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會員制的發展思路(訂閱會員制的三種模式)
2023-07-05 13:22:09 2
訂閱會員制:Costco的超級會員體系之外,至少還有兩套不同邏輯的訂閱會員制。
文/王子威@零售威觀察
在超級會員體系當中,訂閱會員制(Subscription Model)是最常見的模型,而訂閱會員制本身也從最傳統的增值服務型、門票型發展到了生態體系型。
【壹】增值服務型對於訂閱體系來說,最為常見的模式就是增值服務型。
簡單地說,服務是免費的,不過你可以付費享受更多服務、特權。這套體系的核心在於,能否讓用戶「由奢入儉難」,也就是說,體驗/購買過服務後,就再也無法忍受非會員體驗,由此形成復購。或者,如果你更厲害些,將訂閱體系變成一個「社交貨幣」——看著就顯示出與眾不同——那麼也能產生很高的復購。
經典的案例是近期上市的QQ音樂,它包括兩種會員,豪華綠鑽和付費音樂包。
其中,綠鑽的特權在四大方面,包括音樂特權(12項)、付費音樂特權(3項)、身份特權(11項)和生活特權(10項),以及一套詳細的成長曲線;而付費音樂包又包括豪華版(12元/月)和普通版(8元/月),特權核心就是可以下載付費音樂到本地、無損音樂試聽等。
綠鑽豪華版的「音樂特權」
這套訂閱服務的特點是,會員到期後,部分音樂只能聽大約四分之一的時間,然後就跳到下一首了……
類似的邏輯,還有百度雲、騰訊雲這類網盤——你可以免費使用,不過存儲空間小、下載速度差,而且只要用過會員服務,基本就回不去了。
百度雲盤超級會員、會員的特權對比
此外,增值型訂閱會員還有微博這類社交媒體,愛奇藝、優酷等視頻媒體。
當然,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做,不妨打開QQ,看看它到底細分出多少種「鑽」和「會員」——全部直接開通一年需要4700元 ,最低也需要3300元 。
【貳】門票型在增值服務之外,還有一種非常獨特的訂閱體系,就是門票型訂閱會員:
在這套體系中,用戶必須是付費會員才可以使用企業提供的服務,而對於企業來說,會員費這種「門票收入」在財報中屬於重要的收入來源、甚至是唯一來源。經典案例我們來看三個,美國Costco和Netflix,中國的垂衣。
(1)Costco
Costco,作為世界第2大零售商(根據《德勤全球零售力量2019》),它在今年8月底進入中國後就引發一大波免費的刷屏和文章分析。其模式就是典型的門票型訂閱會員制。
表面上,Costco精選冠軍商品,大批量採購,通過Trigger & Treasure模式,讓前來囤貨的美國高端中產階級可以直接開著車,消磨一個上午(或下午)來採購,因為商品和服務都直接命中這群高端中產階級的核心訴求,所以Costco就有了直接通過會員制——年費60美元或120美元——讓消費者繳納門票的底氣。
以2018年財報為例,如果商品收入是100元,那麼成本大約89元,相當於毛利11元,支付10元的管理成本後,餘下的1元基本和當年的所得稅從數字上相當——也就是說,這點商品一分錢沒賺。
Costco的會員費和最終淨利潤對比
而最後,會員費收入又奇蹟般地和收歸企業總利潤從數字上接近。
這一切甚至可以理解為,每個會員費直接就是最終利潤,企業最終淨利潤之和會員數量相關。可以說,作為一個實體商業,這個邏輯是非常可怕了。
(2)Netflix
在線上端,門票型訂閱體系的代表就是Netflix。它的收入就是訂閱費,分為三檔,差異在於提供不同清晰度的流媒體播放服務,價格在不同國家不同。
消費者可以試用1個月,之後每個月必須支付費用才可以繼續使用服務,這也是典型的門票型訂閱體系。
和Costco的不同在於,Netflix在視頻中的海量埋點讓它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一個用戶的觀影動作——例如是否跳過片尾?是否暫停?在哪裡暫停?等,再基於對海量視頻、電影、劇集本身的標籤,Netflix就可以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進行匹配、推薦,讓訂閱者可以不停歇的刷劇,於是不停地續費會員。
Netflix的飛輪效應
(3)垂衣
國內也有類似企業,比如訂閱箱(Subscription Box)企業垂衣,它的模式和美國上市公司Stitch Fix很相近,用戶在支付年費後可以使用服務。垂衣按需為消費者投遞搭配好的衣服(在接受衣服之前,可以和搭配師交流需求),當訂閱箱送達後,用戶可以試穿並留下滿意的,並將不合需求的免費快遞退回。
在這個過程中,用戶在小程序上填寫喜歡和不喜歡的理由,而系統會基於用戶的每次反饋,慢慢為用戶提供更適合他們需求的服裝搭配。
