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喪葬習俗淺談,客家喪葬習俗
2023-07-20 10:22:08 3
人的一生有三次最重要的儀式:第一次呱呱落地,第二次是成家立業,第三次是撒手人寰。葬禮是否用心是對已逝之人的尊重。如今還有著許多的少數民族用著崖葬這樣特殊的喪葬習俗,你知道客家喪葬習俗是什麼嗎?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吧!
不一樣的地方過歲:人在病危彌留時,其子孫要守護在床前待其斷氣。舊時老人過逝時,要祖上有血緣關係的裔孫,才能在廳廈裡斷氣。而女人是外人,故不能在廳廈裡斷氣。所以男去世曰「正寢」,女人去世曰「內寢」。現在男人、女人都在間房裡斷氣後才抬出廳堂。
人在臨死時,要拆掉其眠床上的「天仙架」和「蚊帳」:據說人死後,其靈魂要歸西方,如果死時不拆「天仙架」、「蚊帳」,對死者不利。拆下死者的四塊眠床板,拿到廳廈裡(上廳)搭一個鋪位,放遺體。但有規定:在廳廈男人放在左邊,女人放在右邊。
人死時,子孫等親人要跪在其床前為其「過世」。人死後,要為死者洗澡。由做媳婦的或妻子、女兒去河裡或井裡買水。舊時買水的人要哭著去,回來的時候不能哭。否則對孝家不利。買水前要往河裡或井裡丟若干個錢幣,向河唇伯公或井水伯公買水。買水時,反手用碗一次舀水,多少都不能再舀第二次。水買回後給死者象徵性的洗身,只在死者從頭到腳抹下去。
洗澡這項工作由其子孫和請一些人幫忙。洗澡完畢,穿上壽衣、壽鞋、壽帽。抬到廳堂上預先擺好的鋪位上放好。抬遺體出廳堂時,孝堂先掛好孝簾。如果死的當日的日子(即不是重喪日)就可以同時響鑼開孝。響鑼後就可以在治喪內的早晚響鑼開孝。
如果死的日子不好(即重喪日)就要等交好日子時才可響鑼開孝,這時響鑼前要先碎火缽,才對主家有利。「火缽」是把燒紅的火碳裝在一泥缽裡,向天褥告:「紅紅旺旺,越燒越旺」這類的好話,當天碎破。
放遺體有規定:「男左女右」。即男人放在正堂的左邊,女人放在正堂的右邊。死者頭上方放一盞燈,叫「頭燈火」。據說陰間地府黑暗「頭燈火」照亮死者行路。遺體放好後,主家便可隨時燒化預先準備好的「路票」紙錢等。然後擇吉時安靈入殮等治喪儀式。
遺體停放好後,孝主有幾件到事同時進行的:①理事禮生、②買棺木、③揀治喪日課、④如果是婦女去逝,要馬上派人通知死者的娘家(俗稱「報生」)。
請理事、禮生,舊時,孝主要到本房或本族內有身份、有治喪經驗的人家中哭著地跪請求他來料理喪事。當理事人來到孝堂時,孝主按自身的能力把錢交給理事人,由他們去操辦喪事。孝子孝孫們則在靈堂守孝。理事人會根據治喪日課安排好治喪事宜。首先,擬好做佛事、桌席、工作人員的通盤計劃。做佛事是請和尚還是齋姑;桌席根據治喪工作人員、親戚人數和場面來估算人數。
治喪工作人員一般分為:理事、招待(男女若干人)、禮生、執事、採買、保管、接、掛橫彩、司香、扶孝子、廚師、幫廚、煲開水、電工、送葬(其中:路炮兼撒路紙1人、頭鑼2人)、燈籠2人、彩旗2人、銘旌1人、鑼鼓(若干人)、抬柩(若干人)。治喪工作要有機結合,分工合作。
禮生是懂禮儀全過程的人。他會根據日課寫好「訃告」,布置好靈堂,做銘旌,寫孝單,根據死者身份為人擬寫好喪聯和根據死者生平寫好「哀章」、「奠章」。
行祭時,禮生要唱念禮儀。如果是男人死,禮生由本姓族負責,如果是女人死,因為「請諡」、「成服」、「孝子禮」要由外氏負責,所以外氏(妹家)來奔喪時,要請其姓裡有聲望的男人一起來,其中要有禮生,買棺材。遺體停放好後,因為舊時鬆口地區都是停柩做佛事後移柩還山土葬的。
為防遺體腐爛,日課師都會揀在死後一對時(24小時內)進行入棺小殮、大殮,所以要儘快準備棺木,舊時,有的人生前已準備了棺木。不管是新買的還是預先準備的棺木都要用「桐油石灰」在棺木內把縫隙油好,以防「腐汁」滲漏。小殮時孝子、孝孫等五服親人到齊「祭腳底」。
