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非遺有哪些(濰坊創建東亞文化之都)
2023-07-18 14:45:32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非遺保護,增強非遺在城市基層社區中的傳承傳播活力,推動非遺融入民眾日常生活,省文化和旅遊廳在全省範圍內開展「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臨朐縣作為全省五個地區之一,濰坊唯一入選。
臨朐縣地處山東省中部、濰坊市西南部,屬沂蒙革命老區,臨朐是全國首批文化模範縣,素有「書畫之鄉」「小戲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書法之鄉」的美譽,現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東鎮沂山祭儀1項,省級非遺項目手繪年畫、周姑戲、紅絲硯製作技藝、桑皮紙製作技藝、窪子跑麒麟等9項,紅木雕刻技藝、莊農日用雜字、漁鼓書、黑陶瓦盆製作技藝等市級非遺項目31項,縣級非遺項目200餘項,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資源豐碩。在近年來的非遺工作中臨朐縣堅持創新與傳承並重、展銷與體驗相融,打造「非遺 展會」「非遺 旅遊」「非遺 文創」「非遺 鄉村振興」四個模式,並通過五抓五促推動非遺在社區工作開展,全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真正讓非遺活起來,助力東亞文化之都創建。
抓傳統文化,促「雙創」轉化實現鎮街非遺全覆蓋。高標準建設「沂風朐韻」非遺聚集區,聚集區現吸納優秀非遺項目60餘項,創新設置臨朐非遺展銷區、臨朐非遺空間等區域,常年組織開展非遺各類展示展演活動、沉浸式表演、傳承傳習、研學旅遊等活動,是非遺項目活態展示、展銷的重要集散地。
抓文旅產業,促非遺規模化經營助力鄉村振興。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深挖文旅資源內涵,為傳統文旅產業添加非遺元素,有效延伸衍生產品鏈條,做好非遺與市場結合的大文章,制定出臺《關於鼓勵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實施意見》,鼓勵各鎮(街、園、區)建立非遺產業化示範點(非遺工坊)、非遺傳習場所等,大力培養非遺產業化帶頭人,帶動6000多貧困戶和殘疾人就業,助力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目前,已累計研發臨朐紅絲硯、石雕、黑陶瓦盆等11個系列、1000餘種文創產品。
抓非遺工坊,促文創產品精品化實現人才傳承。長年開設手繪年畫、剪紙、鉤針編織、面藝、手工箅子等培訓課程,著力為鄉村文化振興挖掘、培養人才。今年以來,共培訓文化人才1000餘人次,接待參觀考察6800餘人次。組建由200餘位非遺傳承人、非遺愛好者組成的非遺文化志願者聯盟,組織開展非遺大走廊、非遺「五進」等推廣交流活動,推動非遺融入日常生活。實施「名師帶徒」工程,建設特色村40餘個,實現一鎮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人一技藝,構建起出多層次、多維度的人才體系,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為非遺發展提供充足的兵馬。
抓文旅融合,促非遺生命力活化賦能文旅發展。大力發展賞美景 品文化的文旅業態,讓文化牽手旅遊,以「可帶走」的非遺文化產品助力「帶不走」的美景,讓遊客實現「詩」和「遠方」的雙向奔赴。組織開展「非遺流韻」進景區、臨朐非遺遊走進文化公園、「夜享匯」文化惠民進景區等活動,讓臨朐手繪年畫、手工篦子、剪紙、紫金石硯、手工蠶絲被、麵塑等非遺項目在各景區進行巡迴展示、展演、展銷,為遊客奉獻了一道「色香味全」的非遺文化盛宴。
抓文體滿意,促文旅形象提升增強群眾獲得感。加強服務供給,將本土非遺形式、內容題材等進行再包裝,將這種具有很強地域性、頗受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供給徹底融入群眾生活,滿足現代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切實打通群眾滿意度提升「最後一公裡」。在做好文化惠民演出的基礎上,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高標準舉辦臨朐縣傳統工藝(非遺)博覽會、臨朐縣非遺「五進」活動、臨朐非遺互動體驗、「文化站長說文化」等特色文化活動,參與群眾達20萬人次。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組織開展「臨朐記憶—指尖上的傳承」非遺線上直播課、非遺年貨節等線上直播、臨朐非遺項目展示等活動,抖音、微視頻累計發布50餘條資訊,點擊量30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