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25 09:56:5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黑臭水體的治理裝置,具體的涉及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
背景技術:
河流、溝渠、湖泊和其他景觀水體因水體中藻類和細菌的新陳代謝以及人類向水體中過度排放汙染物引起嚴重的水體汙染,從而使水體出現季節性或終年黑臭,我們將該水體成為黑臭水體,由於黑臭水體分布廣泛,涵蓋範圍比較大,且其治理技術不夠完善,效果欠佳,尤其對於湖泊、溝渠等面積大、且沒有活水水源,水流靜止的黑臭水體其治理難度更大,且適用於城市汙水的治理設備結構複雜,無法應用於戶外的黑臭水體的治理,而目前黑臭水體的治理裝置通常採用的是在黑臭水體內整體鋪設曝氣管路,通過持續不斷的向黑臭水體中通入氧氣,來達到降解黑臭水體的目的,然而採用該方法,氧氣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且治理效果一般,遠遠不能達到對黑臭水體治理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該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治理效果顯著。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包括設置於黑臭水體中的若干個治理單元,相鄰治理單元之間設置有第一過渡區,所述治理單元包括好氧區、缺氧區,設置於好氧區和缺氧區之間的第二過渡區以及提供氧氣的氣源,所述好氧區的黑臭水體中從下到上依次設置有第一空氣管路、第一生態基系統和至少2個第一溶氧監測裝置,所述第一空氣管路上設置有第一進氣口和若干第一空氣釋放器,所述第一進氣口與所述氣源通過第一氧氣輸送管道相連通,所述第一空氣釋放器的出氣口豎直向上,所述第一生態基系統包括第一生態基浮子,懸掛於所述第一生態基浮子下方的若干第一生態基,所述第一生態基的底部設置有第一連接繩,所述第一生態基通過所述第一連接繩綁定於所述第一空氣管路上,所述缺氧區的黑臭水體中從下到上依次設置有第二固定杆、第二生態基系統和至少2個第二溶氧監測裝置,所述第二生態基系統包括第二生態基浮子,懸掛於所述第二生態基浮子下方的若干第二生態基,所述第二生態基的底部設置有第二連接繩,所述第二生態基通過所述第二連接繩綁定於所述第二固定杆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氧氣輸送管道上設置有第一流量控制閥。
進一步的,所述好氧區、第二過渡區和缺氧區的面積比為10~40:2~4:4~10;所述第二過渡區與所述第一過渡區的面積比為1:1。
進一步的,所述好氧區、第二過渡區和缺氧區沿黑臭水的流動方向依次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治理單元還包括活水裝置,所述活水裝置包括活水管道,和設置於所述活水管道上的轉流泵;所述活水管道包括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進水口設置於所述缺氧區的黑臭水體中,並延伸至所述缺氧區的黑臭水體的底部,所述出水口設置於所述好氧區的黑臭水體中,並延伸至所述好氧區的黑臭水體的上部。
更進一步的,所述出水口的口端朝向缺氧區的方向。
更進一步的,所述進水口為錐形罩,上端細下端粗;所述出水口為倒錐形管,下端細,上端粗。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杆為管狀,從而形成第二空氣管路,所述第二空氣管路上設置有第二進氣口和若干第二空氣釋放器;所述第二進氣口與所述氣源通過第二氧氣輸送管道相連通,所述第二空氣釋放器的出氣口豎直向上。
更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氧氣輸送管道上設置有第二流量控制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黑臭水體中設置若干治理單元,且每個治理單元有好氧區、缺氧區以及第二過渡區組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黑臭水中的有機汙染物在缺氧區以轉化為主,而在好氧區以降解為主,缺氧、好氧、缺氧、好氧持續不斷的作用於黑臭水體,從而完成黑臭水體的微生物充分發揮作用,完成黑臭水體的治理,其治理效果更佳;本實用新型在好氧區設置第一空氣管路和第一生態基,而在缺氧區僅設置第二生態基,僅對好氧區進行曝氣,採用該裝置較傳統的在黑臭水體中整體鋪設曝氣管路,進行全面曝氣,縮小了曝氣面積,降低了曝