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的寫作特點
2023-08-02 18:51:43 1
篇一:說明文的特點及寫作要求
中學生怎樣寫好說明文在國家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寫說明文是對中學生的要求。說明文是用說明的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給人以知識的文章。簡單地說,說明文就是把你要寫的對象介紹給讀者,其標準就是介紹的是否清楚、明白、易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說明與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你經常要向人們介紹事物或者某種道理。所以,說明並不是神秘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會。對於寫說明文來說,其題材領域十分寬廣,大到宇宙小到一根鉛筆都可以說明,都能寫成說明文。比如,做飯、做菜、穿衣睡覺、治病防病、吃飯喝水,這些日常行為都可以寫成說明文,再比如,春夏秋冬、風雨雷電、水、空氣這些自然現象也可以寫成說明文,鋼筆、課桌、書籍、本子這些學習用品還可寫說明文,城市、村莊、學校等等地點場所也可以寫成說明文。與此同時,怎樣寫作文、怎樣聽課、怎樣考慮這些做事情的道理也可以寫成說明文,稱為事理說明文。應該說,我正在寫的這篇《說明文的特點及寫作要求》就是一篇事理說明文。說明文的特點在於說明、介紹。與記敘文不同,記敘文是記人敘事,所以說明文不以人物活動和故事情節為主,它是對事物的靜態介紹。與議論文也不同,議論文是海闊天空地擺事實講道理,有論點、論據、論證,而說明文中的事理說明文就是就此事的道理做靜態介紹。知識性、通俗性和條理性是說明文的三大特點。知識性是說明文的本質特徵。對一個事物缺乏知識,我們可以寫成記敘文,但絕對寫不成說明文。說明文正是要介紹該事物的知識,沒有知識怎樣說明呢。通俗性也很重要,事物本身的結構、形態、歷史及其科學知識是很複雜的。我們寫說明文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複雜變簡單,把深奧變通俗,所以寫出來的文章,要使有點文化的人都能看懂,不要把明白人給繞糊塗了。條理性是指說明文的行文結構。既包括整篇文章的結構,也包括一個段落的結構,還包括兩句話之間的結構,都要有條理。要按部就班地去說明,有條有理地、清清楚楚地說出來。在結構上,說明文沒有記敘文和議論文那麼自由。所以,在說明文的寫作中,要普遍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有該事物的知識,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說明,三是要科學地安排說明順序,四是採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篇二:淺談說明文的寫作
說明文是運用說明的方法,把某種事物介紹給讀者,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的形態、性質、構造、成因、關係、功用等獲得清晰了解的一種文體。在語文教學中,說明文的講讀和寫作應佔有一定的地位。有的教師不願教說明文,以為說明文無足輕重,這些認識是片面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飛速發展,說明文的應用和寫作比過去有了較大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實用價值,它是學生繼續升學和從事各種職業應用最廣的一種文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說明文教學,要教會學生寫說明文。那麼,怎樣才能寫好說明文呢?我認為要寫好說明文,應著重抓好三個方面的訓練:抓住事物的特徵,合理安排說明的順序,恰當地運用說明的方法。
一、了解說明對象,抓住事物特徵
要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徵,首先必須對事物有清楚全面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現象上,還必須抓住事物內部的本質特徵,反映事物的內在聯繫。例如,《死海不死》一開始就圍繞著死海的「死」與「不死」展開說明,從死海的得名在於「浩蕩的海水中竟沒有魚蝦、水草,甚至連海邊也寸草不生」說明死海的「死」,接著從人在死海中「不用擔心會被淹死」說明死海海水浮力大,即死海「不死」。但死海的「死」與「不死」只是外部特徵,至於它為什麼浮力大,讀者仍不了解,還必須從相關的科學知識的實質性內容加以說明,在文章的第四段作者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揭示死海的本質特徵——鹹度高。正因為如此,「無魚無草」才成其為「死海」,海水比重才超過人體比重,人到了水裡才會「不死」。從對《死海不死》的簡單剖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有效地把握並說明事物的特徵,必須對說明對象有清楚的了解和認識。
二、根據事物本質特徵,合理安排說明順序
說明事物,務求解說清楚,才能使人對說明對象有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而要做到解說清楚,必須根據事物的本質特徵合理安排說明順序。說明文的順序,根據說明的目的和對象或用時間順序,或用空間順序,或用邏輯順序,或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
1.說明建築物,一般採用空間順序和總分順序相結合的寫法。例如,《故宮博物院》是按照空間關係,由總到分,由外到內,由前到後,又由內到外來安排說明順序。先簡介故宮的總體布局,讚美建築藝術,然後分述,最後對具體分述作綜合概括。
2.介紹事物的發展,用時間順序較為合適,因為按時間順序寫,能夠顯示出事物發展的階段性。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按照時間順序,從書的雛形甲骨文到簡書、帛書,再到手抄書、雕版書、活字印刷書,進而發展到當今會說話的書、視盤、帶香味的書、立體的會活動的書和縮微圖書,條分縷析地介紹了書的演變過程。
篇三: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及作用
一、教學內容及分析
1、內容:說明方法及作用
2、分析:說明文的知識是中考必考的內容,說明方法及作用也是中考中常考的考點。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複習說明方法,能使學生答題時思路清晰,有依據。重點是會正確判斷說明方法,並能結合實例說出運用此說明方法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及分析
1、教學目標:
(1)知道初中階段常用的幾種說明方法;
(2)會正確判斷說明方法,準確理解說明方法的作用。
2、分析:通過教師的講解及學生做實際的題型訓練,達成目標。
三、教學問題
