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烘箱餘熱回收系統以及隧道式烘箱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8-10 20:03:46 2

本發明涉及餘熱回收系統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烘箱餘熱回收系統以及隧道式烘箱設備。
背景技術:
在玻璃纖維製造、紡織、化工、化纖以及印染等行業,往往需要使用隧道式烘箱進行烘乾操作。而隧道式烘箱一般都具有長的箱體進行烘乾,在上述行業中的隧道式烘箱通常使用蒸汽進行烘乾的。
經發明人調研發現,現有的隧道式烘箱因為使用蒸汽烘乾,在進行一輪烘乾後的冷凝水直接進行排除,這一方面浪費能量,另一方面也會對環境造成熱汙染。
有鑑於此,設計製造出一種能夠將進行一輪烘乾後的冷凝水進行回收利用的烘箱回收系統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烘箱餘熱回收系統,能夠對烘箱烘乾後的餘熱進行回收利用。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隧道式烘箱設備,該隧道式烘箱設備利用上述的烘箱餘熱回收系統對烘乾過程中產生的餘熱進行回收利用。
本發明是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烘箱餘熱回收系統,包括烘箱箱體、提升組件、均壓緩衝器、低溫散熱組件、第一冷凝水管路和熱風換熱器,烘箱箱體的一端與均壓緩衝器連接,提升組件與均壓緩衝器連接,低溫散熱組件設置於烘箱箱體內,第一冷凝水管路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低溫散熱組件的兩端形成散熱迴路,所述散熱迴路與所述均壓緩衝器連通;熱風換熱器的一端與第一冷凝水管路連通,熱風換熱器的另一端與烘箱箱體連通。
進一步地,提升組件包括第一提升器與第二冷凝水管路,第二冷凝水管路的一端用於與排水系統連通,第二冷凝水管路的另一端與第一提升器連通,第一提升器與均壓緩衝器連通。
進一步地,第一提升器包括進管、提升箱和出管,進管和提升箱連通,出管插入提升箱,且出管的管口和提升箱的底部留有間隙,以使氣體上竄。
進一步地,提升組件還包括第二提升器與第三冷凝水管路,第三冷凝水管路的一端用於與排水系統連通,第三冷凝水管路的另一端與第二提升器連通,第二提升器與均壓緩衝器連通。
進一步地,烘箱箱體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烘室、第二烘室和第三烘室,第一烘室與均壓緩衝器連接,第三烘室與第一熱風換熱器連接。
進一步地,低溫散熱組件包括依次串聯的第一低溫散熱器、第二低溫散熱器、第三低溫散熱器,第一低溫散熱器與均壓緩衝器連通,第三低溫散熱器與熱風換熱器連通,第一低溫散熱器設置於第一烘室內,第二低溫散熱器設置於第二烘室內,第三低溫散熱器設置於第三烘室內。
進一步地,低溫散熱組件還包括第四低溫散熱器,第四低溫散熱器設置於第一烘室內,第一烘室靠近均壓緩衝器的一端設置有進氣風扇,進氣風扇的位置與第四低溫散熱器相對應。
進一步地,烘箱餘熱回收系統還包括排廢氣管,排廢氣管與烘箱箱體連通,排廢氣管用於將烘箱箱體內的廢氣排出。
進一步地,排廢氣管包括集氣管與多根折彎管,每根折彎管的一端插入烘箱箱體內並與烘箱箱體連通,另一端與集氣管連通,集氣管與外界連通。
一種隧道式烘箱設備,包括排水系統和烘箱餘熱回收系統,烘箱餘熱回收系統包括烘箱箱體、提升組件、均壓緩衝器、低溫散熱組件、第一冷凝水管路和熱風換熱器,烘箱箱體的一端與均壓緩衝器連接,與第一冷凝水管路連接,提升組件與均壓緩衝器連接,低溫散熱組件設置於烘箱箱體內,第一冷凝水管路和低溫散熱組件形成散熱迴路,散熱迴路與均壓緩衝器連通。熱風換熱器設置於第一冷凝水管路與烘箱箱體之間,且熱風換熱器的一端與第一冷凝水管路連通,熱風換熱器的另一端與烘箱連通。排水系統與提升組件相連通,排水系統用於將冷凝水排出。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烘箱餘熱回收系統,烘箱箱體的一端與均壓緩衝器連接,提升組件與均壓緩衝器連接,低溫散熱組件設置於烘箱箱體內,第一冷凝水管路和低溫散熱組件形成散熱迴路,散熱迴路與均壓緩衝器連通。熱風換熱器設置於第一冷凝水管路與烘箱箱體之間,且熱風換熱器的一端與第一冷凝水管路連通,熱風換熱器的另一端與烘箱箱體連通。相較於現有技術,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烘箱餘熱回收系統,利用提升組件以及散熱迴路對一輪烘乾後的一次蒸汽進行餘熱回收,節約了能源,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同時減少了對環境的熱汙染。