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展》專題觀後感

2023-07-24 22:22:11 1

父母在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時,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著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

  《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展》觀後感

  今天早上看了於丹老師主講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能》的講座。於丹老師主要講了三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我挑了一個故事給大家講一下:

  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幹砍了做獨木舟。」中年把獨木舟推進海裡走了。漸漸的中年長出了一根根白髮,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這個人說:「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

  我覺得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著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

  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今天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

  如何培養孩子全面發展觀後感

  「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是每一位做家長的心願,如何教育孩子成人,培養孩子成才。對每一位家長來說,是一個常談不厭的話題。今天,我就談一談自己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幾點體會。

  一.忍心對孩子說不,讓孩子在社會大環境中健康成長

  有人這樣比喻,如果一個孩子,品德好,學習好,但身體垮了,這就好比廢品。孩子身體好,品德好,但學習不好,相當於次品。如果孩子身體好,學習好,但品德不好,那就相當於危險品。以前,我每天早晨上班時總是開車把孩子送到學校,而下午因為他放學早,我們就請了位阿姨接他回家。有一天,孩子突然對我們說:「我們學校有許多孩子是車接車送,我是有車送沒車接」。聽了這話後,我反問道:「不是也有許多孩子都是家長騎自行車接送的嗎」?他不語。為了防止他貪圖享受思想的滋長。打那以後,無論颳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接送孩子一律用自行車。

  為了讓孩子體驗艱苦環境的生活,養成甘於吃苦的好習慣。7歲那年暑假,我們把孩子送到一所條件比較艱苦的武術學校去學習。他與許多農村的孩子住在一起,8人一個宿舍,沒有空調,自己整理床鋪,自己洗衣服,每天早晨4點半起床跑步,白天常在40度高溫下練功。一天,我去看他,他要我給他買瓶礦泉水,我問他別人喝什麼,他說自來水。我很認真地對他說:「別人喝什麼,你就喝什麼,你不能比別人特殊」。孩子聽了這話,委屈地扭頭往宿舍走,沒走幾步,轉過頭來,勉強地說了聲:「爸爸,再見」。在回家的路上,我心裡很難受,但我覺得對孩子有好處,就得忍心說不。一個月後,孩子回到家,儘管全身都是痱子,但飯量大增,身體結實,一口氣能做100多個伏地挺身,並能感到在家和上學要比練武術幸福得多。

  另外,我們經常創造一些條件,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在周末,我們經常不開車出門,而領著孩子擠公共汽車,遇到老人和孕婦,就主動讓座。現在,孩子早已養成了尊老愛幼,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亂花零錢的好習慣。

  二.方法比學習更重要

  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成績,不僅要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孩子「想學」。更重要的是使孩子「會學」。

  首先指導孩子如何安排好學習時間。起初,我試著幫他制定每天的作息表,並要求他儘量按作息表執行。開始,他常在規定的時間裡起不了床。我就要求他穿衣要快,洗刷要快,一段時間後,效果並不好。後來,我給他講,軍人是如何在兩分鐘內集合的,結果,這個話題引起了他的興趣,每次起床時,他總是要我們幫他計時間,看他是否達到軍人的標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後來,我們用這種辦法幫他克服了學習時邊學邊玩壞習慣。在孩子學習時,給他計時間,然後告訴他在單位時間內他所完成的學習量,以此來加強他的時間觀念。讓他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

  預習、聽課、複習、做作業,是小學生常規的學習方法。要求孩子課前務必做到預習。預習時要求他提出問題,上課時帶著問題注意聽老師講課。找出自己理解的與老師講的差距。回家後,要他把每天主課上老師講的內容都能向我們匯報。從而我也掌握了他的聽課情況。所學的課程,他都能在課堂上理解消化。做好預習,聽課效果自然會好。複習時就能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繫,從而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我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養成了預習、聽課、複習的學習習慣,能夠自覺勤奮地學習。入學三年來,孩子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業餘學習成績也很優異。

  三.通過聯繫本,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聯為一體

  由於孩子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和學校度過的,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非常重要,實驗學校的聯繫本為家長和老師的溝通牽了線。每到周末,我們首先看孩子的聯繫本,及時督促孩子根據老師的要求完成家庭作業,對於孩子某些方面存在的弱點,及時幫助他加強。

  不久前,老師在聯繫本上寫道:以後要注意積累好詞,好句子,多背些描寫好的段落來豐富自己的文章。得到這個信息後,我們及時要求孩子多看一些優秀作文,寫作文時先打草稿,然後修改,最後再抄到作文本上,並為孩子買了一些與寫作有關的課外書。後來,為了給孩子提供作文素材,我們經常帶孩子出去,讓孩子在大自然和新穎的環境中開心地活動。孩子從遊故宮、登長城、觀天壇、看北海的活動中領略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加深了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了解和認識。通過遊覽觀光為孩子的作文提供了素材。同時也開闊了孩子的視野,他喜歡上了課外書,寫作水平也大有提高。

