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城市格局的形成(一座成長的城市)
2023-07-20 21:33:43 3
內容來源 | 丈量城市公眾號
2021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最新發布《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出「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載能力,健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城市群與都市圈愈發重要的背景下,相較於成熟、發達的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沿海區域,成渝、長江中遊、中原、關中等內陸區域未來潛力空間進一步打開。
而這些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作用無疑是決定性的。
怎樣做強內陸區域中心城市,同為內陸卻比肩紐約、洛杉磯的芝加哥,或許能夠幫我們提供啟示、找到答案!
說到芝加哥,可謂是名副其實的「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芝加哥俯瞰
對最為廣大的民眾,它是喬丹和他締造的公牛王朝的所在地;對於財經圈,它是以衍生品交易為特點的金融中心,世界500強波音、麥當勞的總部;
芝加哥CBD
對學者而言,芝加哥學派則聲名顯赫,芝加哥大學更是經濟學的全球殿堂。
芝加哥大學
這,就是芝加哥!極其豐富也極其多變,正如美國著名作家納爾遜‧阿爾格雷同名著作所言:「芝加哥,一座成長的城市」
01
芝加哥神話
芝加哥,位於美國中西部密西根湖南部,沒有悠久的歷史積澱,也沒有全球化發展的沿海優勢,卻在美國乃至全球城市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芝加哥區位圖
美國第三大城市,人口270多萬;全國金融中心2020年排名16位;GaWC世界城市排名2020年位列世界一線城市行列,排名19位;……
芝加哥何以至此?
①. 美國碩果僅存的偉大城市
美國著名作家諾曼‧梅勒曾寫道:「芝加哥是一座偉大的城市,它也許是美國碩果僅存的偉大城市!」
從密西根湖眺望城市中心
確實如此,芝加哥不僅是因為或誕生或擁有波音、麥當勞等典型美國標識,更重要的是芝加哥從誕生以來,每一步發展都充滿了美國式發展的特徵印記。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芝加哥的發展就是一部美國城市百年史。
芝加哥城市肌理
從1779年的第一個定居者,1803年建立迪爾伯恩軍事要塞,1830年建市到1836年伊利諾伊—密西根運河修建,1848年正式開通。
正是美國西進的開拓精神和海洋立國的開放基因,成就了芝加哥最初的繁榮。
1856年的迪爾伯恩軍事要塞(來源:wikipedia)
運河連通了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和墨西哥灣,伊利諾伊的煤炭、五大湖區的鐵礦推動了芝加哥工業的發展,中西部的穀物、木材都匯聚到芝加哥碼頭,更重要的是吸引了眾多的「淘金客」,或投機或謀生。
一夜間,芝加哥便成了伊利諾伊河谷的貿易中心。
芝加哥區域水網示意
1849年,美國開始建設其貫穿東西的鐵路,芝加哥又一次抓住了美國機遇,一條鐵路都沒有的芝加哥,6年後一躍成為中西部的鐵路樞紐。
芝加哥鐵路網示意
30多條鐵路線聚集於芝加哥,直至建成美國最大的聯合貨運市場、全球最大鐵路樞紐中心,成為鐵路大王、鋼鐵大王主宰的快速工業化階段美國的縮影。
芝加哥聯合車站
城市內的鐵路網
1861年到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未受戰爭影響的芝加哥,因其樞紐地位、貿易中心和工業製造能力,反而收穫了巨大的戰爭紅利,就像美國在一戰、二戰期間快速崛起一樣,短短五年內,芝加哥人口就從11萬增長到19萬。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芝加哥(來源:wikipedia)
