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談孔子的議論文
2023-07-09 00:34:47 1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談孔子的議論文,歡迎閱讀!
篇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裡讀《中華傳統美德格言》這本書,我讀了以後,覺得受益非淺。特別是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格言,對我的教育意義最大。
這個格言後面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說的是:範仲淹是北宋時大文學家。一次,他寫了一篇文章,對自己的文章十分滿意。後來他的朋友李泰伯看了文章,建議把「德」字改成「風」字,這樣做既可以與前邊的「雲山」、「江水」相呼應,並且更有韻味。範仲淹覺得李泰伯言之有理,便接受他的意見。經過這個故事,更可說明,當自己有了令自己滿意的成果,應當不恥下問,向人多請教。無論是誰,只要有學問,都該去向他們請教。
我平時就沒有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一點。正因為這樣,我還失敗過呢。記得有一天,我正在做奧數題,做著做著,一道題把我給難住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我還是一邊思索,一邊在草稿紙上比劃著:「一定要把這道題給解出來。」大約過了十分鐘,突然媽媽回來了,看到我正在做題,就不打擾我了,可又看見我愁眉苦臉,問我:「怎麼了,解不出來了,我跟你一起解,好嗎?」「不用了,我自己做。」我答道。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還是沒有把那道奧術題給解開。媽媽又走了過來,看了看那道題,思索了一會兒,「我知道了!」媽媽說道。她把那道題的解法和意思全部告訴了我,我這才豁然開朗。還有一次,我記得我畫了一幅畫,自己認為畫的很不錯,就得意洋洋地拿給愛畫畫的妹妹看,妹妹看了以後說:「畫得真好,我還畫不出這樣的畫呢!」我高興地笑了,妹妹也高興地笑了。妹妹又仔細地看,她說:「哥哥,你好象有一處地方畫錯了。」「哪裡?我看看。」我說。妹妹指著畫說:「你畫得是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象,可吹的是西北風,這可是牛頭不對馬尾了吧。」「哎呀,我真粗心啊!妹妹你真仔細啊,你可以做評畫專家了。」我讚嘆著。妹妹「哈哈」地笑了。
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大有收穫。我以後一定改正這個缺點,一定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那我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使自己更加完美。
篇二:論孔子名言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想和他們看齊,看見不是賢人的人就在內心自己反省。」這句話看起來簡簡單單,再怎麼看也就那麼一句話,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們有誰能做到像孔子說的那樣?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這種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的。
開朗的人必然會比內向的人朋友多,人緣好,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內向的人羨慕那些外向開朗的人緣,如果他一天只會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該多好,那麼我就不會再孤獨,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辦法使自己變開朗,變得人緣好,那麼,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會永遠的是「如果」,不會去實現,他也永遠不會變得人緣好;成績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師們的讚賞,同學們的誇獎,如果一個成績不太好的人夢想自己的成績變好,得到老師讚賞,同學誇獎,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績出類拔萃,只會在那空想的話,那他的夢想就怎麼也不會變成現實,他終究是那個成績不好的人,得到老師的讚賞,同學的誇獎終究只是夢,只是幻影;富人必然會有很多窮人沒有的權力,如果一個窮人想擁有富人那樣的權力卻只會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樣才能讓自己成為富人,讓自己擁有富人那樣的權力的話,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捨錢財。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焉」的這種精神,那麼窮人還是窮人,成績差的人還是成績差的人,內向的人還是內向的人,不會有所改變。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會在一旁指指點點,可你們有沒有想過,你身上也正有這樣令人討厭的品格,別人同樣的討厭你,因此,我們應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我們應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
篇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麼自己有錢以後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說:因為你有錢後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富人仔細體味著這句平淡無奇的話,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是不受歡迎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只有一隻翅膀的天使,只有擁抱著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在許多人就如前面那個富人,一有些錢就目中無人,說話也變了味,這樣的人渾身儘是銅臭味,他只願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記了「達者兼濟天下」這句話,別人在他眼裡都是窮光蛋,說話不客氣,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是要吃大虧的。
陳世美一心只想榮華富貴,他攀龍附鳳,殺妻滅子,終究是人才兩空,死在包大人鍘刀之下。唐明皇寵信楊貴妃,不顧百姓勞頓,嶺南快馬送荔枝往長安,終究弄得眾叛親離,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則知道這個道理,他採納魏徵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歷史上才有貞觀之治的美譽。
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於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多為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想想那些醫療事故,那些殘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戰俘,那些流離失所,掙扎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頭、熊掌,難道動物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嗎?這些太可怕了,可這卻是一些人的所作所為,他們的行為將被人們唾棄,他們終有受到懲罰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一定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
篇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願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顧慮的施加給別人,這是不道德的。
這句話往往出現在古文中,這是古代大思想家們常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聽起來是多麼有道理,多么正義。在我們現實社會中,也很需要這樣的胸襟,但我們誰能做到這點,誰能無私的為人民服務而從不抱怨呢?
