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淤泥資源化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08:08:47

本實用新型涉及河道清淤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河道淤泥資源化系統。
背景技術:
淤泥是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經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未固結的軟弱細粒或極細粒土,屬現代新近沉積物。
河道清淤是通過機械設備、將沉積河底的淤泥吹攪成混濁的水狀,隨河水流走,從而起到疏通的作用,使河道變深、變寬、河水變清,恢復河道正常功能。但讓淤泥隨河水流走這種方式,一方面,由於河道淤泥中含有大量的養分,直接流走,會造成資源浪費,第二方面,土壤直接流失,造成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彌補的破壞,第三方面,淤泥大多含有重金屬、有機汙染物,必然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二次汙染。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對淤泥進行資源化利用、避免資源浪費、防止造成二次汙染的河道淤泥資源化系統。
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河道淤泥資源化系統,包括用於抽取淤泥的抽取裝置、用於除去淤泥中垃圾的清理裝置、用於將淤泥固化為塊狀淤泥的固化裝置、用於將塊狀淤泥切割為粉末狀淤泥的切割裝置、用於對粉末狀淤泥進行乾燥的乾燥裝置、用於輸送粉末狀淤泥的輸送裝置、用於將粉末狀淤泥製成水泥的制泥裝置,還包括一用於承載抽取裝置、清理裝置、固化裝置的清理船,所述抽取裝置、清理裝置、固化裝置、切割裝置和乾燥裝置均安裝於清理船內部,所述清理船包括船體、驅動船體運動的動力組件,位於船體內部一端且電連接於抽取裝置、清理裝置、固化裝置、切割裝置和乾燥裝置進行控制的控制臺。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抽取裝置包括可插入水體內部用於抽取淤泥的抽取管、連接於抽取管背離水體一端的儲泥倉、安裝於儲泥倉內的抽取泵、安裝於儲泥倉頂部用於排出濁氣的排氣管。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清理裝置設置於儲泥倉內部,包括安裝於儲泥倉內部且位於抽取管與儲泥倉連接處的的過泥輥、均勻布置於過泥輥圓周方向外部的刮泥釘、設置於儲泥倉底面上的右斜板和左斜板、位於右斜板的左側面、左斜板的右側面和儲泥倉底面之間的V型分離腔、開設於儲泥倉側面且與V型分離腔相連通的垃圾出口、開設於儲泥倉背離垃圾出口的一側面用於淤泥排出的淤泥出口。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固化裝置包括固化倉、連接固化倉與儲泥倉用於進料的進料管、設置於固化倉內用於為淤泥加熱的加熱組件、設置於固化倉內用於加熱後的淤泥輸出的輸送組件、連接於輸出組件的輸出端且開設於固化倉側壁的出料口、設置於出料口的振動組件。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切割裝置包括切割室、位於切割室頂部的切割進料口、平行設置於切割室內的第一軸杆和第二軸杆、套設於第一軸杆外部的第一切割輪和套設於第二軸杆外部的第二切割輪、驅動第一軸杆和第二軸杆運動的驅動組件;所述第一切割輪端面交錯成型有第一輪槽和第一輪齒,所述第二切割輪的端面交錯成型有第二輪槽和第二輪齒,所述第一輪槽與第二輪齒對應且留有間隙,所述第二輪槽與第一輪齒相對應且留有間隙。