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雙棒形物運動的具有單一棒形物支撐件的容器的製作方法
2023-07-20 08:16:11 2
專利名稱:用於雙棒形物運動的具有單一棒形物支撐件的容器的製作方法
用於雙棒形物運動的具有單一棒形物支撐件的容器本發明包括用於雙棒形物運動的具有單一棒形物支撐件的容器,主要用於化妝品 用途,例如,用於棒狀化妝品,由所述容器以旋轉平移運動的方式控制所述棒形物支撐件本 體,當每一端沒有各自的蓋時,所述旋轉平移運動可選擇地使容器兩端伸出來。這樣的僅利用一個機構的容器,對控制兩個相同的、相似的或彼此不同的棒形物 的運動,或者對一側為棒形物而另一側為作為工具的化妝品施用器(例如刷子、海綿、眼 線筆、睫毛膏、眉筆等)的運動是有益處的,,其中棒狀化妝品可以為口紅、唇膏、臉頰化妝 品、眼部區域化妝品、筆芯、除臭產品、美體產品以及類似的化妝品等。已知在市場上存在能夠控制兩個棒狀化妝品的容器,例如以兩個容器的形式形成 的口紅,每一個容器均被提供有其分開的彼此相對的機構並且被製成一體,因此在所述容 器之間具有獨立的機構。本發明與前述作品不同,因為其僅被提供有一個機構,所述機構允許具有單一棒 形物支撐件朝向與其中心區域(通常用於兩個蓋的封閉的非使用區域)相比為相對的端的 運動,因此兩個在相對位置的棒形物,在兩端處共同移動,其中如果一個棒形物伸出,另一 個則隨之在容器內滑動。相對於前述作品,本發明允許具有顯著的費用節省,費用節省歸因於所使用的工 件(piece)數目的減少,並且也是由於減小了的總長度/總高度,因為被提供有單一棒形物 支撐件和僅僅一個中間本體,而不是兩個棒形物支撐件和兩個中間本體。根據本發明,所述容器的實現方式的優選形式被描述於權利要求書和所附的附圖 設計中,同時截面(Plan)以羅馬數字指定,其中,
圖1以正剖視示說明容器的旋轉平移機構,所述容器具有被插入在容器的上 部分和下部分二者上的封閉的相對位置的兩個雙蓋/基部。圖2以正割視示說明棒形物支撐件的本體,棒形物支撐件具有關於垂直軸線 和中心平面相對設置的一對導引銷。圖2a圖示說明根據圖2的所述棒形物支撐件的中心截面IIa-IIa的截面視圖。圖2b圖示說明圖2的所述棒形物支撐件的外部視圖。圖2c根據圖2b的截面IIc-IIc,圖示說明棒形物支撐件旋轉90°後的外部視圖。圖3和4以正剖視示說明所述棒形物支撐件相對於中心水平面被提供有分別 與第二棒形物或化妝刷相對設置的棒形物。圖5以正剖視示說明具有相對於截面Va-Va為相對設置的導引狹縫的管狀中 間本體。圖5a根據截面Va-Va,以截面視示說明圖5的中間本體。圖5b根據截面Vb-Vb,以正剖視示說明旋轉90°後的圖5的中間本體。圖5c根據截面Vc-Vc,以截面視示說明圖5b的中間本體。圖6以正剖視示說明具有圖3的一對相對設置的棒形物的棒形物支撐件被組 裝在圖5的中間本體內部。圖7a和7b以正剖視示說明具有內螺旋凹槽的一對相同的、分開的並且被放置在相對位置上的管狀外本體。圖8、8a和9以正剖視示說明棒形物被提供有減小直徑的細杆形式的棒形物, 相對設置有化妝品的施用器工具,分別為具有海綿的小棒、具有睫毛刷的小棒或眼線筆。圖10圖示說明用來說明旋轉平移機構的內壁外周的展開面的部分區域一對外 本體、中間本體以及棒形物支撐件。圖11以正剖視示說明通過將圖6的本體和圖7a和7b的外本體組裝製成的 旋轉平移機構。圖Ila根據圖11圖示說明旋轉平移機構的以套筒方式(telescopically)疊加的 內壁外周的展開面。圖12和13以正剖視示說明圖11的旋轉平移機構在這樣的位置,即,圖3的 被提供有各自的相對的棒形物對的棒形物支撐件,完全旋轉平移分別通過其上端或下端。圖12a和13a分別基於圖12或13圖示說明旋轉平移機構的內壁外周的展開面。圖14以正剖視示說明圖11的旋轉平移機構,其中外本體對被遮蓋物的金屬
