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20 02:53:56 2
專利名稱: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特別是指一種應用於電腦主機面板上、且因受力後縮或再前凸的動作須極為穩定且絕不歪斜、並具有根本無須使用彈性元件等功效的面板按鍵結構。
背景技術:
電腦的使用,就現代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換言之,現代人每天至少會啟動、關閉電腦一次,而在如此頻繁的啟動、關閉操作之下,習知的電源開關若是稍有設計不良的情況,將極易於因為日久的操作而損壞。
以個人電腦(PC)為例,其主機前側蓋置有一主機面板,該主機面板上則設置有多數個容置孔,各該容置孔用以供該等做為電源開關用、和重置開關(RESET)用的面板按鍵來容置。其中,該主機前側設置有與該等面板按鍵相對應的按壓開關,該按壓開關能藉由按壓而直線地回縮(ON)、凸伸(OFF),以分別達到啟動和關閉狀態;至於該等各搭配有一彈性元件的面板按鍵,則分別嵌置於相應的容置孔內,並還能在容置孔內依據外力而自由地彈性伸縮,藉以供使用者以手指來按壓該等面板按鍵,使該等面板按鍵能順勢壓縮前述的按壓開關,而達到啟動(ON)的目的。
惟,該等習知的面板按鍵卻有著如下所述的缺失有待克服、解決一、該等面板按鍵僅單純地予以容置、再單純地予以定位住而已,因此其縱然能依據外力而自由地彈性伸縮,惟其藉由受力而彈性後縮的動作,卻將會因為此等容置狀況、和此等頗為不穩的定位狀況而產生歪斜,而在經過日久的歪斜使用之後,該等面板按鍵將會失效。
二、該等面板按鍵必須在其與前述按壓開關之間使用一彈性元件,才能達到彈性伸縮的目的,卻也因此而有故障率增高、及製造成本和組裝成本均高的缺失。
由於前述的兩點缺失,第二種習知構造乃因此應運而生,其將前述面板按鍵與按壓開關兩者之間的鄰接處予以熱熔在一起,藉以在使用者按壓而伸縮時不會歪斜、且經過日久的使用之後亦不會導致失效,惟其卻反而會有如下所述的缺失一、其面板按鍵與按壓開關的熱熔,必須使用治具來進行,因此其製造成本極高。
二、又因為其面板按鍵與按壓開關熱熔在一起,因此其在將來若是電腦被丟棄時,將無法予以回收,造成困擾。
因此,本案設計人有感於上述先前技術的缺失仍有待加以改善,乃潛心研究、設計,終於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排除其缺失的本實用新型。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在於使其按鍵的受力彈性後縮或再彈性前凸的動作,能有效的達到穩定且不歪斜的功效。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次要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在於使其即使不使用彈性元件,亦能在按壓或放開時均具有彈性效果,且該等彈性前凸、彈性後縮的動作並極為穩定。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又一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在於避免以熱熔方式來組接該等面板按鍵結構,藉以降低成本。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再一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在於藉由其並不以熱熔方式來組接,藉以在將來若是電腦主機被丟棄時,還能予以輕易地拆下,利於回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該面板按鍵結構設置於一電腦主機的主機面板上,該主機面板設置有一容置孔,該面板按鍵結構包括一對定位構件,設置於該主機面板的內側;及一按鍵,其包含一本體、一對分別凸出於該本體且為框狀的框體、及一對分別設置於各該框體且相對於前述定位構件的被定位構件,該本體容置於前述容置孔內,該對被定位構件與該對定位構件則彼此定位在一起。
如上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該定位構件包含有一凸出於前述主機面板內側的定位體,該按鍵的被定位構件則包含一相對於該定位體的定位孔,該定位體穿插於該定位孔內而定位。
如上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該定位構件的定位體具有一凸出於主機面板內側的板壁、及一形成於該板壁自由端的扣體,該定位體穿插於定位孔,扣體卡扣在該按鍵的框體上。
如上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按鍵的被定位構件進一步包含一凸耳,該凸耳上並設置有該定位孔,該定位體的扣體則卡扣在該凸耳上。
如上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定位構件進一步包含一對凸出於前述主機面板內側的凸柱,該定位構件的定位體位於該對凸柱之間,該被定位構件的定位孔則相對於該定位構件,該定位孔周緣並進一步形成有一圈凸緣,該對凸柱與定位體同時穿插於定位孔內,且該對凸柱還抵接於該定位孔和該凸緣的兩相對端。
如上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定位孔周緣的凸緣進一步形成有一缺口,該定位體則經由該缺口而卡扣於框體上。
如上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定位構件的該對凸柱之間,呈自由端寬而根部端漸窄之狀。
如上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定位構件進一步包含有一凸出於該主機面板內側的第一肋體、及一對分別凸出於該內側且連接於各該凸柱根部處的第二肋體,該第一肋體連接於定位構件的該對凸柱之間,且該第一肋體位於該對凸柱之間的一側,該定位體則位於該對凸柱之問的另側,且該第一、二肋體具有相同的高度。
