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甲午戰爭觀後感12篇

2023-08-11 03:31:18

  甲午戰爭觀後感(一):

  《甲午戰爭》這部影片主要講了:因為清政府的腐敗,中國的科技十分落後。有一次,日本向中國發起了海上挑戰。慈禧太后十分生氣,便出動了當時最強大的北洋艦隊,可是因為清政府不給北洋艦隊維修、改造費,再加上日本花了很多的積蓄購買戰艦。在甲午戰爭上慘敗……

  看了這部作品我想,慈禧太后實在是太可惡了,為了自我能玩兒好,將國家的錢全部花在了她的的吃喝玩樂上,使全國腐敗,經濟落後,最終導致了這次戰爭的失敗。如果慈禧太后肯將那些錢用在祖國的事業發展上,我們也許就能反敗為勝了。可是那個故事只可是是民間傳說的其中之一,那就讓我們看看下一個故事吧!

  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十分懶惰,中國十分缺失人才,再加上清政府腐敗和北洋艦隊的實力十分的弱小,才導致甲午戰爭的失敗。

  不論有多少故事都不能改變甲午戰爭的歷史,為了讓這樣的歷史不再發生,我們必須要好好學習,讓我們的祖國不斷變強,成為世界強國。大家一齊努力吧!

  甲午戰爭觀後感(二):

  《甲午中日戰爭》十分確切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和日本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國家實力,異常是對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詮釋得相當深刻和到位。當時慈禧太后一心忙著萬壽慶典,清政府腐敗無能,整個政府和皇族窮奢極欲,國內民不聊生,軍隊同政府一樣腐敗,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軍隊毫無戰鬥力。而此時,日本明治天皇卻勵精圖治、臥薪嘗膽,苦心經營聯合艦隊,日本國民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忠勇奮發,以戰勝清國為己任,軍國主義的理念深入日本社會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個日本人,在應對中國時都變成了殘忍狠毒的兇手。

  中日甲午戰爭的勝負,雖有偶然,卻又是必然的,落後的軍備加上部隊紀律的鬆散,清兵根本不是訓練有素、設備精良的日兵的對手。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中日兩國最終走向了反面,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反覆深思。無可否認,戰爭中清兵中那些士卒們是勇敢的、愛國的,這是戰爭中最溫馨動人的愛國心,也是最殘酷的現實,以自我的身軀撲向日本人殺人不眨眼的洋槍火炮,不惜犧牲生命,這種愛國精神也值得後人學習。

  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為鏡,能夠知興衰;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願歷史不再重演,願國家繁榮富強。

  甲午戰爭觀後感(三):

  《甲午戰爭》講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師的基地——山東劉公島軍港。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命令:「海軍艦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

  清晨,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佔小島,北洋水師前去迎戰,可是鄧世昌他們船好、裝備差、彈藥少,抵可是日本的軍艦。他們不放棄,炸船的要害,炮彈百炸不穿……有的船還升起了白旗,雙手抱頭,還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那裡,我十分生氣,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全部都給侮辱了。鄧世昌沒有退縮,對水手們說:「我們必須要打掉倭寇。」這時船開的越來越快趕上「吉野」,突然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在一齊,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

  《甲午戰爭》訴我們:不要軟弱,不要落後,落後必將挨打,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受欺凌。

  甲午戰爭觀後感(四):

  我觀中日甲午戰爭有感

  回顧歷史,異常是離我們最近的清代,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最悲慘,最恥辱的一段歷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在日本的蓄謀下被挑起,清政府被迫應戰。戰爭的結果是殘酷的,讓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賠款割地更是空前的過分,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規定把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這些本是中國的領土割讓給日本。日本可是區區彈丸之地,就能夠憑藉一場戰爭的勝利就要求清政府割讓給他那麼多的土地,這讓那些本就不懷好意的列強們更是加快了侵犯中國這片富饒土地的腳步。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還只是少數人有朦朧的民族覺醒意識。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時,中國人才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

  明顯,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人的刺激是很大的,它對那時的中國也是有著重大的影響的。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更是中華民族的各階級,各階層普遍產生王國滅種的重大危機感。