也許有這樣的人,但只是這12億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這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當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記得初中的政治課上老師曾說過:「社會上的各種競爭歸根是人才的競爭。」在這人與人激烈的競爭的同時,關係愈來愈遠,愈來愈陌生。
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我們是父母的乖女兒,是爺爺奶奶的乖孫女,從小都是在他們的手掌上長大,從未受過任何委屈,也為幹過任何粗活,從而養成了嬌慣、自私的個性,所以我們很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
在學校裡,我們都很自私的,除了學習和自己應做的事之外,好像都與自己無關。我們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願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給別人,但與我們同齡的人有誰會這樣默默地承擔呢?在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醜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給別人的人,就會有無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擔下來的人。
如果在我們周圍多一些承擔者少一些施加者,那麼人與人之間就不會這樣疏遠了,人們自私慾也會減弱,大家都無私的為人們服務從不計較,那世界該多麼和平!我覺得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要以這句話為做人的標準,國與國之間也要遵循這個道理,否則會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滿。例如在當今之世,民族國家仍是國際關係的主體,國家利益確實應該是每個國家的首要考慮。益」。也是基於這樣的思路,以所謂「無賴國家」的飛彈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為藉口,美國強化了推行飛彈防禦系統的計劃,而對其可能給世界安全帶來的後果不管不顧。人們不禁要問,美國在談自己的國家利益之時,是否也應考慮和尊重其它國家的利益,而不應以損害別國的利益來追求自己的絕對安全呢?當年林肯總統領導的美國聯邦政府曾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同製造「兩個美國」的陰謀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在鬥爭中留下了這樣的名言:「美國人民在地球上佔有和居住的這片土地只能作為『一個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不能夠作為兩個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今天,美國某些人應當從這段歷史中得到啟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們這樣的做法會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滿。
為了世界的和平和身邊人們更美好的生活讓我們來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擔者吧!
篇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句話選自於《論語?公冶長》,意思就是說「勤奮好學,不以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請教為恥。」我想,這句至理名言應是我們當代學生乃至全社會所應具備的。
一定就有人問:「為什麼呢?」
敏,乃勤奮也。好,乃喜愛也。所謂「笨鳥先飛早入林,」你勤奮好學終會有所成就。當你學習時,必有不懂的問題,向別人請教是必然的,有何「恥」可言。通過勤奮學習,會增長見知,提升自我;不恥不問,又會進一步地升華自己。因此,能做到它是十分重要的。況且,對於社會來說,每個公民謙虛而優秀,那麼這個社會也就將得到無限的發展。對自己,對社會都有好處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那又怎樣去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呢?說起來簡單而又複雜。
第一,敏。即是勤奮。要在心裡暗暗地下定決心,努力去工作、學習。當然要付諸行動,嘴上清談有什麼意思呢?還要能堅持,有恆心和毅力。
當然需要不是外界環境的幹擾,仍舊能繼續學習。像毛澤東少時不顧家裡的反對,克服貧窮,毅然出門求學。沒有讀書的環境,就在繁鬧的街邊讀書,絲毫不影響他學習。也就在這嘈雜中成就了一位偉人。
像漢代孫敬讀書的「頭懸梁」,戰國蘇秦讀書的「錐刺股」,都是敏而好學的體現。喜愛學習,樂於學習,勤於學習,不止只有學生當如此,工作中的人也是這樣。
對於「敏而好學」也許有不少人都能做到,而「不恥下問」呢?能有多少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問題,這可不僅僅是好不好學的問題,而且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在內。人的天性往往不可思議。有的人位卑才低,求教於位尊者,才高者,那似乎沒什麼,不以為恥;一旦反過來,以位卑求教於位卑,以才高者求教於才低。往往會覺得彆扭,也許會感覺不光彩,恥於開口了。
這種感覺多半來自於心理壓力,我們當然要克服它。你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問個問題有什麼嘛?」「他也許比我強呢!」「別人才不會這麼在乎我呢,何難堪之有」???。。。。。。在自我暗示下,可以儘快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在不久之後,定會有顯著效果。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人前人後都保持謙遜的作風,忘卻自己造成的思想上的尷尬,久而久之,習慣了,也說真實了。
努力吧,朋友們,你一定會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不問」的。
篇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裡,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險境。然後又把同一隻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裡,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與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註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嘗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為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捲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
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篇七:孔子談謙虛
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到魯桓公廟裡,看到座位上擺著欹器。孔子向守廟的人問道:這是什麼器具?
這是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守廟的人回答。
孔子端詳了一會兒,若有所思地說:我所知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當它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裝了一半水的時候就變正了,裝滿了水就會傾覆。說完,他要學生們弄點水來,倒進去試試。果然,欹器裡面裝了一半水時就正了,水一盛滿就傾覆了。孔子看後,很有感慨。
唉,哪有盛滿了水而不傾覆的呢!孔子說。
盛滿後有沒有辦法使它不傾覆呢?子路問孔子。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然後對學生說:絕頂聰明的人,用持重來保持他的聰明;功滿天下的人,用謙遜來保持他的功勞;勇力蓋世的人,用謹慎來保持他的本領這就是所說的用退讓的辦法來減少自滿。
你聽說過一句話知識使人謙虛,無知使人驕傲嗎?還有半瓶子水譁啦響,滿瓶子水沒聲響,說的都是要謙虛的道理。因為只有謙虛才會讓你保持冷靜平和,正確地認識你自己,也才能進一步地充實和豐富你自己。所以,大話說得越大的人,往往就是懂得越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