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教育類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

2023-08-10 20:19:48

教育類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精選4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類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精選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類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1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為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並且值得借鑑,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為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裡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後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後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而最後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於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教育類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2

  看完電影《死亡詩社》覺得非常真實,前一秒孩子們喊這學校的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後一分鐘孩子們高喊自己的原創口號。孩子原始的天性細膩的在影片中表現,青春期蠢蠢的萌動真實的展現。影片中孩子的活潑,家長的專制,校長的古板,新教師的個性都強烈衝擊我們的心靈。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喜歡這個非傳統的老師,吹著口哨進課堂,將課堂搬到教室外的連廊,鼓勵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

  我們能看見他真誠善良,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幫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歡上他的課,因為自由,活躍,快樂,可以乘著想像的翅膀高飛。這是他們也是整所學校從未發生過的事,以學院為首的傳統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師為首的現代教育的衝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兩種教育有點像我們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如何做好素質教育,認真執行二期課改,教師還需要勇氣、智慧和實幹精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讓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義。

  基丁老師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鑑於國情和孩子的不同特點,我覺得尼爾的死在我們的身邊可以避免。基丁老師教了怎樣選擇活著意義,但未教授如何熱愛我們的生命,對生命負責。尼爾為反抗父母的意願以自殺為代價,讓我看後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級的孩子有像尼爾這麼強烈的興趣欲望,我們教師應該做好溝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輔導。不可能願望現實不了就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其不負責任。當然現在也有個別孩子心靈脆弱,為不彈琴絞斷手筋,成績不好跳樓等等,所以現行「兩綱」教育中特別強調的生命教育。這也是我們教師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強教育,希望悲劇不要在我們身邊發生。

  影片《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要離開學校時,班裡最內向的學生,第一個站到了課桌上,陸續有其他同學也站了上去。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向基丁老師表達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這兒,我落淚了……老師的成功是什麼?是孩子考出好成績嗎?這是一個太淺顯的回答,我認為老師的成功應該是,作為老師你的思想、人品影響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著你期望的方向逐漸邁近,那種收穫和滿足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成功。「親其師,信其道」,讓我們先從關心、愛護身邊的孩子做起,相信定會有不俗的收穫。

  教育類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3

  生命是什麼?在影片《死亡詩社》中,生命是詩,生命是音符,是戲劇中最華彩的篇章;生命是理想,生命是自由,是一個人所應具有的全部自信與獨立;它引導著你,鼓舞著你,激勵著你以向死而生的勇氣去追求真正的青春年華與高貴信仰。

  《死亡詩社》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中學裡。這所升學率不錯的重點學校,擁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及良好的聲譽。學院的校旨是所謂的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可當學生秘上房門,這四大支柱卻變成了:虛偽,恐怖,頹廢與汙穢。同時,學生們還為它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獄。影片開場的一組鏡頭就以沉鬱的影像表現了這一「地獄」對學生強大的威攝力與禁錮力,它就像一部毫無熱度與感情色彩的機器,將每一名學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產品。可是這一切,卻因為基廷這個異類老師的出現而改變了。

  基廷老師的第一次出場是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上,他彬彬有禮地微笑著,就像一個性格溫吞隨和的中年男子,這副具有欺騙性的外表不僅與他後來一系列「驚世駭俗」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色調,也為他成為世俗社會犧牲品這一悲哀結局塗抹上了一層濃烈的生命質感。基廷老師的第一堂課,以輕快哼唱的小曲帶領學生們遠離井然有序的教室,表面上離經叛道,卻直指生命。他讓學生們停下浮躁的腳步,去面對那一張張年代久遠的.發黃照片,去聆聽「卡匹迪恩」這句靜默的忠告,去感悟時光的短暫和生命的消亡。