殼體覆蓋。圖15以正剖視示說明圖14的旋轉平移機構,其中兩個蓋/基部中的一個被 插入容器下部分中的封閉位置。圖16以正剖視示說明當具有兩個雙棒形物的棒形物支撐件完全旋轉平移通 過容器的上端、在完全的上部伸出位置的圖15的旋轉平移機構。圖17以正剖視示說明圖14旋轉平移機構,其中兩個蓋/基部中的一個被插 入容器上部分中的封閉位置,其中具有兩個雙棒形物的棒形物支撐件完全旋轉平移通過容 器的下端,示出在完全的下部伸出位置的下棒形物。圖18根據截面XVIII-XVIII圖示說明圖16的內本體的兩個本體下部蓋和下端的 截面視圖,為簡化僅以2 1的比例僅放大示出左半部分,未對金屬管狀殼體本體和外下本 體的表徵進行圖示說明。在圖l、2、2a、2b、2c和3中,棒形物支撐件1具有兩端敞開的管狀本體2,以及化 妝品3和3』的各自的雙棒形物的支撐面4的中心平面,棒形物支撐件1包括兩個相對設置 的、通過軸定向的環狀邊緣部分4和4』,以及至少一對形成在管狀本體2的外壁上的導引 銷,較高的銷5和較低的銷5』,銷5和5』相對於軸被設置在相對位置,相對於雙棒形物的支 撐面4的中心平面具有一設定的距離。在兩個相對設置的環狀邊緣部分4和4』之間存在兩個相對的開口 6和6』,當兩個 棒形物3和3』的每一端被插入以靠在這兩個相對設置的環狀邊緣部分上時,開口 6和6』 起到排氣的作用。在管狀本體2的內壁上,沿其外周可以存在垂直脊,以將兩個底部相對設置的棒 形物錨定在穩定位置。圖4圖示說明圖3的變體,其中化妝品的棒形物3已經與化妝品的施用用具(例 如,包括用於化妝品使用的刷子)3a形成對照。在組裝操作期間,為更好的將棒形物3,3』或棒形物3同相對設置的化妝品的施用 用具3a的兩個相對的底部錨定在穩定位置,在兩個底部之間放入固體產品3」會是有用的, 例如而不限於
a)所述熔化的化妝品中的液滴,所述熔化的化妝品中的液滴與相同的化妝品的所 述兩個棒形物底部融合,在其冷卻期間創建單一本體,b)不同產品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這樣的目的,即,與所述棒 形物的兩個底部創建單一本體。圖5、5a、5b和5c圖示說明管狀中間本體7被提供有-一對具有較小直徑的相對的垂直導引狹縫8和8』,被實現在其上管狀壁7』的部 分上;-一對具有較小直徑的相對的垂直導引狹縫9和9』,被實現在其下管狀壁7』的部 分上;-在其中心管狀壁7上的具有較大外徑的中心壁10,其中狹縫對8,8』和9,9』相 對於所述中心壁10是對稱的;-一對相對的垂直導引凹槽11和11』,被實現在所述中心壁10內,與導引狹縫對 8,8』 和 9,9』 相一致。-上外環狀齒12和下外環狀齒12』,被提供在中間本體7的上壁部分7』和下壁部 分7」的開口端上,其中上外環狀齒12至少與上狹縫8相貫穿,下外環狀齒12』至少與下狹
縫9』相貫穿。圖6圖示說明棒形物支撐件1的組裝,棒形物支撐件1被提供有圖3的相對設置 的雙棒形物3和3』並且被置於圖5的中間本體7內,其中較低的銷5』被提供在下狹縫9 中而較高的銷5被提供在上狹縫8,中。圖7a和7b圖示說明一對具有開口端的管狀上外本體13和下外本體13』,所述這 對外本體是相同的、分開的並且被放置在相對位置上,被提供有-—對內環狀凹槽部分14和14』,被內部各自的傾斜的齒15和15』形的凸起 (relief)中斷(interrupt);-一對螺旋內凹槽16和16,;-一對螺旋內凹槽17和17』,非對稱地與內螺旋凹槽對16和16』相對。在附圖中以適當比例圖示說明了用於嘴唇的一對化妝品的棒形物3,3』的容器。改變棒形物支撐件1的比例,如圖8所圖示說明的,減小其直徑,可以製成這樣的 容器,即用於細杆形狀的棒形物3或用於減小直徑和加長形狀的筆芯(適用於嘴唇或眼部 區域),以及最後相對設置的化妝品的施用用具,包括被提供有小海綿3b的小棒,或如圖8a 所圖示說明的,被提供有睫毛膏3c的小棒,或如圖9所圖示說明的為筆芯3d,或者為小刷子 或用於施用化妝品的類似的用具,其中,這些最終的變體並沒有在所附的設計中進行圖示 說明。改變棒形物支撐件1的比例,增加其直徑,還可以製成這樣的容器,即用於大直徑 和加長形狀的棒形物3 (適用於臉頰區域或全身),以及最後相對設置的化妝品的施用工 具,包括刷子3a或具有小海綿體,其中所述最終的施用工具的變體沒有在所附的設計中進 行圖示說明。圖10圖示說明用來區分旋轉平移機構的內壁的外周的展開面的部分區域-一對上外本體13a和下外本體13』 a,具有在0°的間隔的傾斜的陰影線;-上中間本體7』a、下中間本體7」a,具有相間隔的陰影點;-中間本體7的中心壁10a,設置在上部分7』a和下部分7」之間,具有密的陰影
8佔.
