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版長徵組歌全集(邀請你重看老電影)
2023-08-11 06:20:09 1
「長徵精神民族之魂」!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並已經成為各個歷史時期革命教育的典範。
紅色經典史詩《長徵組歌》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長徵艱難的歷程,讓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先進性本質。
《長徵組歌》——舞臺藝術片。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在1976年2月攝製的彩色音樂片,由老導演王蘋和黃寶善共同導演。
長徵組歌:
時代背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創作時間:1964年 至 1965年
作品體裁:組歌
作曲:晨耕、生茂、唐訶、遇秋獨唱:馬玉濤、賈世駿、馬國光、王克正。
詞作者:蕭華
領唱:耿蓮鳳、楊亦然、王伯
朗誦:王信民、梁紅
指揮:唐江
演出: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部隊政治部戰友歌舞團和北京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共同演出。
整個組歌共分為:《告別》、《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飛越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到吳起鎮》、《祝捷》、《報喜》和《大會師》10個部分。
這部組曲以深刻凝鍊的詞彙,清新動人的優美曲調,濃鬱的民族風格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形式,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和指揮下,歷盡艱險,不屈不撓,英勇作戰,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頌揚了中國革命史中具有傳奇性的壯麗史詩,氣勢磅礴,感人肺腑。
當年在京、津、滬、寧等地演出後,獲得了社會上的巨大影響。
裡面的歌曲,在廣大群眾中迅速傳唱,並傳唱至今,成為經典。
它被譽為我國合唱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並已入選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之一。
幾十年過去了,《長徵組歌》已經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其中的許多唱段家喻戶曉,傳唱至今。在這熟悉的旋律中,閃動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
藝術成就:
1976年拍攝的這部電影,不是簡單地把這組聲樂套曲搬上銀幕,而是加入了很多電影化的表現手法。眾所周知,把歌曲改編成電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僅僅因為歌曲有其抽象、象徵的藝術特點,而且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和政治壓力,要想把組曲所具有的藝術水平形象地表達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本片基本達到了畫面與歌曲的完美融合,二者水乳交融,這和導演精巧的藝術構思是分不開的。
首先,電影加入了很多實景,使極端抽象化的歌曲得以有具象的景物來烘託,達到寓情於景的作用。採用實景與布景相結合的手法,加入江水奔騰的鏡頭,巍峨群山的鏡頭,梅花盛開的鏡頭,還有打仗時燃燒的煙火,甚至採用了一定的故事情節來烘託歌曲。
另外,為了避免畫面的呆板枯燥,導演根據歌曲精心構思了畫面的運動方式和景別,而且根據唱詞和音樂的節奏剪切畫面,儘量使畫面節奏配合原曲的節奏。演員調度也是本片的一大創新。本來一部組曲沒有必要有那麼大幅度的演員調度,舞臺表演的空間也限制著演員的表演空間。在電影中,導演充分利用鏡頭的優勢,使得演員走位靈活,更好地發揮了演員的表演潛力。
《長徵組歌》在創作、排練、演出過程中,得到了周恩來、鄧小平、賀龍、羅瑞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北京軍區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指導,是傾注了領導、專家、群眾心血的優秀藝術作品。
1975年,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40周年,當時主持軍委工作的鄧小平同志決定組織復排《長徵組歌》。
演出結束後,有關領導又指示八一電影製片廠在此基礎上拍攝電影,它可稱之為《長徵組歌》歷史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一版,也是一直關心、熱愛、支持著《長徵組歌》的周總理生前看到的最後一個版本。
《長徵組歌》的復排演出,偉大的長徵精神再一次振奮了民族精神、激勵了革命鬥志。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多少文藝作品可與《長徵組歌》媲美!
《長徵組歌》40年來演出千餘場,歷演不衰,成為中國合唱史上的精品。
#春日鑑片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