結部相 對於內齒輪存在的方向開設有凹連接器220的插入口 220a,因此在外部的 部件320上連結有外部連結部的狀態下,外部的部件320會成為阻礙,使 得凸連接器310相對於凹連接器220的拔出、插入變得困難。在此,考慮到沿內齒輪相對於外部連結部存在的方向開設凹連接器的 插入口,利用該結構,即使在外部的部件上連結有外部連結部的狀態下, 也可使凸連接器相對於凹連接器的拔出、插入變得容易,使用此結構時, 只要不對輸出軸的軸向上的印刷基板的位置進行變更,由於凹連接器朝存 在有外部連結部的一側的相反側突出,因此產品整體會對應凹連接器所突 出的量而沿輸出軸的軸向大型化。另一方面,即使將輸出軸的軸向上的印刷基板的位置變更為輸出軸的 外周位置,也會因印刷基板避讓輸出軸而使印刷基板相應地大型化,因此 會使產品整體沿垂直於輸出軸軸向的方向大型化。發明內容為解決以往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防止產品整體大型 化的同時,可比以往更容易地對處於與外部的部件連結狀態下的外部的連接 器進行拔出、插入的齒輪傳動馬達。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包括形成有供外部的連接器 插入的插入口的連接器;利用通過所述連接器從外部供給的電力來進行旋 轉的馬達;對所述馬達的旋轉進行減速的減速機構;輸出軸,來自所述減速機構的所述旋轉被傳遞至該輸出軸從而使外部的部件旋轉;以及使所述連接器與所述馬達電性連接的基板,所述輸出軸包括旋轉被傳遞部,來自減速機構的所述旋轉被傳遞至該旋轉被傳遞部;沿所述輸出軸的軸向與所述旋轉 被傳遞部分離且與所述外部的部件連結的外部連結部;以及連結所述旋轉 被傳遞部及所述外部連結部且直徑小於所述旋轉被傳遞部及所述外部連結 部的小徑部,所述基板的一部分配置於因所述小徑部而在所述旋轉被傳遞 部及所述外部連結部間形成的空間內,所述插入口向所述旋轉被傳遞部相 對於所述外部連結部存在的方向開口。具體而言,所述基板配置在所述旋 轉被傳遞部與所述外部連結部間,所述連接器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旋轉 被傳遞部側,且所述插入口向所述旋轉被傳遞部相對於所述外部連結部存 在的方向開口。利用該結構,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由於沿旋轉被傳遞部相對於 外部連結部存在的方向開設有連接器的揷入口,因此即使在外部的部件上 連結有外部連結部的狀態下,外部的部件也不會阻礙外部的連接器相對於 連接器的拔出、插入,使得外部的連接器相對於連接器的拔出、插入變得 比以往容易。另外,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沿外部連結部相對於旋轉
被傳遞部存在的方向將基板相對於旋轉被傳遞部配置,因此,與沿旋轉被 傳遞部相對於外部連結部存在的方向將基板相對於旋轉被傳遞部配置的結 構相比,可抑制連接器向旋轉被傳遞部相對於外部連結部存在的方向突出, 從而抑制因連接器的突出而使產品整體沿輸出軸的軸向大型化。另外,本 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利用小徑部在旋轉被傳遞部及外部連結部間形成 的空間內配置有基板的一部分,因此與基板必須避開旋轉被傳遞部及外部 連結部的結構相比,可抑制基板的大型化,從而抑制產品整體沿垂直於輸 出軸的軸向的方向大型化。另外,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的所述外部連結部具有凹部,該凹部通 過與形成在所述外部的部件上的凸部卡合而與所述外部的部件連結。