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王國維簡介(國學大師王國維)
2023-07-20 03:21:19 1
1927年6月2日上午,在溥儀被趕出故宮兩年後,著名的國學大師、清華大學教授王國維,向同事借了5塊錢,買門票進入頤和園,後縱身跳入昆明湖,結束了自己年僅50歲的生命。大家都說,他是「殉清」而死,但他所效忠的末代皇帝溥儀,卻堅決反對這一說法。
末代皇帝溥儀
王國維生平著述62本,親自批校的古籍超200本,最著名的當屬《人間詞話》一書,他也被梁啓超稱讚為「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可就是這樣一位滿腹經綸、前途無量的學者,卻毅然選擇投湖,並且死志堅決。因為湖水很淺,就連他背後的衣服都沒有浸溼,他是由於入水時用力將頭栽下,口鼻都被淤泥堵塞,窒息而死。
在整理王國維遺物時,從他的口袋中發現了一封浸水的遺書。這封遺書是寫給兒子王貞明的,裡面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字樣。
圍繞這16個字,大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人聯想到王國維腦後拖著的那一條清朝髮辮,立刻得出結論:王國維是為了清朝而死。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相信這種「殉清說」。
王國維
王國維可以稱作清朝的遺老,也就是在清朝滅亡後繼續支持末代皇帝溥儀復闢的人。他於1923年得到已經退位的溥儀「諭旨」,命他在南書房行走,負責整理皇家藏書、聖旨等文字材料。
王國維對這份差事十分上心,成天向溥儀遞奏摺,提議要籌建皇家博物館。當北京大學指責清室出賣產業、散失文物時,王國維憤然辭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導師職務以示抗議。
1924年11月5日,直系軍閥馮玉祥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王國維在溥儀出宮當天守護在他身邊,一刻都不敢離開,其忠心可見一斑。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說:「王國維死後,社會上有一種關於國學大師殉清的傳說,這其實是羅振玉(王國維好朋友兼親家)做出的文章,而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這篇文章的合作者。」
在溥儀被逐出紫禁城遷往天津居住之後,王國維的確悲憤莫名,還幾度提出投護城河自盡的打算,在家人的勸說下才放棄該計劃。
但不能以此作為依據,就說王國維為了清朝而死。事實上,如果真想殉清,那麼早在1912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之際,王國維就應該以死明志了,可他卻毫無反應。
從1912年到1927年,中間足足跨越了15年時間,期間王國維還在1925年接受了清華大學的教授之職,這哪裡看得出有要殉清的舉動?
正如歷史學家郭沫若所言:「況且當時時局即使危迫,而遜帝溥儀還安然無恙,他假如真是一位愚忠,也應該等溥儀有了三長兩短之後,再來死難也不遲。」
郭沫若
溥儀之所以不承認王國維是「殉清」,理由其實很充足。雖然清朝被推翻了,但自己並沒有成為階下囚。相反,民國政府一直都對清室有優待條件,諸如每年補助50萬元,私財仍歸清室所有,清室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並由民國政府代為保護,等等。
況且溥儀雖然當不成皇帝了,可他每日照樣輕裘肥馬,過得相當滋潤。既然他還活得好好的,王國維「殉清」的理由就根本不成立。
儘管王國維固執地留著一條辮子,但他可不是食古不化的人物,正相反,他的思想相當具有前瞻性。
少年王國維
王國維從青年時代就留學日本,率先將西方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帶到中國傳統學術的研究中,也重視對學生的西學訓練。
至於那條辮子,他是從1912年辛亥革命後才開始留的,這只是個人愛好,與殉清毫無關係。
王國維的兒子王東明在一篇回憶錄中記載,他的母親曾問王國維:「人家的辮子全都剪了,你留著做什麼?」王國維的回答很有意思:「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根據王東明自己的理解,那就是辮子已經成為王國維的標誌性外表,如果他在任何時期剪掉這條辮子都會變成新聞,低調如他,只能選擇維持原狀。
既然王國維的「殉清」說不成立,那麼他是因何而死呢?溥儀也給出了自己的判斷:王國維是被逼債而死。至於債主嘛,正是他的多年好友兼兒女親家羅振玉。
羅振玉
羅振玉比王國維大11歲,致力於新學,自籌資金創辦了教授日文的東文學社。
貧困潦倒的王國維就是在該學社免費就讀期間,因為寫了篇《詠史》詩被羅振玉所發掘。從此,羅振玉成為王國維的引路者,資助他留學日本,還自費購買了大量哲學方面的原版西方哲學書籍供其閱讀。
王國維的前半生窮困潦倒,自幼便身體羸弱常年咳血,等到成年,又先後失去父親、妻子、繼母三位親人。他在生活上依靠羅振玉每月100元的資助來養活一家人,精神上也仰仗羅振玉的關愛。
1919年,羅振玉將三女兒羅孝純嫁給王國維的長子王潛明,並且將王國維介紹給溥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原本關係極好的二人發生了齷齪。
油畫,中間王國維
羅振玉與得到溥儀賞識的另一位遺老鄭孝胥勢不兩立,他希望王國維能成為自己的眼線,但王國維並不想成為遺老爭鬥的棋子,於是婉拒了他,二人關係開始出現裂痕。
沒多久,在海關任職的王潛明又患病去世,年僅26歲。因為羅振玉女兒一向與王國維的繼室潘夫人婆媳不合,所以在葬禮過後,羅振玉不聲不響地帶走了女兒。
這件事最終導致了二人的絕交。後來溥儀在自傳中敘述,自己曾聽人說,羅振玉和王國維合夥在日本做生意,王國維將賺來的錢全給了羅振玉。誰知後來欠下債務後,羅振玉全都算在王國維頭上,要他歸還欠自己的款項。王國維氣憤之下,跳水自盡,遺書中「義無再辱」四字即指代該事。
其實這事完全是空穴來風。先不說羅、王兩家的後代,在各種回憶文章中從未提及合夥做生意一事,就說王國維本人的經濟狀況,也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差。
青年王國維,並沒有留辮子
許多人寧願相信王國維被逼債而死,是因為對羅振玉印象不好。羅振玉除了人品差以外,還曾做過偽滿洲國參議府參議、臨時政務督辦等,既然他能當漢奸,那什麼壞事做不出來?
