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議論文作文
2023-07-08 22:42:00 1
三思而後行,是一種態度,一種修養,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思而後行議論文作文,快來看看吧。
【篇一:行而後三思_550字】
孔子曾說過一句婦孺皆知的話:「三思而後行」。意思是:遇事要多多思考,然後才可以做出決定。他認為:這樣把握行事迴避免出錯,失敗。小心翼翼的辦事比較好。
可是,在現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如果凡事都「三思而後行」的話,就可能錯過最佳的機會,要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呀!即使事後你想出再好的辦法,可「時已晚矣」,又有何用?
小心行事,三思後行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可我們更需要遇事勇於作決定,並且大膽地嘗試,行而後三思!這是偉人們給我們指引的前進方向!
遠近聞名的伽利略,大膽嘗試,推翻了兩千多年的錯誤理論;名垂青史的李時珍,為造福與人類,大膽品嘗數百種不知藥性的草藥;舉世無雙的愛迪生,大膽的創造了一千多種新物品,成為了人人皆知的發明大王……
如果不勇於行動,將只能碌碌終生,一事無成,再多的思考也無非是紙上談兵,無濟於事。
當然,世間沒有百戰不敗的將軍,或許,你向前邁的那一步錯了,但你依舊是偉大的,證明你勇於向上攀登,敢於挑戰新的高度!人們不常說:「不怕犯錯,就怕知錯不改嗎?」失敗乃成功之母,不經風雨,何以見彩虹?
而且,起初的「行」的失敗,就是為了讓後面的「三思」起到總結經驗教訓的作用,讓失敗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絕不允許自己在同一地點跌倒第二次!這樣,我們才會擁有真正的收穫!面臨我們正是成功!
讓我們大膽嘗試,總結經驗,行而後三思吧!
【篇二:三思而後行議論文】
走過了多少日子,載過了多少春秋。
時間匆促得抓不住,時常站在時光的高鐵上,一遍遍效忠著自己的青春,接著再風一般的翩然林間。風過了的年華,時間把它風化了,留在記憶的匣子裡退卻,但我卻想說我不懂。我不懂為何我們要一遍遍的對自己撒下彌天大謊,再哭著鬧著說自己想如何去彌補這段倉促的過失。
路是自己走過的,如同奔流的大河,它永遠是一種大江東去的情懷,從不倒流,即使時間把它忘記,它依然在幻滅的國度裡流光溢彩。我們在聽它留下的聲音中,不禁一遍遍感嘆出哀婉的小情懷。為何就不能好好相處呢?
『不是我們不替你們著想,是我們不知道怎麼安靜才是你們想要』。
在花開一夏的時光裡,我們面對中考應試,是悵然,也是努力。我們明白自己的命運,就是它來決定我們的去向,我們要努力,是我們唯一做的。但是我們依然忙中偷閒,尋一份靜謐。帶上愉快的心情,在教室一隅,欣賞天邊那份寧靜的景致,在時不時看看周邊即將離別的好友,在這匆忙之際,再在那畫滿了大大小小的幾何圖形的草稿紙上認認真真寫下對這班級的不舍和依戀。
小小的情懷在那一刻被打開,我突然變得不懂了,為什麼在以前總是有那麼多的無可奈何的不合,生氣,爭吵,打架,最後在班委的勸導下板著一張嚇死三千大眾的臉走開,你說這是為何?
在安靜的自習課上,一個小紙團不小心砸中了你,為何不會心平氣和,輕輕的撿起紙團放到垃圾桶呢,無端引起是非之後,為什麼不就是一個小小的道歉,真的有那麼困難麼?然後一定要老師大發雷霆命令你們寫下五百字的檢討才肯收手呢。你說這是為何?
在最後的衝刺階段,如果不要聽課,讓生死聽天由命,那又何必再到這個教室來汙染這聖潔的氛圍,髒話脫口便出,打擾同學,也讓同學心生厭惡。不如好好相處,度過這最後幾天呢?
我們可以選擇向大江一樣在波濤聲中敲擊心靈的強音,在流經每個地方時,你們,是否可以三思而後行?
【篇三:三思而後行議論文】
每個成功人士都是成熟、慎重的,這些成功人士每做一件事都會三思而後行,之所以會寫這個話題,是因為生活,生活中有太多太多沒有在大腦中過濾一遍的就脫口而出鬧的笑話。
譬如:昨日,我們班剛剛站好路隊,突然發現前面來了兩位老師,定眼一看,是科學老師和社會老師。李翹籤平時是個愛打招呼的同學,看到兩位老師正往前走,生怕錯過這個機會,於是,趕緊迎上前去,打了一聲招呼「兩位科學老師好!」忽然,隊中死一般的寂靜,接著是狂笑不止,李翹籤臉紅的像個大蘋果,一路上都用書包擋著臉,不敢露面呢!
凡事需三思而後行,這句話猶如一塊千斤重石,壓在我的心頭。仔細回想,有的同學在做家庭作業的時候,看到一些較難的題,不知怎麼做,可為了節省時間去玩耍,寥寥草草用一般解決基礎題的辦法寫上,到第二天,老師對答案,恰巧讓你說說這一題的答案,你一看自己的答案不正確,就四處看旁邊的同學的,結果因為太緊張看不清楚,把自己的錯答案說了出去,被同學們一致否決,你心裡是什麼滋味?誰讓你做題的時候不三思而後行呢?
回答問題的時候,如果想也不想就舉手,那肯定是不行的,必須要想了又想,儘管回答的不對,那也要保證語言流暢呀!
