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丙烯酸酯衍生物生產的反應釜的製作方法
2023-07-20 02:50:21 1
本實用新型屬於化工生產的技術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用於丙烯酸酯衍生物生產的反應釜。
背景技術:
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由於其具有活性高、稀釋能力強、低毒性等特點,已被廣泛的用於塗料、紡織、化纖、皮革、包裝、建築、汽車、木製品、電器、玩具、航天航空、醫藥、粘合劑和油墨等化工領域。同時丙烯酸酯是目前合成第三代高性能減水劑的主要單體之一,其合成的減水劑減水率高,具有高效、控制坍落度損失和抗收縮、不影響水泥的凝結硬化等性質。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在國外水利、橋梁、鐵路、土木工程等行業應用廣泛,而在我國應用則才剛剛起步。另外國內所用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主要依靠進口,價格較高,因此開展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的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在反應過程中會放出大量的熱量,使得反應中物料極容易發生聚合;目前所採用的反應釜在反應過程中控溫效果差,溫度波動值較大,導致在生產中合成操作的物料轉換率很不穩定,物耗、能耗均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致使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尤其反應釜夾套中導熱介質在流速達到一定值後,由於壓差增大, 很容易在進口和出口間形成直排通路即短路,而在其它位置形成導熱介質渦流滯留,這部分導熱介質不能有效外排,形成循環死角,從而使反應釜夾套內各處冷熱不均,使熱效率下降,釜內溫度降低導致反應用時較長且物料轉換率比較低,這種出現加快導熱介質流速反而使釜內溫度降低的情況,不符合通過改變導熱介質流量(流速)來有效控制反應釜內溫度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上述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用於丙烯酸酯衍生物生產的反應釜,該反應釜的設計具有一定的阻聚效果,同時控溫效果好,溫度穩定。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用於丙烯酸酯衍生物生產的反應釜,包括釜體,釜體外側設有夾套;釜體內設有攪拌器,該攪拌器所連接的電機置於釜體的頂端;所述夾套內設有導流板;所述攪拌器的中部和下部分別設有槳葉,其中位於攪拌器中部的槳葉與攪拌器之間的夾角為65°~80°,位於攪拌器下部的槳葉與攪拌器之間的夾角為25°~35°;所述釜體的長徑比為1.3。
所述導流板交錯設置在夾套內壁的兩側。該種設計使得夾套內的導熱介質分布更加均勻,不會存在短路和死角。
所述導流板與夾套內壁之間的夾角均為45°~60°。通過實驗證明,導流板在該角度範圍內對夾套內導熱介質的導流效果最佳,使得釜體內的物料受熱最為均勻。
所述攪拌器的底端與釜體底部之間的距離為釜體直徑的1/5。
所述攪拌器的直徑為釜體直徑的1/3。
所述釜體的底部兩端為120°~135°的弧角。將釜體底部的兩端設計為該角度範圍內的弧角,使得物料在釜體內的反應不存在反應死角。
所述夾套的頂部設有排氣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用於丙烯酸酯衍生物生產的反應釜在夾套內設有導流板;所述攪拌器的中部和下部分別設有槳葉,其中位於攪拌器中部的槳葉與攪拌器之間的夾角為65°~80°,位於攪拌器下部的槳葉與攪拌器之間的夾角為25°~35°;所述釜體的長徑比為1.3。
導流板的設計使得導熱介質在夾套內分布均勻,不會出現因導熱介質流速快而出現漩渦、短路和死角的現象。在攪拌器的中部和下部設計了兩層槳葉,並且每層槳葉與攪拌器之間的夾角不同,這兩種設計因素相結合大大的改善了物料在反應釜內的運動狀態,改變流體流型,最大程度提高攪拌線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聚的作用。同時將釜體的長徑比設計為1.3,該比例與攪拌器的中下部槳葉相配合使得物料在其內反應更加均勻充分。
綜上所述,該用於丙烯酸酯衍生物生產的反應釜的設計具有一定的阻聚效果,同時控溫效果好,溫度穩定。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用於丙烯酸酯衍生物生產的反應釜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釜體,2為夾套,3為攪拌器,4為電機,5為導流板,6為槳葉,7為排氣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
從圖1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於丙烯酸酯衍生物生產的反應釜,包括釜體1,釜體1外側設有夾套2;釜體1內設有攪拌器3,該攪拌器3所連接的電機4置於釜體1的頂端;所述夾套2內設有導流板5;所述攪拌器3的中部和下部分別設有槳葉6,其中位於攪拌器中部的槳葉與攪拌器之間的夾角為65°~80°,位於攪拌器下部的槳葉與攪拌器之間的夾角為25°~35°;所述釜體1的長徑比為1.3。
所述導流板5交錯設置在夾套2內壁的兩側。該種設計使得夾套內的導熱介質分布更加均勻,不會存在短路和死角。
所述導流板5與夾套2內壁之間的夾角均為45°~60°。通過實驗證明,導流板在該角度範圍內對夾套內導熱介質的導流效果最佳,使得釜體內的物料受熱最為均勻。
所述攪拌器3的底端與釜體1底部之間的距離為釜體直徑的1/5。
所述攪拌器3的直徑為釜體1直徑的1/3。
所述釜體1的底部兩端為120°~135°的弧角。將釜體1底部的兩端設計為該角度範圍內的弧角,使得物料在釜體內的反應不存在反應死角。
所述夾套2的頂部設有排氣閥7。
導流板的設計使得導熱介質在夾套內分布均勻,不會出現因導熱介質流速快而出現漩渦、短路和死角的現象。在攪拌器的中部和下部設計了兩層槳葉,並且每層槳葉與攪拌器之間的夾角不同,這兩種設計因素相結合大大的改善了物料在反應釜內的運動狀態,改變流體流型,最大程度提高攪拌線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聚的作用。同時將釜體的長徑比設計為1.3,該比例與攪拌器的中下部槳葉相配合使得物料在其內反應更加均勻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