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用清新空氣呼吸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25 00:09:11 1
專利名稱:一種車用清新空氣呼吸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呼吸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在汽車內使用的清新空氣呼吸裝置。
背景技術:
工業革命後,隨著工業及經濟的迅速發展,全球的大氣環境日益惡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發展非常迅速,全國有近700個城市,城市面積佔國土面積的18%,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40%以上,且城市人口每年以4%的速率遞增,城市汽車總量每年增加10%,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城市,越來越多的人群面臨城市環境問題。據世界資源研究所和中國環境檢測總站測算,1998年全球10大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佔8 個;據2001年世界銀行的報告,世界汙染最嚴重的前20個城市中,16個是中國城市。目前我國大中城市以煤煙和機動車尾氣混合汙染為主,NOx的汙染正日益嚴重,大氣環境正在以SA為主的煤煙型向以NOx為主的機動車尾氣型汙染轉變,這主要與城市機動車保有量逐年遞增有關。大氣汙染能誘發咽喉炎、支氣管炎、皮膚病、甚至癌症等多種疾病, 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因空氣汙染致死的人數約為300萬,佔全球死亡人數的5%,城市空氣汙染造成每年約80萬人死亡,每年死於汽車尾氣汙染的人數是死於交通事故人數的2倍。汽車車內空氣品質差,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乘車時經常有人會暈車嘔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車內空氣品質差。車小人多,空氣不通暢,再加上煙味或其他各種異味,易導致人體出現頭暈、胸悶、嘔吐、冒冷汗、臉色蒼白、四肢無力等不良症狀,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尤其當車輛在市區等空氣汙染嚴重的地方行駛時,車窗內空氣渾濁,而窗外空氣則飽含機動車排放的尾氣和揚起的灰塵,讓車內人員無處可逃。文件(CN 2716044Y)設計一種乘車用新鮮空氣呼吸器,該呼吸器根據內外連接頭膠管的尺寸在車窗玻璃上開一個圓孔,通過旋轉進氣口和內外連接頭的螺紋將呼吸器進氣部件固定在車窗玻璃上。該呼吸器裝置存在兩大不足1)車窗玻璃上開孔,影響車型的外觀和整體美感;2)當車窗外空氣品質差,尤其當車輛行駛在市區或空氣汙染嚴重的區域時, 達不到提高車內空氣品質的目的。文件(CN 2521076Y)設計一種車用新鮮空氣呼吸器,該呼吸器由空氣進口過濾裝置、進氣管和空氣呼吸裝置組成,空氣進口過濾裝置裝在汽車頂上。該呼吸器裝置同樣存在兩大不足1)車頂上必須要布置開口,車輛整體外形設計受到限制;2)當車窗外空氣品質差,尤其當車輛行駛在市區或空氣汙染嚴重的區域時,也達不到提高車內空氣品質的目的。
發明內容為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用清新空氣呼吸裝置,目的是提高乘車舒適度,使車內人員能隨時隨地呼吸到清新空氣,避免汙濁空氣的毒害,減少疾病的傳染。[0008]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車用清新空氣呼吸裝置,包括充氣加壓裝置、儲氣裝置和放氣節流裝置,充氣加壓裝置包括吸氣器、過濾器、增壓裝置和截止閥;儲氣裝置上設有充氣口和放氣口 ;放氣節流裝置包括壓力表、手動減壓閥和呼吸末端;所述吸氣器的出口與過濾器的入口相連,所述過濾器的出口與增壓裝置的入口相連,所述增壓裝置的出口與截止閥的入口相通,所述截止閥的出口與儲氣裝置的充氣口相通,所述儲氣裝置的放氣口與壓力表的入口相通,所述壓力表的出口與手動減壓閥的入口相連,所述手動減壓閥的出口與呼吸末端相連;上述各部件之間的連接採用軟管。所述儲氣裝置主要由內、中、外三層構成,外層為外殼,內層是有一定的耐壓強度的氣囊,中間層為柔軟填料,柔性填料可採用海綿、棉花等材料。所述儲氣裝置主要有三種結構整體式、套式和立體式,整體式儲氣裝置和座位靠背是一個整體;套式儲氣裝置可套裝在車內座位靠背上,能拆卸;立體式儲氣裝置可放置在汽車後備箱內,能拆卸。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裝置可提供清新空氣,徹底改善車內空氣品質,使車內人員能隨時隨地呼吸到清新空氣,避免汙濁空氣的毒害,減少疾病的傳染; 2)本實用新型裝置適用於汽車任何行駛工況,不受炎熱或寒冷氣候影響,尤其適用於市內或其他空氣汙染嚴重的行駛區域;3)本實用新型的儲氣裝置內層充有空氣,中間層還填充了柔性填料,整體式或套式儲氣裝置可使座位靠背更柔軟舒適,既提高了車內舒適度,又不侵佔車內的空間。