就這樣,芝加哥一直緊跟甚至引領著美國的發展主線,當航空開始成為主宰世界的交通之時,就於1955年率先建設和發展了全球最大的奧黑爾機場和美國聯合航空公司;
奧黑爾機場
1997年世界第一條光纖通信系統在芝加哥投入使用,開始進軍信息高速公路,到20世紀末建成了美洲大陸光纜通訊中心節點。
02
大師的城市
如果說與美國同步,抓住美國趨勢是芝加哥成功的秘訣,那麼能洞悉趨勢、抓住趨勢的精英就是其中的關鍵。而芝加哥恰恰是一個不缺精英的城市,聯合中心球場冬天的飛人喬丹雕塑,只是其中一個微小的縮影。
聯合中心球場
①. 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是美國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擁有世界頂尖學府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逾百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芝加哥工作、求學(芝加哥大學98位、西北大學17位)。
芝加哥大學圖書館
其中,芝加哥大學在2020年ARWU和QS世界大學排名中分別位列第10位和第9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控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美國第一所國家實驗室阿貢國家實驗室及之後著名的費米實驗室,經濟學方面更是囊括了35%的諾貝爾獎。
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
除此之外,芝加哥大學也是華裔科學家獲諾貝爾獎的福地,楊振寧、李政道、崔琦均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李遠哲則在芝加哥大學擔任化學教授。
1949年,楊振寧、楊振平兩兄弟和鄧稼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合影(來源:wikipedia)
正是因為這群諾獎大師們的貢獻,依託芝加哥特別是芝加哥大學,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學派,包括芝加哥經濟學派、芝加哥社會學派、芝加哥建築學派等等。
芝加哥經濟學派領軍人物之一——米爾頓·弗裡德曼(來源:wikipedia)
尤其是久負盛名的經濟學派,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米爾頓‧弗裡德曼、斯蒂格勒、羅納德‧科斯等大師。
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羅納德·科斯(來源:wikipedia)
在芝加哥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基礎上,推崇並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競爭機製作用,市場力量的自我調節能力等,為芝加哥乃至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架構,其中科斯的產權理論甚至還對中國的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 摩天大樓的故鄉
芝加哥建築學派同樣是佼佼者!1871年大火後的災後重建,前衛的建築師們開始構想新一代建築,尋找替代易燃木材的新興材料,鋼鐵與磚牆結合的想法開始出現。
1817年的芝加哥大火版畫(來源:wikipedia)
1885年,摩天之父、芝加哥建築學派創始人詹尼設計的高42米,10層(後加高兩層,55米)的家庭保險公司大樓——第一棟鋼結構建築順利完工。
第一棟鋼結構建築——家庭保險公司大樓(來源:wikipedia)
自此,芝加哥的摩天大樓建設就一發不可收拾。巔峰時期世界最高建築前5名3座位於芝加哥,至今摩天大樓數量(超過100米)達1200多座,位於美國第二,全球第三,僅次於香港和紐約。
芝加哥CBD建築群