後安靈、小殮時把遺體用「扛巾布」抬進棺木裡,按男左女右放在上堂。棺蓋用兩塊柒片架著,親人從外面還可見遺容。大殮時,孝子全家及五服內親人作最後向遺容告別。用手醮黃酒在死者口中抹一下,表示最後一次的侍奉,然後響鑼加棺蓋釘上四枚大鐵釘(如果日子不好,便不能響鑼,叫「偷殮」)。遺體入殮後棺材就稱為「靈柩」。
揀日課。日課師會根據死者的死日好壞(即死日是否重喪日)揀好能否響鑼或何時響鑼,安靈、小殮、大殮、起壇做佛事、出柩、還山等。時日和大、小殮、出殯時那些屬肖的生人是不能看或不能近前。
報生。如果死者是婦女。遺體停放好後馬上派人到其娘家「報生」(其實是「報喪」)娘家便組織人員前來「探青」,娘家探青的人要在入殮前到來看遺容。據說是娘家人前來驗證是否正常死亡,有無虐待迫害致死的情況。舊時有「男死怕屋下,女死怕妹家」的說法。
如果其姑婆受虐待非正常死亡,妹家會鬧靈堂下不了臺,舊時如果妹家未來探青,不能入殮。娘家探青時,要請其族內會哭嘆的女人,將到孝堂門前時一路哭著進門,這時孝主全家要在大門外跪著哭著迎接。女人先行,男人在後。
女人哭著直入孝堂,孝子孝孫等要等男外氏來扶他們才能起身,舊時,如果有不孝子孫、外氏有意不去扶他們,讓他們久跪在地。舊禮教森嚴,不敢不從。在正常的情況下,接外氏的場面是非常悲痛感人的,旁人都會陪著流淚。探青的外氏要回去,不在那裡留宿。回去便準備奔喪事宜。
遺體大殮以後,請人做好「靈屋」,銘旌。鬆口地區死者的銘旌,用木框作架,紅紙黑字,男人死後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諡)△△幾十幾壽,△△(名字)某(姓)府君之靈柩。「如果是女人則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庶婦「(諡)△△幾十幾壽某(姓)母某(女姓)孺人之靈柩」。
字數要合生老(即合一、二或六七數位「諡」字在側不算數字)其中的「之」字是供合「生、老」之用,可有可無。現在推行火化,沒有靈柩,可直接寫「靈旌」。銘旌上端,把紙紮師做好「銘旌頭」固定好。
如果是男人死,銘旌放在「靈屋」的左邊,女人死便放在右邊。靈屋放在「八仙桌」上面,中間放好靈位(目汁牌)供安靈之用。舊時出殯送葬時,銘旌是專請叔公頭(女人妹家頭)擎上山去,現在只擎出大門,另請別人擎上山。
如果有佛事做,佛事起壇前二、三天要把「訃帖」送給各親戚,送訃帖的人不要把訃帖送進其屋內,也不要手對手交接,只能放在大門外,男死則在大門左邊,女人死便放在右邊。親戚出門看後把訃帖當天化掉,問明一些情況,用蛋煮米粉謝酬,現在給一個紅包給送帖之人。收到訃帖後親戚們便準備好祭品,做好橫彩,請一人擔在起壇該日前去奔喪。
女人死時,妹家奔喪人數一般有十多個人,有該姓的妹家頭有懂禮儀的禮生執事。接妹家時,孝家子孫等要到大門外響鑼跪接(形式與探青時一樣),其餘親戚來奔喪時孝子不必到門外接。可在靈屋前跪接,親戚行香後才扶起他們。舊時,男人在靈前行香,女人哭著直入靈柩前哭靈。孝媳、孝女等在靈柩陪哭。內宗婦女在旁攙扶勸慰場面十分傷感。
起壇做佛事。鬆口地區做佛事俗稱「做齋」。人死後請和尚或齋姑超度亡靈(有的有錢人還在世時就先做齋,叫做生齋)做佛事,有請和尚的,也有請齋姑的,也有請和尚、齋姑一起做的。一般人家做「半夜光」:也有較有寬裕人家做「一日一夜」。舊時,鬆口曾有人做過「七日七夜」的佛事。做佛事時,和尚或齋姑要先當朝「起壇」。
做「半夜光」是在當天下午選吉時起壇至凌晨4時左右,「一日一夜」則要在當天早上起壇至明天凌晨4時左右,起壇後才吃早餐。起壇是把神佛請到孝堂才開始做佛事超度亡魂。如果不是在家中過世的人,起壇前要先在三叉路口招魂入屋,半夜光的佛事,包括:起壇、下關、奠飯、三辰苦、二簡懺、開光、過十王大勘,打關燈(女人則打蓮池、拜血盆)。拜彌陀、拜鴻福、懺井、送神。
「一日一夜」的佛事,包括上述的外,還有佛子過橋、七星懺、鯉魚穿花等。
你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民族服飾欣賞:俄羅斯族服飾圖片
民族服飾:烏孜別克族服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