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的製造方法
2023-08-11 02:21:01
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機,具體涉及一種每個分選空間的均勻背景磁感應強度能夠達1.5T以上的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機,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技術中磁選機的分選區域場強的強度低,不易退磁,且設備的處理量較小,本實用新型包括動磁系,動磁系的兩端部通過氣缸Ⅰ和氣缸Ⅱ設在機架上,動磁系兩側設有相互對稱的退磁磁系Ⅰ和退磁磁系Ⅱ,退磁磁系Ⅰ和退磁磁系Ⅱ相互平行固定在機架的固定板上。採用這樣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確保了每個分選空間的均勻背景磁感應強度能夠達1.5T以上;且退磁方便,能夠實現連續作業。
【專利說明】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機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磁選機技術,具體說是設計一種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機。 該磁濾機可用於分選弱磁性礦物,非金屬礦物除鐵提純,礦石中磁性礦物含量分析,還可用 於生產磁化水、磁化肥等。
【背景技術】
[0002] 目前,幾乎所有的弱磁場磁選設備和大多數中等場強的磁選機都採用了永磁磁 系,但高場強磁選機仍以電磁磁係為主,如何採用永磁材料進行合理的磁系、磁路設計,使 得分選區域能夠獲取高的磁場強度成為永磁磁選機研究的焦點之一。
[0003] 中南工業大學的陳藎、孫仲元、馮定五等人研發了一種磁繫結構,為波狀磁場多極 永磁磁系,整個磁系由內、外磁系構成閉合磁系,內、外磁系均為磁鐵鎧裝擠壓磁系,其中心 線上的場強成正弦曲線分布,內、外磁系之間的分選間隙可調整,以適應不同物料對分選場 強的要求,其最高背景場強為1T。
[0004] 常文臣在多元永磁高梯度磁選機的專利申請材料中提出了微導串並聯永磁磁路 技術的概念。其磁系是在基本磁源鍶鐵氧體上落上一塊聚磁板,再落上尺寸較小的高場強 釹鐵硼永磁體組成複合磁源,背景場度可達0.7 - 0.9T,將η對(η為偶數)相同複合磁源 直接串聯;磁系之間無需磁軛鐵和導磁板連接形成串聯無導磁路,形成多個選別空間,串聯 時兩相鄰複合磁源共用一塊鍶鐵氧體。偶數個無導串聯磁路僅通過最外端兩導磁板或磁軛 鐵的閉合作用即可組成串並聯磁路;整體結構上多個無導磁路均形成完全閉合磁路,最高 背景場強0.9Τ。
[0005]捷克共和國採用兩塊對極的永磁體與鐵驅組成大空腔窗框式的磁體結構,與磁系 圍成的空腔外形相同的分選箱布置其中,分選箱內裝聚磁介質。單個磁極是由多個小的釹 鐵硼磁塊組成的大磁塊,每個磁塊都裝入不鏽鋼盒而後焊接在不同規格的U形鋼板上,再 將兩個U形鋼板組裝成由兩個可以相互移動的大磁塊組成的封閉磁迴路,分選間隙為30mm 時,閉合磁場背景均勻磁感應強度可達0. 9T。
[0006] 專利號200910064167. 3 -種永磁高場強磁濾器,該設備的主磁系由米用若干個 以同軸線方式串接在一起的永磁磁環和擠壓在每兩相互疊放的永磁磁環間的高導磁扼片 構成的,永磁磁環的內環腔作為分選空間,且同一軛片兩側的磁環極性相同;環繞永磁磁 環的外環面以若干塊扇形磁鋼進行鎧裝,構成輔助磁極,使得每個磁環都受到上、下和外部 三面的擠壓以提高分選空間的磁通量。由於採用永磁磁環內環腔作為分選空間,在磁系設 計中採用三面同極擠壓技術構成閉合磁系,使得分選腔的中心軸線上磁場強度能夠達到 1. 3T,分選腔內的磁場強度不均勻,該磁系的體積較大,設備結構複雜,裝配困難,不易推廣 應用。
[0007] 綜上所述,當前的永磁強磁選機大都採用了閉路磁繫結構,由兩塊或兩塊以上單 獨的磁鐵來構建分選空間,雖然也採用了輔助磁鐵鎧裝和擠壓排斥聚磁技術,但分選區域 場強多在1T以下,難以滿足分選弱磁性粉體的需要,磁系設計有待進一步優化。 實用新型內容
[0008] 針對現有技術中磁選機的分選區域場強的強度低,不易退磁,且設備的處理量較 小,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每個分選空間的均勻背景磁感應強度能夠達1. 5T以上的往復式 永磁高場強磁濾機。
[0009]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 機,包括動磁系,動磁系的兩端部通過氣缸I和氣缸II設在機架上,動磁系兩側設有相互對 稱的退磁磁系I和退磁磁系II,退磁磁系I和退磁磁系II相互平行固定在機架的固定板 上。
[0010] 所述動磁系上、下兩側裝有鎧裝板,退磁磁系I和退磁磁系II的上、下、外三側裝 有銷裝板,退磁磁系I和退磁磁系II的內側同極相對,動磁系與退磁磁系I、退磁磁系II異 極相對。
[0011] 所述動磁系包括兩塊磁系端板,兩塊磁系端板之間固定有平行的兩塊磁系鎧板, 兩塊磁系端板的內側裝有塊端磁塊,端磁塊的內側為T型磁軛,T型磁軛內側為磁塊和十字 磁軛交替排列,磁塊和十字磁軛組成的腔體作為分選空間,分選空間內充填有聚磁介質。
[0012] 所述的退磁磁系包括兩塊磁系端板,兩塊磁系端板之間固定有平行的兩塊磁系鎧 板形成長方形,兩塊磁系端板之間的磁塊和磁軛交替排布。