  基廷的課總是充滿意外和激情,他告訴學生,如果拜倫和莎士比亞被僵化的理論所遮蔽,那麼就把這些理論從教科書裡毫不猶豫地撕掉;他告訴學生,如果站在講臺上可以使我們換一種視角看世界,那麼不妨發出自己的聲音。他甚至將課堂搬到操場上,讓學生在他面前排隊行走,從走路的姿勢分析他們的個性和心態。他讓學生們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激勵自己的詩歌,告訴他們,在理性的現實之下,隱藏著一個夢幻、浪漫的世界,等待著我們去感知。他摒棄了刻板與教條,不用教鞭和體罰,卻以詩歌、音樂、運動、以深厚的學識和熱誠的心靈,在無拘無束的分享中去開啟一顆顆懵懂的心靈。他不僅僅是學生們的導師,更是激勵他們成長的精神之父。在基廷的感召下,年輕的心在呼喚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在意氣風發的青春歲月裡,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喜悅和自由的照耀。而「卡匹迪恩」這個古老的詩句,也像一個神秘的咒語,將學生們引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地,並且擁有了與世俗抗衡的力量與勇氣。於是,他們成立了死亡詩社,查理開始施展他惡作劇的才能;諾克斯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的愛情;尼爾第一次違背父親的意願,去實現自己的演員夢,就連一向膽小的託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到桌子上朗誦自己的詩歌。基廷就像一個船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裡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明白生命就應該如野馬般在原野上肆意馳騁,如群鳥般在天空中展翅飛翔。

  除了基廷,影片對孩子們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雖然人物眾多,但個性卻處理的十分鮮明。充滿活力和激情的尼爾,古靈精怪,膽大妄為的查理,墜入愛河無力自拔的諾克斯,內向羞怯的託德,愛打小報告的卡梅隆,熱衷於設計天線,製造電臺的米克斯和皮茨。如果說基廷的角色給了影片一個重心和支點的話,那麼這群性格各異的青年學生就為影片增添了絢爛的色彩。

  尼爾無疑是這群男孩中最為優秀的一個,也是導演彼得偉爾刻畫的最為用力的角色。他英俊,善良,開朗,成績優異又多才多藝。在父親面前他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兒子,在同伴們中間他詩認的領袖。他第一個領會了基廷的話語,也是他精神振奮地率先重組「死亡詩社」,在激情與夢想的鼓舞下,他在《仲夏夜之夢》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標。面對來自父親的強大壓力,倔強的尼爾還是站上了夢寐以求的舞臺,他把精靈演繹的惟妙惟肖,光芒四射。然而當帷幕落下,簇擁著歡呼與掌聲的他,也為夢想付出高昂的代價。聲色俱厲的父親對兒子所思所想並不關心,在自我選擇與家庭制約的尖銳矛盾中,他既不想成為父親期望的那個人,也無力成為真正的自己。於是在那個飛雪的寒夜,尼爾戴著精靈花冠回溯了自我盛放的璀璨一刻之後,決絕地將年輕的生命終結在夢想的祭臺。

  一部關於詩歌的電影,自然少不了表現詩給人的精神力量和鼓舞。影片最生動的一個場景就是「死亡詩社」的社員們第一次前往山洞的那個夜晚。鏡頭迷幻而空靈,學生們穿著黑色風衣,穿行於迷霧森林中,像是一群遊蕩於夜色中的精靈,又像一群奔向自由的天使。在山洞中,他們講故事,演奏音樂,朗誦詩歌……一張張手電光裡晃動的面孔,呈現出一種詩境的純真和無邪。

