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賦能城市之美(文化活力增色現代城市畫卷)
2023-07-08 23:27:18 3
以文化賦能城市之美?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孫珺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以文化賦能城市之美?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以文化賦能城市之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孫珺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
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樣貌,那是風土的累積、經濟的足跡,也是人在時空之膜上輕觸而起的漣漪。十年來,廣州文化新意不斷,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推動著廣州老城市新活力,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豐富的食糧。
一年14項作品摘下「五個一工程」獎,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在今年變成了現實:在廣東省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中,廣州共有14項作品獲獎,位居全省榜首。獲獎的作品類型更是百花齊放:戲劇類3部:芭蕾舞劇《旗幟》、話劇《大道》、雜技劇《化·蝶》;電影類3部:《中國醫生》《點點星光》《掬水月在手》;電視劇類2部:紀錄片《海上來客》、電視劇《奪金》;廣播劇類3部:《團一大在廣州》《一路逆行》《花開烏蒙》;歌曲類2首:《少年》(建黨百年版)、《夢裡的珠江緩緩地流》;圖書類1部:《烏江引》。
獎項是創作實力的體現,更是文化積澱的表徵。近來,廣州文藝領域獎項不斷、精品迭出:粵劇名家歐凱明獲得中國梅花獎「二度梅」,崔玉梅、吳非凡、蘇春梅獲得梅花獎;廣州歌舞劇院創排的舞劇《醒·獅》摘下「荷花獎」;廣州市雜技藝術劇院的雜技劇《化·蝶》參評「文華表演獎」……在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中,廣州市連續三年總分名列榜首。尤其是在今年4月公布的2021年度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中,廣州不僅總分全省排名第一,而且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四個門類齊開花,一等獎獲獎數佔了全省一等獎總數的四分之一。
廣州是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為創新、創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活力,不斷激活著人們的創意和靈感。
永慶坊的非遺街區在今年的中秋異常火爆。醒獅、廣彩、廣繡、欖雕的傳統風韻,伴著粵劇博物館的清風曲水,在「月亮橋」之畔描繪出一幅勾連起傳統與當代、古老與年輕的城市畫卷。這些年,廣州非遺伴隨著一代年輕人的成長,以全新的樣貌復歸生活。目前,廣州全市各區非遺保護中心和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全面建立,《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等先後出臺,八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七批代表性傳承人先後認定,共有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16項,其中人類非遺代表作2項,國家級項目21項,省級項目95項。
名城廣州,詩意綻放。今年3月,廣州市全市11區聯動的「詩意花城·聽見花開」城市文化傳播活動,於驚蟄之夜驚豔全國;七夕之夜,廣州分別在楠楓書院及廣州購書中心舉行了詩詞雅集、七夕之夜詩詞朗誦活動……廣州打造詩詞之都紮實推進,持續讓詩歌之夜走近市民、讓詩歌盛宴走進社區。
文化有潤物無聲的柔情,也有恢宏壯麗的氣魄。2017年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2018年4月,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由廣州市、寧波市、南京市共同發起,24個中國城市共同籤署了《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章程》,在海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申遺、傳承等方面達成共識。如今,聯盟城市已經增加到28個。
十年來,廣州完善法規制度、夯實文物保護工作基礎、加強文物保護機構和隊伍建設、強化文物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大力推進城市考古和遺產保護。2013年,新修訂的《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正式施行,此後相關規章制度文件相繼出臺,初步構建起覆蓋歷史文化名城(鎮、村)、不可移動文物和館藏文物及博物館的比較全面的地方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體系。廣州在全國率先實行「考古前置」,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為全國文物考古提供了經驗。
除了與傳統元素息息相關的產業外,廣州不斷開拓創新,挖掘文化產業新增長點。2020年以來,博納影業、英皇娛樂大灣區總部相繼落戶廣州。由廣東博納影業傳媒有限公司攜手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領銜出品的電影《中國醫生》,全國公映後以13.28億元票房位列全年中國電影票房前十,刷新廣州出品的電影迄今創下的最高票房紀錄。粵港合作生產的《拆彈專家2》票房達13.15億元。
「文化 」新業態在廣州正成為新增長點。動漫業總產值超300億元,約佔全國產值五分之一,原創漫畫發行佔據全國市場30%以上。遊戲企業3000餘家,產值超千億元,規模以上企業260家。廣州數字文化創意上市企業達到33家,佔全市文化上市企業總數的比重達到73%,網易、博冠信息、酷狗音樂、虎牙、視睿電子、廣州騰訊等企業營業收入超100億元。
2014年,廣州在國內首次通過地方立法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截至2021年,市級財政已累計安排落實3.3億元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補助789個文物保護修繕、保養項目。
2014年以來全市已安排3.7億元用於城市考古和文物保護。2016年以來,廣州開展考古項目1719宗,清理古墓葬3000餘座,出土重要文物15000餘件套。
截至2021年11月底,廣州市擁有電影院254家、銀幕1823塊、座位224615個,電影播映277.67萬場次,電影觀眾3209.3萬人次。全國觀影人次排名前十的院線中,有2家來自廣州。
截至2021年,廣州市11區文化產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單位數量增至3074個。其中100億以上規模文化企業7家;50億-100億規模文化企業5家;10億-50億規模文化企業57家。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入選中宣部紅色基因庫建設試點單位,「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入選國家「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名單。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色文化輕騎兵之追尋革命足跡」獲評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
目前,廣州登記註冊博物館72家,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5座、二級博物館11座、三級博物館7座,預計到2025年博物館數量將達到120家以上,初步建成「博物館之城」。