實際上,王國維雖然在遺書中寫著自己毫無財產,並且連進頤和園的門票都是借的,但從女兒王東明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到王家的生活屬於小康水平。
王東明回憶,王國維喜歡吃甜食,對菜有些挑剔,家裡經常吃紅燒肉,平常也燉雞,水果如西瓜、橘子、葡萄等一概不缺。而且王家還僱傭了一位叫做錢媽的女傭,根本不是大家想像中窮困潦倒的模樣。
王國維時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月薪有500銀元,每月工資可以買200多擔米,他還有稿費等額外收入。就算真欠了羅振玉一點債務,也完全能夠償還。
而且在長子去世後,王國維將兒子留下的2423塊錢寄給羅振玉,但羅振玉堅持不要,又把錢寄了回去。由此可見,羅振玉並沒有逼債,而王國維也絕不會因為區區兩千塊錢就自殺。
儘管羅振玉與王國維之死沒什麼關係,但他在王國維死後做的一件事,為後世研究王國維問題蒙上了一層面紗,那就是偽造王國維筆跡寫了一篇遺折。
1927年6月7日,王國維死後5天,羅振玉將該事上奏溥儀,並遞上一封遺折。溥儀看過「遺折」後大受感動,說王國維「孤忠耿耿,深惻朕懷」,賜予他諡號「忠愨」,還賞給陀羅經被和兩千銀圓治喪。
三個月前康有為猝死青島,門生們曾向溥儀申請諡號「仁忠」但遭拒絕。可見,溥儀當時是相信王國維「殉清」一說的,而這種說法正是羅振玉帶的節奏。
沒多久溥儀就知道自己被騙了,很是氣憤。當時政、學兩界幾乎都清楚遺折並非出自王國維之手,因為他只留下了一封遺書。
王國維遺書
多年後,溥儀又看到遺折的原件,仔細辨別後發現字寫得很工整,筆跡和王國維很相似,但並不是王國維的手筆。該遺折的繕寫者應該是羅振玉第四子羅福葆,他的書體近乎於王國維,是得到過周邊許多人認同的。
至於羅振玉為何要偽造這樣一封遺折,有人推測他是為了彌補心中的歉意,不惜冒著欺君的罪名為王國維求諡號。
不管怎樣,羅振玉此舉,給本就撲朔迷離的王國維投湖行動又添上了幾分混亂。
繼「殉清說」、「逼債說」全都不成立後,很多文人學者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王振鋒先生認為他的死因是各方面的綜合,有經濟上的窮困、有社交上的屈辱,還有信仰上的悲觀主義,使王國維對人生深感痛苦,決心以死作為解脫。
與王國維交往甚密的陳寅格、梁啓超則認為,王國維並非死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而是死於學術與政治的衝突。
上世紀20年代,時局動蕩,王國維無法平靜地在書齋中做學問,這使得視學識如生命的他完全無法忍受,該矛盾無法得到解決,他只有赴死這一條道路可選。
還有學者認為,王國維是死於憂生和憂世的雙重原因。王國維自幼便氣質憂鬱,性格敏感脆弱,還喜歡思考人生的大問題。早年間,他重點研究叔本華,深受悲觀哲學的影響。
況且他生逢亂世,清帝遜位、袁世凱竊國、馮玉祥倒戈,時局的混亂不堪讓他深感悲哀。價值觀和人生信念都受到了巨大打擊。
當然,不管後人怎麼猜測,也無法探知王國維投湖的真正原因。我們只知道,1927年6月2日上午10時,一位不世出的國學大師,在昆明湖石舫前慢慢地抽完紙菸,隨後面色平靜地走向了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