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的製作方法
2023-08-10 16:34:36 2
專利名稱: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和電動車技術領域,進一步是可用於農田耕作的電動 車,尤其是兼具播種施肥耘鋤功能與交通作用的電動車。
背景技術:
夏收期間,是農忙季節,一方面要進行夏收,另一方面還要進行秋種,通常10天左 右就要完成秋種。因此,農民十分繁忙。為搶農時,目前我國農村特別是我國北方農村,採 用麥壠點種仍佔50%左右;而麥壠點種使用的機械均為非動力機械,一般有單人的筒點式、 推挽式,雙人的拉、推式,大都存在著勞動強度大、播種效率低的缺陷。為不誤農時,往往農 民不畏勞累辛勤勞作。另外,由於施肥缺少必要的機械或一些機械必須雙人推拉式作業, 其勞動強度很大,不少農戶為省力,採用撒施的方法,造成了化肥的揮發,肥料利用率很低。 此外,眾所周知,鋤地可以保墒,但是由於沒有必要的機械,目前的農業管理中,幾乎都不鋤 地,這影響了作物的收成效益。而且,現有的播種或施肥的小型農業機械,由於未配備動力, 農戶耕作時,不得不使用車輛將其運到田間。由上可知,開發一種動力機械,對農田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它可利用電動車蓄 電池為動力,將交通與耕作合為一體,可減輕耕作強度,提高耕作效率。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包 括車架、前輪、後輪,車架上設置有蓄電池及控制器,控制器的開關設置於車把上,後輪內車 轂裡設置有驅動電機;其特徵在於前輪及其相應的固件與車架活動固接,車架下設置有 套管A ;套管A內可放置耕作機械,耕作機械包括播種器、施肥器、耘鋤、封土器、開溝器;車 架上可設置便拆卸種子箱及排種器,排種器的撥種軸同軸齒輪通過鏈條連接後輪軸上的飛 輪。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以下方案進一步實現所述的前輪及其相應的固件包括依次連接的車輪、前叉、前豎管、上管及車把,其 中,前叉固定於車輪軸上,上管連接前叉,上管置於前豎管內,車把設置於上管上;與車架活 動固接結構是前豎管後部與車架前端通過絲固定連接。所述的前輪及其相應的固件包括依次連接的車輪、前叉、前豎管、上管及車把,與 車架活動固接結構是前豎管後部與車架前端通過軸固定連接,軸指柱狀軸或球狀軸,在前 豎管與車架上另設置有鎖扣裝置。採用柱狀軸固定連接時,柱狀軸可以置於車架前端的一 側或下部,兩連接板及軸形成活頁狀,在連接板上另設置有鎖扣裝置。採用球狀軸固定連接 時,該軸設置於車架前端的下部,鎖扣裝置設置於車架前端的上部。所述的前輪及其相應的固件包括車輪、前叉,與車架活動固接結構是前叉上端部 設置有固定盤,與上管及車把通過螺絲固定連接。[0010]所述的套管A前部的車架下固定另一套管B,該套管B內可放置支撐輪的連接杆, 並通過螺絲固定。支撐輪可以是萬向輪。所述的車把為管套式伸縮結構或摺疊結構。所述的車架上設置有便拆卸車座,車座及下連接管與車架為活動固接。在耕作時, 可拆卸車座。所述的蓄電池為一整體或分為兩部分;蓄電池為一整體時,置於車座後部或前部, 特別是後輪附近;蓄電池分為兩部分時,前部分置於後輪前部,後部分置於後輪後部。分為 兩部分可起到平衡作用,便於耕作。所述的種子箱及排種器可以設置於車架的任何部位;一般圍繞車座前後,或後輪 前後,如種子箱及排種器置於車座後部或前部或便拆卸車座卸下後的固定車座的部位。所述的種子箱外形為圓形或橢圓形或矩形或正方形,上設置有蓋。所述的播種器或施肥器的上部為連接杆,連接杆下部的一側為管筒,管筒的上端 通過軟管連接種子箱及排種器的出種端,管筒的下端設置有開溝鏟,開溝鏟後部設置封土 板。播種器或施肥器可合二為一。