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是什麼意思,在漢族歷史上的影響
2023-07-20 14:33:43 3
學過歷史課的人應該都知道,上古堯帝和舜帝禪讓帝位的歷史事件。這一事件,可以說是上古聖王「公天下」精神的代表。那麼,禪讓制究竟是何含義,在漢族歷史上又產生過什麼影響呢?今天的民族文化版塊就為你進行分析。「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禪讓,從字義上講,就是統治者把首領的位置讓給別人。「禪讓」又可分「內禪」與「外禪」,「內禪」為帝王將帝位讓給同姓人,如乾隆讓位給嘉慶,「外禪」謂天子禪位於外姓,如堯讓位於舜。
起源:
相傳上古五帝時代,堯帝年事已高,而其子丹朱性格粗野,好鬧事,堯帝認為不足以委任為繼承人,於是便舉行部落聯盟議事會商議。會上,各部落領袖推舉舜為繼承人,於是堯便對舜進行了3年考核,認為他可以勝任,就命舜攝政。舜的政績得到各方肯定,於是帝堯舉行禪讓儀式,在祖廟裡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薦舜來做自己的繼承人。
舜繼位年高后,用同樣的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這是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也就是禪讓制的起源。禪讓制施行時間並不長,只是到禹就終止了,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
後世:
之後上下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也不乏王朝更替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例如,220年,東漢獻帝劉協禪讓給曹魏文帝曹丕;265年,曹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西晉武帝司馬炎等等,不一而足。
但這些所謂的禪讓,就背離了上古帝王禪讓的初衷了,這些禪讓只是朝中權臣為脅迫皇帝退位而找的藉口,由於繼承者是當政者的臣子,為避免「不忠」的罵名,便打著禪讓的旗號,以取得正統名分。因此,如果一個朝代以禪讓為名,實際滅亡的,史書中多表述為「篡」(如「王莽篡漢」),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則用「滅」(如「元滅宋」),以用字的區別來表明某種歷史價值判斷。
影響:
禪讓制是在上古時代,較為可靠的一種「聖人統治」,作用其實就是避免武力糾紛的民主選舉,任人唯賢唯孝唯德,能避免封建集權世襲的盲目性和獨裁性,利於民生。相比君王世襲,禪讓制來得更為民主,也未形成以君主家族為核心的權利集團。與此同時,這種經過各方諸侯以民主協商的方式,推舉國家領導人的作法,也反映了中國五帝時代複雜的部族政治現狀,是部族政治角力的結果。
結束語:禪讓是上古部族政治時期的一種民主協商方式,提出並推行禪讓制度的先聖賢王體恤萬民的慈悲與睿智,讓生活在千年以後的我們依然敬仰。畢竟,選賢舉能,創太平盛世,是每個世代人們的共同願望。
你可能也喜歡:
宗教文化:什麼是佛教文化
明朝鬥牛服是什麼服飾,誰才能穿著它
八旗旗主都是誰,八旗旗主的制度
民族文化盤點:回族十三姓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