這其中,更是有著眾多的世界第一:曾經世界第一高樓——威利斯大廈,原名西爾斯大廈,高443米,共110層。1974年建成開放,作為當時世界最高建築,一直保持到1996年,後一直為美國最高建築,直至2014年重建世貿中心的自由塔(541米)建成投入使用。
曾經的世界第一高樓——威利斯大廈
世界最高公寓樓——湖尖塔,共70層。世界最高混凝土建築——Marina City,外形酷似兩個玉米棒。世界最高大理石貼面樓——Aon Center……
Marina City世界最高混凝土建築
於是,圍繞著摩天大樓的旅遊觀光也成為了芝加哥的一大特色,既有乘船遊覽的建築之旅;
芝加哥河的乘船建築遊覽
又有直入雲霄的直升機鳥瞰之旅;更有威利斯大廈「芝加哥觀景臺」1300米高的懸空透明玻璃屋和漢考克大廈「360°芝加哥」的「傾斜觀景臺(TILT)」。
漢考克大廈傾斜觀景臺
建築師們也在想方設法充分挖掘芝加哥優美天際線的魅力,芝加哥城市設計師卡羅‧羅斯‧巴尼就與Sasaki聯手設計芝加哥濱河步道(River Walk),讓人們在親水空間裡感受摩天都市魅力。
芝加哥濱河步道
可以說,正是這些摩天大樓們成就了全球十大最美城市天際線,更是奠定了芝加哥建築學派的基礎。
從詹尼的鋼結構和箱型基礎到路易斯‧沙利文「形式服從功能」的功能主義,再到1883年—1893年鼎盛時期的「芝加哥窗」。
約翰漢考克中心是建築界中著名的表現主義建築之一
更重要的是,芝加哥學派開啟了芝加哥城市建設的大師時代,吸引了眾多建築大師紛至沓來,直至今日。
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設計的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克郎樓
這其中既有號稱建築大師萊特遊樂場的橡樹園;
芝加哥橡樹園區域聚集著建築大師萊特的25座建築作品
更有2004年7月後現代主義結構大師弗蘭克‧蓋裡規劃設計的千禧公園。
千禧公園
它將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發揮到極致,通過廣場、步道和草坪實現豐富的休閒、娛樂、運動、健身等功能;並以獨具匠心的建築藝術小品展示了芝加哥的建築文化:蓋裡設計的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英國藝術家安易斯設計的雲門,西班牙藝術家詹米‧皮蘭薩設計的皇冠噴泉等。
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
總之,芝加哥是個神奇的城市,到處灑滿了大師的足跡,飄蕩著大師的靈魂。
大師成就了芝加哥,芝加哥也成就了大師,而這僅僅是成就神奇芝加哥硬幣的一面,在眾多大師的背後,還有這一群經營城市、經營大師的大師,他們才是神奇的原動力。
03
城市的大師
說到城市發展,首要的也是逃避不開的就是城市規劃。
1909年,芝加哥制定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城市總體規劃《伯納姆和伯尼特芝加哥規劃》,它是中外規划著作中廣為提及的規劃經典,也是對芝加哥規劃形態影響深遠的一部規劃。
伯納姆和伯尼特芝加哥規劃透視圖(來源:wikipedia)
①. 倒流的河水
很多人認為,芝加哥之所以能夠產生美國第一部現代城市規劃,並且在發展過程中得到極其嚴格的執行和落實,1871年的大火「功不可沒」——能夠在一張白紙上作畫。
大火後百廢待興的芝加哥(來源:wikipedia)
事實卻剛好相反,火災後的重建恰恰帶動了芝加哥的繁榮,由此形成了城市的急劇膨脹,從而給城市環境帶來了空前的壓力,進而引起來城市發展的反思。
20世紀初急劇膨脹的芝加哥(來源:wikipedia)
當時,市政當局甚至為了解決密西根湖飲用水源汙染的問題,在1900年開鑿運河把芝加哥河水從東向西再向南引到德恩普雷特河中,創造了讓河水倒流的奇蹟。
芝加哥河與密西根湖間的水閘
自此芝加哥河水不再流入密西根湖而從密西根湖流出。
②. 作為計劃的規劃
也正是因為其應急的背景,伯納姆規劃最核心的特點就是格外強調其計劃性,其實這也是規劃的本質,在英語中規劃的單詞就是「plan」。
作為規劃,規則是次要的,計劃才是第一位的,只不過是有規劃的計劃罷了。
1909年的芝加哥規劃(來源:wikipedia)
就這個層面完全可以說,規劃對城市建設發展歷程影響之深,無人能出伯納姆規劃之右。