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乾燥裝置位於切割室外部,包括用於產生熱風的乾燥室、設置於乾燥室頂部用於引入外界空氣至乾燥室內的新風口、設置於乾燥室側壁用於乾燥室內空氣排出的出風口、設置於乾燥室頂部用於與乾燥室內空氣交換的迴風口、設置於乾燥室內且與迴風口相連通的空氣交換器;所述乾燥室內還設有用於對工作室內的新風和迴風進行乾燥加熱的乾燥加熱設備,所述出風口連通乾燥加熱設備以將經乾燥加熱後的乾燥熱風排出至乾燥室外。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還包括用於將乾燥裝置內的乾燥熱風輸入切割裝置內的第一輸送通道、用於將切割裝置內的溼潤冷風輸入乾燥裝置內的第二輸送通道,輸送乾燥裝置、第一輸送通道、切割裝置和第二輸送通道之間形成氣體循環。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中,清理船運動到河道指定位置,抽取裝置將河道淤泥抽取出來,通過清理裝置除去淤泥中的垃圾,再通過固化裝置對淤泥進行初步乾燥,使其變為塊狀,再通過切割裝置將塊狀淤泥切割成粉末狀,並通過乾燥裝置對粉末狀淤泥進行乾燥,乾燥完成後,清理船返回河岸,輸送裝置將乾燥後的淤泥輸送至水泥廠,通過制泥裝置將乾燥的粉末狀淤泥製成水泥。一方面,本實用新型能將河道淤泥轉化為水泥,實現汙泥的資源化利用,第二方面,淤泥在輸送之前,先通過清理裝置除去其中的垃圾,以提高後續水泥的質量,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第三方面,通過固化裝置初步除去淤泥中的水分,進行第一次乾燥,後續乾燥裝置進行第二次乾燥,大幅度降低了淤泥中的水分,減輕了淤泥質量和體積,有利於降低運力,有利於節約資源,同時,由於採用本實用新型的二次乾燥後,能將高含水率的淤泥的含水率從95%降低到30%以下,為後續生產水泥提供便利,進一步有利於實現淤泥的資源化。
2、抽取裝置、清理裝置、固化裝置、切割裝置和乾燥裝置均安裝於清理船內部,清理船在動力組件的驅動下,可到達河道的任何位置,對淤泥進行抽取,抽取完成後,直接進行清理、固化、切割和乾燥,使用方便,且就地處理,能節約運輸成本,進一步有利於節約資源。
3、抽取裝置包括可插入水體內部用於抽取淤泥的抽取管、連接於抽取管背離水體一端的儲泥倉、安裝於儲泥倉內的抽取泵、安裝於儲泥倉頂部用於排出濁氣的排氣管。在控制臺作用下,抽取泵啟動,通過抽取管,將淤泥抽到儲泥倉內部,自動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抽取過程中,儲泥倉內的濁氣經排氣管排出,以優化作業環境,防止濁氣發生爆炸,增加了本實用新型的安全性。
4、清理裝置設置於儲泥倉內部,包括安裝於儲泥倉內部且位於抽取管與儲泥倉連接處的的過泥輥、均勻布置於過泥輥圓周方向外部的刮泥釘、設置於儲泥倉底面上的右斜板和左斜板、位於右斜板的左側面、左斜板的右側面和儲泥倉底面之間的V型分離腔、開設於儲泥倉側面且與V型分離腔相連通的垃圾出口、開設於儲泥倉背離垃圾出口的一側面用於淤泥排出的淤泥出口。淤泥經抽取管輸出至儲泥倉,過泥輥旋轉,過泥輥上的刮泥釘將包含有垃圾的淤泥刮進V型分離腔,淤泥在V型分離腔內速度提高,而淤泥內的垃圾會與V型分離腔內的左斜板和右斜板發生碰撞,降低垃圾的速度,使垃圾滯留在V型分離腔內,實現垃圾與淤泥的分離,垃圾從垃圾出口排出,淤泥從淤泥出口排出。清理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分離效率高,進一步有利於提高後續資源利用率。
5、固化裝置包括固化倉、連接固化倉與儲泥倉用於進料的進料管、設置於固化倉內用於為淤泥加熱的加熱組件、設置於固化倉內用於加熱後的淤泥輸出的輸送組件、連接於輸出組件的輸出端且開設於固化倉側壁的出料口、設置於出料口的振動組件。儲泥倉內的淤泥通過進料管進入固化倉,在固化倉內經加熱組件加熱,以除去淤泥中的水分,使得淤泥得以乾燥,成為乾燥的塊狀淤泥,乾燥後的淤泥經輸送組件輸送至出料口排出。淤泥固化為乾燥淤泥後,其溫度仍很高,為防止乾燥的塊狀淤泥溫度過高對後續設備造成損壞,在淤泥出料前通過散熱管散熱,以降低進入出料口處的淤泥溫度。同時,通過出料口的振動組件使得塊狀淤泥振動出料,防止淤泥堆積於出料口處造成出料效率低,有利於提高淤泥資源化效率。