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充分利用電動車資源,將農具與交通工具有機結 合為一體,實現播種、施肥及耘鋤的機械化。可提高耕作效率,較一般的非動力耕作機械,可 提高耕作效率3 — 5倍。同時解決了由住處到農田的機械運輸問題。在農閒時,可作為交 通工具正常使用。由於本實用新型在10分鐘左右即可拆裝完畢,實現由交通工具到耕作機 械的轉換,因此,其使用方便,具有顯著的實用價值。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耕作時示意圖。圖中1為前輪,2為前輪軸,3為前叉,4為前叉套管,5為前豎管,6為上管,7為車 把,8為連接板,9為斜梁,10為蓄電池,11為車座,12為種子箱及排種器,13為控制器,14為 後架,15為蓄電池,16為後輪,17為飛輪,18為後輪軸,19為平杆,20為套管A,21為腳蹬拐 及腳蹬,22為中豎管,23為套管B,M為蓄電池,25為固定管,沈為播種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並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 的、特徵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 說明。實施例1 如圖1所示,前輪1上設有前輪軸2,前輪軸2上設有兩個前叉3,前叉3 上部設有前叉套管4,前叉套管4上部為上管6,上管6置於前豎管5內,可在其中放置,從 而實現轉向;在前叉3與前叉套管4內放置有彈簧,形成前輪1減震裝置;不考慮減震裝置 時,前叉3也可直接連接上管6 ;上管6上端連接車把7,為配合麥壠(玉米地)等狹窄空間 的播種或施肥耕作需要,車把7設置為可伸縮結構或可摺疊結構。斜梁9上固定有蓄電池10,蓄電池10為普通的兩塊電池組合,單塊電池的電壓為12伏特,整體電壓為M伏特;斜梁9下部固定套管B23,套管B23內可放置支撐輪的連接 杆,並通過螺絲固定;支撐輪起到轉向、鎮壓及調節播種或施肥深淺的作用;調節播種或施 肥深淺時,將支撐輪的連接杆上下移動並固定即可;支撐輪與電動車的後輪16配合,便於 耕作時操作,支撐輪採用萬向輪,方便轉向。斜梁9後端與中豎管22連接,中豎管22內可 直接套接並固定車座11下管。中豎管22下端固定有中軸管,中軸管內設有中軸,中軸上設 置腳蹬拐及腳蹬21 ;考慮到腳蹬設置後其寬度較大,影響麥壠耕作,可設置易拆卸腳蹬,或 去除腳蹬拐21及腳蹬,而設置腳踏板;中軸管後部連接平杆19,平杆19固定有套管A20,套 管A20內可放置播種器、施肥器及耘鋤或其它農具。平杆19後端連接後輪軸18,後輪軸18上設置有後輪16,後輪上方設有後架14。在 後架14的後部設置蓄電池15。蓄電池15為兩塊電池,電壓為M伏特。蓄電池10與蓄電 池15串聯,形成總電源電壓為48伏特。後架14上設置有控制器13(也可以設置於其它部 位),控制器13為設置於車把7上的開關所控制;控制器13電連接蓄電池10和蓄電池15, 同時電連接安裝在車後軸車轂裡的驅動電機;車座後設置有種子箱及排種器12,排種器的 撥種軸通過鏈條連接飛輪17,飛輪17可以是電動車蹬騎時的飛輪,也可以是同一個飛輪的 兩個齒輪,或者可以說是飛輪一側設置另一飛輪17 ;該鏈條為扣合連接結構,可方便地解 扣,從而將鏈條卸下,以滿足正常騎行的需要。播種器、施肥器可以合二為一,稱其為播種施肥器,其結構是播種施肥器的上部 為連接杆,連接杆伸入套管A20內,並可上下移動固定;連接杆的下部設置管筒,管筒內為 空心結構,管筒上端通過軟管連接種子箱及排種器12出種端,播種施肥器的下端為開溝 鏟,開溝鏟後部設置封土板。由於連接杆伸入套管A20內,並可上下移動固定,從而可控制 開溝鏟開溝的深淺,從而調節播種、施肥的深淺;播種時,種子箱內放置種子;施肥時,種子 箱內放置肥料。種子箱及排種器12可以上設插杆,與設置於後架14或車架其它部位上的 套管配合,從而可方便地實現安裝與拆卸。