利用該結構,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必須使外部連結部的直徑大 於外部的部件的凸部的直徑,因此,利用小徑部在旋轉被傳遞部及外部連 結部間形成的空間內配置有基板的一部分的效果,即抑制產品整體沿垂直 於輸出軸的軸向的方向大型化的效果很明顯。另外,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最好具有旋轉位置傳感器,該旋轉位 置傳感器具有安裝在所述輸出軸上的軸安裝部;以及安裝在所述基板上的 基板安裝部,該旋轉位置傳感器根據所述軸安裝部相對於所述基板安裝部的 位置來檢測所述輸出軸相對於所述基板的旋轉位置,所述旋轉位置傳感器配 置在所述空間內。利用該結構,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利用小徑部在旋轉被傳遞部 及外部連結部間形成的空間內配置有旋轉位置傳感器,因此與將旋轉位置傳 感器配置於利用小徑部在旋轉被傳遞部及外部連結部間形成的空間外的結 構相比,可抑制產品整體沿垂直於輸出軸的軸向的方向大型化。具體說來, 所述基板延長至所述小徑部的位置,從而在固定的基板與旋轉的輸出軸的 相對面上構成用以檢測所述輸出軸的旋轉位置的旋轉位置傳感器,從而抑 制產品整體的大型化。另外,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最好具有旋轉位置傳感器,該旋轉位 置傳感器具有安裝在所述輸出軸上的軸安裝部;以及安裝在所述基板上的 基板安裝部,該旋轉位置傳感器根據所述軸安裝部相對於所述基板安裝部的 位置來檢測所述輸出軸相對於所述基板的旋轉位置,所述連接器的所述插 入口內具有端子,所述基板上,所述端子與所述旋轉位置傳感器電性連接, 且與所述端子電性連接的面及與所述基板安裝部電性連接的面為同一面。 此時,所述軸安裝部可以是刷體、磁鐵、形成在所述輸出軸上的突起、及 遮光板中的一種,所述基板安裝部可以是對應於所述刷體、磁鐵、形成在 所述輸出軸上的突起、及遮光板設置的傳感器布線圖、霍爾集成電路、簧 片開關、及光電斷續器中的一種。利用該結構,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由於基板不採用雙面基板而 採用單面基板,因此通過採用單面基板,與雙面基板相比可降低製造成本。另外,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所述軸安裝部最好是刷體,該刷體 施力被向所述基板安裝部側施力而與所述基板安裝部接觸,從而與所述基 板安裝部電性連接,所述減速機構具有相對於所述基板固定的固定齒輪, 所述固定齒輪包括抑制所述基板沿其相對於所述刷體存在的方向撓曲的撓 曲抑制部,所述撓曲抑制部沿所述基板相對於所述刷體存在的方向相對於 所述基板配置,並成為與所述基板接觸的狀態,或者成為在所述基板的可 撓範圍內與所述基板分離的狀態。利用該結構,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利用撓曲抑制部來抑制基板 沿其相對於刷體存在的方向撓曲,因此可防止因刷體的施加力導致基板撓曲而破損,或因刷體的施加力導致基板撓曲而使刷體與基板安裝部的接觸 狀態不穩定。具體說來,所述減速機構具有行星齒輪機構,該行星齒輪機 構具有行星齒輪和與該行星齒輪嚙合且相對於所述基板固定的固定齒輪,此時,可將所述固定齒輪作為抑制所述基板撓曲的撓曲抑制部使用。另外,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最好具有包圍所述輸出軸、所述馬 達、所述減速機構及所述基板的外殼,構成所述旋轉被傳遞部的第1部件與構成所述外部連結部的第2部件以可沿所述軸向互相移動的狀態組合, 所述外殼從所述第2部件相對於所述第1部件存在的方向與所述第2部件 的一部分接觸。