【叄】生態體系型對於訂閱體系來說,最終的發展目標就是生態型,一個訂閱可以超越訂閱本身的更多服務,例如體系內所有相關業務(例如亞馬遜Prime和阿里88VIP),或者一套跨生態的相關業務(例如日本蔦屋T卡)。
(1)美國:亞馬遜Prime
亞馬遜Prime可以說是生態體系型訂閱體系的標杆了,通過一年119美元的年費——按照亞馬遜官方頁面所述,Prime會員可以免費使用包括物流特權(6項)、流媒體特權(5項)、購物特權(10項)、閱讀特權(3項)、其他特權(2項)在內的全部特權,而且基本每年都會免費添加新的服務、特權。
2018年,據JP Morgan的估算,這套119美元的訂閱體系價值在784美元左右。而從財報看,2018年,亞馬遜Prime全球收入達到141.68億美元,光美國的Prime用戶已經超過1億(包含年費和月費會員總量)。
此外,第三方數據顯示,Prime會員年均消費1400美元(之前是1300美元),非Prime會員年均消費600美元,於是,我們做一個粗略的估算,這套119美元的會員體系每年甚至可以給亞馬遜帶來額外約300億美元的收入。可以說,亞馬遜Prime是全球範圍內最成功的、to C的生態型訂閱體系了。
(2)中國:阿里88VIP、京東Plus
當亞馬遜和Costco的會員模式大獲成功後,國內零售商也開始關注這種訂閱體系下的超級會員模式。於是阿里推出88VIP,簡單地說,這套包含阿里系幾乎所有業務的會員體系年費888元,當用戶的淘氣值達到1000分後,就可以以88元的價格獲得。
阿里巴巴88VIP
考慮到這套體系剛剛實施1年的時間,目前這套體系還是在補貼消費者,並沒有產生如同亞馬遜Prime般的收入。
在88VIP之外,京東也在著力打造自己的「京東Plus」,京東的邏輯是將眼光往外看,合作了愛奇藝、知乎這類和京東用戶有較高重疊的消費群,實現了一種客戶資源共享的邏輯。
京東Plus
(3)日本:蔦屋T卡
如果說亞馬遜Prime、阿里88VIP、京東Plus們主要還是to C的,那麼日本蔦屋書店母公司CCC(即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o.,)打造的「T卡」就是個很to B的體系了,雖然並不是純粹的訂閱體系,但是其邏輯也是很值得關注的。
先看看數據,蔦屋T卡推出於2003年10月1日,截至2018年9月,全日本共有6788萬獨立且活躍用戶——這裡,獨立(Unique)被定義為「如果某人有多張卡,也被視為只有1張」;活躍(Active)被定義為在過去1年時間內使用過至少1次——可是別忘了,2018年日本的人口數量為1.27億,相當於54%的日本人都是用這個體系,而且還是免費的。
蔦屋T卡會員數量(截至2018年9月)
T卡的邏輯很簡單,就是商鋪間消費積分的通用:截至2018年5月,T卡已經連接了日本179家商社超過94萬家店鋪。
T卡就是一套積分體系,1積分對應1日元。假如小明在便利店消費500日元,並累積10積分,此時該便利店便會向CCC公司抵押10日元換取這10積分。然後小明又去某書店消費3000日元,並支付10積分,此時CCC便會向該書店支付10日元以抵消這10個積分;消費後,消費獲得書店給與的50積分,此時書店再與CCC處理50積分和50日元間的兌換。
這套體系使得消費者可以「一卡走天下」,而加盟商戶也可以在一個巨大流量池中共享客源,而且CCC並不會從積分本身去收取費用,可以說是一套「利他」的商業系統:2018年1月,Japan Times官網的一篇報導寫道,T卡上記錄的消費總額大約為7萬億日元/年(折合約630億美元/年)。
蔦屋T卡
對於CCC本身來說,其盈利點在於兩部分,其一是卡本身,因為這裡的T卡有兩種,普通的純會員卡和會員信用卡,因此信用卡可以幫助CCC獲得相關盈利;其二,當累積了海量消費者的全時間消費後,那麼就可以為B端提供針對他們需求的大數據分析、用戶洞察,這樣就成為CCC重要的盈利源。
總結一下,訂閱會員制是會員體系中的一個種類,目前常見的就是上述三種,當然在實施過程中,加入更多的體驗、層級等都是可以考慮的。不過,更重要的一點是,由訂閱體系獲得的用戶是需要時間來養的,一般來說只有權益增加才好,儘量不要出現各類的權益變動,因為此類變動很容易讓用戶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對商家的不信任,反而得不償失。
「
《零售威觀察》以全球視角,關注於零售、流通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和變化,為國內「新零售」發展提供一手的全球創新案例分享、企業戰略分析和前瞻性觀點。平臺創始人王子威,獨立零售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