6、切割裝置包括切割室、位於切割室頂部的切割進料口、平行設置於切割室內的第一軸杆和第二軸杆、套設於第一軸杆外部的第一切割輪和套設於第二軸杆外部的第二切割輪、驅動第一軸杆和第二軸杆運動的驅動組件;所述第一切割輪端面交錯成型有第一輪槽和第一輪齒,所述第二切割輪的端面交錯成型有第二輪槽和第二輪齒,所述第一輪槽與第二輪齒對應且留有間隙,所述第二輪槽與第一輪齒相對應且留有間隙。經過固化裝置初步乾燥的塊狀汙泥置於第一擠壓輪和第二擠壓輪上,汙泥在第一擠壓輪和第二擠壓輪的相對運動下會受到擠壓力在間隙中擠出,由此,減少汙泥的體積,汙泥受熱的範圍增加,且增加了汙泥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水分蒸發的速度加快,大幅度減少幹化過程的時間,提高除溼幹化效率,減少電力成本以及節能減排的環保要求。
7、乾燥裝置位於切割室外部,包括用於產生熱風的乾燥室、設置於乾燥室頂部用於引入外界空氣至乾燥室內的新風口、設置於乾燥室側壁用於乾燥室內空氣排出的出風口、設置於乾燥室頂部用於與乾燥室內空氣交換的迴風口、設置於乾燥室內且與迴風口相連通的空氣交換器;所述乾燥室內還設有用於對乾燥室內的新風和迴風進行乾燥加熱的乾燥加熱設備,所述出風口連通乾燥加熱設備以將經乾燥加熱後的乾燥熱風排出至乾燥室外。乾燥裝置通過新風口引入切割室排出的溼潤冷風,通過迴風口和空氣交換器實現乾燥室內外的氣體進行交換,採用新風加迴風模式,有利於提高幹燥室內的空氣品質,避免對淤泥進行乾燥時引入新的雜質,無二次汙染;且通過乾燥加熱設備對乾燥室內的溼潤冷風進行處理,使得經出風口排出的空氣為乾燥熱風,當乾燥熱風吹至淤泥表面時,迅速與淤泥發生熱交換,同時加速淤泥表面空氣流動,有利於提高淤泥乾燥效率。
8、乾燥加熱設備包括依次相連的第一乾燥組件、第二乾燥組件和加熱組件,還包括位於第一乾燥組件一側的壓縮機,壓縮機先將乾燥室內的溼潤冷風進行壓縮變為溼潤溫風,第一乾燥組件和第二乾燥組件依次對經的空氣壓縮機處理的溼潤溫風進行第一次乾燥和第二次乾燥以除去溼潤溫風中的水分得到乾燥溫風,加熱組件對經乾燥的乾燥溫風進行加熱得到乾燥熱風。壓縮機在對空氣進行壓縮的過程中,放出熱量使得空氣溫度升高,同時,空氣在壓縮機和第一乾燥組件之間進行循環,空氣在壓縮機和第二乾燥組件之間實現氣體循環,在提高幹燥加熱效率的同時,實現能量的循環供應,有利於節能環保。氣體經第一乾燥組件和第二乾燥組件進行兩次乾燥,含水率低,有利於提高幹燥效率。
9、通過輸送乾燥裝置、第一輸送通道、切割裝置和第二輸送通道,進行氣體循環供應,進一步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避免二次汙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清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裝置和乾燥裝置的立體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裝置的局部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乾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圖3所示,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圖、立體圖和主視圖。
