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05 02:38:56
一種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包括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中的至少一個具有變傾角齒輪面結構,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具體為:齒輪面分為多層,各層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不同;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之間通過齒輪面或部分齒輪面相嚙合。所述傳動機構可靈活調整主動軸和從動軸之間的夾角,結構緊湊、簡單、構思巧妙,傳動平穩度和精確度高,適合推廣應用。
【專利說明】一種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齒輪傳動機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
【背景技術】
[0002]齒輪傳動是機械領域中十分常用的傳動方式,其中通過錐形齒輪可以將一個方向的轉動矩傳遞到另一個方向,但現有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的驅動軸和從動中之間的夾角一般都是固定的,通常為90°,而在實際工程應用中有時需要向不同方向傳遞轉動矩,甚至需要傳動的角度隨時間發生改變,這些傳統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已無法達到應用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5]一種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包括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中的至少一個具有變傾角齒輪面結構,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具體為:齒輪面分為多層,各層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不同;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之間通過齒輪面或部分齒輪面相嚙合。通過齒輪面的嚙合可以實現傳動效果,通過選擇具有不同傾角的齒輪相嚙合,可以調整驅動齒輪軸與從動齒輪軸之間的夾角,從而調整傳動方向。
[0006]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具體為:齒輪面分為多層,各層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從上到下分層減小。傾角逐層減小的錐形齒輪加工更方便。
[0007]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中齒輪面分
為三層。
[0008]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中齒輪面分為上、中、下三層,三層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從上到下分別為60°、45°和30°。
[0009]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的齒形均為格裡森齒制,使齒輪的吃牙邊角部位工作時不易磨損,有利於增加齒牙邊角部位的承力極限,提高齒牙的耐磨度,同時便於齒輪之間的快速準確嚙合。
[0010]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材質為高錳低碳滲碳鋼,該材質的齒輪抗疲勞性能好,使用壽命長。
[0011]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徵,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徵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3]本實用新型所述傳動機構可靈活調整主動軸和從動軸之間的夾角,結構緊湊、簡單、構思巧妙,傳動平穩度和精確度高,適合推廣應用。【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所述驅動齒輪上層齒輪面與從動齒輪相嚙合的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所述驅動齒輪中層齒輪面與從動齒輪相嚙合的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所述驅動齒輪下層齒輪面與從動齒輪相嚙合的示意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中所述驅動齒輪上層齒輪面與從動齒輪上層齒輪面相嚙合的示意圖;
[0018]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中所述驅動齒輪中層齒輪面與從動齒輪中層齒輪面相嚙合的示意圖;
[0019]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中所述驅動齒輪下層齒輪面與從動齒輪下層齒輪面相嚙合的示意圖;
[0020]附圖標記:1為驅動錐形齒輪,2為從動錐形齒輪,3為上層齒輪面,4為中層齒輪面,5為下層齒輪面,a為兩個齒輪軸之間的夾角。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具體的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本實施例只用於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說明,但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該領域的技術熟練人員可以根據上述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對本實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質性的改進和調整。
[0022]實施例1
[0023]一種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包括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中的至少一個具有變傾角齒輪面結構,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具體為:齒輪面分為多層(所述齒輪面的層數可根據實際應用需要靈活設計),各層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不同;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之間通過齒輪面或部分齒輪面相嚙合。通過齒輪面的嚙合可以實現傳動效果,通過選擇具有不同傾角的齒輪相嚙合,可以調整驅動齒輪軸與從動齒輪軸之間的夾角,從而調整傳動方向。
[0024]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具體為:齒輪面分為多層,各層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從上到下分層減小。傾角逐層減小的錐形齒輪加工更方便。
[0025]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中齒輪面分
為三層。
[0026]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中齒輪面分為上、中、下三層,三層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從上到下分別為60°、45°和30°。
[0027]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的齒形均為格裡森齒制,使齒輪的吃牙邊角部位工作時不易磨損,有利於增加齒牙邊角部位的承力極限,提高齒牙的耐磨度,同時便於齒輪之間的快速準確嚙合。[0028]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材質為高錳低碳滲碳鋼,該材質的齒輪抗疲勞性能好,使用壽命長。
[0029]實施例2
[0030]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包括驅動錐形齒輪I和從動錐形齒輪2,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具有變傾角齒輪面結構:齒輪面分為三層(上層3、中層4、下層5),上層齒輪面3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為60°,中層齒輪面4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為45° ,下層齒輪面5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為30° ;從動錐形齒輪2為普通錐形齒輪,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為45°。當從動錐形齒輪2與驅動錐形齒輪I的上層齒輪面3嚙合時,兩齒輪軸的夾角a為105°,當從動錐形齒輪2與驅動錐形齒輪I的中層齒輪面4嚙合時,兩齒輪軸的夾角a為90°,當從動錐形齒輪2與驅動錐形齒輪I的下層齒輪面5嚙合時,兩齒輪軸的夾角a為75°。
[0031]作為可選方式,將普通錐形齒輪作為驅動錐形齒輪1,將具有變傾角齒輪面結構的齒輪作為從動錐形齒輪2,也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
[0032]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的齒形均為格裡森齒制。
[0033]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材質為高錳低碳滲碳鋼。
[0034]實施例3
[0035]如圖4、圖5、圖6所示,一種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包括驅動錐形齒輪I和從動錐形齒輪2,所述驅動錐形齒輪I和從動錐形齒輪2都具有變傾角齒輪面結構:齒輪面分為三層(上層3、中層4、下層5),上層齒輪面3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為60°,中層齒輪面4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為45°,下層齒輪面5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為30°。當從動錐形齒輪2與驅動錐形齒輪I的上層齒輪面3相互嚙合時(圖4),兩齒輪軸的夾角a為120°,當從動錐形齒輪2與驅動錐形齒輪I的中層齒輪面4相互嚙合時(圖5),兩齒輪軸的夾角a為90。,當從動錐形齒輪2與驅動錐形齒輪I的下層齒輪面5相互嚙合時(圖6),兩齒輪軸的夾角a為60°。
[0036]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的齒形均為格裡森齒制。
[0037]作為可選方式,在上述錐形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材質為高錳低碳滲碳鋼。
[0038]上述各實施例中的各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角度選擇僅用於舉例說明,根據實際需要可靈活選擇其他角度。
[0039]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僅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本實用新型所限定的精神和範圍內可對其進行許多改變,修改,甚至等效變更,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中的至少一個具有變傾角齒輪面結構,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具體為:齒輪面分為多層,各層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不同;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之間通過齒輪面或部分齒輪面相嚙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具體為:齒輪面分為多層,各層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從上到下分層減小。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中齒輪面分為三層。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變傾角齒輪面結構中齒輪面分為上、中、下三層,三層齒輪面與齒輪中軸線的夾角從上到下分別為60。 、45。和 3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的齒形均為格裡森齒制。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可調的錐形齒輪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錐形齒輪和從動錐形齒輪材質為高錳低碳滲碳鋼。
【文檔編號】F16H1/14GK203770536SQ201420166457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8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8日
【發明者】李斌, 羅敏, 肖健 申請人: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