如上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按鍵的該對框體,為由外而內且由大而小的相對梯形框之狀。
如上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按鍵的本體內側進一步增設一凸杆,該凸杆對應於一設置於電腦主機的按壓開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習知技術的缺點,具有在受力後縮或再前凸的動作是絕不歪斜、更無須使用習知彈性元件的優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面板按鍵結構和主機面板的分解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面板按鍵結構依據圖1的組合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面板按鍵結構中的按鍵的另一視角立體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面板按鍵結構中的定位構件的放大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面板按鍵結構中的定位構件的另一視角立體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面板按鍵結構依據圖2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面板按鍵結構依據圖6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面板按鍵結構被按壓後的動作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2主機面板 20內側 21容置孔 22面板凸緣221缺口 3定位構件 31凸柱 32定位體321板壁 322扣體33第一肋體 34第二肋體4按鍵 41本體 411凹槽 42凸杆421缺凹部 43框體 44被定位構件 441凸耳442定位孔 443凸緣444缺口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8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該主機(圖未示)前側設置有一按壓開關(圖未示)及一主機面板2,該主機面板2則設置有一對應於該按壓開關的按鍵4,藉以當使用者自主機面板2外部來按壓該按鍵4時,該按鍵4能連動該按壓開關而啟動(ON)或關閉(OFF)主機。本實用新型的面板按鍵結構即包括該按鍵4及設置於該主機面板2內側20的一對定位構件3。
該主機面板2開設有一容置孔21,該容置孔21周緣則於該主機面板2的內側20處凸出一圖面板凸緣22。
該對定位構件3,設置於前述主機面板2的內側20,且位於前述容置孔21的兩側而左右對稱,甚至該兩定位構件3的構造亦彼此左右對稱。各該定位構件3包含有一對凸出於前述主機面板2內側20的凸柱31、一凸出於該內側20且位於該對凸柱31之間的定位體32、一凸出於該內側20且連接於該對凸柱31之間的第一肋體33、及一對分別凸出於該內側20且連接於各該凸柱31根部處的第二肋體34,其中,該定位體32具有一凸出於主機面板內側20的板壁321、及一形成於該板壁321自由端的扣體322,且以該對凸柱31為基準,該兩定位構件3的各該定位體32位於該對凸柱31的相對外側,而各該第一肋體33則位於該對凸柱31的相對內側。再者,該第一、二肋體33、34具有相同的高度,藉以使各該第一、二肋體33、34與扣體322之間的距離亦相同。另外,各該定位構件3的該對凸柱31均由上而下地逐漸傾斜,如圖4、5所示,使每一定位構件3的「兩凸柱31之間」呈「自由端寬」而「根部端漸窄」之狀,藉以在穿套於後述定位孔時能具有彈性作用力。
該按鍵4,其包含一罩狀且後側形成一凹槽411的本體41、一凸出於該凹槽411且對應於所述按壓開關的凸杆42、一對分別凸出於該本體41兩側且為框狀的框體43、及一對分別設置於各該框體43的相對外邊處且分別相對於前述定位構件3的被定位構件44,其中該本體41能自由地容置於前述容置孔21內,並能依據外力而後縮、或再前凸;該對框體43的形狀為由外而內、且由大而小的相對梯形框之狀;該兩被定位構件44,各設置於該兩框體43的相對外邊處、且彼此左右對稱,各該被定位構件44包含一凸出於框體43外邊處的凸耳441、一開設於該凸耳441上的定位孔442、一圈凸出於該定位孔442周緣的凸緣443、及一開設於該凸緣443上且位於兩個凸緣443的相對外側處的缺口444,其中,該兩定位孔442分別相對於前述的兩定位構件3,而該兩被定位構件44的各該缺口444,位於兩個凸緣443的相對外側處,以對應於前述定位構件3的定位體32,又各該被定位構件44的凸耳441厚度,大致等於前述定位構件3的扣體322與第一、二肋體33、34之間的距離,藉以讓凸耳441被穩固地定位於該距離內,且該等第一、二肋體33、34還額外具有結構強度的補強功用。
當該按鍵4的本體41自主機面板2內側20來容置於容置孔21內時,該按鍵4兩端的各該定位孔442則分別被主機面板2上的兩定位構件3所穿插,各該「自由端寬而根部端漸窄」狀的一對凸柱31則適彈性地分別抵靠於定位孔442的兩端,而各該定位體32則在穿過定位孔442後,還能藉由其扣體322的通過各該缺口444而予以反向地卡扣於凸耳441一面,至於各該凸耳441的另面則又適被前述的第一、二肋體33、34所抵接而定位,藉以讓該按鍵4的兩端能夠具有極為穩固的定位功效。
