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中科宇圖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姚新
2023-07-20 21:54:32 2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永遠比別人先走一步。」這看似放之四海皆可用的經典語句,在中科宇圖卻有著實實在在的內涵意義。
中科宇圖是以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技術依託的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國科學院地理信息技術和遙感應用技術產業化與成果轉化的產業基地,致力於中國最具有價值的環境信息化服務提供商,實現環保數位化,高品質的企業願景決定了中科宇圖的高起點。
差異化競爭贏得市場
一場戰爭中,往往最艱苦卓絕和關鍵的不是軍隊之間的正面衝突和對抗,而是戰爭各方的「後勤供給」是否有保障並且不易被對手摧毀。對中科宇圖而言,多年空間數據成果的沉澱具備與「後勤供給」相類似的位置和作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是中科宇圖立身之本,為公司的發展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這也使得公司開始將觸角伸向各個行業縱深方向,將市場精細化。
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在環保還沒有熱到今天這種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勢時,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中科宇圖率先把3S(GIS、RS、GPS)技術應用到了環保領域,公司投入大量的資金研發數字環保系列軟體,早期時提供給一些省市環保局試用,以期培育市場、引導市場。作為3S技術方面的專家,總裁姚新帶領著他的團隊更是將3S技術在環保領域應用到極致,使大量抽象、枯燥的環保業務數據變得生動、直觀和易於理解,為環保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借鑑模式,為環境決策提供了輔助手段。
2010年11月27日,當燃燒了16天的亞運聖火在人們「天公作美助亞運」的感慨聲中緩緩熄滅時,在亞運會藍天白雲的晴朗天空下,少不了中科宇圖對廣州環境空氣品質的「天地一體化監測」強有力的數字環保高科技支撐。
據中科宇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經理謝濤博士介紹,為確保綠色亞運目標的順利實現,中科宇圖受廣州環保局委託,專門研發了「廣州市環境空氣品質預測預報集成系統」,率先在國內實現了對環境空氣品質的「天地一體化監測-多模式預測-綜合研判與決策分析」的一體化集成,形成強大、高效的環境空氣品質預測預報信息發布展示能力。
系統研發過程中,中科宇圖基於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環境空氣品質多模式集合預報技術、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的環境空氣品質多元遙感衛星技術、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大氣後向軌跡分析技術和空氣品質條件指數預報技術, 將廣州市環保局的環境空氣品質在線監測系統、汙染源普查系統、汙染源在線監測系統與空氣品質預測預報集成系統進行了有機結合,實現了多元數據的融合和系統集成。
系統通過多維圖形顯示與GIS技術,對氣象及汙染擴散模型的模擬及預測數據進行動態診斷及顯示,可以提供廣州及其周邊地區AOD、PM10、NO2、SO2等指標的逐日遙感監測結果,通過空氣品質條件指數,預報12、24、48和72小時,甚至長達7天的空氣品質條件指數預報,並定量預報12、24、48和72小時廣州及其周邊地區各種大氣汙染物濃度的分布情況,並對廣州地區汙染物的來源及貢獻率進行定量分析,給出亞運期間廣州市及周邊汙染向目標地區聚集的方位和強度,為廣州地區的空氣品質保障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撐。按照亞運會要求,空氣汙染指數不能超過100,16天的時間裡廣州空氣汙染指數沒有超過80。
談及廣州亞運會項目的成功,姚新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悅,也很客觀表示:「公司能有今天的成績,完全在於我們打了一個差異化競爭的擦邊球,與純軟體公司比我們有3S技術的優勢,與3S技術強的公司比,我們又有集成優勢和成果轉化優勢。」
信息化的本質是提升管理
如果把中科宇圖看做一個孩子,那麼用「先天強壯,後天結實」來形容一點不過。
2001年11月成立至今,中科宇圖通過一次次的技術創新和不斷引領業界潮流思路的變革,在環境信息化建設中,以一年一個臺階的速度急速前行——成立國內首家數字環保實驗室、制定《環境信息應用軟體開發技術規範》、將3S技術與環保業務相結合、設立數字環保獎學金、主編《數字環保理論與實踐》專著、還多次主持、參與了科技部和環保部的「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課題及項目,日漸成為環保行業內最具成長性的優秀企業。
當2005年11月13日,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引發松花江重大水汙染事件,造成哈爾濱市大面積停水、市民恐慌搶水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時。2006年中科宇圖牽手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在哈爾濱成立國內第一家數字環保試驗基地,構建了「8個平臺,4個中心,6個系統,2個體系,1個機構」的「84621」基本框架,形成了以哈爾濱市環境信息中心為主體,輔以環境信息網絡中心、運行維護中心的環境信息內網和公眾信息發布外網的格局。建成政府外網、電子政務內網、汙染源實時在線監測網絡三大環境信息化網絡;建成了環境信息城域網以及集環境信息管理、統計、監測、執法、舉報、投訴為一體的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為政府的決策和公眾服務提供可靠、準確、直觀的數位化、高清晰度實體模型環境地圖和權威數據,有效地促進了數字環保的「產-學-研-政」一體化發展,在此基礎上又先後在張家口、焦作、廣州等城市建立了示範基地。
眾所周知,我國環境汙染事件的發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概括:從整體看,我國的國土面積大,工業企業分布相對分散,汙染源眾多;從局部來看,我國許多汙染源多呈交錯式分布,往往一條河流上有多家排汙企業,所以經常出現汙染事故的責任糾紛;從發生頻率看,我國突發的環境災難越來越多,「空氣品質下降」、「白色垃圾」、「水汙染」等頻頻發生,讓人防不勝防。針對這些情況與問題,以前我們靠的是採用足球場上的人盯人戰術到處抓查,但這麼多汙染源、這麼多事故,靠盯人是盯不過來的;調查報告環境問題,多是靠原始的人工統計,反應慢效率低,事倍功半;對突然的環境汙染與災害,更多的是亡羊補牢,疲於事後應對。
要想解決問題就要做到對症下藥,而要從根本上防止和治理環境汙染,就必須從中國環境汙染的特點、具體情況入手,採取先進手段、科學工具達到「防患於未然」。中科宇圖提供的數字環保解決方案和專業的空間數據產品和服務力將汙染的發生防控到最好狀態。其數字環保試驗基地的建立,就是旨在利用數位技術、信息技術和虛擬實境技術手段,對環保的數據要求和業務要求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實現對環保業務的嚴密整合和深度支持,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環境信息化水平、監管執法水平、工作協同水平和創新水平,使環境信息系統空間化、感性化、環保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公眾化。
姚新表示:「誰掌握了信息化,誰就擁有了未來。中科宇圖一直恪守『大處著眼,御變於先』的核心服務宗旨,實現客戶的最大化業務價值與最終用戶的滿意度,以奉獻優質產品和服務為已任。」
事實上,環境信息化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提高環境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的重要基礎,是轉變政府職能、促進政務公開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