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隧道式烘箱設備,將提升組件與排水系統連接,使得最後的廢水通過排水系統排到外界,同時也可使該隧道式烘箱設備可切換餘熱回收與不回收的狀態。相較於現有技術,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隧道式烘箱設備,利用烘箱餘熱回收系統對該隧道式烘箱設備產生的餘熱進行回收,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同時減少了對環境的熱汙染。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範圍的限定,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烘箱餘熱回收系統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第一提升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低溫散熱組件連接關係示意圖;
圖4為圖1中排廢氣管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標:100-烘箱餘熱回收系統;110-烘箱箱體;130-提升組件;131-第一提升器;1311-進管;1313-提升箱;1315-出管;133-第二冷凝水管路;135-第二提升器;137-第三冷凝水管路;150-均壓緩衝器;160-低溫散熱組件;161-第一低溫散熱器;163-第二低溫散熱器;165-第三低溫散熱器;167-第四低溫散熱器;170-第一冷凝水管路;180-熱風換熱器;190-排廢氣管;191-集氣管;193-折彎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並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範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後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或者是該發明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於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相連」、「安裝」、「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在不衝突的情況下,下述的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第一實施例
參照圖1,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烘箱餘熱回收系統100,包括烘箱箱體110、提升組件130、均壓緩衝器150、低溫散熱組件160、第一冷凝水管路170、熱風換熱器180和排廢氣管190,烘箱箱體110的一端與均壓緩衝器150連接,提升組件130與均壓緩衝器150連接,低溫散熱組件160設置於烘箱箱體110內,第一冷凝水管路170的兩端分別連接在低溫散熱組件160的兩端形成散熱迴路,散熱迴路與均壓緩衝器150連通。熱風換熱器180設置於第一冷凝水管路170與烘箱箱體110之間,且熱風換熱器180的一端與第一冷凝水管路170連通,熱風換熱器180的另一端與烘箱箱體110連通。排廢氣管190與烘箱箱體110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均壓緩衝器150上設置有壓力計,用於測定均壓緩衝器150內的壓力。
提升組件130包括第一提升器131、第二冷凝水管路133、第二提升器135與第三冷凝水管路137,第二冷凝水管路133的一端用於與排水系統連通,第二冷凝水管路133的另一端與第一提升器131連通,第一提升器131與均壓緩衝器150連通。第三冷凝水管路137的一端用於與排水系統連通,第三冷凝水管路137的另一端與第二提升器135連通,第二提升器135與均壓緩衝器150連通。
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一冷凝水管路170、第二冷凝水管路133以及第三冷凝水管路137上均設置有多個止水閥,用於調節冷凝水以及餘熱熱源的流向。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迴路與第三冷凝水管路137連通,使得該烘箱餘熱回收系統100能夠在緊急情況下進行排水排壓。同時在散熱迴路上還設置有疏水器(圖中未標號),餘熱熱源經過烘箱箱體110頂端由管道連接進入熱風換熱器180散熱後經疏水器排走。