圖1是本實用新型裝置的系統流程圖。其中吸氣器1,過濾器2,增壓裝置3,截止閥4,儲氣裝置5,壓力表6,手動減壓閥7,呼吸末端8,軟管9。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整體式儲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右圖為圓圈區域的放大圖。其中外殼10,氣囊11,柔軟填料12,充氣口 13,放氣口 14,座位靠背15,靠背支架 17。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套式儲氣裝置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套式儲氣裝置的車內安裝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中立體式儲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左圖為正視圖,右圖為側視圖。圖6是圖5立體式儲氣裝置的車內安裝圖。其中後備箱16。 具體實施例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車用清新空氣呼吸裝置主要由充氣加壓裝置、儲氣裝置和放氣節流裝置組成,充氣加壓裝置主要包括吸氣器1、過濾器2、增壓裝置3和截止閥4 等;儲氣裝置5下部設有充氣口 13,上部設有放氣口 14;放氣節流裝置主要由壓力表6、手動減壓閥7和呼吸末端8等組成。其中,吸氣器1的出口與過濾器2的入口相連,過濾器2 的出口與增壓裝置3的入口相連,增壓裝置3的出口與截止閥4的入口相通,截止閥4的出口與儲氣裝置5的充氣口 13相通,儲氣裝置5的放氣口 14與壓力表6的入口相通,壓力表 6的出口與手動減壓閥7的入口相連,手動減壓閥7的出口與呼吸末端8相連,各部件之間採用軟管9連接。吸氣器1的外形可採用減縮噴管,吸氣器1的入口設有多層過濾紗網。呼吸末端可採用插鼻式皮管,也可採用呼吸面罩。儲氣裝置5主要由內、中、外三層構成,外層為外殼10,內層是有一定的耐壓強度的氣囊11,中間層為柔軟填料12,柔性填料12可採用海綿、棉花、羽絨、橡膠等材料;儲氣裝置5主要有三種結構整體式、套式和立體式。實施例一整體式儲氣裝置5 安裝在座位靠背15的位置,如圖2所示,整體式儲氣裝置5和座位靠背15形成一個整體,既能作為座位靠背使用,又能實現呼吸裝置的儲氣功能。實施例二套式儲氣裝置5:如圖3,在儲氣裝置5的上部設置與座位靠背形狀相配合的掛鈎, 可將儲氣裝置5直接套裝在車內座位的靠背15上,並能拆卸,見圖4。實施例三立體式儲氣裝置5 儲氣裝置5可設置為圓柱體等立體形狀,能放置在汽車後備箱 16內(圖6),不僅方便拆卸,而且節約車內空間。該實用新型裝置主要有充氣和放氣兩種工作模式1)充氣時,將車輛停靠在空氣清新、品質高的地方(如森林覆蓋率高的風景區、郊區等),將充氣加壓裝置中的吸氣器1放置在車外,並使吸氣器1的開口朝上,手動減壓閥7 為全開狀態,截止閥4為開啟狀態,啟動增壓裝置3向氣囊11充氣,Γ2分鐘後關閉手動減壓閥7,當壓力表6內的表壓力達到某一設定最大值時,截止閥4關閉,增壓裝置3停機,將吸氣器1放回車內,充氣過程完成;2)放氣時,放氣過程就是車內人員呼吸清新空氣過程,此時,截止閥4保持關閉狀態,根據車內人員的自身需求來調節手動減壓閥7的開度大小,當放氣過程結束時,手動減壓閥7呈全封閉狀態;當壓力表6的表壓力降至某一設定最小值時,表明氣囊11中的清新氣體即將消耗完畢,需要重新充氣,氣囊11的充氣頻率以廣2周為宜。
權利要求1.一種車用清新空氣呼吸裝置,包括充氣加壓裝置、儲氣裝置和放氣節流裝置,其特徵在於,充氣加壓裝置包括吸氣器(1)、過濾器(2)、增壓裝置(3)和截止閥(4);儲氣裝置上設有充氣口( 13)和放氣口( 14);放氣節流裝置包括壓力表(6)、手動減壓閥(7)和呼吸末端 (8);所述吸氣器(1)的出口與過濾器(2)的入口相連,所述過濾器(2)的出口與增壓裝置 (3)的入口相連,所述增壓裝置(3)的出口與截止閥(4)的入口相通,所述截止閥(4)的出口與儲氣裝置(5)的充氣口(13)相通,所述儲氣裝置(5)的放氣口(14)與壓力表(6)的入口相通,所述壓力表(6)的出口與手動減壓閥(7)的入口相連,所述手動減壓閥(7)的出口與呼吸末端(8)相連;上述各部件之間的連接採用軟管(9)。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車用清新空氣呼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吸氣器(1) 的外形為減縮噴管,吸氣器(1)的入口設有多層過濾紗網。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車用清新空氣呼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儲氣裝置(5)包括內、中、外三層,外層為外殼(10),內層為具有一定耐壓強度的氣囊(11),中間層為柔軟填料(12)。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車用清新空氣呼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儲氣裝置 (5)安裝在座位靠背的位置,直接作為座位靠背。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車用清新空氣呼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儲氣裝置 (5)的上部設有掛鈎,可將儲氣裝置(5)套裝在車內座位的靠背上。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車用清新空氣呼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儲氣裝置 (5)為立體形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在汽車內使用的清新空氣呼吸裝置及其操作方法。該呼吸裝置包括充氣加壓裝置、儲氣裝置和放氣節流裝置,充氣加壓裝置包括吸氣器、過濾器、增壓裝置和截止閥;儲氣裝置上設有充氣口和放氣口;放氣節流裝置包括壓力表、手動減壓閥和呼吸末端;吸氣器、過濾器、增壓裝置、截止閥與儲氣裝置的充氣口相連通,儲氣裝置的放氣口與壓力表、手動減壓閥、呼吸末端相連通;各部件之間的連接採用軟管。本實用新型裝置可提供清新空氣,徹底改善車內空氣品質,使車內人員能隨時隨地呼吸到清新空氣,避免汙濁空氣的毒害,減少疾病的傳染。
文檔編號B60H3/00GK202080095SQ20112014323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9日
發明者吳薇, 李應林, 薛乾寶, 謝曉健 申請人: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