三思而後行,是一種態度,一種修養,一種素質,一種能力,經常如此,於是就有了「要養成三思而後行的習慣」
曾經有個貧者說自己要去南海,而富者譏笑著說自己多年來都夢想著去南海,然而憑藉自己雄厚的財力物力也沒有成功,你憑什麼去呢!很明顯,以富者的經濟基礎的確更有可能到達南海,但南海之路的迢迢漫漫、艱難險阻擊碎了富者的南海之夢,對於貧者又怎樣呢?連富者都到不了南海,富者也不贊成我去,去很難吧?
於是貧者選擇了放棄。不!不是這樣的!放棄通常不是一種合適的生活態度,面對困境更是不能輕言放棄。世之奇偉瑰麗之觀多在人跡罕見之處,不可輕得也。一位著名的登山隊員曾說過:「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快感哪個小土丘可以媲美的!」所以貧者並沒有放棄。他考慮著,南海是不可到達的嗎?當然不是,佛教聖地永遠對每個來訪者敞開胸懷。一瓶一缽足乎?足矣。一路上不求風景如畫,不求安逸舒適,只求最後到達神聖的所在。我能到達嗎?我相信我能。
可見,三思而後行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不慎重就導致終身遺憾,凡事,需謹慎行事,否則,成不了大器也!
【篇四:能思考的葦草】
我很喜歡那樣一個比喻:「人是能思考的葦草。」也許思考就是那個讓人可以凌駕於萬物之上的臺階。但也正是這思考的能力賦予了人類以思想,從而把人類置於了很多旭旭的境地,比如親情與真理。
我清楚地記得康德曾經說過:「有兩樣東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感到無上敬畏之情,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鎊刻在人類思想史上的話語,也許很精當地為人類擺脫尷尬境地,提供了柳暗花明的一招堅持自然真理與思想的道德法則。也許這樣,人類才可以真正做一棵生長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考的葦草。
我相信人類在判斷認知事物的時候一定都會烙上思想感情的印跡,更何況是那樣一種與生俱來揮之不去的神聖感情。中國歷史長河中清風明月般的人物當然有,但是完全割裂親情毫無私念的例子又實在不算多。而我也許真的不太主張做一個冷血無情的人,否則世界沒有了感情,也沒有了色彩。
我很喜歡魯迅,喜歡他那橫眉下的犀利思想。先生一定可以算是一個深刻的人。而先生客觀冷靜的觀點絕不是眾叛親離而來的,「無情末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是先生的詩,而先生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先生的面孔永遠是鮮活的,泛著血的殷紅。
世界失去了親情的牽絆將會變得多麼蒼白,多麼令人窒息。當然我們也很難接受一個親情泛濫的、失真與扭曲的世界。我相信人們可以找到一個折中的契合點,而不是偏激地走向極端。
去過草原的人一定會驚異於牧草的柔順和堅韌,人這棵可以思考的葦草也許也應該這樣遵循著自然與思想的雙重法則在風中生存。
柔情也許是一把雙刃劍,正負的功能淬於一身,但也許它更可以算是一把刻刀,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下刻出生活的特質與生命的特質:讓生命美麗而不輕佻,繁華而不浮躁。
【篇五:莫讓浮雲遮望眼】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數百年前,文人們就通過朗朗上口的詩歌告誡後人,對待事物要站在正確的角度,切不可讓其他因素幹擾了你對真相的審視。
宋人的牆為雨淋壞,兒子與鄰翁對他做出了相同的提醒:「修好牆,以防盜。」盜賊果真光顧後,宋人稱讚起兒子的先知先覺,卻懷疑鄰翁的手腳是否乾淨。同樣的提醒,為何招來截然不同的態度,恐怕宋人正是被感情上的親疏蒙蔽了雙眼吧!自古以來,人們就頗為重視感情因素對事件成功與否的影響。「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誠然,感情上的親密對事業的成功也許會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在認知事物本質上,感情上的親疏有時也會給人帶來錯覺以及誤導。國外科學家曾做過試驗,讓試驗者在一組照片中選出長像最符合審美標準的一張,結果受測者選出的容貌多與自己親友相近。排除個人審美觀念不談,生活的耳儒目染對人的影響可見一斑。
視覺的評判尚且如此,事物本質的洞察更何以堪?自古以來多少人在感情因素上受到了蒙蔽。西晉王室廣封王,欲使天下盡歸司馬氏之手,殊不知諸公之中良萎不齊,終於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中原的下場。三國中孔明因對馬謾偏愛有加,忘卻先主對馬謾「華而不實」的評價,委以重任,終使《出師表》空有「真名世」,也不免「長使英雄淚滿襟」。
如今,不也有領導幹部任人唯親、從而禍起蕭牆的事例嗎?可見,認知事物,為人處世,若戴上感情的有色眼鏡,危害大矣!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若要不被感情上好惡的雲霧蒙蔽,身在高處,眼觀四方不失為好的方法。嶽家軍威震四海,正是由於嶽飛超越親情,以軍規處罰嶽雲,軍風大肅,才有了「撼泰山易,撼嶽家軍難」的美談。孔明事後揮淚斬馬謾,以肅軍紀,才沒有因感情親疏而再誤軍國大事。
一個公正的決斷往往是建立在理性觀察和思索基礎上的。而擺脫感情上的幹擾則是做出正確理性評價的先決因素。
也許真正完全超越情感的決定難以做出,然而,三思而後行,從多個角度思考是可以儘量避免感情上的誤導。現今我國法規制度中"迴避"和"協商"原則不正是對理性處事的指導和提倡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各個方面的理性觀察,將幫助我們邁過感情的誤區,真正認識到事物的複雜與多變性。而在一覽無餘的最高層,擺脫情感輯絆的我們,或許可以長吟:「莫讓浮雲遮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