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武林秘籍主題(古人如何玩雙11)
2023-07-05 10:38:37 1
每年「雙十一」的時候,線上線下的廣告促銷,都是花樣百出。尤其是一些線上的電商,更是會重金聘請知名主播,一些低價的促銷方式,讓一些年輕朋友非常著迷。
其實這些促銷方式,並非現代人的原創,而是古已有之。並且,我們中國的古人創造出來的促銷手段,比起如今的這些商人來,只多不少。
按照屈原在《天問》裡面的說法,早在商朝的時候,《封神榜》裡面的那位姜太公,在當街賣豬肉的時候,就會把骨刀剁得噹噹響,以此來打廣告。
同時,中國古代的商人還創造了非常多的「購物節」。這些古代的「雙十一」,基本上包括了古代所有的節假日。
除此之外,古代的商人還專門開闢了「重日」(即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以此類推),舉辦各種「購物集會」。當時還叫做「集市」,也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趕集」。
一、古人在促銷中的才藝在廣告促銷方面,戰國時候的宋人,就已經懂得「掛酒招」了。到了北宋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份印刷廣告了。
如今的電商主播促銷帶貨,不外是靠著靚男美女「直播」,用超快的語速,超高的音量,講出蠱惑人心的話語,然後再打一打價格戰。
宋朝商人促銷,比當代主播們的「硬廣告」,顯得更有「文化氣息」。從北宋時期開始,中國大範圍流行「吆喝」。商販通過吟唱有趣的韻文,來達到宣傳貨物的目的。
這種可以「吆喝」,且又有趣的韻文,既要求押韻、通順,又要求簡潔、易懂。一切標準和如今的廣告文案,幾乎沒有大的區別。
古代普通人的文化較低,編不好這些廣告詞,還需要專門請人來「代寫」。有賣花的廣告詞寫得好,城市裡的年輕女子爭相模仿,又變相替商家打了廣告。
到了元朝時期,吳渭寫的《月泉吟社詩·戴東老》,詩中說:「誰家子女群喧笑,竟學賣花吟叫聲。」可見,當時這種促銷效果之好。
古代「吆喝」和「吟叫」的形式不同於唱歌,其實就有點像現代流行的「rap」。這種吆喝聲,一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中國某些城市還能夠聽得到。
古代人還把這些「吆喝」的廣告詞,集中編寫成了一本書,叫做《燕京貨聲》。並且還分門別類,有配喇叭、嗩吶的,有乾唱的,種類繁多。
二、古人的促銷方式除了「才藝」超過今人,古代人的「雙十一」促銷花樣也不輸今人。有一些促銷方式,竟然讓人產生了一種「穿越感」。那麼,古代人究竟有哪些「超越時代一千年」的促銷方式呢?
1、「先貨後款」的賒帳
宋朝時期,中國就有了「賒銷」貨物的方式。這種方式講就是「先貨後款」,和如今一些平臺的操作方式很像。我們都知道,有些平臺可以先消費後付款,但是需要用戶的信用等級來支撐。
如果一位用戶想要採用這樣的付款方式的話,那麼他必須要在該平臺註冊登記自己的一些個人信息,然後該平臺會通過大數據核對該用戶信用等級的高低。
等待平臺核對完成以後,就會決定該用戶是否可以進行「先取貨,後付款」的操作。假如用戶購物之後不付款,那麼是會被追究相關責任的。
古代是沒有銀行徵信系統,也沒有身份證的,更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平臺做保障。所以古人採取「賒銷」的方式來促銷,全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所以,對於買賣雙方而言,賣家要承擔的風險其實還是非常大的。萬一買家跑路了,賣家就顆粒無收了。但是古代人淳樸,賒帳不還的人,畢竟是少數。
2、古代的「試吃」
如今,我們到超市去購物的時候,比如想買烤鴨等熟食,或者買一點水果、點心,甚至是火鍋底料,商場一般都會提供一些試吃品,讓我們先嘗過味道,再決定要不要購買。
其實,這種方式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南宋的《夢粱錄》裡面,就有這樣的記載:「有賣食藥香藥果子等物,不問要與不要,撒與座客,名曰『撒暫』」。
