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2023-07-24 23:53:11 4
為政以德,是安邦治國的準則。中國傳統文化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被譽為「四書」之一的《大學》就有這樣的論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紀錄片《鑑史問廉·4·道德之擇》觀後感
紀錄片《鑑史問廉·4·道德之擇》選取了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面對利誘、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能夠,能夠做到清廉、謹慎,勤政、為民的優秀歷史人物,用真實的敘述,描繪出作為一個個歷史中存在的的錚錚鐵骨和浩然正氣,東漢時期東萊太守楊震的『四知臺』、羊續任南陽太守的「懸魚」、清康熙年間於長龍桌案上放著的生薑、豆豉,清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的「六尺巷」,這種用生命和熱血寫就的高尚,直到今天還在感動著我們,而那些流傳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經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恪守為官之德的政治家們用自己的選擇和堅守,譜寫了中華文明的閃亮篇章。「在儒家的思想中,清慎勤是為官之道,能夠做到清廉,能夠做到謹慎,能夠做到勤政,做到為民,這是為官的一個底線。
20xx年元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就提出作為黨的幹部要:
心中有黨,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照辦,黨中央禁止的堅決杜絕;
要勤學善學,要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使讀書學習成為充實知識、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成為加強修養、培養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要為民做主,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引導群眾不斷前進;
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求真務實、真抓實幹。要善於當好班長、帶好隊伍,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在各方面以身作則、發揮表率作用;
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問計問策,與群眾要有魚水之情、瓜秧之感、唇齒相依;
要在其位謀其政,既廉又勤,既乾淨又幹事。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
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勁頭,積極尋找克服困難的具體對策,真正成為帶領人民群眾戰風險、渡難關的主心骨;
要正確行使權力,依法用權、秉公用權、廉潔用權,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要處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關係,把好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要帶頭弘揚黨的優良作風,盡職盡責、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執政為民、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做到勤政、務實、為民,自覺抵制和糾正「四風」問題。
要做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模範,做決策、開展工作多想一想法律的依據、法定的程序、違法的後果,自覺當依法治國的推動者、守護者。
從習大大的講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更多的要求是對一個從政人員道德修養的要求。在漫長的歷史中,克偏、戒巫、範家、全節、修身,以及清、慎、勤這些被稱為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視為官德的重要內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約束是克制腐敗發生的有效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從外部圍追堵截腐敗發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卻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腐敗的「迷思」,也只有修好身、齊好家、才能夠平天下。
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央視播出的《鑑史問廉》非常好,非常及時。對我們當前全國的反腐形勢、廉政風暴是一次有力的配合。從文化根源上對我們反腐倡廉和民族心理進行一次總結和認知,使人民群眾增強對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還有我們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一次綜合性的文化解剖,給全國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歷史課。
《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於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廉潔的對岸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佔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滑向腐敗的彼岸。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可以說,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並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後的那雙「溫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以銅為鏡,可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位度的籠子」裡,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鑑史問廉》觀後感500字
西晉的富豪官員們為何喜歡鬥富?唐朝何以從「貞觀之治」演變出「安史之亂」?北宋為何從一個空前富裕的盛世消失在歷史深處?
眾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從先秦典籍《周禮》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徵、包拯、海瑞、張養浩、孫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斷湧現,廉政文化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梳理這些豐厚的廉政文化資源,對於雷霆反腐的當下而言,不無現實意義。
和「廉政文化」相對應的就是「腐敗文化」。腐敗文化嚴重損害著黨風、政風和民風,在這種情況下,以廉政文化提高官員的防腐拒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在此意義上而言,中央電視臺、河南省紀委和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拍攝的《鑑史問廉》,無疑是具有深刻現實意義的文化力作。如果說,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旗下的河南影視集團之前推出的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為我們呈現了一位現代「廉吏」的榜樣,那麼,《鑑史問廉》則深入歷史的肌理,讓我們從歷史的鏡鑑中尋找到反腐的文化力量。從這一點而言,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把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鑑史問廉》的製作和播出正當其時,它將為建設風清氣正的官場新生態吹響嘹亮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