^ \\\ _棒形物支撐件la,具有在90°的傾斜的密的陰影線。圖11以正剖視示說明,通過將圖6的本體與圖7a和7b的外本體組裝得到的 所述旋轉平移驅動機構。圖Ila根據圖11圖示說明旋轉平移驅動機構的內壁的外周的展開面。圖7a和7b的上外本體13和下外本體13』對的內壁的外周展開面中的這對外本 體是相同的、分開的並且被設置在相對位置,分別由多個表面表徵上外本體13a和下外本 體13』 a,在附圖中為清楚起見,以多個360° (等於2.5個)的方式展開,並且被提供有實 現在每一內部管狀壁中的這樣的凹槽-一對環狀凹槽部分14和14』,環狀凹槽部分14和14』鄰近每一面向中心壁IOa 的開口端,由各自的內部凸起中斷,所述內部凸起例如具有傾斜齒15和15』形的內部凸起;-一對具有端的螺旋內凹槽16和16,,所述螺旋內凹槽16和16,a)自一側,與環狀凹槽對14和14』相交並且在朝向鄰近齒形的內部凸起15和15』 的位置,以致傾斜的齒15或15』中的一側為螺旋凹槽側16或16』的側邊的延續,b)在另一側,內螺旋凹槽16和16』截止於鄰近面向所述外側的每一開口端的、內 環狀臺階18和18』前一點的一最終距離處;-一對具有端的螺旋內凹槽17和17』,螺旋內凹槽17和17』非對稱地與內螺旋凹 槽對16和16』相對,螺旋內凹槽17和17』 a)自一側,螺旋內凹槽17和17』與環狀凹槽對14和14』相交,b)在另一側,螺旋內凹槽17和17』截止於內環狀臺階18和18』前一點的一最終 距離處,所述最終距離相對於螺旋內凹槽對16和16』之間的所述最終距離往下一距離「D」 並且等於導引銷對5和5』之間的距離「D」。在上外本體13和下外本體13』對的內壁的外周的展開面上,其疊加圖5、5a、5b和 5c中的中間本體7的內壁的外周的展開面和中心壁10的展開面。這些展開面被由展開達到360°的表面表徵,並被以這些編號指定-7』 a,具有較小外徑的上部分,被提供有一對相對的上垂直導引狹縫8和8』,-7」 a,具有較小直徑的下部分,被提供有一對相對的下垂直導引狹縫9和9』,-10a,與上部分和下部分對7』、7」保持一距離、具有較大外徑的中心壁,被提供有 以成直線並且延續這相對的導引狹縫對8和8』與9、9』的方式實現在內部管狀壁中的凹槽 11 和 11,。狹縫8與上外環狀齒12相貫穿,上外環狀齒12被以與中間本體7的內壁的外周 的上展開面7』的上端相一致的方式提供,而下狹縫9延伸作為下外環狀齒12』接近的限制 而不與其相貫穿。對稱地,狹縫9』與下外環狀齒12』相貫穿,下外環狀齒12』被以與中間本體7的 內壁的外周的下展開面7」的下端相一致的方式提供,而上狹縫8』延伸作為上外環狀齒12 接近的限制而不與其相貫穿。在中間本體7的內壁的外周的展開面上,疊加圖2、2a、2b、2c和3中的棒形物支撐 件1的內壁的外周的展開面。所述展開面被設計為沒有兩個相對的環狀邊緣部分4和4』、相對的開口 6和6』以及相對的棒形物3和3』。其由展開達到180°且由編號Ia指定的表面表徵,並且被提供 有一對被設置在相對於支撐面4的中心水平面具有「D/2」距離的相對位置上的導引銷5和 5』,從而導引銷5』在較低的位置而相對的導引銷5在較高的位置。在圖11中,棒形物支撐件1被表徵在旋轉平移機構的中心處,在其未使用位置,具 有兩個均被放置在內部位置的相對的棒形物3和3』。相對應地,在圖Ila中,較低的導引銷5』被以這樣的方式設置,即,其橫穿下中間 本體7」 a的下導引狹縫9,以插入下外本體13』 a的下環狀凹槽14』,而較高的導引銷5被 以這樣的方式設置,即,其橫穿上中間本體7』a的上導引狹縫8』,以插入上外本體13a的上 環狀凹槽14。形成在所述可交換的位置,所述棒形物支撐件可以被控制以朝向上端和下端 移動。當導引銷5和5』在環狀凹槽14和14』中滑動,直到遇到傾斜的齒15,15』,棒形物 支撐件1才具有在一個方向或另一個方向垂直移動的可能性。為避免所述棒形物支撐件在未使用位置可能意外地關於軸移動(利用控制兩個 外管狀本體13a或13』a中的一個與中心壁10之間的相互轉動,這是可以克服的),已製成 止動件,所述止動件包括至少一個形成在環狀凹槽14和14』內的外部位置的微凸起19和 19』,並且在未使用位置微凸起19和19』鄰近導引銷5和5』。如果想強行進行圖11中的所述旋轉平移控制機構中的外管狀本體13或13』與中 心壁10之間的相互旋轉運動,通過在圖Ila中的所述旋轉平移控制機構的內壁的外周的展 開面上所表徵的所述狹縫和所述凹槽,可以分析導引銷5和5』的(並且,因此為棒形物支 撐件1的相對運動的)移動滑動路線(橫向的20,傾斜的20』 )。例如,如果想以這樣的方式強行進行圖11中的外上本體13和中心壁10之間的相 互轉動運動,即,如在圖Ila中所圖示說明的,所述中間本體的中心壁IOa和各自的上部分 V a和下部分7」a朝向左側移動,我們將得到a)較高的銷5沿外上本體13a的上環狀凹槽14通過橫向移動滑動20 —短距離, 以在其路徑上遇到傾斜的齒15靜止下來而仍沒有在中間上本體7』a的上狹縫8』中的垂直 移動。所述傾斜的齒15將較高的銷5的路徑更改為沿上外本體13a的螺旋凹槽16的傾斜 的移動滑動路線20』,同時在上狹縫8』內開始具有朝向頂部的相對應的垂直移動;b)相對應地,較低的銷5』沿外下本體13』 a的下環狀凹槽14』通過橫向移動滑動 20的相同的短距離,靜止下來而仍沒有在下中間本體7」a的下狹縫9中的垂直移動,以由 另一較高的銷5的控制而並行地沿在外本體對13和13』 a之間的自由區域,經過平移滑動 路線20』的一相同距離,同時在中心壁IOa的內部凹槽11內開始具有朝向頂部的相對應的 垂直移動,然後沿上外本體13a的螺旋凹槽17滑動,具有在上狹縫8內朝向頂部的相對應 的垂直移動。