本實用新型在正常行駛時,保持前輪、後輪,不安裝播種施肥器、耘鋤以及轉向輪, 在耕作時,除按耕作需要安裝播種器或施肥器或耘鋤或其它農具外,採用以下方法之一1、取消前輪,設置支撐輪(轉向輪),支撐輪與後輪配合,電動車反向行駛,可採用 以下結構前豎管5上固定有連接板,與固定於斜梁9前端的連接板8絲固定連接;兩個連 接板均可設置為「工」字形,一大一小相吻合;以便輕鬆地對位並扣合;可另設置單獨的車 把(耕作專用車把)。當需要耕作時,套管B23內放置支撐輪的連接杆,並通過螺絲固定;卸 下前輪1、前叉3、前豎管5、上管6及車把7,將耕作專用車把下部的連接板,與斜梁9前端 的連接板8絲固定連接,同時將原車把上的固定手扶和轉動手扶(電動車驅動旋鈕)取下安 裝於耕作專用車把上,反向驅動電動車即可。反向驅動電動車時,需要重新設置控制器13 上的電極接頭(下同)。耕作時,人在原車頭,面向原車尾,此時,後輪變前輪,播種施肥器的 開溝剷頭朝原車尾。手操作車把,反向驅動電動車,並在支撐輪的配合下調整方向。從而可 輕鬆實現播種、施肥或鋤草松地等作業。支撐輪還起到鎮壓器的作用。2、取消前輪,設置支撐輪(轉向輪),支撐輪與後輪16配合,電動車正向行駛,可採 用以下結構卸下前輪1、前叉3、前豎管5、上管6及車把7,設置耕作專用車把,該車把為 管套式可伸縮結構,該車把的下端可活動固定連接於後架14上,同時將原車把上的固定手 扶和轉動手扶(電動車驅動旋鈕)取下安裝於耕作專用車把上,人在原車尾手扶耕作專用車
5把,套管B23內放置支撐輪的連接杆,並通過螺絲固定;向前正向驅動電動車,後輪16與支 撐輪配合,即可進行耕作。後輪16還起到鎮壓器的作用。3、不設置支撐輪(轉向輪),利用前輪1與後輪16配合,電動車反向行駛,可採用以 下結構將上述的前豎管5與斜梁9前端通過縱向軸活動固接,這樣,在耕作時,不需要設置 單獨的車把,也不需要拆卸任何部件,只需將前車輪1及前叉3、上管6、車把7等反轉,固定 住後,利用前輪1與後輪16配合,人在原車頭,手扶車把,反向驅動電動車即可。前輪1還 起到鎮壓器的作用。4、不設置支撐輪(轉向輪),利用前輪1與後輪16配合,電動車反向行駛,還可採用 以下結構前豎管5下部與斜梁9下部前端部通過球體鉸接,以滿足不同方向旋轉的需要; 前豎管5上部與斜梁9上部扣合併鎖定。這樣,在進行耕作時,打開上部的扣合鎖,利用前 輪1與後輪16配合,人在原車頭,手扶車把,反向驅動電動車即可。前輪1還起到鎮壓器的 作用。實施例2 如圖2所示,蓄電池M —般選擇電壓為48伏特,即4節電池;也可選擇 較低或較高的電壓;如電壓為36 V (伏特),即3節電池,選擇不同的電壓時,應選擇相對應 的驅動電機,蓄電池容量可選擇12Ah (安時)或20 Ah (安時),以及其它型號;將蓄電池M 設置於車座後的車架上,在蓄電池後部設置種子箱及排種器12。種子箱及排種器12也可根 據需要設置於後架14上。車座下固定管25通過減震裝置,其中包括彈簧,連接車座11。其餘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不再累述。實施例3 如圖3所示,將蓄電池M (—般選擇電壓為48伏特)設置於車座後的車 架上,充分利用車座可拆卸特點,耕作時首先,將車座從中豎管22上的固定管25內拆卸下 來,換上種子箱及排種器12,種子箱及排種器12下部固定於的固定管25內,軟管上端連接 固定管下端,軟管下端連接播種器26的筒管,從而可使種子通過軟管到達播種器沈;其次, 解開前豎管5上部與斜梁9上部鎖扣,利用前豎管5下部與斜梁9前端部的鉸接球體,反轉 前輪1、前叉3、前豎管5、上管及車把7。這樣,利用前輪1與後輪16配合,人在原車頭,手 扶車把7,反向驅動電動車即可。車把7可以是管套伸縮式或摺疊式車把。其餘結構與實施例2及實施1相同或類似,不再累述。為便於在麥壠中耕作,在本實用新型上設置分壠器。通過更換排種器,本實用新型可用於花生、玉米、大豆、高粱、小麥、芝麻、菜籽等多 種農作物的播種。