利用該結構,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只需對外殼進行組合就可防 止第2部件從第1部件拔出,使裝置整體的組裝變得容易。另外,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的所述減速機構最好具有行星齒輪機構, 所述行星齒輪機構的太陽齒輪與所述輸出軸配置在同一軸上。利用該結構,本發明的齒輪傳動馬達中,行星齒輪機構的外形呈圓形, 且太陽齒輪及輸出軸位於同一軸上,從而可防止產品整體沿垂直於輸出軸 的軸向的方向大型化。若使用本發明,通過將輸出軸分割,利用直徑小於輸出軸的軸將分割 後的輸出軸連接並使其相對面分離,並在其分離的空間內配設基板,從而 提供一種在抑制產品整體大型化的同時,可比以往更容易地對處於與外部的 部件連結狀態下的外部的連接器進行拔出、插入的齒輪傳動馬達。
圖1 (a)是從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中的齒輪傳動馬達的上面側看到的外觀 立體圖。(b)是從圖1 (a)所示的齒輪傳動馬達的底面側看到的外觀立體 圖。圖2是從圖1所示的齒輪傳動馬達的上面側看到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從圖1所示的齒輪傳動馬達的側面側看到的分解立體圖。是省 略了行星齒輪及支架的圖。圖4 (a)是從圖l所示的齒輪傳動馬達的底面側看到的外觀立體圖, 是將處於與外部的部件連結狀態下的外部的連接器插入前的圖。(b)是從 圖l所示的齒輪傳動馬達的底面側看到的外觀立體圖,是將處於與外部的部 件連結狀態下的外部的連接器插入後的圖。圖5 (a)是從拆除外殼的狀態下的圖l所示的齒輪傳動馬達的上面側 看到的立體圖。(b)是從拆除外殼的狀態下的圖l所示的齒輪傳動馬達的 底面側看到的立體圖。圖6是從拆除第2外殼的狀態下的圖1所示的齒輪傳動馬達的上面側 看到的立體圖。
圖7是從圖1所示的齒輪傳動馬達的馬達、減速機構及輸出軸的側面 側看到的立體剖視圖。圖8是從圖1所示的齒輪傳動馬達的輸出軸的第2部件的底面側看到 的立體圖。圖9是從圖1所示的齒輪傳動馬達的複合齒輪及第1外殼的上面側看 到的分解立體圖。圖10 (a)是從以往的齒輪傳動馬達的底面側看到的外觀立體圖,是將 處於與外部的部件連結狀態下的外部的連接器插入前的圖。(b)是從以往 的齒輪傳動馬達的底面側看到的外觀立體圖,是將處於與外部的部件連結 狀態下的外部的連接器插入後的圖。 (符號說明)10齒輪傳動馬達20 凹連接器(連接器)20a插入口21端子30馬達40 減速機構40a行星齒輪機構44b 太陽齒輪47固定齒輪47d基板支撐部(撓曲抑制部)50輸出軸50a 旋轉被傳遞部50b外部連結部50c 小徑部50d空間51 第1部件52第2部件52b 連結用孔(凹部)52c軸環(外殼所接觸的第2部件的一部分)60旋轉位置傳感器61刷體(軸安裝部)62傳感器布線圖(基板安裝部)70基板70f面70h孔周緣部(配置在空間內的基板的一部分)90外殼110凸連接器(外部的連接器)120部件(外部的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首先,對本實施方式的齒輪傳動馬達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 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齒輪傳動馬達IO包括形成有供外部的連接器即凸連接器110 (參照圖4)插入的插入口 20a、且在插入口 20a 內具有多根端子21的作為連接器的凹連接器20;利用通過端子21從外部 供給的電力來進行旋轉的馬達30;對馬達30的旋轉進行減速的減速機構40; 通過減速機構40來傳遞旋轉從而使例如用以改變供熱水器中的冷水與熱水的 混合狀態的閥門等未圖示的外部的裝置的部件120 (參照圖4)旋轉的輸出軸 50;用以檢測輸出軸50的旋轉位置的旋轉位置傳感器60 (參照圖5);使端 子21接合從而使端子21與馬達30及旋轉位置傳感器60電性連接的基板 70;將馬達30與基板70電性連接的2根配線81 (參照圖5);將端子21 與基板70電性連接的焊錫82 (參照圖6);將基板70與配線81電性連接 的焊錫83(參照圖6);以及包圍馬達30、減速機構40、輸出軸50、旋轉 位置傳感器60及基板70等的外殼90。