河道淤泥資源化系統100,包括用於抽取淤泥的抽取裝置110、用於除去淤泥中垃圾的清理裝置120、用於將淤泥固化為塊狀淤泥的固化裝置130、用於將塊狀淤泥切割為粉末狀淤泥的切割裝置140、用於對粉末狀淤泥進行乾燥的乾燥裝置150、用於輸送粉末狀淤泥的輸送裝置160、用於將粉末狀淤泥製成水泥的制泥裝置170,還包括一用於承載抽取裝置110、清理裝置120、固化裝置130的清理船180,所述抽取裝置110、清理裝置120、固化裝置130、切割裝置140和乾燥裝置150均安裝於清理船180內部,所述清理船180包括船體181、驅動船體181運動的動力組件182,位於船體181內部一端且電連接於抽取裝置110、清理裝置120、固化裝置130、切割裝置140和乾燥裝置150進行控制的控制臺183。
本實用新型中,清理船180運動到河道指定位置,抽取裝置110將河道淤泥抽取出來,通過清理裝置120除去淤泥中的垃圾,再通過固化裝置130對淤泥進行初步乾燥,使其變為塊狀,再通過切割裝置140將塊狀淤泥切割成粉末狀,並通過乾燥裝置150對粉末狀淤泥進行乾燥,乾燥完成後,清理船180返回河岸,輸送裝置160將乾燥後的淤泥輸送至水泥廠,通過制泥裝置170將乾燥的粉末狀淤泥製成水泥。一方面,本實用新型能將河道淤泥轉化為水泥,實現汙泥的資源化利用,第二方面,淤泥在輸送之前,先通過清理裝置120除去其中的垃圾,以提高後續水泥的質量,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第三方面,通過固化裝置130初步除去淤泥中的水分,進行第一次乾燥,後續乾燥裝置150進行第二次乾燥,大幅度降低了淤泥中的水分,減輕了淤泥質量和體積,有利於降低運力,有利於節約資源,同時,由於採用本實用新型的二次乾燥後,能將高含水率的淤泥的含水率從95%降低到30%以下,為後續生產水泥提供便利,進一步有利於實現淤泥的資源化。
抽取裝置110、清理裝置120、固化裝置130、切割裝置140和乾燥裝置150均安裝於清理船180內部,清理船180在動力組件182的驅動下,可到達河道的任何位置,對淤泥進行抽取,抽取完成後,直接進行清理、固化、切割和乾燥,使用方便,且就地處理,能節約運輸成本,進一步有利於節約資源。
抽取裝置110包括可插入水體內部用於抽取淤泥的抽取管111、連接於抽取管111背離水體一端的儲泥倉112、安裝於儲泥倉112內的抽取泵113、安裝於儲泥倉112頂部用於排出濁氣的排氣管114。在控制臺183作用下,抽取泵113啟動,通過抽取管111,將淤泥抽到儲泥倉112內部,自動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抽取過程中,儲泥倉112內的濁氣經排氣管114排出,以優化作業環境,防止濁氣發生爆炸,增加了本實用新型的安全性。
如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清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清理裝置120設置於儲泥倉112內部,包括安裝於儲泥倉112內部且位於抽取管111與儲泥倉112連接處的的過泥輥121、均勻布置於過泥輥121圓周方向外部的刮泥釘122、設置於儲泥倉112底面上的右斜板123和左斜板124、位於右斜板123的左側面、左斜板124的右側面和儲泥倉112底面之間的V型分離腔125、開設於儲泥倉112側面且與V型分離腔125相連通的垃圾出口126、開設於儲泥倉112背離垃圾出口126的一側面用於淤泥排出的淤泥出口127。淤泥經抽取管111輸出至儲泥倉112,過泥輥121旋轉,過泥輥121上的刮泥釘122將包含有垃圾的淤泥刮進V型分離腔125,淤泥在V型分離腔125內速度提高,而淤泥內的垃圾會與V型分離腔125內的左斜板124和右斜板123發生碰撞,降低垃圾的速度,使垃圾滯留在V型分離腔125內,實現垃圾與淤泥的分離,垃圾從垃圾出口126排出,淤泥從淤泥出口127排出。清理裝置120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分離效率高,進一步有利於提高後續資源利用率。