當年提出的建造深入水中的人工半島,作為公共綠地和文化、休閒設施的基地;建築大型體育館,開闢密西根大街商業中心區,建設雙層沿河交通通道;建造大型火車站及貫通東西的CBD中軸線等,都一一得到了實現。
如今的人工半島
其中規劃的1公裡寬,39公裡長的濱水區,現已建成博物館區、城市廣場、海軍碼頭、千禧公園等,使得湖岸線利用率達到95%以上,成為最能展現芝加哥城市特色和魅力的濱水開放空間。
濱水區俯瞰
而密西根大街的設計實現,使之成為媲美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華麗一英裡」,貫穿東西長達12公裡的國會大廈景觀軸線則成就了芝加哥宏偉、震撼的城市大軸線。
華麗一英裡
③. 一切從湖濱開始,湖濱屬於市民
在伯納姆規劃有關濱水區設計中,頗有前瞻性的提出了「公共空間綠地應覆蓋整個城市」,「一切從湖濱開始,湖濱屬於市民」的理念。
這是伯納姆規劃繼計劃性之外的又一大特徵——公共性。
濱湖區的公共活動空間
從規劃誕生的第一天,公共性就寫入了芝加哥的城市基因,後續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一直都秉承著這一理念。從博物館區到海軍碼頭都遵循著這一理念。
海軍碼頭改造更新為城市娛樂中心
但要說到典型,千禧公園無疑是公共性最新也是最傑出的代表,「不經意」間公共性體現到了極致。
這一最初以城市停車場為規劃設計目標的項目,從「帶有綠意的停車場」到「停車場上的大型屋頂公園」,一步一步升級成為民眾和遊客狂歡的、世界矚目的公共場所。
千禧公園
無論是兒童、年輕人還是老人,都能在公園內找到適合自己活動的空間。你既可以在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參加一年數十場的定期音樂節或不定期的其他演出;
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
也可以在被市民親切的稱為「銀豆」的雲門前欣賞巨大「哈哈鏡」映出的別樣的天空、城市和自己;
「銀豆」雲門
還可在皇冠噴泉伴隨著音樂節奏時快時慢、時高時低的噴泉中,邊戲水邊感受15米高LED顯示屏中噴射「口水」的1000多張芝加哥市民燦爛的笑臉。
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皇冠噴泉
總之,千禧公園無所不用其極地實現向公眾開放和共享,這同樣也包括了與周邊區域的關係。
它用藝術感十足的蛇形BP橋,巧妙地與旁邊的格蘭特公園連接起來。
蛇形BP橋
將格蘭特公園的園林小徑、Bulter Field 的兒童遊樂場、運動場納入千禧公園這個狂歡嘉年華。
蛇形BP橋串聯著兒童遊樂場和運動場
蛇形BP橋引導遊客來到格蘭特公園
文化、文藝,公益、公眾,休閒、休假等公共空間應有盡有,持續不斷的為芝加哥創造著活力!
不斷創新的公共空間成為全民的打卡地
規劃的勝利!這對芝加哥而言是絕對的真理!
伯納姆未必是絕世的規劃大師,但他卻絕不僅僅是一位規劃大師,他為芝加哥城市規劃和建設貢獻的理念,為更多的規劃設計大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拓了廣闊的空間,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才是伯納姆最大的價值所在。
04
無情的人才引入者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芝加哥的教育、人才領域。芝加哥首任校長、「無情的人才引入者」,被稱為「教師們的教師」——威廉‧哈珀,為芝加哥大學和芝加哥學派大師輩出的輝煌打好了最初但堅實的基礎。
芝加哥大學第一任校長威廉·哈珀(來源:wikipedia)
年僅25歲就擔任校長的哈珀,為了達到建成「一所可以和哈佛、耶魯媲美的大學」,提出「把所有的熱情投入到無情的引進有才能的教師、學生和管理者中去」,空前地說服了8位在任校長和近20名系主任來芝加哥執教。
芝加哥大學
①. 高等教育革命 OR 哈珀系列鬧劇
受崇尚教學研合一的洪堡精神影響,哈珀大膽創新課程,允許學生在任意學年的任意時候畢業,進入深度研究階段。
他開招女生和任用女教師之先河,建立美國大學第一個社會學系,提供函授與夜校,通過廣告進行學校宣傳……所有這些改革都在短短兩年內就得以上馬並執行。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
