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初中誠信的議論文
2023-07-05 09:05:19 1
導語: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誠信的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篇一:關於誠信的議論文
古人說得好,「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現代社會這種不誠信的表現是十分令人可氣的,那些不講信義的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毫無察覺地或毫無羞恥地丟掉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東西──誠信。設想,說話不算數,人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情義可講?那還要交朋友幹什麼呢?
在日常生活中,誠信,無非是講信用!但是,在現代社會人群中,很難找到它的身影。就說昨天,我的大舅請客,說好了讓我決定去哪吃飯,而當我說出要去的地方時,他卻用種種理由搪塞,結果,還是去了別的地方;
古人說得好,「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現代社會這種不誠信的表現是十分令人可氣的,那些不講信義的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毫無察覺地或毫無羞恥地丟掉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東西──誠信。設想,說話不算數,人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情義可講?那還要交朋友幹什麼呢?
請記住,不講信義,不但會減少別人對你的信任感,最終使別人不再相信你,甚至對你感到厭惡、仇恨,不再與你交往,你的人際關係就會越來越差,最後自食其果害了自己。
劉基在他的名著《鬱離子》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商在過河時因觸礁翻船,他在水中大聲呼喊:「誰能救我,我就給他100兩金子!」一個善良的漁夫把他就上了岸,可是富商只給了80兩,漁夫指責富商不講信用,商人則訓斥漁夫太貪婪。第二天,富商仍坐船過河,不巧又翻進了水裡,富商仍舊在水中喊:「誰能救我上岸,我給他100兩金子。」曾經救過它的漁夫告訴周圍的人這個富商言而無信,結果沒人救富商,他淹死了。
由此看來,不講信義的後果是很嚴重的,況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千金一偌」和「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優秀品質,我們能把這種優良傳統丟掉?
如何培養誠信這種品德呢?關鍵還是得從「小時小事」做起,如:小時候向朋友或同學借本漫畫書,說好明天就還,那你就必須在明天把書還回去,這並不僅是一本漫畫書的問題,你可能不知道,當另一個要借這本書的人按時拿到自己退還的書時,會有多高興!而當別人對你不講信義時,你又會有多失望?所以說,要擁有誠信,首先得要能考慮到他人,替人著想。
為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信任,讓我們爭做誠信人,多做誠信事吧,讓社會都充滿誠信!
篇二:關於誠信的議論文
泱泱古國,悠悠華夏。五千年的歷史軌跡,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五千年的風霜雨雪沒有將龍的傳人的那些優良傳統埋沒,而是歷久彌新,薪盡火傳,古人推崇誠信者,今人厚愛誠信者,歷史選擇誠信者。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者,發乎禮,義者,發乎情,止乎心,正乎身。在儒家看來,行仁施義的先決條件為內心的向善,所謂勤心誠意者也。心中信守誠信,方能寧靜安心,進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行義者亦應以誠信為本。義之所存,誠信存之也,讀《大學》《中庸》,一字以蔽之,誠也,誠包羅萬象,誠信是它的具體體現。
在滾滾而來,浩蕩而去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的誠信者比比皆是,荊軻於「風蕭蕭兮易水寒」中作別太子丹,壯士一去,只為報知遇之恩,雖蹈死地亦無怨無悔。伍子胥逃離楚國,得吳王重用,答應替他報仇,從此伍子胥盡心輔佐,縱然之後受猜忌可仍然不改忠心。陶朱公蕩舟西湖之上,得以「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秘訣便是誠信經商,後世徽商,晉商皆履行了這一原則,才有了商行的繁榮昌盛。
誠信在心,將誠信發揮在經商致富中,可以家財萬貫;將誠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後世傳頌;將誠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內,則可萬民歸心,順天地陰陽、法四季輪迴,運之則五嶽震蕩,百川奔湧,諸侯朝服,天下匡正。屈原被發行呤澤畔時,嘆「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他憤恨那些「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他忠君戀闕,心繫國家,屈子一躍,一河碧水為之激蕩,千載令名不朽。劉邦入守關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於履行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劉備跨有荊益,保其巖阻之礙,與鄰國交好,於內則治民,誠信於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對百姓有誠信,天下人擁他之王,他便要對萬千黎民百姓謀福祉,是以創造了「貞觀之治」……凡此種種,皆言誠信為人立身之本,天道酬誠信。
因此,傳承民族的美好品質,將誠信貫穿在身心中,用誠信指導我們為人處事,則人生得以絢爛,事業得以輝煌!
謹記,天道酬誠信,誠信伴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