[0013] 與現有技術相比,1)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同極擠壓技術和閉路磁系設計,確保了每 個分選空間的均勻背景磁感應強度能夠達1. 5T以上;動磁系兩側為退磁磁系,且動磁系通 過氣缸上下運動,達到退磁方便的效果,能夠實現連續作業;
[0014] 2)由於永磁作用面的磁體裸露,分選時,將弱磁性物質直接附著在作用面表面。作 用力完全作用於弱磁性礦物,作用面磁力無任何損失;
[0015] 3)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裝配。密集的磁力線分布解決了閉合式磁路漏選嚴重的 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7] 圖2是動磁繫結構示意圖。
[0018] 圖3是退磁磁繫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 如圖1所示,一種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機,包括動磁系1,動磁系1的兩端部通過 氣缸I4和氣缸II5設在機架7上,動磁系1兩側設有相互對稱的退磁磁系I2和退磁磁 系II3,退磁磁系I2和退磁磁系II3相互平行固定在機架7的固定板6上。
[0020] 動磁系1上、下兩側裝有鎧裝板,退磁磁系I2和退磁磁系II3的上、下、外三側裝 有鎧裝板,退磁磁系I2和退磁磁系II3的內側同極相對,動磁系1與退磁磁系I2、退磁磁 系II3異極相對。
[0021] 如圖2所示,動磁系1包括兩塊磁系端板8,兩塊磁系端板8之間固定有平行的兩 塊磁系鎧板9,兩塊磁系端板8的內側裝有塊端磁塊10,端磁塊10的內側為T型磁軛11,T 型磁軛11內側為磁塊12和十字磁軛13交替排列,磁塊12和十字磁軛13組成的腔體作為 分選空間,分選空間內充填有聚磁介質,也可以是空腔。
[0022] 如圖3所示,退磁磁系包括兩塊磁系端板14,兩塊磁系端板14之間固定有平行的 兩塊磁系銷板15形成長方形,兩塊磁系端板8之間的磁塊16和磁軛17交替排布。
[0023] 本實用新型的動磁系1由若干個磁塊12和擠壓在每兩相互疊放的磁塊12間的十 字磁軛13構成主磁系,主磁系的兩端布置T型磁軛11並由磁塊10擠壓固定,相鄰兩個十 字磁軛13或十字磁軛13與T型磁軛11間的分選腔作為分選空間;同一^h字磁軛13兩側 的磁塊12極性相同,同一 T型磁軛11兩側的磁塊10與磁塊12極性相同。
[0024] 本實用新型的退磁磁系2、退磁磁系3由若干個磁塊16和擠壓在每兩相互疊放的 磁塊16間的磁軛17構成,同一磁軛17兩側的磁塊16極性相同。
[0025] 本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機為周期式作業,操作步驟如下:將磁選機平置或堅置 (分選腔水平放置或堅直放置,圖1為堅直放置),將尺寸略小於分選腔的聚磁介質置於分選 空間內,工作時動磁系位於兩個退磁磁系組成的退磁空間外,然後通過給料漏鬥將物料給 入分選空間,物料可通過風力輸送(幹選)或以礦漿的形式(溼選)流經聚磁介質,磁選機 水平放置時,物料可自上向下進入,也可自下向上進入,非磁性物料順利通過聚磁介質的間 隙成為非磁性產品,而磁性礦物則在磁場力的作用下吸附在聚磁介質上,待聚磁介質吸附 飽和後,停正給料,操作氣缸將動磁系完全推入兩個退磁磁系組成的退磁空間,分選空間內 的磁場減弱,吸附於聚磁介質上的磁性物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脫落成為磁性產品。
【權利要求】
1. 一種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機,其特徵在於:包括動磁系(1),動磁系(1)的兩端部 通過氣缸I(4)和氣缸II(5)設在機架(7)上,動磁系(1)兩側設有相互對稱的退磁磁系I (2)和退磁磁系II(3),退磁磁系I(2)和退磁磁系II(3)相互平行固定在機架(7)的固定 板(6 )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動磁系(1)上、 下兩側裝有鎧裝板,退磁磁系I(2)和退磁磁系II(3)的上、下、外三側裝有鎧裝板,退磁磁 系I(2 )和退磁磁系II(3 )的內側同極相對,動磁系(1)與退磁磁系I(2 )、退磁磁系II(3 ) 異極相對。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動磁系(1)包括 兩塊磁系端板(8),兩塊磁系端板(8)之間固定有平行的兩塊磁系鎧板(9),兩塊磁系端板 (8)的內側裝有端磁塊(10),端磁塊(10)的內側為T型磁軛(11),T型磁軛(11)內側為磁 塊(12)和十字磁軛(13)交替排列,磁塊(12)和十字磁軛(13)組成的腔體作為分選空間, 分選空間內充填有聚磁介質。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永磁高場強磁濾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退磁磁系包 括兩塊磁系端板(14),兩塊磁系端板(14)之間固定有平行的兩塊磁系鎧板(15),兩塊磁系 端板(8)之間的磁塊(16)和磁軛(17)交替排布。
【文檔編號】B03C1/02GK203862378SQ201420279689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9日
【發明者】張穎新, 程曉峰, 馬曉楠 申請人: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