如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固化裝置130包括固化倉131、連接固化倉131與儲泥倉112用於進料的進料管132、設置於固化倉131內用於為淤泥加熱的固化加熱組件133、設置於固化倉131內用於加熱後的淤泥輸出的輸送組件134、連接於輸出組件的輸出端且開設於固化倉131側壁的出料口135、設置於出料口135的振動組件136。儲泥倉112內的淤泥通過進料管132進入固化倉131,在固化倉131內經固化加熱組件133加熱,以除去淤泥中的水分,使得淤泥得以乾燥,成為乾燥的塊狀淤泥,乾燥後的淤泥經輸送組件134輸送至出料口135排出。淤泥固化為乾燥淤泥後,其溫度仍很高,為防止乾燥的塊狀淤泥溫度過高對後續設備造成損壞,在淤泥出料前通過散熱管散熱,以降低進入出料口135處的淤泥溫度。同時,通過出料口135的振動組件136使得塊狀淤泥振動出料,防止淤泥堆積於出料口135處造成出料效率低,有利於提高淤泥資源化效率。
如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裝置和乾燥裝置的立體圖,如圖7所示,為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如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裝置的局部示意圖。
切割裝置140包括切割室141、位於切割室141頂部的切割進料口142、平行設置於切割室141內的第一軸杆143和第二軸杆144、套設於第一軸杆143外部的第一切割輪145和套設於第二軸杆144外部的第二切割輪146、驅動第一軸杆143和第二軸杆144運動的驅動組件147;所述第一切割輪145端面交錯成型有第一輪槽145a和第一輪齒145b,所述第二切割輪146的端面交錯成型有第二輪槽146a和第二輪齒146b,所述第一輪槽145a與第二輪齒146b對應且留有間隙,所述第二輪槽146a與第一輪齒145b相對應且留有間隙。經過固化裝置130初步乾燥的塊狀汙泥置於第一切割輪145和第二切割輪146上,汙泥在第一切割輪145和第二切割輪146的相對運動下會受到擠壓力在間隙中擠出,由此,減少汙泥的體積,汙泥受熱的範圍增加,且增加了汙泥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水分蒸發的速度加快,大幅度減少幹化過程的時間,提高除溼幹化效率,減少電力成本以及節能減排的環保要求。
如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乾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乾燥裝置150位於切割室141外部,包括用於產生熱風的乾燥室151、設置於乾燥室151頂部用於引入外界空氣至乾燥室151內的新風口152、設置於乾燥室151側壁用於乾燥室151內空氣排出的出風口153、設置於乾燥室151頂部用於與乾燥室151內空氣交換的迴風口154、設置於乾燥室151內且與迴風口154相連通的空氣交換器155;所述乾燥室151內還設有用於對乾燥室151內的新風和迴風進行乾燥加熱的乾燥加熱設備156,所述出風口153連通乾燥加熱設備156以將經乾燥加熱後的乾燥熱風排出至乾燥室151外。乾燥裝置150通過新風口152引入切割室141排出的溼潤冷風,通過迴風口154和空氣交換器155實現乾燥室151內外的氣體進行交換,採用新風加迴風模式,有利於提高幹燥室151內的空氣品質,避免對淤泥進行乾燥時引入新的雜質,無二次汙染;且通過乾燥加熱設備156對乾燥室151內的溼潤冷風進行處理,使得經出風口153排出的空氣為乾燥熱風,當乾燥熱風吹至淤泥表面時,迅速與淤泥發生熱交換,同時加速淤泥表面空氣流動,有利於提高淤泥乾燥效率。