如圖12和12a中所圖示說明的,繼續朝向左側的移動,我們得到a)較高的銷5止於螺旋凹槽16的上限處,鄰近上外本體13a的內部環狀臺階18, 並且靠近上中間本體7』 a的上外環狀齒12 ;b)相對應地,較低的銷5』止於螺旋凹槽17的上限處(與螺旋凹槽16的上限處相 比低出一高度等於「D」的距離)。在這樣的位置,棒形物支撐件1朝向頂部完全移動,其中相對於上中間本體7』a的上外環狀齒12其上邊緣是伸出的,且其棒形物3完全伸出在一上部位置,而相對的棒形物 3』相對於上中間本體7』 a維持在一內部位置。與上外管狀本體13相比,利用相互轉動運動,將所述中間本體的中心壁IOa和各 自的上部分7』 a和下部分7a」的運動倒轉為朝向右側,我們得到的是,銷5和5』以及相關 的棒形物支撐件1沿各自的環狀凹槽16和17以及上垂直狹縫8』和8下降,回到起始點 (如圖11和Ila所圖示說明的)。繼續所述中間本體的中心壁IOa和其上部分7』a與下部分7」的朝向右側的運動, 並且在非使用狀態之外,施力於設置在環狀凹槽14和14』內的微凸起19和19』,導引銷5e 5』沿這些內部的環狀凹槽14和14』通過移動滑動20的橫向路線,然而,直到其遇到傾斜的 齒15而停止。例如,相反地,如果想強行進行圖11中的下外本體13』與中心壁10,以及其中間本 體上部分7』與下部分7」之間的相互轉動運動,從而如在圖Ila中所圖示說明的,所述中間 本體的中心壁IOa和各自的上部分7』 a和下部分7」a朝向右側移動,我們將得到a)較低的銷5』沿外下本體13』 a的下環狀凹槽14』通過橫向移動滑動20 —短距 離,以在其路徑上遇到傾斜的齒15』靜止下來而仍沒有在中間下本體7」a的下狹縫9中的 垂直移動。所述傾斜的齒15』將較低的銷5』的路徑更改為沿外下本體13a的螺旋凹槽16』 的傾斜的移動滑動路線20』,同時在下狹縫9內開始具有朝向底部的相對應的垂直移動;b)相對應地,較高的銷5沿上外本體13a的上環狀凹槽14通過橫向移動滑動20 的相同的短距離,靜止下來而仍沒有在中間上本體7』 a的上狹縫8』中的垂直移動,以由另 一較低的銷5』的控制而並行地沿在外本體對13和13』a之間的自由區域,經過傾斜的平移 滑動路線20』的一相同距離,同時在中心壁IOa的內部凹槽11』內開始具有朝向底部的相 對應的垂直移動,然後沿下外本體13』 a的螺旋凹槽17』滑動,具有在下狹縫9』內朝向底部 的相對應的垂直移動。如圖13和13a中所圖示說明的,繼續所述中間本體的中心壁IOa和各自的上部分 7』 a和下部分7」a的朝向右側的移動,我們得到a)較低的銷5』止於螺旋凹槽16』的下限處,鄰近下外本體13』 a的內部環狀臺階 18』,並且靠近下中間本體7」a的下外環狀齒12,;b)相對應地,較高的銷5止於螺旋凹槽17』的下限處(與螺旋凹槽16』的下限處 相比低出一高度等於「D」的距離的一較低高度)。在這樣的位置,棒形物支撐件1朝向底部完全移動,同時相對於下中間本體7」a的 下外環狀齒12』,其下邊緣是伸出的,且其棒形物3』完全伸出在一下部位置,而相對的棒形 物3相對於下中間本體7」 a維持在一內部位置。利用相對於下外管狀本體13』a的相互轉動運動,將所述中間本體的中心壁IOa和 各自的上部分7』 a和下部分7a」的運動倒轉為朝向左側,我們得到的是,銷5』和5以及相 關的棒形物支撐件1沿各自的環狀凹槽16』和17』以及垂直狹縫9和9』上升,回到起始點 (如圖11和Ila所圖示說明的)。繼續所述中間本體的中心壁IOa和其上部分7,a與下部分7」的朝向左側的運動, 並且在非使用狀態之外,施力於設置在環狀凹槽14』和14內的微凸起19』和19,導引銷5』e 5沿這些內部的環狀凹槽14』和14通過移動滑動20的橫向路線,然而,直到其遇到傾斜的齒15』而停止。例如,相反的,如果想強行進行圖11中的兩個上外本體13和下外本體13』與中心 壁10 (沒有藏於或與兩個外本體成為一體),以及各自的所述中間本體的上部分7』 a與下 部分7」a之間的相互轉動運動,從而,如圖Ila所圖示說明的,上外本體13a相對於相對應 的相對的下外本體13』 a朝向右側或左側移動,我們得到的是,銷5和5』沿各自的上外本 體13a和內外本體13』 a的這些環狀凹槽14』和14,僅僅通過橫向移動滑動20的路線,在 中間本體7』 a和7」a的各自的狹縫8,和9內仍維持為沒有軸向平移,直到銷5和5』在其 路徑上尋到各自傾斜的齒15和15』以停止。僅在兩個相對的上外本體13和下外本體13』 (沒有使圖11的所述中間本體的中 心壁10和各自的上部分7』 a和下部分7」a與二者中的一個成為一體)之間的相互運動沒 有強行造成銷5,5』及其棒形物支撐件1的朝向頂部或朝向底部的軸向平移運動。相對於兩個相對的外本體13或13』中的一個,僅利用在所述中間本體的中心壁10 與各自的上部分7』 a和下部分7」a之間的相互運動,所述軸向平移運動是可能的。圖14圖示說明圖11的所述旋轉移動機構中的具有內部螺旋凹槽的外本體對13, 13』,被一對金屬管狀殼體遮蓋物21和21』覆蓋,起到改善所述容器的最終外觀觸感的目 的。