  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人裡總是有那麼一部分覺醒的人,他們帶領著國人衝破枷鎖,經歷了磨難,建設了新中國,有了此刻的完美生活。辛亥革命,廣州起義,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些偉大的運動雖然它們所代表的觀念不一樣,可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擺脫當時悲慘的現狀,創立一個讓人民幸福生活的國度,這是一個偉大的夢,它在中國人民的努力下最終實現。

  甲午戰爭觀後感(五):

  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軍艦隊在黃海遭遇日本艦隊來犯,雙方展開了激戰,戰鬥異常慘烈,以至鄧世昌"大將怒沉舟",全艦將士為國殉難。

  看到那裡,我悲憤難抑,淚流滿面。我們國家有如此英勇的將士,為什麼還慘遭失敗?我認為首先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密不可分。

  中國看起來是一棵龐大的樹,但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官員掏空了樹心,風雨一來,便弱不禁風。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水師無法更新裝備,彈藥也嚴重不足。戰鬥在即,北洋艦隊才匆匆從德國加急購買炮彈。將士們拼著老命將炮彈打進了日本軍艦的彈藥,卻沒有炸沉敵艦,因為那壓根兒就是一臭彈――打不響的。

  樹雖然被掏空了,但還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讓風將樹吹倒。北洋艦隊上的官兵去英國留過學,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號艦長和他們是朋友,勸他們投降,但他們卻選擇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艦在人在,艦亡人亡。"就這樣,很多將士和艦隊一齊投入了大海的懷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靜靜地守護著國家的領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艦隊仍敗走麥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勵精圖治。為了富國強兵,明治天皇捐出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著他的.臣民為戰艦捐出口袋裡的最終一個銅板。

  敵強我弱,敵儉我腐,這就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影片中,隨著軍艦的沉沒,戰爭的硝煙慢慢離我們遠去,但其中有一個畫面,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鄧世昌一手拿衝鋒旗,一手把住螺旋槳,開著致遠艦朝吉野號撞去。他長發飛揚,一臉悲憤,為祖國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堅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能夠把太陽比下去。在滾滾濃煙中,他似乎能夠永遠屹立不倒!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雖然戰爭不再,但依然到處都充斥著弱肉強食,要想不再被欺負,不再挨打,僅有富國強民,才能使中華民族昂首立於世界之林。

  甲午戰爭觀後感(六):

  1877年,年輕無為的光緒帝勵精圖治,決定振興中華,可是由於西太后慈禧的「垂簾聽政」,使強盛的大清帝國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時,在日本,明治天皇開始親政,他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發動了著名的「明治維新」,使弱小的日本強大起來。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擴張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最終是日本發動了黃海大戰。

  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戰中,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無情地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我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鄧世昌命令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堅定地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這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號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部下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他的愛犬「太陽」飛速遊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齊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這一幕驚天泣地,壯烈至極!連日軍也肅然起敬。

  這是多麼悲壯的一幕。在甲午戰爭中,雖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奮戰,但仍因為不少官員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軟弱無能,還逼迫清政府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投降主義籤訂了《馬關條約》。

  我悲憤,悲憤政府的無能,悲憤軍隊腐敗;我嘆息,嘆息日本的改革,嘆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釣魚島被奪,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無能,哭泣失敗的變法!

  從清代「甲午事件」,聯想到現代的「釣魚島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國真的這麼弱嗎?其實,中國也不弱。從1949年以來,在這60多年來,中國各代領導人,鞠躬盡瘁,「三彈」的研製成功,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澳門香港的順利回歸,經濟的改革,航母的出現……這些都證明了中國的實力,都證明了中國已經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中!