如圖7所示,馬達30具有傳遞動力的軸31。如圖2及圖3所示,減速機構40包括被壓入馬達30的軸31 (參照 圖7)上的小齒輪41;與小齒輪41嚙合的複合齒輪42;與複合齒輪42齧 合的複合齒輪43;與複合齒輪43嚙合的複合齒輪44;多個行星齒輪45; 中心具有貫穿孔46a、且可旋轉地支撐行星齒輪45的支架46;以及固定在 外殼90上的固定齒輪47。複合齒輪42具有與小齒輪41嚙合的齒輪42a; 與齒輪42a配置在同一軸上的小齒輪42b;以及形成在中心的貫穿孔42c。 複合齒輪43具有與小齒輪42b嚙合的齒輪43a;與齒輪43a配置在同一 軸上的小齒輪43b;以及形成在中心的貫穿孔43c。複合齒輪44具有與 小齒輪43b嚙合的齒輪44a;與齒輪44a配置在同一軸上、且與多個行星齒 輪45嚙合的太陽齒輪44b;形成在中心的貫穿孔44c;以及相對於齒輪44a 在太陽齒輪44b的相反側形成的孔44d (參照圖7)。固定齒輪47具有 與行星齒輪45嚙合的內齒輪47a;支撐馬達30的側面部的馬達支撐部47b; 用以固定基板70的突起47c;以及支撐基板70以抑制基板70撓曲的作為 撓曲抑制部的基板支撐部47d。另外,太陽齒輪44b、行星齒輪45、支架 46'及內齒輪47a構成行星齒輪機構40a。如圖7所示,輸出軸50包括旋轉被傳遞部50a,來自減速機構40 的旋轉被傳遞至該旋轉被傳遞部50a;沿輸出軸50的箭頭10a、10b所示的、 軸向上的插入口 20a (參照圖1 (b))的開口方向的箭頭lOa所示的方向 的相反方向即箭頭10b所示的方向與旋轉被傳遞部50a分離且與外部的部 件120 (參照圖4)連結的外部連結部50b;以及連結旋轉被傳遞部50a及 外部連結部50b、且直徑小於旋轉被傳遞部50a及外部連結部50b的小徑部 50c。旋轉被傳遞部50a及外部連結部50b間利用小徑部50c形成有空間 50d。輸出軸50由構成旋轉被傳遞部50a的第1部件51和構成外部連結部 50b的第2部件52構成。第1部件51具有內齒輪51a,來自減速機構40 的旋轉通過該內齒輪51a與行星齒輪45嚙合被傳遞至內齒輪51a;在可相 對於複合齒輪44及支架46旋轉的狀態下貫穿複合齒輪44的貫穿孔44c及 支架46的貫穿孔46a的軸51b;配置在軸51b的相反側的細齒軸51c。第2 部件52具有與細齒軸51c嵌合的細齒孔52a;作為用於與形成在外部的 部件120上的未圖示的凸部連結的凹部的連結用孔52b;以及沿垂直於箭頭 10a、 10b所示方向的方向伸展出的軸環52c。第1部件51及第2部件52 利用細齒軸51c及細齒孔52a以可沿輸出軸50的箭頭10a、 10b所示方向 互相移動的狀態組合。另外,連結用孔52b利用外部的部件120的凸部與D切口或細齒等可 傳遞旋轉地連結。如圖5所示,旋轉位置傳感器60具有通過熱熔敷來安裝於輸出軸50 的第2部件52上的作為軸安裝部的刷體61 (參照圖8);以及安裝在基板 70上的作為基板安裝部的傳感器布線圖62,旋轉位置傳感器60根據刷體 61相對於傳感器布線圖62的位置來檢測輸出軸50相對於基板70的旋轉位 置。另外,旋轉位置傳感器60配置在輸出軸50的空間50d內。向傳感器布
