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可能有第9部嗎(哈利波特番外都能拍5部)
2023-07-05 07:49:08 2
還記得在《變形金剛》系列電影中小巧又熱情,還不時地會說幾句俏皮話的大黃蜂Bumblebee嗎?
他不僅是擎天柱最信任的得力助手,也是整個《變形金剛》系列中非常具有人氣的一個角色之一。
終於,以大黃蜂為主角的電影《大黃蜂Bumblebee》也要上線了!
最新預告中大黃蜂依舊是小可愛,變身成一輛黃色的甲殼蟲與一位年輕的機械師女孩相遇,由此引發一系列的故事。
而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毒液》,被稱為是很不漫威英雄的一部電影,也更讓人期待接下來的《復仇者聯盟4》和《驚奇隊長》。
漫威宇宙中登上大熒幕的英雄家庭越來越龐大,故事世界觀也愈加完整。
還有最近讓很多人沉迷於GGAD無法自拔,同時還對神奇動物們愛不釋手的《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
被稱為是《哈利波特》系列前傳《神奇動物》,原本計劃是三部曲。
而J.K.羅琳在採訪中卻更「大方」的宣布,《神奇動物》應該有5部電影,成為「哈利波特」系列外傳的重要部分。
想想火遍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算上死亡聖器分為上下兩部,一共製作了8部電影。
所有人幾乎是看著哈利和他的小夥伴們——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特森,魯伯特·格林特三人組長大的。
國外好像很容易圍繞著一個大IP拍出一整個系列電影,也讓很多演員創造了一個深深打上個人印記的角色。
比如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的哈利波特,比起書本上那個戴眼鏡的小男孩,丹尼爾好像才是許多人心中最標準的哈利波特的形象。
比如小羅伯特·唐尼的鋼鐵俠,可以說是演員與角色之間的互相成就。
還有《加勒比海盜》中,約翰尼·德普飾演的傑克船長。
除了將經典的IP以一種固定且連續的模式發展擴大成一個完整的平行宇宙,還有逐漸開發出的衍生電影。
每一部電影或電視劇中有著鮮明性格和人氣的角色,也有可能單開主角劇情。
《神盾局特工》和《特工卡特》就是漫威經典的衍生劇。
漫威宇宙中最受歡迎的反派角色——雷神的弟弟洛基也要開啟自己的主線劇情了。
但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家卻很少見。是我們沒有可開發的IP系列嗎?還是我們沒有創作過宏大的敘事體系和世界觀?
其實不是。除了金庸系列武俠作品被隔幾年就拿出來重新演繹外,像《鬼吹燈》系列、《盜墓筆記》系列,甚至《九州》系列等,都是能明顯製作出好幾個系列電影的存在。
但我們卻很難開啟一個如同《權利的遊戲》一樣的平行世界,生產出讓人追隨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系列電影作品。
簡直就是手捧著原石寶藏,卻沒有全方面開發,芭姐也不禁困惑,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系列電影的開發,讓觀眾等了這麼久?
IP版權混亂
開展一個系列最先要解決的就是版權統一的問題,換言之就是需要壟斷,這樣才能提供一個統一故事發展後續的基礎。
而我們很多大IP的版權都是割裂的,不同的製作公司,不同的出品方,拍攝同一個系列的故事時,帶來的是不同特徵的作品。
人物性格的設定上也會有些許的不一致,保留了基本的角色設定,但影視化的展現也必將給角色添加一些不一樣的魅力,而非統一的製作必然是不一樣的展現。
於是我們一年之內能看到五版鬼吹燈,三年時間出了好幾版盜墓筆記,每個陣容和故事敘述風格還大相逕庭,仿佛同一個世界觀的精分…
觀眾在觀看名字上看是一個系列,但演繹出來卻是不同感覺的影視劇時,就很難達到共情代入,因為我們明顯知道,他們只是在共用一個IP罷了。
很多IP系列從源頭上就是分裂的,也就更談不上會有第二季第三季,甚至像英美劇一樣拍到十多季。也很難有接連幾部的系列電影的產出。
同一位演員很難一直跟隨飾演一個角色
我們看歐美系列電影時,許多經典角色是和演員本人「深度」捆綁在一起的。
所以當美國隊長未來可能不再是克裡斯·埃文斯來飾演時,我們或多或少會覺得有點遺憾。
當休·傑克曼告別了金剛狼羅根,觀眾們會覺得在與最經典的金剛狼形象告別。
就如同很長一段時間看到約翰尼·德普就是船長一樣。歐美很多演員仿佛不是特別介意自己的演員生涯長期和一個類型角色捆綁在一起。
反而還會覺得塑造了一個經典角色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而他們也能繼續去嘗試不一樣的故事去演繹,經典角色不會限制他們的表演創造。
而這一點在我們的演員中就比較難,更多的是在看似不同的類型題材中,其實一直在做同質類角色的創造。
同一位演員很難一直跟隨飾演一個角色,更多地是不同的演員在進入同一個角色,就像是容器中注入不一樣的液體一樣,流動性太強,觀眾對故事劇情自然也無法長情。
主角光環過大,敘事格局過小
系列電影尚且還很難創造,更別提除主角故事外的那些配角們衍生出來的支線劇情了。
我們很多看似恢弘敘事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緊緊圍繞著主角展開,可以說是第一視角即唯一視角。
觀眾也習慣性地跟隨單一脈絡直線探索劇情發展,而不是像樹根鋪展了很多不同的線,沒有所謂的絕對主角,每個人都是相對劇情中的主人公。
火爆全球的《權利的遊戲》,如果一開始就拿著中國式主角思維去看,那麼史塔克家族就不至於那麼慘了…
而在我們的大IP世界觀中,主角光環 開外掛的設定,在某種程度上是在限制輔助角色的挖掘深入——很多配角形象都很扁平化。
之前被很多人期待卻又有些失望的九州系列之一——《海上牧雲記》,在非唯一主角線的刻畫上做了一些嘗試和刻畫,但過分割裂的劇情還是讓觀眾有些疑惑。
九州大陸的故事背景是宏大的,但細細一看每個故事之間的連接點都有些虛。
J.K.羅琳創造了一個龐大的魔法世界,讓成年人和孩子都迷戀於一個叫霍格沃茲的魔法學校。
喬治·R·R·馬丁講述了一個虛構的中世紀大陸上所發生的一系列宮廷鬥爭故事,《權利的遊戲》如同一幅壯麗又完整的畫卷。
漫威和DC將超級英雄宇宙無限的擴大,系列電影及衍生劇的誕生樂此不疲。
當然,還有聞名遐邇的迪士尼,旗下的系列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單個大火的IP可以帶動一段時間的熱度和討論度,而完整系列作品不僅能對劇情以及角色做更深入的展現
觀眾們也會掉入一個充滿樂趣的故事中的世界觀,並對在同一系列中不同的單個作品裡尋找細小關聯度而樂此不疲。
而這不僅能延長一個IP的存續時間,還能不斷地往一個系列故事中注入新的生命力。
我們已經擁有很多能製作成一個系列電影的內容硬核,同時還在不斷開發新的IP——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展望就是發展成一個唐探宇宙。
徐克連出好幾部狄仁傑系列電影作品,也是在挖掘內容上的一大進步與嘗試。
芭姐相信且期待我們能有許多優秀的系列作品的一天,而這一天一定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