在準確判斷說明方法的基礎上,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應該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練習歸納出答作用的方法,特別是一些關鍵詞語的運用。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複習舊知→歸納答題方法→回顧中考題型→目標檢測
(二)教學情境
1、複習舊知:梳理知識點
{1}要求學生用3分鐘的時間仔細閱讀,梳理下列知識點。
(1)舉例子:在說明事物或事理時,舉出一些準確、恰當、有代表性的例子,能夠化陌生為熟悉、化抽象為具體,使複雜的事理簡單化、淺顯化,把事物說明得準確、明白、易懂,其主要作用是使說明內容具體化。
(2)列數字:這是運用具體數字準確說明事物的方法,其作用是便於從數量上準確嚴密地說明事物。使說明具體化,準確無誤,令讀者信服。
(3)打比方:這是運用比喻說明事物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常與摹狀貌等說明方法同時使用。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說明對象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
(4)分類別:是把被說明對象按一定的標準劃分為幾類,並逐一說明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文章內容清晰明白、條理分明。
(5)作比較:選擇與說明事物有一定內在聯繫或外部聯繫的事物或事理進行比較,其作用是通過比較使被說明對象特徵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
(6)引資料:寫文章時,有意引用現成語(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說明自己對新問題、新道理的見解。
(7)作詮釋:從一個側面,就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叫詮釋法。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對被說明的事物或事理進行解釋說明。
(8)摹狀貌:就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對事物的形狀或特點進行描寫,其主要作用是使說明生動形象。
(9)畫圖表:有些事物的關係抽象而複雜,僅用文字說明不能使讀者明白,這就需要附上示意圖,或按比例精確繪製出如產品設計圖、軍事行動路線圖等說明事物。作用:能夠彌補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有些事物或事理說得更直接、更具體。
(10)下定義:是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說明事物特有屬性的說明方法,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常用這種方法來增強文章的科學性、嚴密性,其作用是準確說明事物的特徵。
{2}歸納最常見的幾種說明方法及作用:(結合近幾年的考試題,說明這幾種是常見的,需重點掌握。)
①舉例子:使說明內容更加具體、真切、通俗易懂。
②列數字:使說明的內容更加準確、清楚、具體。
③打比方:使說明內容更生動和形象。
④作比較:增強說明事物的效果。
⑤分類別:使說明內容條理清晰。
⑥引資料:使說明的內容充實具體,便於讀者理解。
(要求學生能準確把握)
2、歸納方法:積累答題技巧
(1)準確判斷說明方法,給學生5分鐘時間完成,並要求學生說出判斷的依據。
①「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複製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形成前就凍結起來。(舉例子)
②「生物入侵者」在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對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二戰期間,棕樹蛇隨一艘軍用貨船落戶關島,這種棲息在樹上的爬行動物專門捕食鳥類,偷襲鳥巢,偷食鳥蛋。(舉例子)
歸納:出現「例如」、「比如」、「以??為例」、「如」等字眼;或出現具體事跡的時間、地點、事物的名稱等。
③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於公元1189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④趙州橋全長五十點八二米,兩端寬九點六米,中部略窄,寬九米。
歸納:出現具體數據。
⑤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
⑥「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於把塔裡木河抽乾了,使塔裡木河的長度由六十年代的1321公裡急劇萎縮到現在的1000公裡。(打比方、列數字)
歸納:出現比喻詞「好象」「像」」「比如」「如同」等,在比喻的基礎上作較詳細具體的說明。⑦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
⑧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歸納:出現「比」」比起」「比較」「相對而言」等字眼。
⑨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歸納:引用名人的話或俗語、詩句等。(引號)
⑩人類有三種眼淚。第一種是在眨眼間產生的,即所謂「基礎淚」;第二種眼淚,也具有純生物作用,它是因為條件反射活動流出的淚水;第三種眼淚,即由於激動而流出的眼淚,也是只有人類才有的眼淚。
歸納:明顯地出現「按??分為」「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最後」等字眼。
(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
閱讀短文,分析出②、③、⑤、⑥、⑧這5句運用了幾種說明方法,並結合實例分析其作用。三仙洞
①三仙洞位於芒市東南41公裡的芒市勐嘎鎮,在半山懸崖絕壁上有一天生的溶洞,洞中有三個貌似狐仙的巖石而得名。②據民國《龍陵縣誌》載,三仙洞「有石佛三,天然生成,不是雕飾,土人遂稱之為三仙洞」。③洞分上、下兩層,遊路曲折,景觀獨特,共有16個廳堂,120餘個景點。④洞高有的近15米,有的寬可容千餘人。⑤洞中分布有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石花等景觀,似玉樹瓊花、動物形狀,令人浮想聯翩。⑥各景觀都有使人遐想的美名,
如千瓣蓮花、羅漢壁、九龍橋等,千姿百態,蔚為壯觀。⑦洞外的三座小山上,松林、茶林、果樹林連為一體,山澗溪水清澈,鳥雀爭鳴,別是一番美景。⑧茶園中有一片野茶林,有二三百棵老茶樹,樹齡達數百年,開的花是九瓣茶花,其品質、樹齡、種類都可以與大理、麗江的茶樹王相比,那些地方是孤零零的一兩棵,而這裡是幾百棵連成片的野茶園!