線圖62側對刷體61施力使其與傳感器布線圖62接觸,從而與傳感器布線 圖62電性連接。基板70具有供輸出軸50的小徑部50c (參照圖7)插入的孔70a (參 照圖2);供固定齒輪47的突起47c插入的貫穿孔70b;用於固定在外殼 90上的貫穿孔70c;供端子21 (參照圖2)插入的貫穿孔70d;以及供配線 81插入的貫穿孔70e,基板70是僅在一側的面70f上形成有配線70g的單 面基板。由於基板70是單面基板,端子21、傳感器布線圖62及配線81 均在面70f上電性連接。另外,輸出軸50的空間50d內配置有作為基板70 的一部分的孔周緣部70h。另外,基板70沿旋轉位置傳感器60的刷體61 相對於基板70自身存在的方向即箭頭lb所示的方向配置在基板支撐部47d 上,並與基板支撐部47d接觸。如圖2所示,外殼90包括與凹連接器20形成為一體的第1外殼91; 以及與第l外殼91組合併與第1外殼91 一起包圍馬達30、減速機構40、 輸出軸50、旋轉位置傳感器60及基板70等的第2外殼92。如圖9所示,第 1外殼91具有供端子21壓入的貫穿孔91a、以小齒輪41 (參照圖7)不 與第1外殼91接觸的狀態對馬達30 (參照圖7)進行支撐的突起91b;被 插入複合齒輪42的貫穿孔42c中、可旋轉地支撐複合齒輪42的軸91c;被 插入複合齒輪43的貫穿孔43c中、可旋轉地支撐複合齒輪43的軸91d;被 插入複合齒輪44的孔44d中(參照圖7)、可旋轉地支撐複合齒輪44的軸 91e;形成在軸91e的中心、插入有輸出軸50 (參照圖7)的軸51b (參照 圖7)、且可旋轉地支撐輸出軸50的軸承孔91f;被插入基板70 (參照圖 2)的貫穿孔70c (參照圖2)中來固定基板70的突起91g (參照圖2); 用以固定第2外殼92 (參照圖2)的多個孔91h;以及為了固定於外部的裝 置而供未圖示的螺釘插入的多個孔91i。如圖2所示,第2外殼92具有 插入有輸出軸50的第2部件52、且可旋轉地支撐輸出軸50的軸承孔92a; 從輸出軸50的外部連結部50b (參照圖7)相對於旋轉被傳遞部50a (參照 圖7)存在的方向即箭頭10b所示的方向與作為外部連結部50b的一部分的 軸環52c接觸的接觸部92b;通過鉚接裝配插入在第1外殼91的孔91h中
的爪92c;以及供為了固定於外部的裝置而插入第1外殼91的孔91i的螺 釘插入的多個孔92d。接下來,對齒輪傳動馬達10的動作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從插入凹連接器20的插入口 20a (參照圖1 (b))的外 部的凸連接器110 (參照圖4)通過端子21、焊錫82 (參照圖6)、基板 70、焊錫83 (參照圖6)及配線81 (參照圖6)向馬達30供給電力後,馬 達30的軸31 (參照圖7)進行旋轉。馬達30的軸31的旋轉通過小齒輪41、 複合齒輪42及複合齒輪43被減速並傳遞至複合齒輪44的齒輪44a。而且, 複合齒輪44的旋轉被由太陽齒輪44b、行星齒輪45、支架46及固定齒輪 47的內齒輪47a所構成的行星齒輪機構減速,通過行星齒輪45被傳遞至輸 出軸50的內齒輪51a (參照圖7)。輸出軸50旋轉後,與輸出軸50的外 部連結部50b連結的外部的部件120 (參照圖4)進行旋轉。另外,輸出軸50旋轉後,旋轉位置傳感器60 (參照圖5)對輸出軸 50的旋轉位置進行檢測。將旋轉位置傳感器60檢測出的旋轉位置通過基板 70、焊錫82及端子21輸出至外部的凸連接器110,用於控制向馬達30供 給的電力。如上所述,齒輪傳動馬達10中,由於沿輸出軸50的旋轉被傳遞部50a 相對於外部連結部50b存在的方向即箭頭10a所示的方向開設有凹連接器 20的插入口 20a,因此即使在外部的部件120上連結有外部連結部50b的 狀態下,外部的部件120也不會阻礙凸連接器110相對於凹連接器20的拔 出、插入,使得外部的凸連接器110相對於凹連接器20的拔出、插入變得 比以往容易。