  如果真讓日本再藐視我們下去去,中華還能騰飛嗎?還是那麼百折不撓的嗎?這將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梁啓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提高則國提高,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可見祖國的未來都寄托在我們身上。

  可是如今,美利堅和日本人聯合起來,私自違背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膽大妄為地將「侵略之魔爪」伸向我們那聖神的領土。我們不能夠像清朝那樣軟弱,我們要衛我們的領土去,中華還能騰飛嗎?還是那麼百折不撓的嗎?這將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革命先輩們將千千萬萬戰士浴血奮戰打下的江山交付我們手中,我們怎能辜負他們的期望!我皺了皺眉頭,心裡下定了決心,必須要將五千年英雄的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找回來,重振我們中華少年的雄威!讓藐視我們的外國人大跌眼鏡!讓中華少年自強不息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努力吧,同學們,讓我們共同自強不息。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甲午戰爭觀後感(七):

  一個昏庸的朝廷,一個敗落的社會,一場偉大的戰爭,一種不屈的精神。――題記

  鏡頭步入了一個一個敗落的時代,當時,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統治下,變得國力大減,帝國主義國家競相打開中國的大門,繼而進行殘暴的侵略。炮火轟開了一個歷史的新紀元,轟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滾滾硝煙湧出了一張張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顏。

  在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時,林則徐沒有猶豫,他憤然上書道光帝,並實施了震撼國人的壯舉――虎門銷煙。他給英國人一個迎頭痛擊,他顯示了中國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這是一場沒有戰火的偉大勝利,是一場意志與決心相與鬥爭的歷史偉績!

  當鴉片戰爭捲入中國時,太平軍沒有沉默,在與洋人的鬥爭中,他們沒有低頭,他們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鬥志。他們徵戰沙場,擊敗洋軍,痛殺清軍,他們在歷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當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實現徵服朝鮮,侵略中國,既而稱霸世界的夢想時,一個聲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當時日益腐朽,致使帝國主義列強侵入。可清廷仍處於華貴的奢侈中,渾然不知要強國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國勢力已經相當龐大時,中國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武器。軍餉已被各路地方官員收入其囊中。當時日本已對中國虎視眈眈,在中日兩方交涉中,日本居民甚至親自到中國兵船上公開挑釁,並企圖開炮。況且當時清朝並沒有意識到日本想要吞併中國國土,認為區區一個東洋小國何以興起起幾層浪。由於當時洋務運動的成果,讓清軍不免有些飄飄然,自從1888年正式建立海軍後,再也沒有購進任何船艦,船齡漸漸老化,何況日本當時新添戰艦,與之中國相比,遙遙領先。再者當時慈禧花重金修築頤和園,抽掉各路軍餉,哪裡還顧得上戰艦重置,連預先訂購炮彈也退掉了。

  1894年,日海軍率領日海軍聯合艦隊開進黃海大東溝伺機埋伏。當中國護航艦駛入黃海大東溝時,日艦便開火襲擊,於是北洋艦隊便縱隊排開。實施反擊。炮火炸開在水面上,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霎時,海水沸騰。硝煙瀰漫在海面,久久不散。由於當時中日懸殊太大。中方艦隊嚴重受到日方的摧殘,可中方仍然堅持還擊。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艦中彈過多,嚴重傾斜。可他仍是沉著冷靜,他下令致遠艦向日方艦隊開去,可致遠艦不幸被魚雷擊沉,破碎沉沒。當隨從遞給鄧世昌救生圈時,他拒而不接,最終與他的愛犬共同葬身大海。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一副沉痛的輓聯,一代歷史的偉績,一種意志的堅定,一次偉大的戰役。

  甲午戰爭觀後感(八):

  歷史的年輪就回到了1877年,整個中國貧窮落後,充滿了腐敗。在西方列強的大炮下受盡屈辱,迫使清朝開始了「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包括建立現代化的海軍。

  一批少年學子懷著強國之夢和堅信「少年強則國強」登上海輪遠赴英國,進入皇家海軍學院。在那裡他們登上了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最先進的知識,並親自駕駛著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巨艦駛回祖國。這時的他們心中充滿著自豪,不明白不久就會有一場震驚世界的大海戰----甲午大海戰。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展開隊形,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機鐵甲艦隊的大海戰!海面上炮聲隆隆,水柱沖天。北洋艦隊的軍艦連連被擊沉,而日本軍艦卻沒有一艘沉沒。影片客觀詳盡地對甲午大海戰進行了歷史重現。