烘箱箱體110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烘室、第二烘室和第三烘室,第一烘室與均壓緩衝器150連接,第三烘室與第一熱風換熱器180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烘箱箱體110為隧道式烘箱,烘箱箱體110也可以包括12個烘室,分別為第一烘室、第二烘室、第三烘室、第四烘室、第五烘室、第六烘室、第七烘室、第八烘室、第九烘室、第十烘室、第十一烘室、第十二烘室且溫度分布由低到高並趨於穩定,分別為105攝氏度、107攝氏度、109攝氏度、115攝氏度、118攝氏度、120攝氏度、125攝氏度、128攝氏度、128攝氏度、128攝氏度、128攝氏度、128攝氏度。
烘箱箱體110的烘室個數可根據實際情況增減,優選地採用12至14個烘室,當然並不僅僅限於此,烘室的個數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在本實施例中,烘箱箱體110中每個烘室內都設置有鼓風電機以及鼓風風扇,鼓風風扇和鼓風電機連接,鼓風電機驅動鼓風風扇轉動,從而促進烘室內的空氣流動。
參見圖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提升器131包括進管1311、提升箱1313和出管1315,進管1311和提升箱1313連通,出管1315插入提升箱1313,且出管1315的管口和提升箱1313的底部留有間隙,以使氣體上竄。
同樣地,第二提升器135的結構與形狀與第一提升器131相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提升器131與第二提升器135分設於烘箱箱體110的兩側,並從均壓緩衝器150的兩端與散熱迴路連通。
參見圖3,低溫散熱組件160包括依次串聯的第一低溫散熱器161、第二低溫散熱器163、第三低溫散熱器165和第四低溫換熱器,第一低溫散熱器161與均壓緩衝器150連通,第三低溫散熱器165與熱風換熱器180連通,第一低溫散熱器161設置於第一烘室內,第二低溫散熱器163設置於第二烘室內,第三低溫散熱器165設置於第三烘室內,第四低溫散熱器167設置於第一烘室內,第一低溫散熱器161、第二低溫散熱器163、第三低溫散熱器165能夠對第一烘室、第二烘室和第三烘室中的溫度進行精確控制,從而實現對物品的精確烘乾。第一烘室靠近均壓緩衝器150的一端設置有進氣風扇,進氣風扇的位置與第四低溫散熱器167相對應。
參見圖4,排廢氣管190包括集氣管191與多根折彎管193,每根折彎管193的一端插入烘箱箱體110內並與烘箱箱體110連通,另一端與集氣管191連通,集氣管191與外界連通。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烘箱餘熱回收系統100,其工作原理如下:在一次高溫熱源通過總蒸汽管(圖未示)進入烘箱箱體110內進行烘乾變成餘熱熱源,該餘熱熱源從提升組件130進入均壓緩衝器150,再重新進入烘箱箱體110並依次通過第一低溫散熱器161、第二低溫散熱器163和第三低溫散熱後經過熱風換熱器180換熱後經疏水器排走。相較於現有技術,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烘箱餘熱回收系統100,能夠對餘熱熱源進行回收再利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同時減少了對環境的熱汙染。
第二實施例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隧道式烘箱設備,包括排水系統(圖未示)和烘箱餘熱回收系統100,其中烘箱餘熱回收系統100的基本結構和原理及產生的技術效果和第一實施例相同,為簡要描述,本實施例部分未提及之處,可參考第一實施例中相應內容。
在本實施例中,排水系統與外界連通,第二冷凝水管路133與排水系統連通,第三冷凝水管路137與排水系統連通。同時排水系統與散熱迴路連通,餘熱熱源經過熱風換熱器180後經過疏水器排出到排水系統,進而排出到外界,保證了整個系統的流暢運行。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隧道式烘箱設備,將排水系統加入到第二冷凝水管路133與第三冷凝水管路137中去,同時排水系統與散熱迴路連通,使得烘乾過程中最終產生的冷凝水可以通過排水系統排放。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