氣的能耗;且第二過渡區的設置使黑臭水體中的氧氣利用更充分,避免了氧氣的浪費;本實用新型在好氧區設置第一溶氧監測裝置,能夠實時監測好氧區內的溶解氧的量,從而實現了好氧區內溶氧量的實時調節,溶氧量過大時,減小曝氣量,溶氧量過小時,增大曝氣量,避免了氧氣的浪費;本實用新型在缺氧區設置第二溶氧監測裝置對缺氧區的溶氧量進行實時監測,缺氧區溶氧量過高時,減小好氧區的曝氣量,從而降低流入缺氧區內的黑臭水體中的溶解氧的量;本實用新型將好氧區、第二過渡區和缺氧區的面積比為設置為10~40:2~4:4~10;採用該比例能夠黑臭水體中氧氣的利用率最高,缺氧轉化和好養降解的時間設置最為合理,從而使黑臭水體的治理效果最佳,且曝氣量最低,能耗最少,成本最低,而將第二過渡區與所述第一過渡區的面積比設置為1:1,採用該比例黑臭水體中氧氣的利用率最高、曝氣量最低,能耗最少;本實用新型在每個治理單元中分別設置活水裝置,其更適用於湖泊等沒有活水來源的靜止不流動的死水,活水裝置能夠使這些不流動的死水流動起來,從而使好氧、缺氧區充分發揮作用;本實用新型出水口的口端朝向缺氧區的方向從而使水流的流動更順暢;本實用新型進水口為錐形罩,上端細下端粗;增加了進水口處的進水量,而出水口為倒錐形管,下端細,上端粗,大量的水流至出水口時,由於管道變細,從而使管道內的壓力增大,流速增大,從而加速的水的流動,使水流更順暢;本實用新型將第二固定杆設置為管狀,從而形成第二空氣管路,第二通氣管路通過第二氧氣輸送管道與氣源相連通,從而可以將缺氧區變為好氧區,而關閉好氧區上設置的第一流量控制閥,可以實現好氧區變為缺氧區,每間隔一端時間之後,將好氧區和缺氧區進行互換,治理效果更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治理單元,2、第一過渡區,3、好氧區,4、缺氧區,5、第二過渡區,6、氣源,7、第一空氣管路、8、第一溶氧監測裝置,9、第一空氣釋放器,10、第一氧氣輸送管道;11、第一生態基浮子,12、第一生態基,13、第一連接繩,14、第二固定杆、15、第二溶氧監測裝置,16、第二生態基浮子,17、第二生態基,18、第二連接繩,19、第一流量控制閥,20、活水管道,21、轉流泵;22、進水口,23、出水口,24、第二空氣管路,25、第二空氣釋放器;26、第二氧氣輸送管道,27、第二流量控制閥,28、第三固定杆,29、第三生態基浮子,30、第三生態基,31、第三連接繩,32、第四固定杆,33、第四生態基浮子,34、第四生態基,35、第四連接繩。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說明。
如附圖1~2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的一個實施例,包括設置於黑臭水體中的若干個治理單元1,相鄰治理單元1之間設置有第一過渡區2,所述治理單元1包括好氧區3、缺氧區4,設置於好氧區3和缺氧區4之間的第二過渡區5以及提供氧氣的氣源6,所述好氧區3的黑臭水體中從下到上依次設置有第一空氣管路7、第一生態基系統和至少2個第一溶氧監測裝置8,所述第一空氣管路7上設置有第一進氣口和若干第一空氣釋放器9,所述第一進氣口與所述氣源6通過第一氧氣輸送管道10相連通,所述第一空氣釋放器9的出氣口豎直向上,所述第一生態基系統包括第一生態基浮子11,懸掛於所述第一生態基浮子11下方的若干第一生態基12,所述第一生態基12的底部設置有第一連接繩13,所述第一生態基12通過所述第一連接繩13綁定於所述第一空氣管路7上,所述缺氧區4的黑臭水體中從下到上依次設置有第二固定杆14、第二生態基17系統和至少2個第二溶氧監測裝置15,所述第二生態基系統包括第二生態基浮子16,懸掛於所述第二生態基浮子16下方的若干第二生態基17,所述第二生態基17的底部設置有第二連接繩18,所述第二生態基17通過所述第二連接繩18綁定於所述第二固定杆14上。進一步的,第二溶氧監測裝置15和第二溶氧監測裝置15均為溶解氧在線監測儀。
在黑臭水體的治理中,好氧和缺氧作為其中的一部分,都對有機物的降解起到作用,但是結果不同,缺氧以轉化為主,好氧以降解為主,其治理的核心都是利用附著於生態基上的微生物菌群,而缺氧和好氧的最本質區別則是溶解氧的溶度;它決定著缺氧和好氧的性質歸屬,即0mg/L<DO>0.5mg/L為缺氧,2mg/L<DO>4mg/L為好氧;採用這種組合方式的治理效果更佳,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黑臭水體中設置若干治理單元1,且每個治理單元1設置有好氧區3、缺氧區4以及第二過渡區5,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黑臭水中的有機汙染物在缺氧區4以轉化為主,而在好氧區3以降解為主,缺氧、好氧、缺氧、好氧持續不斷的作用於黑臭水體,從而完成黑臭水體的微