廣州市鄉村可開發文物建築資源410處。公布了首批214處革命文物名錄;系統梳理出紅色革命遺址文物資源115處。
案例分析
讓博物館成為市民最好的課堂
過去這幾個月,南越王博物院的文物特別忙。
銀盒、「蕃禺」銅鼎、「萬歲」瓦當、玉劍飾等珍貴文物北上鄭州,參加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文物局和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繁星盈天——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展」;另外154件(組)南越王墓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文物,赴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以「大漢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的專題展形式展出……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林冠男告訴記者,僅今年,南越王墓、南越王宮出土文物參與的外展就有5個以上,多家國內著名博物館邀約不斷發來,乳香、燻爐、船紋銅提筒、平板玻璃、印花銅板模等標誌性的文物,成了各方「寵愛」的對象。
忙碌的南越王博物館館藏文物不僅是南越文化、廣州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使者,也是廣州的博物館愈趨活躍的一個表徵。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重要殿堂的博物館,如今已經成為市民遊客最為心儀的休閒去處之一。
「博物館之城」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廣州首先從頂層設計入手,建立健全治理體系。比如,以《博物館條例》為基本支撐,出臺全國第一部地方性博物館專項法規《廣州市博物館規定》;制定印發《廣州市博物館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2021—2035)》……博物館在科學的政策指引下如虎添翼,僅在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就有團一大紀念館、花園酒店博物館、廣州鐵路博物館、廣州華僑博物館、廣州市趙氏天水堂博物館五家博物館、紀念館全新開放,涉及紅色資源、行業歷史、名人生涯等,進一步豐富博物館結構體系。
廣州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資金補助、業務指導、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鼓勵興建工業、農業、科技、教育、中醫藥、非遺等行業博物館,引導社會力量建設藝術、體育、文創、高新技術、數字等新業態博物館,扶持個人、社會組織建立非國有博物館,積極培育建設「類博物館」,推動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功能完備的博物館發展格局。可以預見,不久之後,博物館將成為豐沛的廣州城市文化沃土上更加絢爛奪目的奇花。
「公益閱讀」為「圖書館之城」提供內容服務
從2012年廣州市正式啟動公共圖書館立法,到今年「圖書館之城」服務體系框架基本成型,廣州「圖書館之城」建設,已建成目前中國最好的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之一,也是全世界一流的城市圖書館服務網絡之一。
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是廣州市「圖書館之城」建設的顯著特徵。為了規範和促進廣州市公共圖書館事業健康發展,早在2012年,廣州市就正式啟動公共圖書館立法。
2015年5月1日,我國第一部省會城市公共圖書館立法——《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條例》明確市、區兩級政府建設職責,提出由區政府負責建設區域總館和鎮街分館,建立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提出中心館與總分館相結合的管理機制,細化中心館、區域總館各項職責;對全市公共圖書館的建築面積、館藏總量等人均指標進行量化規定,從立法層面保障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所需投入;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
2015年至2019年,廣州先後制定印發了《廣州市「圖書館之城」建設規劃(2015-2020)》《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服務規範》《廣州市公共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合建分館工作指引》等,為提升圖書館建設治理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按照計劃,廣州順利在2020年完成制度設計階段性目標。
2013年6月23日全面開放的廣州圖書館新館選址城市客廳花城廣場,作為珠江邊的一本「美麗書籍」,它成為廣州的文化地標之一。總建築面積9.8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圖書館之一。同時,區級圖書館建設也步入快車道:2021年5月1日南沙區圖書館新館正式開放;2022年4月27日花都區圖書館新館正式開放……截至2022年6月底,廣州市共有實現通借通還且面向所有公眾免費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分館)332個。此外,還有面向所有公眾免費開放的服務點、自助圖書館92個,面向特定群體開放的分館、服務點、自助圖書館323個。全市實現通借通還的公共圖書館(分館)、服務點、自助圖書館共747個。176個鎮街均有實現通借通還且向所有公眾免費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分館)、服務點、自助圖書館,全市圖書館覆蓋率達100%,廣州市「圖書館之城」服務體系框架基本成型。
廣州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以財政小投入撬動社會力量大投入,成效顯著。2019年,廣州市出臺《廣州市公共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合建分館工作指引》,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提供明確指導。截至2021年底,全市實現通借通還且面向所有公眾開放的社會力量合建分館達104個,社會力量全年投入資金8362.70萬元、人員137人、場地6.78萬平方米。
十年來,從立法層面的制度保障到政府支持,從專業人員努力耕耘到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過往的成就固然讓人欣慰,但更好更廣更細更深地服務於大眾,才是廣州建設「圖書館之城」永遠不變的初心。
2021年,全市公共圖書館建築面積54.88萬平方米,館藏總量3070.70萬冊(件),比2015年分別增長99.20%、83.14%。
截至2021年底,全市實現通借通還且面向所有公眾開放的社會力量合建分館達104個,社會力量全年投入資金8362.70萬元、人員137人、場地6.78萬平方米。
2021年,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外借文獻量、舉辦讀者活動場次、參加讀者活動人次(含線上參加活動人次)、註冊讀者量分別達到3272.21萬冊次、18258場、2150.45萬人次、458.77萬人(註冊讀者率24.39%),比2015年分別增長138.33%、430.76%、1118.11%、145.82%,資料庫下載、瀏覽量達15840.60萬篇(冊)次,比2017年(自2017年起有統計數據)增長192.46%。
截至2022年6月底,廣州市共有實現通借通還且面向所有公眾免費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分館)332個。此外,還有面向所有公眾免費開放的服務點、自助圖書館92個,面向特定群體開放的分館、服務點、自助圖書館323個。全市實現通借通還的公共圖書館(分館)、服務點、自助圖書館共747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