  濃烈的生命質感和靈魂光華,讓《死亡詩社》在上映的當年榮獲了奧斯卡、金球、英國學院、法國愷撒等多項大獎。作為一部以劇情取勝的電影,《死亡詩社》對電影音樂的運用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又言簡意賅。曾為《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格醫生》奉獻過經典樂章的配樂大師莫裡斯雅爾譜寫的配樂充分顯示出他出色的創作才華。時而恬靜憂鬱、時而激越奔放、時而清澈悠揚的旋律和流動的畫面情景交融地演繹出青春的飛揚與激情,理想的美好與迷茫;影片最為動人的一段旋律梳穿劇情發展始終的主題曲,它大多出現於託德的段落,並追隨著他的情緒變化。當託德終於勇敢地跳上講臺,朗讀自己的詩歌時,音樂中融入了《歡樂頌》的旋律,而當託德得知尼爾的死訊,一個人在雪地上哭泣奔跑時,音樂又重新陷入低回,悽涼而無力。影片結尾,當基廷帶著行李準備離開時,主旋律又最後一次響起,先是一隻鍵盤靜靜地敲擊,託德在遲疑,而當他終於鼓起勇氣跳上桌子的那一刻,管風琴與弦樂突然鼓擊出明亮有力的節奏,高亢而激越,似乎內心深入壓抑已久的所有情感與希望都在這一瞬間噴薄而出。一雙雙匯聚了敬意與感激的目光,所有瞭然於心的情懷與熱望,在這一刻與音樂交織在了一起,不斷升騰,不斷沉澱,彷佛眩目而跳躍的火焰,在每一個人的心底傳承,深沉而熾烈。

  教育類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4

  今天在培訓老師的推薦下,我在網上觀看了電影《死亡詩社》。初看電影名字,有一種不好的預感,結果證實我的預感,影片以悲劇收場。本片講述在了一個傳統學校的老師,用反傳統的方法來教學生們詩歌、文學、生活的故事。威爾頓預科學院一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授學生,可是新學期來校的新文學老師基廷卻一改學校的傳統做法,讓自己班上的學生們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學生們的能力。告訴學生們要「把握當下」,並以該原則行事。基廷老師在教育上打破了許多的傳統,做了許多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學生從開始的不理解到最後思想的解放,和基廷老師的感情日益深厚,基廷老師對他們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在基廷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教育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讓自己的學生逐漸走出固有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開拓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他教會學生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教條主義,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裡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看完影片,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但我認為教師不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啟發者,教師應了解所教學生的個性發展。指導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怎樣的學習方式。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型時期,會模仿身邊的人和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學校教育。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都會從教師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來,從而"映照"在學生的人格世界中。作為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參加培訓雖然只有短短五天時間,卻讓我受益匪淺。很榮幸能夠參加這次的骨幹教師培訓,雖然以我的資歷來說,是遠遠不及骨幹教師,在教師方面我還是屬於新手,很多方面都需要學習。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顧今天所學的知識,都讓我感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處,渴求自己能夠更上一層樓,固雖然很辛苦,每天都會準時參加培訓。在培訓中,我接觸了許多有名的學科專家,還有來自不同學校的資深教師。我從黃院長的「以科研為抓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講座中知道我們社會的發展之迅猛,我們不能總是拿過時的知識來捆綁住學生的思維;從朱曉燕教授「教師新理念」的講座中,倡導教師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搭腳手架,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能有所鋪墊,還教我們如何對我們的教學進行反思總結,,教師應進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學水平以及從不同的教學案例中汲取精華之處;從陳霄博士那裡我學到了教師語言知識能力的重要性;從詹教授那裡我學到很多的語音語調的知識,還有一些學習語音語調的小技巧,以後可以運用到教學中;何安平教授和梁紅梅博士讓我們接觸了語料庫這項新技術,並把它運用到教學中,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必須掌握新的科技方法,不然將會被社會淘汰;專家老師張凝讓我感受到一位老師對於教師事業的熱愛,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生活中;何廣鏗教授讓我教育科研論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還有韓教授是以「世界咖啡」的形式開發了我們每個人的能動性,討論問題,分享彼此的想法,發揮自己的想法完善小組合作的課題……還有來自不同學校的組員帶來他們學校的一些教學模式,都讓我受益匪淺。

  教師是孩子們前進的指路人,時代再發展,我們需不停的學習充電,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如果我們停滯不前,那孩子們怎麼辦?我們需要更完善的學習,目前我們有一些理論知識,接下來的教學實踐和跟崗培訓,是我們理論知識的實踐,希望我們所有的老師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都能過收穫自己的心得,在未來的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