給學生10分鐘時間完成,指名學生回答。根據學生答的情況,引導學生歸納答題思路: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說明對象及其特徵(結合具體語境)
參考答案:
1、②據民國《龍陵縣誌》載,三仙洞「有石佛三,天然生成,不是雕飾,土人遂稱之為三仙洞」。
運用引資料的說明方法,引用《龍陵縣誌》的內容,說明三仙洞的由來,讓讀者對三仙洞的名稱能信服,並使文章具有傳奇色彩。
2、③洞分上、下兩層,遊路曲折,景觀獨特,共有16個廳堂,120餘個景點。
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用具體的數字說明三仙洞的景觀有多少,能讓讀者了解的更加清楚、具體。
3、⑤洞中分布有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石花等景觀,似玉樹瓊花、動物形狀,令人浮想聯翩。
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介紹了三仙洞的景觀有哪幾類,條理較清晰。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三仙洞的景觀比作玉樹瓊花,使三仙洞的景觀更生動和形象。
4、⑥各景觀都有使人遐想的美名,如千瓣蓮花、羅漢壁、九龍橋等,千姿百態,蔚為壯觀。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三仙洞景觀有很多的美名,舉出幾種使說明內容更加具體、真切、通俗易懂。
5、⑧茶園中有一片野茶林,有二三百棵老茶樹,樹齡達數百年,開的花是九瓣茶花,其品質、樹齡、種類都可以與大理、麗江的茶樹王相比,那些地方是孤零零的一兩棵,而這裡是幾百棵連成片的野茶園!
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把三仙洞的野茶園與大理、麗江的茶樹王相比,增強三仙洞茶園百棵連成片的效果。
3、了解中考題型:明確答題思路
在會判斷說明方法及會分析其作用的基礎上,了解近三年的中考題型,從而明確答題思路。08年:16.最後一段運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麼?(4分)
09年:16.文章引用怒江沿岸的傳說,有什麼作用?(3分)
10年:16.畫線句子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2分)
(生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師訂正)
歸納:
題型Ⅰ:在一個段落中找出說明方法,並要求分析其作用。
答題思路:先判斷明確說明方法的種類;再說清說明方法的通常作用,最後再與說明對象的特徵和具體語境結合起來。
題型Ⅱ:題目中暗含說明方法,只需稍作判斷,再分析其作用。
答題思路:判定說明方法的種類;再說清說明方法的通常作用,最後再與說明對象的特徵和具體語境結合起來。
4、目標檢測
閱讀短文,找出文中劃線句運用到哪些說明方法,並結合實例分析其作用。
菠蘿蜜
菠蘿蜜樹高15至20米,葉大而硬,綠色有光澤。菠蘿蜜幼苗種植後,一般在5---6年開始結果。春季開花,果實成熟於夏秋季節,成熟時香味四溢,分外誘人;①果實大若冬瓜、形如牛肚、皮似鋸齒,肚裡黃燦燦的果肉濃香味美!②菠蘿蜜是世界上最重的水果,一般重達5-20kg,最重超過50kg。果實成熟後,內有數十個淡黃色果囊,果色金黃,中有果核,味香甜,故被譽為「熱帶水果皇后」。③菠蘿蜜的果肉分為幹苞、溼苞兩種。幹苞肉厚、甘甜、脆爽;溼苞肉軟,甜香潤滑。菠蘿蜜中的糖類、蛋白質、脂肪油、礦物質和維生素對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機能有一定作用。與此同時,④菠蘿蜜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中記載到「菠蘿蜜性甘香??能止渴解煩,醒脾益氣」,另外它還有健體益壽的作用,對減肥也有療效。
參考答案:打比方,把菠蘿蜜的形狀、大小、皮用冬瓜、牛肚、鋸齒形象的做了比喻,生動和形象地說明了菠蘿蜜這種果實。
列數字,用具體的數字50k來說明世界上最重的菠蘿蜜到底有多重,使說明的內容更加準確、清楚、具體。
分類別,果肉分為幹苞、溼苞兩種,使說明內容條理清晰。
引資料,引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來說明菠蘿蜜具有藥用價值,使說明的內容充實具體,便於讀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