  看完這部電影,我既感動又憤怒。感動的是關健時刻,鄧世昌命「致遠」號衝出層層彈雨,裹挾著濃煙烈火,直向日本海軍的主力「吉野」號衝來!鄧世昌毅然駕著烈火之艦決死相拼:「我等從軍衛國,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可是在敵艦隊上百門炮的集中轟擊下,「致遠」號最終爆炸沉沒!悲忿交加的鄧世昌拒絕了隨從的救援,誓與「致遠」號同沉,但他的愛犬『太陽』卻死死叼住他不放,鄧世昌毅然抱住愛犬一同沉入波濤……連日軍也脫帽行禮。看到此時,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掉下來,鄧世昌愛國英勇的行為讓我感動不已。

  我憤怒的是,日軍大舉入侵中國,並在旅順進行了全城大屠殺,全城只剩36人僥倖逃脫。而此時的古老的紫禁城裡裡卻是一片歡歌,慈禧太后的六十壽典進行得如火如荼……。,一座富麗的園林——頤和園已近完工,為了討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用來修建頤和園的錢竟是中國海軍的軍費!愚昧保守而自私的統治者,害了鄧世昌等熱血青年,害了勤勞善良的老百姓,更害了中國。

  回想那段屈辱的歷史,看看如今的中國,我不禁為我生活在此刻的中國而感到幸運和自豪,國家繁榮強大,我們老百姓才不會落後挨打;我們少年僅有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國家才能富強昌盛,因為「少年強則國強」。讓我們牢記這段歷史,以史為鑑,以史為鏡,發奮圖強,為中國之崛起而努力奮鬥吧!

  甲午戰爭觀後感(九):

  《甲午戰爭》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之後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可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隨著鏡頭帶著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著一座座腐鏽的炮臺、古老的遺蹟,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於民族的恥辱,屬於兩岸的哀傷。

  看完這部電影,使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咬噬著中國的人民,可是我們祖先流的淚流的血,終將被時間衝淡。我們能夠傷痛,但那不是重點。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裡,落後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被侵略瓜分的結局。

  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甲午戰爭觀後感(十):

  在看《甲午大海戰》之前,我就想,我並不期待場面能夠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樣絢麗,畫面那麼柔情,我只期待它會產生多大多深廣的影響。有些電影,也許當你出了電影院便會忘記;而有些電影卻在某一個片段裡觸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經,叫你沒有辦法輕易地忘記。有人說,看電影是放鬆心境的,不是看一部這麼沉重這麼虐的電影。

  可是,就那個年代而言,背負的僅有「沉痛」二字,給我們留下的僅有心碎的聲音。如果想了解歷史,明白中國的痛點,就必須選擇這樣一部能滌蕩自我靈魂的電影,它至少讓我明白一個叫「甲午戰爭」的故事,至少讓我坐在熒幕前,貼近那個時代,一個叫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及的時代。也許以我的資格,根本沒有辦法去評價影片中的某些真實,可是簡明的敘事手法足以支撐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將愛國的信仰作為它的大腦,將不降的堅守作為它的心臟,將那些被流傳在人們口中的被寫進教課書被迎奉進祠堂裡的英雄人物作為它的四肢手足。那麼其實我們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歷史。

  在敘事方面,大東溝海戰之後和電影前半部分相比顯得急促了,略感凌亂。可是前期的重重鋪墊、鄧世昌的壯烈殉國,以及劉公島海戰中劉步蟾、楊用霖的自殺,已將整部電影的情感帶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亂,也毫不破壞觀感,無損電影的活力。光緒皇帝在風雪中應對頤和園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裡江山」,李鴻章在病床上含淚概嘆「千古罵名」,算是給這段歷史以蒼涼的結筆。我們經常會因為它過於沉重而不去應對,可是這段歷史遠遠沒有結束,它註定深深的影響著國家的進程,當電影結尾處,解說人在海上回憶往昔,解說一百年後中國以三千五百萬人的犧牲為代價,取得抗日的勝利,奪回因甲午之敗、馬關條約而失去的澎湖列島和臺灣;鏡頭中,碧藍的大海深處,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艦艇鏽跡斑斑的船體,海面上人們在和平的陽光下盡情歡笑。這是一段屬於我們自我的歷史和現實,釣魚島-黃巖島,從黃海到南海,那些沉澱在海下的遺骸是有著和自我相同的血脈。此時,他國的軍艦還在本國海疆巡遊之時,作為後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譏諷一個老人的憂憤!