圖15圖示說明圖14的所述旋轉平移機構被提供有下部蓋/基部22』,所述兩個蓋 /基部中的一個同時起到蓋和基部的作用,包括具有上開口端和封閉的下端的管狀本體,所 述下部蓋/基部22 』被插入到所述旋轉平移機構的下部分中,從而當扣合下部蓋/基部22 』 時,其覆蓋外本體13』及其相關的金屬殼體遮蓋物21』,直到其成為固定到中心壁10的邊緣上。所述蓋/基部22 』在其內底上被提供有朝向其開口端伸出的環狀扇形區23 』,從 而,當扣合時,環狀壁的所述開口端的這些扇形區可以利用確定的摩擦來彈性地附著在下 中間本體7」的內管狀壁上,所述摩擦可以使下中間本體7」和蓋/基部22』成為一體。所述棒形物支撐件的旋轉平移運動除了由在上外本體13和中心壁10之間的相互 運動完成,還可以由在上外本體13和蓋/基部22』之間的相互運動完成,因為後者已經通 過摩擦與所述中間本體的中心壁10和各自的上部分7』 a和下部分7」a被形成為一體化。圖16圖示說明在圖15的所述容器中,經過上外本體13和中心壁10或蓋/基部 22』之間的相互轉動運動之後,棒形物支撐件1朝向所述容器的所述上開口端完全地移動, 同時與上中間本體7』的上外環狀齒12相比,其上邊緣是伸出的。其上棒形物3完全地伸出在一上部位置,而相對的下棒形物3』保持在上中間本體 V的一內部位置。圖17圖示說明在圖14的所述旋轉平移機構中,以封閉所述旋轉平移機構的上部 分的方式插入蓋/基部22,從而環狀壁的自其內壁朝向其開口端伸出的區23已經利用一確 定的摩擦被插在上中間本體V的內壁上,所述摩擦使蓋/基部22和上中間本體V成為一 體化。在下外本體13』和中心壁10或蓋/基部22之間的相互旋轉平移運動之後,棒形 物支撐件1朝向所述容器的所述下開口端完全地移動,同時與下中間本體7」的下外環狀齒 12』相比,其下邊緣是伸出的。
其下棒形物3』完全地伸出在一下部位置,而相對的上棒形物3靜止在下中間本體 7」的一內部位置。圖18根據截面XVIII-XVIII圖示說明圖16的內本體7」的兩個本體下部蓋22』 和下端的截面視圖,僅以2 1的比例僅放大示出左半部分,其中為簡化,未對金屬管狀殼 體本體21和外下本體13』的表徵進行圖示說明。已經針對所述下端所作的圖示說明內容對於相對的上端也是有效的,來示出如何 通過上端7』和下端7」,對所述裝置進行改進,以起到使得蓋/基部22,22』以及所述中間本 體更牢固(而沒有相對環狀滑動的可能性)的作用。這些裝置,包括滾紋(knurling)或一系列脊24,滾紋或一系列脊24例如為形成在 內壁7』和7」的所述端上的垂直的脊,滾紋或一系列脊24與相對應的滾紋或一系列脊25 共同使用,相對應的滾紋或一系列脊25例如為形成在蓋/基部22,22』的內壁中的環狀扇 形區23,23』的外壁的所述端上的垂直的脊。這些裝置並未在所附的附圖中進行圖示說明,其至少可以包括滾紋或一系列脊 21,滾紋或一系列脊21例如為形成在中心壁10的所述端上的垂直脊,滾紋或一系列脊21 與相對應的滾紋或一系列脊25相配合,相對應的滾紋或一系列脊25例如為形成在蓋/基 部22,22』的內壁的所述端上的垂直脊。已經根據本發明最佳的創建形式,以解釋說明而非限定性的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 描述,但並沒有規定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完成的變體和/或變化。基於上述理由,應以所附的 權利要求書的闡述來限定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符號一覽1.棒形物支撐件。Ia棒形物支撐件1的內壁的外周的展開面,具有在90°的傾斜的密陰影線。2.所述棒形物支撐件的管狀本體2。3和3,化妝品3和3,的雙棒形物。3 」產品3 」,包括熔化的化妝品的液滴或不同產品的混合物,來利用所述棒形物的 兩個底部形成單一本體。3a化妝品的施用工具3a,包括用於化妝用途的刷子。3b化妝品的施用工具3b,包括被提供有小海綿的小棒。3c化妝品的施用工具3c,包括用於睫毛膏的刷子。3d化妝品的施用工具3d,包括眉筆。4所述雙棒形物的所述支承面的中心水平面。4』和4」兩個相對的環狀邊緣部分4』和4」,作為化妝品3和3』的各自的棒形物 的中心支撐水平面。5和5』 一對較高的銷5和較低的銷5』,形成在管狀本體2的外壁上,相對於軸和 中心水平面被相對設置。6和6』兩個相對的開口 6和6』,被實現在管狀本體2的中心水平面上,設置在所 述兩個環狀邊緣部分4和4』之間,當兩個棒形物3和3』的每一端被插入時,起到排氣的作用。7管狀中間本體7。
13
V和7」中間本體7的具有較小直徑的上壁部分V和下壁部分7」。7,a和7」中間本體7的具有較小直徑的上壁部分V a和下壁部分7」a的外周的 展開面,具有間隔點的陰影。8和8,一對相對的垂直導引狹縫8和8』,被實現在中間本體7的上管狀壁上。9和9』 一對相對的垂直導引狹縫9和9』,被實現在中間本體7的下壁上。10中間本體7的具有較大直徑的管狀中心壁10。IOa中間本體7的中心壁的內部外周的展開面,具有密點的陰影。11,11』相對的垂直導引凹槽對11和11』,被形成在中間本體7的具有較大直徑的 管狀中心壁10內。12e 12』被提供在中間管狀本體7的所述上開口端和下開口端上的上外環狀齒 12,下外環狀齒12』。13和13』相同的、分開的並且被設置在相對位置的管狀外本體13,13』。13a, 13'a外本體13和13』的內壁的外周的展開圖,具有在0°的傾斜的間隔陰影線。14和14』外本體13和13』的內環狀凹槽14和14』。