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 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 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包括車架、前輪、後輪,車架上設置有蓄電池及控制器, 控制器的開關設置於車把上,後輪內車轂裡設置有驅動電機;其特徵在於前輪及其相應 的固件與車架活動固接,車架下設置有套管A ;套管A內可放置耕作機械,車架上可設置便 拆卸種子箱及排種器,排種器的撥種軸同軸齒輪通過鏈條連接後輪軸上的飛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其特徵在於前輪及其相應的 固件包括依次連接的車輪、前叉、前豎管、上管及車把,與車架活動固接結構是前豎管後部 與車架前端通過絲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其特徵在於前輪及其相應的 固件包括依次連接的車輪、前叉、前豎管、上管及車把,與車架活動固接結構是前豎管後部 與車架前端通過軸固定連接,軸指柱狀軸或球狀軸,在前豎管與車架上另設置有鎖扣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其特徵在於前輪及其相應的 固件包括車輪、前叉,與車架活動固接結構是前叉上端部設置有固定盤,與上管及車把通 過螺絲固定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套管A前 部的車架下固定另一套管B,該套管B內可放置支撐輪的連接杆,並通過螺絲固定。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其特徵在於車 把為管套式伸縮結構或摺疊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其特徵在於 車架上設置有便拆卸車座,車座及下連接管與車架為活動固接。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其特徵在於採用柱狀軸固定 連接時,柱狀軸置於車架前端的一側或下部,兩連接板及軸形成活頁狀,在連接板上另設置 有鎖扣裝置;採用球狀軸固定連接時,該軸設置於車架前端的下部,鎖扣裝置設置於車架前 端的上部。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其特徵在於蓄電池為一整體 或分為兩部分;蓄電池為一整體時,置於車座後部或前部;蓄電池分為兩部分時,前部分置 於後輪前部,後部分置於後輪後部。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其特徵在於種子箱及排種器 置於車座後部或前部或便拆卸車座卸下後的固定車座的部位。
專利摘要交通耕作兩用多功能電動車,涉及農業耕作機械和電動車,包括車架、前輪、後輪,車架上設置有蓄電池及控制器,控制器的開關設置於車把上,後輪內車轂裡設置有驅動電機;前輪及其相應的固件與車架活動固接,車架下設置有套管A,套管A內可放置耕作機械,車架上還可設置便拆卸種子箱及排種器,設置種子箱及排種器時,排種器上的撥種軸同軸齒輪通過鏈條連接後輪軸上的飛輪。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充分利用電動車資源,將農具與交通工具有機結合為一體,實現播種、施肥及耘鋤的機械化。可提高耕作效率,較一般的非動力耕作機械,可提高耕作效率3-5倍。同時解決了由住處到農田的機械運輸問題。並可作為交通工具正常使用。
文檔編號A01B51/00GK201901221SQ2010206021
公開日2011年7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12日
發明者於之洲 申請人:於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