乾燥加熱設備156包括依次相連的第一乾燥組件156a、第二乾燥組件156b和乾燥加熱組件156c,還包括位於第一乾燥組件156a一側的壓縮機156d,壓縮機156d先將乾燥室151內的溼潤冷風進行壓縮變為溼潤溫風,第一乾燥組件156a和第二乾燥組件156b依次對經的空氣壓縮機156d處理的溼潤溫風進行第一次乾燥和第二次乾燥以除去溼潤溫風中的水分得到乾燥溫風,乾燥加熱組件156c對經乾燥的乾燥溫風進行加熱得到乾燥熱風。壓縮機156d在對空氣進行壓縮的過程中,放出熱量使得空氣溫度升高,同時,空氣在壓縮機156d和第一乾燥組件156a之間進行循環,空氣在壓縮機156d和第二乾燥組件156b之間實現氣體循環,在提高幹燥加熱效率的同時,實現能量的循環供應,有利於節能環保。氣體經第一乾燥組件156a和第二乾燥組件156b進行兩次乾燥,含水率低,有利於提高幹燥效率。
通過輸送乾燥裝置150、第一輸送通道190a、切割裝置140和第二輸送通道190b,進行氣體循環供應,進一步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避免二次汙染。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
清理船180運動到河道指定位置,抽取裝置110將河道淤泥抽取出來,通過清理裝置120除去淤泥中的垃圾,再通過固化裝置130對淤泥進行初步乾燥,使其變為塊狀,再通過切割裝置140將塊狀淤泥切割成粉末狀,並通過乾燥裝置150對粉末狀淤泥進行乾燥,乾燥完成後,清理船180返回河岸,輸送裝置160將乾燥後的淤泥輸送至水泥廠,通過制泥裝置170將乾燥的粉末狀淤泥製成水泥。
抽取裝置110工作過程為,在控制臺183作用下,抽取泵113啟動,通過抽取管111,將淤泥抽到儲泥倉112內部,自動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抽取過程中,儲泥倉112內的濁氣經排氣管114排出,以優化作業環境,防止濁氣發生爆炸,增加了本實用新型的安全性。
清理裝置120的工作過程為,淤泥經抽取管111輸出至儲泥倉112,過泥輥121旋轉,過泥輥121上的刮泥釘122將包含有垃圾的淤泥刮進V型分離腔125,淤泥在V型分離腔125內速度提高,而淤泥內的垃圾會與V型分離腔125內的左斜板124和右斜板123發生碰撞,降低垃圾的速度,使垃圾滯留在V型分離腔125內,實現垃圾與淤泥的分離,垃圾從垃圾出口126排出,淤泥從淤泥出口127排出。
固化裝置130的工作過程為,儲泥倉112內的淤泥通過進料管132進入固化倉131,在固化倉131內經固化加熱組件133加熱,以除去淤泥中的水分,使得淤泥得以乾燥,成為乾燥的塊狀淤泥,乾燥後的淤泥經輸送組件134輸送至出料口135排出。淤泥固化為乾燥淤泥後,其溫度仍很高,為防止乾燥的塊狀淤泥溫度過高對後續設備造成損壞,在淤泥出料前通過散熱管散熱,以降低進入出料口135處的淤泥溫度。同時,通過出料口135的振動組件136使得塊狀淤泥振動出料,防止淤泥堆積於出料口135處造成出料效率低,有利於提高淤泥資源化效率。
切割裝置140的工作過程為,經過固化裝置130初步乾燥的塊狀汙泥置於第一切割輪145和第二切割輪146上,汙泥在第一切割輪145和第二切割輪146的相對運動下會受到擠壓力在間隙中擠出,由此,減少汙泥的體積,汙泥受熱的範圍增加,且增加了汙泥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水分蒸發的速度加快,大幅度減少幹化過程的時間,提高除溼幹化效率,減少電力成本以及節能減排的環保要求。
乾燥裝置150的乾燥過程為,乾燥裝置150通過新風口152引入切割室141排出的溼潤冷風,通過迴風口154和空氣交換器155實現乾燥室151內外的氣體進行交換,採用新風加迴風模式,有利於提高幹燥室151內的空氣品質,避免對淤泥進行乾燥時引入新的雜質,無二次汙染;且通過乾燥加熱設備156對工作室內的溼潤冷風進行處理,使得經出風口153排出的空氣為乾燥熱風,當乾燥熱風吹至淤泥表面時,迅速與淤泥發生熱交換,同時加速淤泥表面空氣流動,有利於提高淤泥乾燥效率。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