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炊事汽化煤爐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18:05:56 1
專利名稱:大型炊事汽化煤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大型炊事汽化爐,屬於用蒸汽助燃的爐具技術領域。
用蒸汽助燃的所謂汽化爐已在家用的小型爐上得到應用,但由於這類汽化爐噴汽不穩定,而且高壓加水操作困難,一直來能將噴汽助燃技術移植到大型爐具,取代傳統的固定灶。顯然提高燃煤爐灶的熱效率,降低其汙染,是人們長期以來追求的目標。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公開一種操作方便、熱效率高、汙染低的大型炊事汽化爐。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炊事多眼爐,其中,至少有兩個爐體設有汽化器,該汽化器由水箱套、汽化套和環形回水管組成,回水管設在汽化套之下,水箱套設在汽化套之上的爐口部位,進水管與回水管連通,回水管與水箱套連通,水箱套與汽化套連通,在進水管與回水管連通部位設有一個出水小孔,還設有一個集氣包,與各汽化套以及噴咀連通。
這種爐具將多個汽化器輸出的蒸汽集中控制使用,而汽化器又採用一種防逆供水系統,可以不使用壓力水箱,僅利用自來水管壓力即可保證供水,從而使汽化爐操作方便,噴汽穩定,既能充分發揮蒸汽助燃熱效率高,汙染低等特點,又能滿足食堂炊事用火快、猛的要求,可燒散煤或蜂窩煤,是一種替代傳統固定燃煤灶的新型炊事用爐。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具體說明。
圖1、是一種三眼炊事爐主視圖。
圖2、是
圖1的俯視圖。
圖3、是散煤爐腔結構。
圖4、是蜂窩煤爐腔結構。
圖5、是回水管結構。
圖6和圖7是封火蓋兩個部件圖。
圖8、是一種五眼炊事爐俯視圖。
圖9、是管路連接示意圖。
圖1和圖2中,炊事爐為一個可移動的箱體,正面設有控制閥門(1)和出灰門(2),箱底為輪子(4)。右側為自來水管與閥門(3),與供水系統連接。臺面排列三個灶眼(5),其中兩側灶眼帶汽化器,當中一個可以不帶汽化器,但仍設蒸汽噴咀。汽化器的進、出水管(6)從箱體背部伸出。
爐腔可按需要設計為燒散煤型,如圖3,或燒蜂窩煤型,如圖4。汽化器由水箱套(7),汽化套(8)和環形回水管(9)組成,回水管(9)在汽化套(8)之下,水箱套(7)在汽化套(8)之上。回水管(9)經立管(10)與水箱套(7)連通,而水箱套(7)則經熱水管(11)與汽化套(8)連通,汽化套(8)上部的蒸汽管(12)與爐底部的噴咀(13)連通。對於燒散煤的爐子,噴咀(13)設在爐襯(15)的下側壁內,依圓周均布,這種爐還可設一活動爐條(14)。回水管上設一個進水管(16),與自來水管連接,水箱套(7)的上部設一個出水管(17),用於排汽和供熱水。爐口(18)設在水箱套(7)之上,在爐口(18)中央還設一個專用封火蓋(19),供封火時用。
環形回水管(9)的放大圖如圖5所示,進水管(16)與回水管(9)連通部位設有一個出水小孔(20),由於這個孔的存在,對水流的逆行產生阻力,可有效地降低噴汽的脈動,並保證壓力供水。
封火蓋(19)由底盤(21)和閥盤(22)組成,兩部件在中央連接。部件圖如圖6和圖7。底盤(21)上開有一個部分環形孔(23),當閥盤(22)轉動時可調整該孔的透氣面積。
圖8為一個五眼炊事爐的俯視圖,三個大灶(24)設有汽化器,二個小灶(25)可不帶汽化器,這種設計可簡化結構,充分發揮大灶汽化器的作用。
管路連接示意如圖9。自來水管經閥門與回水管(9)的進水管(16)連接,回水管(9)與水箱套(7)連通,水箱套(7)與汽化套(8)連通,汽化套(8)的蒸汽管路一路經閥門與噴咀(13)連接,另一路與集氣包(26)連通。各汽化器的蒸汽管均與該集氣包(26)連通,可平衡各灶蒸汽壓力,使供汽更平穩。集氣包(26)經管(27)與小灶噴咀連接。管路上各閥門均設在箱體正面面板上,以便於控制。
權利要求1.一種大型炊事汽化爐,設有多個灶眼,其特徵是其中至少有兩個爐體設有汽化器,該汽化器由水箱套,汽化套和環形回水管組成,回水管設在汽化套之下,水箱套設在汽化套之上的爐口部位,進水管與回水管連通,回水管與水箱套連通,水箱套與汽化套連通,在進水管與回水管連通部位設有一個出水小孔,還設一個集氣包,與各汽化套及噴咀連通。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炊事汽化爐,其特徵是所述汽化爐為箱體結構,箱體下部設有輪子。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型炊事汽化爐,其特徵是所述汽化爐的爐腔為蜂窩煤爐腔或散煤爐腔其中的一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大型炊事汽化爐,是汽化爐技術在大型炊事用爐方面的發展,將多個灶眼的汽化器用集氣包相結合,汽化器包括水箱套,汽化套和環形回水管,中間設有止逆出水小孔。這種炊事用爐能充分發揮汽化爐節能高效和汙染低等特點,發火快,火力猛,操作方便,可燒散煤或蜂窩煤,能替代傳統固定灶,作為食堂炊事用爐。
文檔編號F23L7/00GK2228609SQ9422291
公開日1996年6月5日 申請日期1994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1994年10月10日
發明者肖俊培, 張萬良, 肖文元, 朱正禮 申請人:肖俊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