另外,齒輪傳動馬達10中,相對於輸出軸50的旋轉被傳遞部50a沿 箭頭10b所示的方向配置有基板70,因此,與相對於旋轉被傳遞部50a沿 箭頭10a所示的方向配置有基板70的結構相比,可抑制凹連接器20向箭 頭10a所示的方向突出,從而防止因凹連接器20的突出而使產品整體沿箭 頭10a、 lOb所示的方向即沿輸出軸的軸向大型化。另外,齒輪傳動馬達10中,在輸出軸50的空間50d內配置有基板70 的孔周緣部70h,而在以往的齒輪傳動馬達中,基板70應避開因與內齒輪 51a的直徑的關係而難以小型化的旋轉被傳遞部50a、及為確保與外部的部 件120連結的強度而難以小型化的外部的連結部50b,與該以往的結構相 比,可抑制基板70的大型化,可防止產品整體沿垂直於輸出軸50的箭頭 10a、 10b所示的軸向的方向大型化。尤其,齒輪傳動馬達10中,外部連結部50b具有連結用孔52b,該連 結用孔52b作為與形成在外部的部件120上的未圖示的凸部卡合從而與外 部的部件120連結的凹部,因此外部連結部50b的直徑必須大於外部的部 件120的凸部的直徑。由此,齒輪傳動馬達10的因小徑部50c所形成的空 間50d內配置基板70的一部分的效果,即防止產品整體沿垂直於輸出軸50 的箭頭10a、 10b所示的軸向的方向大型化的效果很明顯。另外,齒輪傳動馬達10中,由於行星齒輪機構40a的太陽齒輪44b與 輸出軸50配置在同一軸上,因此行星齒輪機構40a的外形呈圓形,且太陽 齒輪44b及輸出軸50位於同一軸上,從而可防止產品整體沿垂直於輸出軸 50的箭頭10a、 10b所示的軸向的方向大型化。另外,齒輪傳動馬達10中,在輸出軸50的空間50d內配置有旋轉位 置傳感器60,因此與將旋轉位置傳感器60配置在輸出軸50的空間50d外 的結構相比,可防止產品整體沿垂直於輸出軸50的箭頭10a、 10b所示的 軸向的方向大型化。另外,旋轉位置傳感器60可採用刷體61及傳感器布線圖62以外的結 構。例如,旋轉位置傳感器60可採用具有作為軸安裝部的磁鐵、及作為基 板安裝部的霍爾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的結構;或具有輸出軸 50形成為凸輪形狀等的作為軸安裝部的突起、及作為基板安裝部的簧片開 關的結構;或具有作為軸安裝部的遮光板、及作為基板安裝部的光電斷續 器的結構等。另外,齒輪傳動馬達10中,由於基板70是單面基板,因此與雙面基 板相比可降低製造成本。另外,齒輪傳動馬達10中,與端子21電性連接的基板70的面,以及 與旋轉位置傳感器60的傳感器布線圖62電性連接的基板70的面為同一面 70f,因此可不採用雙面基板而採用單面基板來作為基板70,當然,也可採 用雙面基板作為基板70,使與端子21電性連接的基板70的面,以及與旋 轉位置傳感器60的傳感器布線圖62電性連接的基板70的面為不同的面。另外,齒輪傳動馬達10中,利用固定齒輪47的基板支撐部47d來抑 制基板70沿其相對於刷體61存在的方向即箭頭10a所示的方向撓曲,因 此可防止因刷體61的施加力導致基板70撓曲而破損,或因刷體61的施加 力導致基板70撓曲而使刷體61與傳感器布線圖62的接觸狀態不穩定。另外,固定齒輪47的基板支撐部47d沿基板70相對於刷體61存在 的方向即箭頭10a所示的方向相對於基板70配置,並與基板70接觸,然 而若是在基板70的可撓範圍內與基板70分離的話,即使不與基板70接觸 也可以。另外,齒輪傳動馬達10中,輸出軸50的第1部件51及第2部件52 利用細齒軸51c及細齒孔52a以可沿箭頭10a、 10b所示的軸向互相移動的 狀態組合,外殼90從第2部件52相對於第1部件51存在的方向即箭頭10b 所示的方向與第2部件52的軸環52c接觸,因此只需對外殼90進行組合 就可防止第2部件52從第1部件51拔出,使裝置整體的組裝變得容易。另外,輸出軸50的第1部件51及第2部件52也可通過細齒以外的方 法來組合。例如,也可將第1部件51及第2部件52通過D切口或滾花等 只傳遞旋轉力的聯軸器來組合。
權利要求