這一場後來被人們稱為「一場高等教育革命」的改革,當時卻被譏諷為「哈珀系列鬧劇」。
②. 教師們的教師
哈珀認為行政人員不能獨立於授課之外,在任14年儘管行政事務佔據了大量時間,但他仍在兼任校長與系主任的情況下,給自己安排了全職教師的課程。
畢業典禮上的哈珀(來源:wikipedia)
他,哈珀,首先是一位教師,一位優秀的教師,其次更是教師們的教師。
持續發掘、培育更多的教育大師,攜手城市建設領域為芝加哥產業、經濟發展營造環境的同時,為芝加哥培養更多的人才。
威廉·雷尼·哈珀紀念圖書館
從而打通「城—人—產」的邏輯閉環,助力芝加哥螺旋上升式的永續成長。
05
城市家長,遠見與未來
城與人,可打通「城—人—產」閉環,但對城市發展而言,只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優質的種子。
要成就產業和經濟的未來,還有賴於生長過程的精心照料,可謂之城市經營,而這就取決於城市掌舵人的遠見與洞悉。
世界財富500強企業在芝加哥的分布
芝加哥是幸運的,在城市轉型危機中遇到了具有力挽狂瀾魄力的老、小兩位戴利市長,用好用足了芝加哥的肥沃土壤和優質種子。
①. 基建狂魔老戴利市長
老戴利市長(理察‧J‧戴利,任期1955年—1976年)上任於芝加哥重工業危機之時。
時值芝加哥二戰後迅猛發展後期,隨著美國經濟結構轉型,芝加哥就業崗位和城市人口開始減少。
老戴利市長(來源:wikipedia)
老戴利任期內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包括以地標性摩天大樓重塑城市中心發展商務經濟,西爾斯大廈(今威利斯大廈)、漢考克中心均誕生於這一時期;
漢考克中心為核心的商務區
以機場、會展中心等重大項目為抓手,刺激現代服務業發展,奧黑爾機場、麥考密克會展中心均在這一時期建成。
麥考密克會展中心
②. 精英城市小戴利市長
而小戴利(理察‧M‧戴利,任期1989年—2011年)則從底層的城市競爭環境出發,樹立城市發展新理念,讓芝加哥真正得以重新起飛。
2005年芝加哥展覽會開幕式上的小戴利市長(來源:wikipedia)
他提出將芝加哥從藍領城市變成以金融、商業、信息服務業為主導產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宜居城市。
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金密集型,不單純主張創造就業,而把關注目標轉向律師、銀行家和投資商等構成的城市新精英群體。
海軍碼頭是其主持的代表項目之一
為此,他改革、振興公園和學校,由立法機構接管,創建法人管理模式,用公共空間和教育水平吸引中產回流;以海軍碼頭和千禧公園為龍頭,整治岸線帶動濱湖區全面復興;以強化人才為核心,重點引進高價值部門和總部,推動城市產業提升。
如今的濱湖區
小戴利市長的遠見給芝加哥帶來了確定的未來!
正如小戴利市長自己所言:「上世紀90年代,這一切努力都得到了回報。40年來芝加哥人口首次得到增長,10年間,大約增長了10萬人,就業崗位也增加了,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蜂擁而至,住在芝加哥市中心的大學學歷年輕人一度比美國任何城市都多」。
芝加哥科技人才分布地圖
波音總部就是在小戴利市長任期內的2001年遷入芝加哥的。之所以波音沒有選擇稅收更具競爭力的達拉斯,而是選擇芝加哥,主要是因為「波音喜歡芝加哥市中心活力非凡的氛圍」。小戴利市長功不可沒!
位於芝加哥的波音總部
這就是小戴利市長這位城市家長對城市發展的遠見,他治理、經營城市的政治遺產,深遠地影響著芝加哥的現在和未來。小戴利市長也籍此被《時代》雜誌評選為美國五大最傑出的市長之一。
「芝加哥不只是和洛杉磯、紐約競爭,而且要與上海、倫敦、巴黎競爭」
——理察‧M‧戴利
洞悉並抓住趨勢,吸引並培養營城、育人之大師,構建城市發展「城—人—產」邏輯閉環遠見,
芝加哥仍在成長!
江蘇徐州豐縣:劉邦故裡,有情有義有未來
老城復興,從「看劇」開始——倫敦西區
米蘭老城「C位出道」——米蘭City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