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195.2公裡總投資78億)
2023-07-20 17:32:51 4
相信每天關注我們公眾號的粉絲們應該都知道科學大道城市綜合管廊,因為它是目前重慶規模最大、體量最大的城市綜合管廊。
實際上,它的意義不僅僅是它本身所發揮的作用和所產生的價值,同時,它還開啟了科學城全面應用最新理念與技術的綜合管廊的新時代。
5月26日,《高新區綜合管廊工程設計A標段招標公告》掛網公開發布。據招標公告內容顯示,該招標項目高新區綜合管廊工程已由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改革發展局以渝高新改投〔2022〕17號批准建設,項目業主為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建設局,建設資金來自財政資金,項目出資比例為100%,招標人為重慶科學城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令人震撼的是本項目的規模。
據介紹,本項目為重慶高新區的綜合管廊建設工程,預計綜合管廊長度約為195.2km,包含幹線、支線及纜線綜合管廊長度約93.2km,電纜隧道綜合管廊102km,總建安費約78億元。
主要建構築物包括:綜合管廊主體、綜合管廊監控中心、人員出入口等。分為A標段和B標段。其中A標段:幹線綜合管廊26.32km(不含科學大道綜合管廊),支線綜合管廊24.1km,纜線管廊42.78km,管廊總長度約93.2km,建安費用約38億元。B標段:電纜隧道綜合管廊,總長度約102km,建安費用約40億元。
其中,本次A標段招標項目工程費估算金額:38億元。
據招標公告內容顯示,招標範圍以高新區綜合管廊專項規劃為基礎,充分研究通道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並結合區域內電力規劃、規劃路網、軌道及現狀綜合管線資料形成具備落地性的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包含概算編制,初步設計範圍以業主實際委託為準)。本次招標範圍為高新區直管區內的綜合管廊(含幹、支、纜等形式)及電纜隧道。
具體內容包括:
綜合管廊主體工程、結構工程、綜合管廊監控中心、消防系統、通風系統、供電系統、照明系統、排水系統、標識系統及建築景觀道路交通等相關方案設計以及BIM設計等服務。
結合城市發展需要、道路建設計劃等,合理安排綜合管廊的建設時序,確定近、遠期建設計劃,明確近期可實施範圍。
完成方案階段、初設階段需要編制的相關專題報告(包括但不限於軌道保護專篇、高邊坡論證報告、涉鐵保護專篇等),完成重要節點按地方建設流程審批所要求提交的資料及相關工作事宜,並協助招標人完成各項審批手續辦理,協助招標人辦理工程初步設計各階段行政含各專項論證審批手續、以及各專項研究(專題論證報告編制)的組織管理。
其中,設計服務期限:60日曆天,該周期主要是指實施本工程方案設計所需的正常時間,不包括協助招標人進行相關服務等工作所需時間,因非中標人原因導致設計工作延遲,周期順延。
另外,投標文件遞交的截止時間為2022-06-16 09:30。
據介紹,本項目不含科學大道綜合管廊。
為了便於大家的了解,不得不介紹一下科學大道綜合管廊。
據項目主要設計負責人介紹,作為科學城的一條城市幹線綜合管廊,科學大道綜合管廊是修建集電力、通信、供水等各種市政管線於一體的城市綜合管廊,有利於集約利用地下空間,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提高城市韌性,並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產生積極作用。
據悉,科學城通過與重慶中心城區西部片區綜合管廊詳規的銜接及優化後,確定科學大道上幹線綜合管廊的布設段落為龍鳳大道至牟家灣立交段,總長約59.9km。其中,科學城核心段整段均敷設有幹線綜合管廊,長度約28.6km。
在尚未完成全部施工的綜合管廊內,入廊管線包含水、電、訊三大類。綜合管廊的淨高為3.3米,整體斷面寬度為8.1米。綜合倉兩側牆壁上是整齊的支架,預留了弱電、三大運營商通信線路,在綜合倉一側的地上是內徑1.2米的給水管道。同時,管廊內還設計了通風系統、防火系統、消防系統等8大安全生產體系。
科學大道雙倉綜合管廊效果圖。(受訪單位供圖)
」綜合管廊內的所有管線,在以後維護時會很方便,也會更高效。」據施工方有關負責人介紹,在項目一期施工的同時,項目二期的一標段、二標段同步建設。
利用大數據智能化賦能城市綜合管廊建設,也是科學大道綜合管廊在布設施工中的一大亮點。據介紹,該項目所運用的智慧系統平臺依託綜合管廊項目,結合BIM、GIS、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化技術,以三維數位化模型為基礎,以工程數據中心為核心,構建起綜合管廊智慧運維管理系統。
與此同時,還利用實時監測技術多方位監控、預警綜合管廊相關設施的運行情況,並建立集數據管理、信息查詢、輔助決策、指揮調度、設備管理、資產管理於一體的統一管理信息平臺,保障綜合管廊的安全運行,實現綜合管廊的集成化、精細化、高效化運維管理。
據了解,科學大道城市綜合管廊不僅是目前重慶規模最大、體量最大的城市綜合管廊,還在西部地區首次應用了GIL倉的三倉模式,在傳統一個負責供電、一個負責供水、通信等的雙倉模式基礎上,還可實現特高壓配送電,讓未來城市地下「大動脈」的功能更為完善。
據介紹,科學大道綜合管廊不僅將電力、通信、燃氣、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聚集於一體,還能在裡面開卡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惰性氣體金屬絕緣輸電線路(GIL)進入科學大道綜合管廊敷設,這是GIL技術在中國西部的首例應用。
「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於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 按照遠期規劃,這個主城核心區最大「口徑」的綜合管廊將隨長達66公裡的科學大道延伸。
在科學大道一期項目地下管廊內,管廊內非常平整。據介紹,綜合管廊避免了路面上頻繁的開挖,同時管廊內淨高達到3米3,即使在其內部開行一輛大卡車也沒有問題。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城市綜合管廊還有利於集約利用地下空間,有效破解「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問題。
其實,對於一個在建中的現代化城市來說,在城市建設的最新理念與科技應用上,後發優勢會愈發明顯。作為重慶引領區的科學城來說,它所承擔的使命就註定了它站在了一個在重慶來說最高的起點上。
科學城的「科技」含量正在一天天蓄積,相信不久的未來將釋放出讓人稱嘆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