這種行為就是先讓顧客品嘗,覺得味道好再來購買。自宋代以後,中國市民經濟崛起,城市裡的商販也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商人格局和眼界都和過去大不一樣。
假如你現在去看明代的小說,你就會發現當中涉及市民生活的部分場景,乃至小市民的一些思維方式,都和如今驚人地一致。
3、宋代的「錦鯉」
每當「雙十一」來臨的時候,一些電商經常會發廣告,叫大家購物,滿多少之後可以抽獎,或者是返券。或者動不動就抽一條「錦鰓」,中獎者「清空購物車」,不花一毛錢。
像這樣的銷售方式,在宋朝的時候曾非常流行,那個時候它叫做「關撲」。不過宋代「關撲」的商品主要是不值錢的零嘴兒為主,並且商販非常大方,「關撲」的時候不玩兒套路。
假如你去買他的吃食,他給一枚銅錢,猜正反面,猜中了就白吃。說到電商的「反券」兒,也是宋代人玩兒剩下的,當時叫做「紅票」。你買東西商家送你一張,再買就可以降價。
4、打名人牌
如今有的人搞促銷,會花大價錢請一些明星來打廣告,其實古人也會這樣做。古人非常重視文化,所以在銷售圖書的時候,經常利用「名人效應」進行宣傳。
比如說著名的《三言二拍》,它其實是有兩個作者的。一個是三言的作者馮夢龍,一個是二拍的作者凌濛初。凌濛初本來是一個狀元,論學歷比馮夢龍還要高一些。
可是因為馮夢龍的《三言》出了名,於是書商為了多賺一些錢,就硬拉凌濛初出來,硬湊了一個《二拍》,然後把馮夢龍、蒙初二人的書進行「捆綁銷售」。
明朝時期,中國的市民經濟和出版業也比較發達。書商為了賺錢,還大量翻版了古代的一些小說。大家所熟知的《四大名著》,就是馮夢龍他們搞出來的。
這些書商既想出版那些老書,又想賺更多的錢,於是他們在書的名字上大做文章,故意把一些社會名人和這些名著進行掛鈎。
比如,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字文長,很出名。有書商想出一本《英烈傳》,這本書原來是一部歷史小說,但是書商嫌這本書不夠出名。
於是書商先把書的名字,改成了《雲合奇縱》這種武俠小說的名字,然後再在書的封面上印上「徐文長先生編輯」,然後就賣出去了,銷量還非常不錯。
那個時候,金聖歎也非常有名,於是書商就又把《西遊記》,專門弄出了一個「金聖歎點評本」。有了名人的加成,最後這本書大賣。
如今,我們常看到有人質疑,為什麼網絡小說的名字越起越長。如果你在網上寫過小說,網站編輯會告訴你,因為書名越長,向讀者提供的「關鍵詞」越多,系統推送的效果就會越好。
因為不同的「關鍵詞」,對應了不同的閱讀、消費群體。關鍵詞越多,可以覆蓋的潛在群體就會越多。其實,這個問題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被書商們發現了。
原來在更早一些的時候,《三國演義》就叫《三國演義》,《水滸傳》就叫《水滸傳》,如今卻叫了個《水滸全傳》。
可是,到了明朝的那些書商手裡,那些書的名字全部都改成了什麼「新刻」、什麼「繡校」,再加個「忠精」XXX的「全傳」。
在書名前面加個「精忠」,我們可以理解為,書商是為了想要吸引喜歡看忠臣傳記的讀者,那麼他為什麼要在前面加一個「繡像」呢?
這是因為,這些書商出版的小說裡面有插圖,賣故事隨便把「繡花圖案」一起給賣掉了,這些圖案還可以被女讀者們拿去描下來「繡花」。可想而知,書商是想「男女通吃」!
結語俗話常說:無商不奸。古代「奸商」們的促銷花樣,其實一點也不比現代人少。而且在花式促銷的同時,古代的商人們在某些方面的表現,似乎比當代人還更有「技術含量」。
如今的「雙十一」帶貨主播,只會在直播間化著濃妝,聲嘶力竭地大叫「買它,買它!」。古代商人的「吆喝」的廣告詞,其創作過程,以及類似「rap」的吟唱表演,沒點本事是真學不來的。
可是,就是這樣一項文化遺產,結果卻差不多已經失傳了。因為這樣的廣告詞,創作成本相對較高,但是對於如今的商業而言,價值又太低了。
另外,古代的那些商人其實也有「大格局」。因為他們敢於在沒有「平臺擔保」的情況下,就讓顧客「先取貨,後付款」。這說明當時賴帳的情況很少出現,古代市民的素質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