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肩是什麼意思,它由哪個民族而來
2023-07-20 11:00:53 1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坎肩這個詞?可能在北方聽得會比較多點。那麼我在說說他的另外一個叫法大家應該就都明白什麼了,在漢族文化中就是我們現在叫的馬甲也叫背心,是不是腦袋裡就立馬有印象了,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坎肩,指的是一種多為女士穿著的外套,它們是開襟的,大多不能閉合,只能開襟著穿,坎肩又分為普通坎肩和「小坎肩」,「小坎肩」指的是短款的坎肩,坎肩在各種季節都很好搭配,可以搭配各種風格的衣裝,非常受時尚女性的青睞。清朝時興穿坎肩亦稱「馬褂」,之外還有「馬甲」,也叫「背心」,北方稱其為「坎肩」,滿語稱「窩龍帶」。
相傳坎肩是由久居南方漢族的「半臂」(實是無袖)演變來的。據記載,隋唐時期,已有「半臂」出現,只作為婦女的便服,似乎還有一點短袖,但這個短袖不是後上的,僅是依布幅的寬窄自然下垂的。至宋代便演變成男女都穿的已經無袖的背心了。開始只在武士群體中流行,後來官員或有身份的人只作為便服穿,所以《珩璜新論》中說:「今之衣半臂非禮服也。」就是說,穿上半臂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作為休閒時穿。
當時這種背心,結構很簡單,就是對襟,無領無袖,南方人也有叫「搭護」的,也有叫「卡兩襠」的,就是前後兩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
清代的坎肩很講究,尤其是入關以後滿族穿的坎肩多短而緊身,一般僅及腰下。雖說是便服,卻因為它穿起來方便,護心,老少皆宜,所以穿的人很多。坎肩如馬褂一樣也有大襟、對襟諸式。袖口是平的,一般穿在裡面,式樣也比較窄小。也有的喜歡穿在袍衫外面,而且在製作上還常把坎肩和長袍用一種面料,用同樣的裝飾方法製成套裝,穿起來別有一種華貴、莊重的氣派。當時還流行一種「琵琶襟」坎肩,這是清代出現的新款式坎肩。它的大襟邊不到腋下,而是從第二個紐扣的地方直通向下,但不到底,從第四個紐扣又回到中心線,以對襟形式直通到坎肩底部,左前襟缺一塊的地方與裡襟扣合。這種款式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另有一種多紐扣的馬甲,其前襟橫作一字形者叫做「一字襟」坎肩,也叫做「軍機坎」,滿族又稱之為「巴圖魯坎肩」(巴圖魯是滿語勇士的意思)。
一字襟」坎肩最先流行於八旗子弟中,有時朝廷各部司員、要官在謁見上司的時候,往往套在長袍外面,以後一般官員也都穿著,慢慢演變為一種半禮服。按例本用皮製,襯於袍套之內,如果乘馬行走覺得熱時,就探手於內解掉上排紐扣,再解兩旁紐扣拉引而脫之,可免挽脫外衣之累,後來就直接穿在外面,但仍保持著一字襟和多紐扣的樣式,成為一種裝飾。後來,也有在對襟坎肩前襟的中部或下部,增加一道一字襟的,兩排紐扣在身前交叉為一個十字,更是純粹的裝飾了。
當時還有一些一般常見款式的坎肩,如帶大襟的(捻襟)、對襟直翹的、對襟圓翹的、人字襟的、圓領的、雞心領的、長身的、短身的等等諸多式樣,多半都套在外邊穿。四周和襟領處鑲以異色邊緣並隨時而增設,在交襟處或對襟下端及左右腋下處,都作如意頭式樣的鑲滾,後來鑲滾道數甚多,反倒把其本身的衣料退居於極少的部分。坎肩有裝領頭的或不裝領頭的,領的高低也隨時變化,到清末則漸為增高了。清代坎肩的用料及顏色和馬褂差不太多,有單、夾、棉、紗、皮之分,一年四季都可以穿,內著襯衫,下穿長褲。向例為王及公主服,到清後期便人人都穿了且又做得短小,只及腰下。坎肩的用料和顏色與馬褂差不多,其功能除了裝飾美觀的作用外,還有穿著方便,保暖的實用價值。所以坎肩這種服飾,能一直流傳至今而不見衰落。
【結束語】在清朝初期,坎肩比較窄小,一般都是穿在裡邊,到了晚清尚寬博,所以多喜歡套在袍、衫之外,而且男女都可以穿著。另外還有一種叫「巴圖魯」(滿語勇士)的坎肩在八旗子弟中很流行,後來有的加上兩袖,被稱為「鷹膀」,更顯英武。由於坎肩美觀、輕便、保暖,至今經久不衰,老少皆宜。
您可能也喜歡:
宗教文化:什麼是佛教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赫哲族春節習俗盤點
鄂倫春族篝火節的風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