15和15』傾斜的齒形狀的內部凸起15和15』,所述內部凸起15和15』中斷內環 狀凹槽14和14』。16和16,外本體13,13,的內螺旋凹槽16和16,。17和17,外本體13,13,的內螺旋凹槽17和17』,非對稱地與內螺旋凹槽對16和 16,相對。18和18,內環狀臺階18和18』,鄰近面向外本體13,13』的外部的每一開口端。19e 19』形成在環狀凹槽14和14』內的微凸起19和19』。20和20』導引銷5和5』的橫向移動滑動路線20,傾斜的移動滑動路線20』。21和21』 一對外本體13和13,的金屬管狀殼體遮蓋物21和21』。22和22』同時具有蓋和基部功能的上蓋/基部和下蓋/基部。23和23』蓋/基部22,22』的內底中的環狀扇形區23,23』,伸出通過所述開口端 來利用夾緊裝置附著在上中間本體7』和下中間本體7」的內壁上。24形成在內上壁7』和內下壁7」的所述端上的滾紋或一系列凹槽。25形成在蓋/基部22,22』的內底中的環狀區23,23』的外壁的所述端上的滾紋或 一系列脊。「D」導引銷對5和5』之間的距離「D」,或內螺旋凹槽16,16』與17,17』的終端之
間的距離。
權利要求
一種用於管狀棒形物支撐件(1)的旋轉平移運動的容器,所述棒形物支撐件(1)在所述棒形物支撐件(1)的外壁上被提供有導引銷(5,5』),所述棒形物支撐件(1)在中間管狀本體(7)內沿軸向滑動,所述中間管狀本體(7)被提供有具有較小直徑(7』;7」)和垂直導引狹縫(8,8』;9,9』)的外壁以及具有較大直徑的外壁(10),所述中間本體(7)在外本體(13,13』)內沿軸向轉動,所述外本體(13,13』)具有兩端敞開的管狀形狀,並且在其內壁上被提供有螺旋導引凹槽(16,17;16』,17』)以及環狀導引凹槽部分(14;14』),所述環狀導引凹槽部分(14;14』)鄰近所述外本體(13,13』)的面向所述容器內的所述敞開的端,所述外本體(13,13』)由所述容器開口端的閉合蓋(22;22』)所覆蓋,所述導引銷(5,5』)橫穿所述垂直導引狹縫(8,8』(或)9,9』)以在兩個螺旋導引凹槽(16,17;16』,17』)內滑動,並且到達所述環狀導引凹槽部分(14,14』),從而實現在所述外本體(13,13』)與所述中間本體(7)和/或其中心壁(10)之間相互的轉動運動,所述棒形物支撐件(1)被控制來在中間本體(7)內沿軸向移動,所述容器的特徵在於,包括有所述棒形物支撐件(1),從而在相對於所述支撐面(4)的所述中心平面的相對位置,容納一對棒形物(3,3』),或一對化妝品施用用具(3a,3b,3c,3d)或其組合,以及,在相對於所述本體(1)的縱軸的相對位置並且在相對於所述雙棒形物和/或化妝品施用用具的所述支撐面(4)的所述中心平面的相對位置提供有縱向間隔距離(D)的至少一對導引銷(5,5』),棒形物以致所述導引銷(5)在較高的位置而銷(5』)在較低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中間本體(7)被提供有一對相對的垂直導引狹縫(8和8,),所述垂直導引狹縫(8和8,)被實現在具有較小 外徑的所述上管狀壁部分(7』)上;一對相對的垂直導引狹縫(9和9』),所述垂直導引狹縫(9和9』 )被實現在其具有較 小外徑的下管狀壁部分(7」)上;具有較大外徑的中心壁(10),所述中心壁(10)在其中心管狀壁(7)上,所述狹縫對 (8,8'和9,9』 )相對於所述中心壁(10)為對稱的;以及一對相對的垂直導引凹槽(11和11』),所述垂直導引凹槽(11和11』 )被實現在所述 中心壁(10)的內部,所述垂直導引凹槽(11和11』 )相對於所述導引狹縫對(8,8』和9, 9』 )是對齊的。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中間本體(7)還被提供有外部上環狀齒(12)和下環狀齒(12』),所述外部上環狀齒(12)和下環狀齒(12』 )被提供在所述中間本體(7)的所述上壁部分(7』)和下壁部分(7」)的所述開口端上,其中所 述上齒與至少一上導引狹縫(8)相貫穿,所述下齒(12』 )與至少一下導引狹縫(9』 )相貫穿。
4.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一對相同的、分開的並且在 相對位置上的管狀上外本體(13)和下外本體(13』),所述管狀上外本體(13)和下外本 體(13』 )在自所述中心壁(10) —距離處具有開口端,所述管狀上外本體(13)和下外本體 (13』 )被提供有一對環狀凹槽部分(14和14』),所述環狀凹槽部分(14和14』 )鄰近各自的面向所述 中心壁(10)的開口端,由各自的內部凸起中斷,所述內部凸起例如具有傾斜齒(15和15』) 形的內部凸起;一對具有端的內螺旋凹槽(16和16』),所述內螺旋凹槽(16和16』 )a)在一側,與所述環狀凹槽對(14和14』)相交並且在鄰近所述齒形的內部凸起(15 和15』)的位置,以致所述傾斜的齒(15)或(15』)中的一側為所述螺旋凹槽側(16或16』) 的延續,b)在另一側,所述內螺旋凹槽(16和16』)截止於鄰近面向所述外側的每一開口端的、 所述內環狀臺階(18和18』 )前僅僅一最終距離處;一對具有端的螺旋內凹槽(17和17』),所述螺旋內凹槽(17和17』 )非對稱地與所述 內螺旋凹槽對(16和16』 )相對,所述螺旋內凹槽(17和17』 )a)在一側,與所述環狀凹槽對(14和14』)相交,b)在另一側,所述螺旋內凹槽(17和17』)截止於所述內環狀臺階(18和18』)前一設 定的最終距離處,所述最終距離相對於所述內螺旋凹槽對(16和16』)之間的所述最終距離 往下一距離⑶並且等於所述導引銷對(5和5』 )之間的所述距離⑶。