1、 一種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包括形成有供外部的連接器插 入的插入口的連接器;利用通過所述連接器從外部供給的電力來進行旋轉 的馬達;對所述馬達的旋轉進行減速的減速機構;輸出軸,來自所述減速機構 的所述旋轉被傳遞至該輸出軸從而使外部的部件旋轉;以及使所述連接器與 所述馬達電性連接的基板,所述輸出軸包括旋轉被傳遞部,來自所述減速機構的所述旋轉被傳 遞至該旋轉被傳遞部;沿所述輸出軸的軸向與所述旋轉被傳遞部分離且與 所述外部的部件連結的外部連結部;以及連結所述旋轉被傳遞部及所述外 部連結部且直徑小於所述旋轉被傳遞部及所述外部連結部的小徑部,所述基板的一部分配置於因所述小徑部而在所述旋轉被傳遞部及所述 外部連結部間形成的空間內,所述插入口向所述旋轉被傳遞部相對於所述外部連結部存在的方向開□。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所述外部連結部 具有凹部,該凹部通過與形成在所述外部的部件上的凸部卡合而與所述外 部的部件連結。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具有旋轉位 置傳感器,該旋轉位置傳感器具有安裝在所述輸出軸上的軸安裝部;以及 安裝在所述基板上的基板安裝部,該旋轉位置傳感器根據所述軸安裝部相對 於所述基板安裝部的位置來檢測所述輸出軸相對於所述基板的旋轉位置,所述旋轉位置傳感器配置在所述空間內。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所述軸安裝部是 刷體,該刷體被向所述基板安裝部側施力而與所述基板安裝部接觸,從而 與所述基板安裝部電性連接,所述減速機構具有相對於所述基板固定的固定齒輪, 所述固定齒輪具有抑制所述基板沿其相對於所述刷體存在的方向撓曲 的撓曲抑制部,所述撓曲抑制部沿所述基板相對於所述刷體存在的方向相對於所述基 板配置,並成為與所述基板接觸的狀態,或者成為在所述基板的可撓範圍 內與所述基板分離的狀態。
5、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包括旋轉位 置傳感器,該旋轉位置傳感器具有安裝在所述輸出軸上的軸安裝部;以及 安裝在所述基板上的基板安裝部,該旋轉位置傳感器根據所述軸安裝部相對 於所述基板安裝部的位置來檢測所述輸出軸相對於所述基板的旋轉位置,所述連接器的所述插入口內具有端子,所述基板上,所述端子與所述旋轉位置傳感器電性連接,且與所述端 子電性連接的面及與所述基板安裝部電性連接的面為同一面。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所述軸安裝部是 刷體,該刷體被向所述基板安裝部側施力而與所述基板安裝部接觸,從而 與所述基板安裝部電性連接,所述減速機構具有相對於所述基板固定的固定齒輪,所述固定齒輪包括抑制所述基板沿其相對於所述刷體存在的方向撓曲 的撓曲抑制部,所述撓曲抑制部沿所述基板相對於所述刷體存在的方向相對於所述基 板配置,並成為與所述基板接觸的狀態,或者成為在所述基板的可撓範圍 內與所述基板分離的狀態。
7、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具有包圍所述輸 出軸、所述馬達、所述減速機構及所述基板的外殼,構成所述旋轉被傳遞部的第1部件與構成所述外部連結部的第2部件 以可沿所述軸向互相移動的狀態組合,所述外殼從所述第2部件相對於所述第1部件存在的方向與所述第2 部件的一部分接觸。
8、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所述減速機構具 有行星齒輪機構, 所述行星齒輪機構的太陽齒輪與所述輸出軸配置在同一軸上。