因此,當使用者自主機面板2外側來按壓該按鍵4的本體41、而使該本體41順勢後縮時,由於該按鍵4兩端的被定位構件44極為穩固地定位於該主機面板2內側20的定位構件3上,且該本體41與被定位構件44之間又具有大致呈梯形框狀的框體43連接於其間,以產生強大的、且左右均衡的彈性拉力,藉以使該按鍵4的被按壓後縮、或再前凸時的動作絕不歪斜,縱使操作者的手指按壓於該本體41的任一端,該按鍵4的本體41的相應後縮動作亦絕不致於歪斜。
由於該按鍵4的本體41,能利用其框體43而產生彈性後縮、彈性前凸的作用,因此根本無須使用習知的彈性元件。
又由於該兩定位構件3與該兩被定位構件44之間的卡扣方向,適與本體41後縮時的拉動力道相反,藉以取得絕佳的定位效果,且愈是向內按壓,其定位效果愈佳、且彈性力道愈強,因此產生極為穩固的卡扣定位效果。
至於因為按壓按鍵4而同步後縮的凸杆42,其在後縮之後能順勢作動於前述的按壓開關而ON或OFF較佳者,該凸杆42為十字杆狀,並於自由端處開設一缺凹部(421,如圖6所示),在因為後縮而按壓該按壓開關時能夠具有定位效果。
如上所述的本實用新型構造,具有如下述的功效一、本實用新型的按鍵4在因為受力按壓而彈性後縮或再前凸時的動作,能藉由其無論在後縮或前凸時的兩端卡扣狀態是絕對穩固、且其兩端間的伸縮力道又能左右均衡,藉以有效的在按壓時達到絕不致於歪斜的功效。
二、本實用新型即使不使用習知的彈性元件,卻還是能在按壓或放開時具有彈性後縮、彈性前凸的效果,且該等彈性後縮、彈性前凸的動作還能極為穩定。
三、本實用新型能避免以熱熔方式來組接該等面板按鍵結構,因此而能藉以降低成本。
四、由於本實用新型並不以熱熔方式來組接其面板按鍵結構,因此,將來若是電腦主機被丟棄時,還能予以輕易地拆下,而利於回收。
惟以上所述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可行的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實用新型的權利範圍,舉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的等效結構變化,均理同包含於本實用新型的權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權利要求1.一種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其特徵是,該面板按鍵結構設置於一電腦主機的主機面板上,該主機面板設置有一容置孔,該面板按鍵結構包括一對定位構件,設置於該主機面板的內側;及一按鍵,其包含一本體、一對分別凸出於該本體且為框狀的框體、及一對分別設置於各該框體且相對於前述定位構件的被定位構件,該本體容置於前述容置孔內,該對被定位構件與該對定位構件則彼此定位在一起。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其特徵是,該定位構件包含有一凸出於前述主機面板內側的定位體,該按鍵的被定位構件則包含一相對於該定位體的定位孔,該定位體穿插於該定位孔內而定位。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其特徵是,該定位構件的定位體具有一凸出於主機面板內側的板壁、及一形成於該板壁自由端的扣體,該定位體穿插於定位孔,扣體卡扣在該按鍵的框體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其特徵是,按鍵的被定位構件進一步包含一凸耳,該凸耳上並設置有該定位孔,該定位體的扣體則卡扣在該凸耳上。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其特徵是,定位構件進一步包含一對凸出於前述主機面板內側的凸柱,該定位構件的定位體位於該對凸柱之間,該被定位構件的定位孔則相對於該定位構件,該定位孔周緣並進一步形成有一圈凸緣,該對凸柱與定位體同時穿插於定位孔內,且該對凸柱還抵接於該定位孔和該凸緣的兩相對端。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其特徵是,定位孔周緣的凸緣進一步形成有一缺口,該定位體則經由該缺口而卡扣於框體上。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其特徵是,定位構件的該對凸柱之間,呈自由端寬而根部端漸窄之狀。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其特徵是,定位構件進一步包含有一凸出於該主機面板內側的第一肋體、及一對分別凸出於該內側且連接於各該凸柱根部處的第二肋體,該第一肋體連接於定位構件的該對凸柱之間,且該第一肋體位於該對凸柱之間的一側,該定位體則位於該對凸柱之間的另側,且該第一、二肋體具有相同的高度。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其特徵是,按鍵的該對框體,為由外而內且由大而小的相對梯形框之狀。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其特徵是,按鍵的本體內側進一步增設一凸杆,該凸杆對應於一設置於電腦主機的按壓開關。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腦主機的面板按鍵結構,尤指一種受力後縮或再前凸的動作是絕不歪斜、更無須使用習知彈性元件的面板按鍵結構。該設置於一電腦主機的主機面板上、且該主機面板設置有一容置孔的面板按鍵結構包括一對設置於該主機面板內側的定位構件;及,一按鍵,其包含一本體、一對分別凸出於該本體且為框狀的框體、及一對分別設置於各該框體且相對於前述定位構件的被定位構件,該本體是自由地容置於前述容置孔內,該對被定位構件與該對定位構件之間則彼此以卡扣方式而穩固地定位在一起。
文檔編號G06F1/16GK2731519SQ20042007729
公開日2005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20日
發明者邱柏文, 周啟文 申請人:大眾電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