  最近,老師提到:孩子的字寫得不好,朗讀課文沒有表情。我們正在加強孩子在這兩方面的鍛鍊,並打算把提高這兩項技能作為這個暑假的重點。

  四.廣泛培養孩子的愛好和興趣,不斷提高孩子的素質。

  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材。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培養孩子不能光抓學習,要注意孩子的全面發展。我的作法是提供各種條件全面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楊昊從幼兒園起就參加了舞蹈、美術、桌球,羽毛球,曲藝,遊泳,象棋,釣魚等方面的培養和學習。通過這些學習提高了孩子的素質,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我感覺,今後的孩子光學習好肯定是不行的。讓孩子廣泛接觸自然和社會,使他逐漸認識生活,較多的了解繽紛的大千世界,增強了孩子的認識和理解能力,以適應不同的環境,提高了他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

  五、培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敢於拼搏

  今年五一期間,北京市委宣傳部地壇公園舉辦公民道德知識擂臺賽,我讓他報名參加,他很害怕,認為自己知識面不如成人,我領他看了幾場後,發現有許多他會的題別人答不出來,並且也有其他小孩參加。結果取得了小組第二名。

  就在這次校運動會的前幾天,楊昊扭傷了腳,校醫要求他好好休息,不能劇烈運動,否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而就在比賽的前兩天,孩子又因感冒在數學期中考試中途退出考場,比賽的前一天,孩子問我是否可以不參加比賽,我說:「一個人一輩子沒有多少次拼搏的機會,思想主宰一切,只要你認為自己非常健康,肯定能贏,你就一定能贏,我希望你不要放棄這次機會,也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參賽的項目,我期待你的捷報」。第二天,他以飽滿的熱情參加了60米,100米和4*100米比賽,老師們為他加油,同學們為他加油,家長們為他加油,當廣播中一次又一次傳來他獲獎的消息時,他笑了,我也笑了。

  前一段時間,我們也發現孩子在做題時粗心大意,寫完後,也不檢查。我們說過幾次,效果甚微。一天,我看完他的作業後,幫他作了修改。臨去外地出差前,我給他留了一封信:「孩子,爸爸該上班了,在我眼裡,你是我見過的孩子中最聰明的一個,你的表現我已經很滿意,如果你能改掉粗心的毛病,做完作業後,再仔細檢查一遍,我相信,你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學習成績也會得到很大提高,你會成為最棒的孩子」。這封信對孩子影響很大,現在他已養成了做完作業後檢查的好習慣。

  以上是我在培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幾點體會,很不成熟,有的地方也許不對。總之我將會努力把品格素質、文化修養的財富留給孩子,使他終身受益。

  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展觀後感

  以前人們誇一個孩子,經常說「家教好」,現在這個評價用得越來越少了。家長們說得更多的是孩子「奧數拿過冠軍」、「外語口語是多少等級」。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社會人格的成功標準,卻漸漸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歡「家教」這個詞,因為它是一種耳濡目染,是一種長期的人格養成。對中國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個人的學習要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入則孝,出則悌」,就是講家庭教育;第二階段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說的是社會教育;第三階段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是說你前兩個階段都完成了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獻知識了。我們現在是反過來了,在學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後再去接受社會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們犧牲掉了。

  傳統中國人接受的是一種農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著歡兒地玩耍,夏天在河溝裡遊泳,秋天掰玉米、摘土豆回來烤了吃,冬天換上新棉襖放鞭炮、貼春聯、過大年。四季的循環,在農耕文明裡清晰展現。因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戶都是大的拉扯著小的。一個饅頭熱氣騰騰地出鍋時,可能要掰成四塊,每個孩子吃一塊。這就叫分享。

  我們現在的孩子,遠離了「分享」這個詞。家裡的水果,都是爺爺奶奶剝好了、切成塊、用叉子餵到孩子小嘴裡,說:「多吃兩塊,你還得練琴去呢!」從一人捧著一塊饅頭在陽光下玩耍,到現在的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邊,我們究竟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

  進步有它的社會標準,但進步也有它的心靈標準。有時候我們只欣喜於得到的東西,卻忽略了付出的是什麼。今天,我們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識,但付出的卻往往是一個孩子快樂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來說,我們童年的遊戲方式就有著天壤之別。我小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裡,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錢可以買一大把,然後我們一根一根地把它們套起來,連成一根皮筋,從腳踝到腿彎到大腿到腰間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舉」。那時窮有窮的玩法,而且我們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輸了絕對不允許耍賴,誰跳壞了誰就得下來撐皮筋。這是一種遊戲規則。

  現在,我們小區裡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滑板車、一副輪滑鞋,孩子們滑到面前,彼此打個招呼又散開了。他們擁有的空間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但是他們已經失去了一個群體遊戲的環境。滑板車和輪滑鞋給了他們一種自由奔跑的速度,卻缺少了大家都必須服從的規則。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子長大了容易耍賴?因為他們小時候處於規則之中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我們跳皮筋、砍沙包都是和同齡人一起,你要是耍賴,人家就不和你一塊兒玩了。所以我們會自己解決規則認同的問題。再來看我們的孩子,他們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他們在玩的時候就缺失了這種規則的協商和認同。當所有的孩子都踩著滑板車在速度中獨往獨來時,他們怎麼能懂得犧牲和謙讓?