9、 一種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包括形成有供外部的連接器插 入的插入口的連接器;利用通過所述連接器從外部供給的電力來進行旋轉 的馬達;對所述馬達的旋轉進行減速的減速機構;輸出軸,來自所述減速機構 的所述旋轉被傳遞至該輸出軸從而使外部的部件旋轉;以及使所述連接器與 所述馬達電性連接的基板,所述輸出軸包括旋轉被傳遞部,來自所述減速機構的所述旋轉被傳 遞至該旋轉被傳遞部;沿所述輸出軸的軸向與所述旋轉被傳遞部分離且與 所述外部的部件連結的外部連結部;以及連結所述旋轉被傳遞部及所述外 部連結部且直徑小於所述旋轉被傳遞部及所述外部連結部的小徑部, 所述基板配置於所述旋轉被傳遞部與所述外部連結部間, 所述連接器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旋轉被傳遞部側,且所述插入口向 所述旋轉被傳遞部相對於所述外部連結部存在的方向開口。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所述基板延長至所述小徑部的位置,從而在所述基板與所述輸出軸的相對面上構成用以 檢測所述輸出軸相對於所述基板的旋轉位置的旋轉位置傳感器。
11、 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所述減速機構 具有行星齒輪機構,該行星齒輪機構具有行星齒輪和與該行星齒輪嚙合且相對於所述基板 固定的固定齒輪,所述固定齒輪具有抑制所述基板撓曲的撓曲抑制部。
1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位置 傳感器具有安裝在所述輸出軸上的軸安裝部;以及安裝在所述基板上的基板安裝部,在所述基板與所述輸出軸的相對面上構成具有所述軸安裝部和 所述基板安裝部的所述旋轉位置傳感器。
13、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所述軸安裝部 是刷體、磁鐵、形成在所述輸出軸上的突起、及遮光板中的一種,所述基 板安裝部是對應於所述刷體、磁鐵、形成在所述輸出軸上的突起、及遮光 板設置的傳感器布線圖、霍爾集成電路、簧片開關、及光電斷續器中的一 種。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齒輪傳動馬達,其特徵在於,所述軸安裝部 設置在所述輸出軸的所述外部連結部上,所述基板安裝部形成在所述基板 的所述外部連結部側的面上。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在防止產品整體大型化的同時,可比以往更容易地對處於與外部的部件連結狀態下的外部的連接器進行拔出、插入的齒輪傳動馬達。齒輪傳動馬達(10)的輸出軸(50)包括旋轉被傳遞部(50a),來自減速機構(40)的旋轉被傳遞至該旋轉被傳遞部;沿輸出軸的箭頭(10b)所示的軸向與旋轉被傳遞部(50a)分離且與外部的部件連結的外部連結部(50b);以及連結旋轉被傳遞部(50a)及外部連結部(50b)且直徑小於旋轉被傳遞部(50a)及外部連結部(50b)的小徑部(50c),基板(70)在利用小徑部(50c)在旋轉被傳遞部(50a)及外部連結部(50b)間形成的空間內配置有孔周緣部(70h),凹連接器(20)的插入口向旋轉被傳遞部(50a)相對於外部連結部(50b)存在的方向即箭頭10a所示的方向開口。
文檔編號H02K7/116GK101123379SQ200710141380
公開日2008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31日 優先權日2006年8月8日
發明者吉川伸一, 宮本克紀, 石水昭夫 申請人:日本電產三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