生物充分發揮作用,完成黑臭水體的治理,其治理效果更佳;本實用新型在好氧區3設置第一空氣管路7和第一生態基12,而在缺氧區4僅設置第二生態基17,對好氧區3進行曝氣,採用該裝置較傳統的在黑臭水體中整體鋪設曝氣管路,進行全面曝氣,縮小了曝氣面積,降低了曝氣的能耗;且第二過渡區5的設置使黑臭水體中的氧氣利用更充分,避免了氧氣的浪費;本實用新型在好氧區3設置第一溶氧監測裝置8,能夠實時監測好氧區3內的溶解氧的量,從而實現了好氧區3內溶氧量的實時調節,溶氧量過大時,減小曝氣量,溶氧量過小時,增大曝氣量,避免了氧氣的浪費;本實用新型在缺氧區4設置第二溶氧監測裝置15對缺氧區4的溶氧量進行實時監測,缺氧區4溶氧量過高時,減小好氧區3的曝氣量,從而降低流入缺氧區4內的黑臭水體中的溶解氧的量;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氧氣輸送管道10上設置有第一流量控制閥19。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的一個優選實施例,所述好氧區3、第二過渡區5和缺氧區4的面積比為10~40:2~4:4~10;採用該比例能夠黑臭水體中氧氣的利用率最高,缺氧轉化和好養降解的時間設置最為合理,從而使黑臭水體的治理效果最佳,且曝氣量最低,能耗最少,成本最低;所述第二過渡區5與所述第一過渡區2的面積比為1:1,採用該比例黑臭水體中氧氣的利用率最高、曝氣量最低,能耗最少。
進一步的,所述好氧區3、第二過渡區5和缺氧區4沿黑臭水的流動方向依次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如圖3所示,所述治理單元1還包括活水裝置,所述活水裝置包括活水管道20,和設置於所述活水管道20上的轉流泵21;所述活水管道20包括進水口22和出水口23,所述進水口22設置於所述缺氧區4的黑臭水體中,並延伸至所述缺氧區4的黑臭水體的底部,所述出水口23設置於所述好氧區3的黑臭水體中,並延伸至所述好氧區3的黑臭水體的上部。活水裝置的設置更適用於湖泊等沒有活水來源的靜止不流動的死水,活水裝置能夠使這些不流動的死水流動起來,從而使好氧、缺氧區4充分發揮作用。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的一個優選實施例,所述出水口23的口端朝向缺氧區4的方向;從而使水流的流動更順暢。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的一個優選實施例,所述進水口22為錐形罩,上端細下端粗;所述出水口23為倒錐形管,下端細,上端粗。本實用新型進水口22為錐形罩,上端細下端粗;增加了進水口22處的進水量,而出水口23為倒錐形管,下端細,上端粗,大量的水流至出水口23時,由於管道變細,從而使管道內的壓力增大,流速增大,從而加速的水的流動,使水流更順暢。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如圖4所示,所述第二固定杆14為管狀,從而形成第二空氣管路24,所述第二空氣管路24上設置有第二進氣口和若干第二空氣釋放器25;所述第二進氣口與所述氣源6通過第二氧氣輸送管道26相連通,所述第二空氣釋放器25的出氣口豎直向上。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氧氣輸送管道26上設置有第二流量控制閥27;從而可以將缺氧區4變為好氧區3,而關閉好氧區3上設置的第一流量控制閥19,可以實現好氧區3變為缺氧區4,每間隔一端時間之後,將好氧區3和缺氧區4進行互換,治理效果更佳。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如圖5所示,所述第二過渡區5的黑臭水體中設置有第三固定杆28和第三生態基30系統;所述第三生態基30系統包括第三生態基浮子29,懸掛於所述第三生態基浮子29下方的若干第三生態基30,所述第三生態基30的底部設置有第三連接繩31,所述第三生態基30通過所述第三連接繩31綁定於所述第三固定杆28上;所述第一過渡區2的黑臭水體中設置有第四固定杆32和第四生態基34系統;所述第四生態基34系統包括第四生態基浮子33,懸掛於所述第四生態基浮子33下方的若干第四生態基34,所述第四生態基34的底部設置有第四連接繩35,所述第四生態基34通過所述第四連接繩35綁定於所述第四固定杆32上。
進一步的,一種黑臭水體的一體化治理裝置還包括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用於接收第一溶氧監測裝置和第二溶氧監測裝置檢測的溶氧溶度,並根據其溶氧溶度來控制第一流量控制閥和第二流量控制閥的氧氣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