  或許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在看著鄧世昌開著致遠艦破釜沉舟的衝向敵人的時候,我不住的擦著眼淚,在看著他明明有機會生存下來卻義無反顧的選擇犧牲的時候,我已經心痛的無法自制。在這場戰爭面前,連一條狗都選擇了忠義,那些朝廷吃著俸祿剋扣軍餉的負義之人又有何顏面應對北洋水師的犧牲!用血液去警醒國人,這是影片中鄧世昌說的。用自我的鮮血去警醒有著中國血脈卻還在醉生夢死的人。鄧世昌並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也並非是整個大海戰中中國方面的總指揮人。但他的在這段歷史中所展現出的是一個中華民族定義下的英雄的所有層面的美。這種美,好蒼涼,讓我心痛。

  歷史不應當只用來歌頌英雄,更應當用來警醒世人。

  很高興,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中國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輩們用鮮血澆築而成的。中國的提高和發展奔騰向前,浩浩蕩蕩,勢不可擋。然而在這背後,依然有堅毅卻無奈的部分,在應對黃巖島、釣魚島這種中國主權問題時,鐵錚錚的中國人是絕對不會讓步的!甲午大海戰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歷史的回放,傷痛的懷念,更應當是激勵和奮進,否則,會不會有點商女猶唱後庭花的感覺呢

  甲午戰爭觀後感(十一):

  這部電影主要說的是十九世紀末,也就是鴉片戰爭之後,日本公然擊沉我國船隻「高生號」,並於一八九四年在中國領海公然挑釁生事。

  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本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平民們無辜遭難。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主義官兵和威海百姓,應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和日寇作戰。但李鴻章藉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住戰聲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啟用鄧世昌。北洋水師總兵劉布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本兵擊沉。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作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本軍旗見「吉野」號。戰事越發越激烈,但我軍彈藥卻已用光。作戰形式十分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遭遇魚雷,全艦官兵以身殉國。

  這部電影是我國歷史上的杯具,鄧世昌爺爺的英雄本色:他憂國憂民,他能夠冒著殺頭的罪名向洋鬼子們開槍開炮,我心裡真是痛快,打得好!滅了洋鬼子的囂張氣焰,震我國威。但看到方大人向洋人投降,舉白旗,我很憤怒。清政府太腐敗了,方大人也丟了我們中國人的臉。鄧世昌爺爺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像鄧爺爺一樣,勿忘國恥,振我中華!

  甲午戰爭觀後感(十二):

  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戰爭》的片子,這是一部關於我們和日本的海戰片。看完後,它時時震撼著我的心靈。

  這外片子講的是我們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鬥爭,當時我們中國人裡有很多貪生怕死的小人,一開始就有一個官,一看到日本軍艦就抱頭鼠竄,獨自一人跑到後艙躲起來中。幸虧一個炮手很勇敢,他雖然明白私自放炮會砍頭,可是為了同伴,他還是毅然的開炮打跑了小日本,並且還扯下了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為那些做官的感到恥辱,看到這,我心中充滿了憤怒。

  鄧世昌(鄧小平)當時率領的「濟遠號」和「廣乙號」一塌回到中國時,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當時慈禧太后貪圖享樂榮華富貴,用掉了上千兩銀子,讓我們都沒有足夠的錢去造軍艦上的炮彈,可是我們是不屈的中國人,沒有了炮彈,我們還有槍……可是,日本人的兩個魚雷,船就被炸沉了……

  這就是電影的結尾,雖然很杯具,可是它展現了我們中國人的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國已經變強大,可是我們的釣魚島卻離開了我們。我們不能讓小日本這樣繼續下去,加油,中國人!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