  家教是一種倫理的認同,也是一種規則的認同。家庭教育是讓孩子從小就找到一種生命的自覺,一種建立在服從基礎上的自覺。這種服從是倫理的服從,規則的服從,個人對集體的服從。為什麼很多考上大學的高材生,卻總是磕磕碰碰、與人有那麼多衝突呢?到了念大學時你再告訴他們什麼叫作「規則」,已經晚了。

  家庭教育輸出的終端產品,是「態度」

  我們都懂得「無以規矩,不成方圓」,但是我們的觀念和行為往往很混亂。一方面我們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卻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們告訴孩子要尊重他人、服從規則,另一方面,在絕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獨尊;我們嘴上告訴孩子要艱苦樸素,但在行為方式上,還在給孩子買很多奢侈品。

  「言傳不如身教」,相對於行為的強大,思想和語言往往是蒼白的。我的女兒也是獨生女,她兩歲時,我們就告訴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頓飯前都要吃藥。所以她養成了習慣,每次吃飯前剛拿到筷子,她就說:「姥姥,吃藥!」她會明白她對姥姥是有責任的,有了責任會覺得很光榮。我們以前帶她出去玩時,她都會帶一個布娃娃,說那是她「妹妹」。但是到了4歲,出去玩她就不帶她的「妹妹」了。我們問她為什麼,她說:「我要騰出手來扶我姥姥啊!」

  今年春節我帶她去麗江玩,女兒第一次去養雞場撿雞蛋,感覺特別新鮮。回來後她一手握著一隻雞蛋,吃飯時也攥著不放。我們都笑她,「你那雞蛋都快孵出小雞來了。」在機場過安檢的時候,她也捨不得放下。就這樣,兩隻雞蛋顛沛流離地跟著她回了家,一進門還沒來得及換鞋,她就撲到姥姥懷裡說:「姥姥,我給你帶回來兩隻雞蛋!」那一刻我心裡挺慚愧的,因為我頂多想到給我媽媽買些土特產,但沒想過不花錢還能給她帶回來什麼。那時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麼事情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沒有牽掛。

  一個從小懂得牽掛別人的人,長大了才可能被別人牽掛。家庭就是一個讓我們從小醞釀牽掛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家庭的行為方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今天的我們常感到人越來越像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標準產品,越來越失去了屬於每個家庭的烙印。「烙印」這個詞的英文是「brand」,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品牌」。企業要有品牌,其實人也需要有品牌。人的品牌不是指你擁有幾億資產,拿到了多麼高的學位,或是有多麼顯赫的地位,而是我們帶著什麼樣的家族烙印融入社會,我們用一種什麼樣的個人印記去對抗過於規範化的「流水線」。

  家庭教育輸出的終端產品,是「態度」。我女兒4歲時,在手工課上做了一個花籃。有一天她「哐當」一聲把花籃摔了,花籃的一個角摔出了一個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說:「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讓花籃比沒摔破時更漂亮!」我們又是剪又是貼,她還用彩筆畫上顏色,最後,我們做出來一個非常漂亮的花籃。她和我說,「媽媽我懂了,哭是沒用的。」我聽了很欣慰。讓我鬱悶的是,後來家裡每逢打壞什麼東西,她都特別高興,說:「我們試試,看能不能讓它比沒壞的時候更好看!」

  當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沒壞的時候更好,我們的底線只能是不讓它更壞。這是一種生命的修復能力。一個人一輩子會遇上什麼事情,我們無法左右,但是修復生命的能力,卻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我們做父母,要培養孩子掌握自我修復的能力,要傳遞給孩子一種態度,讓他們明白該怎樣去面對挑戰。如果你告訴孩子:「我會把你呵護得好好的,你這一輩子都不會打破花籃。」這就是謊言了。孩子不僅會打破花籃,還會打破他們自己,會撞得頭破血流。這時候就要看他們有沒有一種能力,像修復花籃一樣把自己修復得更好,這種能力,我覺得在4歲時告訴他們,並不算太早。

  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尊嚴、延展自由

  現在,社會上關於成功學的教育太多了,我們幾乎把成功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但我始終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長是一個過程,成功是一個結論;成長是相關於生命的評價,成功是相關於社會的評價;成長是一個內在的系統,成功是一個外在的體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靈、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並不是那麼在乎外在的標籤。

  我非常喜歡「成長」這個詞。一個人的生命要成長,兩個人的愛情要成長,一個群體的建設、一個社會的發展,都要成長。從一個人到一個國家,「成長」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恆久的力量,它不依附於外在,而是你自己內心的一種狀態。儒家講「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斷成長。道家講的「道」是「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個人的生命,難道不應該保持這樣一種狀態嗎?一個人過分熱鬧了,就被社會的標準綁架了;一個人不獨立了,就放棄了自由;一個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滯了。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