5.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一對還起到基部作用的蓋,所 述蓋/基部(22,22』 )被插上以封閉所述容器的所述上部分和下部分,並且以這樣的方式, 即,使自其內底朝向其開口端伸出的所述環狀壁扇形區(23,23』 )被插入,其中在所述中間 本體的所述內上端(7』)和下端(7」)的所述內壁上具有適當設定的摩擦作用,所述摩擦能 夠使所述蓋/基部(22,22』)與所述中間本體端成為一體,從而所述棒形物支撐件的所述旋 轉平移運動除了由在所述上外本體(13或13』)和所述中心壁(10)之間的所述相互運動完 成,還可以由在所述上外本體(13)和所述下蓋/基部(22』)之間或者分別在所述下外本體 (13』 )和所述上蓋/基部(22)之間的相互運動完成。
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棒形物支撐件(1)被提供有 分別用於化妝品(3和3』)的雙棒形物的中心支撐面,所述棒形物支撐件(1)包括兩個相對 設置的環狀邊緣部分(4和4』)和兩個相對的開口(6和6』),所述環狀邊緣部分(4和4』) 面向軸,所述相對的開口(6和6』 )被實現在所述兩個相對設置的環狀邊緣部分(4和4』 ) 之間,當所述兩個棒形物(3和3』)中的每一端被插入以靠在所述兩個雙相對設置的環狀邊 緣部分上時,所述相對的開口(6和6』 )起到排氣的作用。
7.根據權利要求1和6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化妝品棒形物(3)與用於施用化 妝品的用具相對設置,所述用具至少包括用於化妝使用的刷子或小刷子(3a),或被提供有小海綿(3b)的小棒,或被提供有的睫毛刷(3c)的小棒,或筆(3d)或其筆芯,或其他可能的化妝品的類似施用用具。
8.根據權利要求1、6和7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在組裝操作期間,在所述兩個相對 設置的棒形物(3,3』 )底部或者在所述棒形物(3)和相對設置的化妝品施用用具(3a,3b, 3c, 3d)的底部棒形物之間加入產品(3」),所述產品(3」)至少包括a)所述熔化的化妝品中的液滴,所述熔化的化妝品中的液滴與相同的化妝品的所述兩 個棒形物底部(3,3』 )融合,在其冷卻期間形成單一本體,b)不同產品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這樣的目的,即與所述相對設置的棒形物(3,3』 )的底部或者與具有相對設置的化妝品的施用工具(3a,3b,3c,3d)的棒 形物(3)的底部創建單一本體。
9.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當兩個銷(5,5,)被提供在所 述各自的上環狀凹槽(14)和下環狀凹槽(14』)中時,所述棒形物支撐件(1)在一中心靜止 位置,或在其未使用位置,從而上棒形物(3)和下棒形物(3』 ) 二者在所述中間本體(7)的 所述上壁部分(7』 )和下壁部分(7」)中,其中兩端被每一上蓋/基部(22)和下蓋/基部 (22』 )封閉。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提供有止動裝置,所述止動裝置通過控 制在所述兩個外管狀本體(13或13』)中的一個與所述中心壁(10)之間的相互轉動而起作 用,所述止動裝置中的至少一個包括在所述環狀凹槽(14)和(14』 )內、相對於所述導引銷 (5)和(5,)在外側且鄰近的微凸起(19)和(19』),以避免所述棒形物支撐件(1)在其未 使用位置可以意外地沿軸線移動。
11.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當在其中心靜止位置,所述 棒形物支撐件(1)受以下支配a)在所述中間本體(7)和所述上外本體(13)之間的順時針轉動運動,得到的是所述較高的銷(5)移動,並且在沿所述上環狀凹槽(14)的橫向滑動(20)之後,所述較高的銷(5)遇到所述傾斜的齒(15),所述傾斜的齒(15)將其路徑更改為沿所述上外本體 (13)的所述螺旋凹槽(16)的所述傾斜的滑動(20』),同時具有在所述上狹縫(8』)中的垂 直移動,止於所述螺旋凹槽(16)的所述上限處,所述上限處鄰近所述上外本體(13)的所述 內環狀臺階(18),並且接近所述上中間本體(7』 )的所述上外環狀齒(12);所述較低的銷(5』)相應地移動,並且在沿所述下環狀凹槽(14』)的橫向滑動(20)之 後,由另一較高的銷(5)控制而並行地跟在後面,其路徑為沿所述外本體的對(13)和(13』) 之間的所述自由區域的所述傾斜的滑動(20』),同時具有朝向所述中心壁(10)的所述內凹 槽(11)的頂部的垂直移動,然後沿所述上外本體(13)的所述螺旋凹槽(17)滑動,同時具 有在所述上狹縫(8)中相對應的朝向所述頂部的垂直移動,止於與所述螺旋凹槽(16)的所 述上限處相比降低了高度「D」的所述螺旋凹槽(17)的所述上限處;在所述銷(5,5』 )的所述位置,所述棒形物支撐件(1)朝向所述頂部完全地移動,其中 其上邊緣相對於所述上中間本體(7』)的所述上外環狀齒(12)是伸出的,同時其棒形物(3) 完全地伸出在一上部位置,而所述相對設置的棒形物(3』)相對於所述上中間本體(7』)維 持在一內部位置;b)在總是於所述中間本體(7)和所述上外本體(13)之間的倒轉的逆時針轉動運動之 後,所述銷(5,5,)沿各自的環狀凹槽(16)和(17)以及上垂直狹縫(8』)和⑶下降移動, 以回到在未使用位置的所述起始點;c)繼續在所述中間本體(7)和所述上外本體(13)之間的所述逆時針運動,在所述未 使用狀態之外,銷(5,5,)施力於設置在所述環狀凹槽(14)和(14』)內的所述微凸起(19) 和(19』)、通過橫向滑動(20)的路線,直到其遇到所述傾斜的齒(15)的時候才停下來。
12.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當在其中心靜止位置的所述 棒形物支撐件(1)受以下支配a)在所述中間本體(7)和所述下外本體(13』 )之間的順時針轉動運動,得到的是所述較低的銷(5』 )移動,並且在沿所述下環狀凹槽(14』 )的橫向滑動(20)之後,所 述較低的銷(5』 )遇到所述傾斜的齒(15』),所述傾斜的齒(15』 )將其路徑更改為沿所述 下外本體(13』 )的所述螺旋凹槽(16』 )的所述傾斜的滑動(20』),同時具有在所述下狹 縫(9)中的垂直移動,止於所述螺旋凹槽(16』 )的所述下限處,所述下限處鄰近所述下外 本體(13』 )的所述內環狀臺階(18』),並且接近所述下中間本體(7」)的所述下外環狀齒 (12,);所述較高的銷(5)相應地移動,並且在沿所述上環狀凹槽(14)的橫向滑動(20)之後, 由另一較低的銷(5』 )控制而並行地跟在後面,其路徑為沿所述外本體的對(13)和(13』 ) 之間的所述自由區域的所述傾斜的滑動(20』),同時具有朝向所述中心壁(10)的所述凹槽 (11』)內部的所述底部的垂直移動,然後沿所述下外本體(13』)的所述螺旋凹槽(17』)滑 動,同時具有在所述下狹縫(9)中相應的朝向所述底部的垂直移動,止於與所述螺旋凹槽 (16』 )的所述下限處相比降低了高度「D」的所述螺旋凹槽(17』 )的所述下限處;在由銷(5,5』 )所通過的所述位置,所述棒形物支撐件(1)朝向所述底部完全地移動, 同時其下邊緣與所述下中間本體(7」)的所述下外環狀齒(12』 )相比是伸出的,同時其棒 形物(3』)完全地伸出在一下部位置,而所述相對設置的棒形物(3)相對於所述下中間本體 (7」)維持在一內部位置;b)在總是於所述中間本體(7)和所述下外本體(13』)之間隨後的倒轉的逆時針運動 之後,銷(5,5』 )沿各自的環狀凹槽(16』 )和(17』 )以及下垂直狹縫(9)和(9』 )上升移 動,以回到在未使用位置的所述起始點;c)繼續在所述中間本體(7)和所述下外本體(13』)之間的所述逆時針運動,在所述未 使用狀態之外,導引銷(5』)和(5)施力於設置在所述環狀凹槽(14』)和(14)內的所述微 凸起(19)和(19』)、通過橫向滑動(20)的路線,直到其遇到所述傾斜的齒(15』)的時候才 停下來。
13.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使得更加牢固、沒有相互環 狀滑動可能性的所述裝置,所述蓋/基部(22,22』 )與所述中間本體(7) —起包括一系列 脊(24),所述一系列脊(24)例如為形成在所述中間本體(7)的所述內壁(7』,7」)的所述 端上的垂直脊,所述一系列脊(24)與在所述蓋/基部(22,22』 )的所述內底中的相對應系 列的脊(25)結合,所述相對應系列的脊(25)例如為形成在所述環狀扇形區(23,23』)的所 述外壁的所述端上的垂直脊。
14.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徵在於,使得更加牢固、沒有相互環 狀滑動可能性的所述裝置,所述蓋/基部(22,22』)與所述中間本體(7) —起包括形成在其 壁的相對設置的部分上的滾紋或相對設置的凹槽/脊。
全文摘要
具有棒形物支撐件(1)的旋轉平移運動的容器,被提供有一對相對於支撐面(4)相對設置的棒形物(3,3』)和一對較高的銷(5)和較低的銷(5』),所述棒形物支撐件(1)在中間本體(7)內沿軸向滑動,所述中間本體(7)在其中心壁(10)內被提供有垂直凹槽(11,11』)及其在一對外本體(13,13』)內旋轉的上部分(7』)和下部分(7』)上的一對狹縫(8,8』)和(9,9』),並且其中,這些銷(5,5』)在形成於這些外本體(13,13』)的內壁中的環狀凹槽(14,14』)以及螺旋凹槽(16,16』)和(17,17』)中滑動,以這樣的方式,即,當所述中間本體的上部分(7』)和下部分(7』)的兩端從各自覆蓋的蓋/基部(22,22』)分離時,所述棒形物對(3,3』)可以被控制以從所述兩端伸出。
文檔編號A45D40/02GK101909481SQ200980102200
公開日2010年12月8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7日 優先權日2008年1月14日
發明者埃尼奧·卡迪亞 申請人:埃尼奧·卡迪亞;蘿拉·卡迪亞;安娜·瑪利亞·巴拉拉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