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怎麼高質量發展(旅遊業態配置的五大常見癥結與優化建議)
2023-07-05 09:32:32 1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旅遊業得到長足發展,旅遊資源得到普遍開發,產品形態日益豐富多彩,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一定的供過於求,表現為不少地區覺得客源增長難、景區經營難;而遊客卻覺得找一些遊有所值、難得一見的難。業內人士對此的觀察和研究是,大多將癥結歸之為業態配置上。
業態的概念,初始含義是指業務經營的形式或狀態。對於旅遊目的地或景區來說,所指的大多是與旅遊消費相關的內容,但在不同語境下所指不盡相同。有的是指旅遊吸引物的開發狀況,是單一、還是豐富,是時尚、還是老套;有的是指產品類型,如觀光型、休閒型、參與型等;有的是指產業要素的配置,如傳統的旅遊六要素,或景區之內的綜合消費功能,如A級景區評定標準就規定,景區可以提供的遊覽、餐飲、購物、住宿、娛樂等服務種類的多少,是評定景區等級的一項標準。總的來看,所指含義不盡相同,但都關乎旅遊消費。
旅遊業態配置的常見癥結遊客評價一些旅遊目的地或景區,「不去想去、去了後悔」,多是指的內容一般、不值得一看。專業人士則將這類情況多歸之於業態,認為是當初沒把旅遊業態設計和配置好,或者是滯後、老套了。其實,所指的問題大致是同樣的,反映了遊客欣賞水平的提高。主要問題:
一是業態淺陋單薄。很多遊客認為景區沒新意、不值得看,大多是指缺乏核心吸引物,或者是旅遊開發得很一般。較常見的毛病是復建、仿建的古建築(寺院、古街、古鎮),缺乏歷史年代感,一看就是假古董,建設粗糙,破綻百出,毫無特色;展示內容也很少,就是一個外殼 雕塑、擺設等,有的還張冠李戴,講解也缺乏專業性;對遊客來說,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就足夠了,很難有歷史、文化、宗教等專業性的感受或體驗,那怕是一場法會或祭祀都看不到。
二是業態較為雷同。尤其是新造的一些景點,名稱雖不一樣,但項目和內容似曾相識,實則是雷同化,給人不了新鮮感。這類現象多出現在旅遊綜合體、特色小鎮,海洋世界、水世界、遊樂園中。基本是一些業態單元的組合,一些功能區的配置,一些項目的移植,地域性、創意性的差別不夠明顯。
三是業態隨意混搭。有的景區屬於主題文化公園或山嶽型的,但搭配了很多不相干的東西,甚至造成文化上的衝突。京津冀地區一家4A級景區,原本是山嶽 漢代韓信的歷史傳說,已有一處道觀,又新築了一段長城,新開了佛窟,還建了一堵多龍壁(形制如北海九龍壁,只是龍數多出一些,色彩也更豔麗),還有牛郎織女的家,如此弄來就難以判斷它的主題,也不知其業態為何這樣搭配。近些年,這類隨意的模仿或混搭比較多,什麼摔碗酒、玻璃棧道、袁家村式餐飲,都不管是否適宜當地而一律模仿起來。
四是業態呈現土氣樣兒。這在鄉村旅遊、全域旅遊中表現較多,開發缺乏創意、思路較為滯後;有的中途缺乏資金投入,就因陋就簡起來;有的是村民自己開發,專業性明顯不足。例如,一些傳統生產方式的再現、知青生活的復原、紅色旅遊的延伸項目,普遍存在文化感不足,而土氣味洋溢的現象。
五是業態老化或固化。主要是一些山嶽型、園林型、文物類的景區,因獨特的內涵所限,展示內容很難有大的改變。這原本無可厚非,但市場魅力在削弱,遊客接待量呈下降之勢。
上述問題比較集中的區域:一是4A、3A景區,因是由省市級評定的,把握標準的彈性大,有些評定是為調動積極性而勉強過關,但評上之後卻未抓緊補短板。二是佔地面積較大的資源性景區,如海濱的沙灘(不少號稱十裡金灘、銀灘)、浴場、湖區、山嶽,因缺乏核心性或標誌性吸引物,讓人覺得空蕩和原生態,有的就像是攔起大門即收費,應該建設的配套設施欠帳太多。三是較新和較老的景區,如特色小鎮、仿古街區、旅遊綜合體、康養度假區,可依託的歷史人文或吸引物較少,一旦創意設計不到位或跨越太大,就會暴露出一些問題;四是一些個體者開發經營的景區,自身財力有限、招商引資又難,導致了業態老舊、半死不活。不論屬於哪一類情況,問題都出在未把握旅遊開發規律,對遊客需求把握不準,對業態配置缺乏專業性。
優化業態配置應堅持市場導向
怎麼改善旅遊業態的配置呢?最關鍵的是要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努力對應客源市場的需求,再進行專業化創意、設計和建設。現針對以下幾種情況,提出一些建議:
| 傳統老景區。其資源品位有的已為社會認知,甚至是久負盛名的,讓其出新意、新看點,出路在於擴大開放面積、增加新的遊覽方式。故宮就是這方面成功的案例:近些年不斷擴大開放面積,到2018年開放已達83%,每年展出文物藏品2萬餘件,比2012年增加一倍,每年新開展覽50餘個;再是,可考慮增加夜間項目,如灕江《印象劉三姐》演出,大明湖的夜遊,泰寧九龍潭的夜遊,都收到了較好的市場反響。但擴大開放面積和展陳項目,一定要與主題相關,而不是無緣堆砌、畫蛇添足,如某地以藏書樓著稱的景點,把擴大了的開放面積,搞了麻將展、戲樓展,這就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了。
| 新開發景區。設計和配置什麼業態,一定要研究所對應客源的需要,研究當地資源稟賦和文化特色,注意與周邊景區業態的差異化,儘量突出特色和個性,避免簡單移植或模仿。譬如,浙江神仙居修建的如意橋,就在各地玻璃棧道基礎上有所借鑑和創意;西部有的地方論證不充分,輕易上馬AR、VR放映項目,放映俯瞰丹霞或飛躍峽谷,就遊客市場反應看接受程度很一般,巨額投資面臨著「交學費」;有的地方為了活躍景區氣氛,引來一群獼猴,但怎麼放置和管束是有講究的,是在適當監管下散放在一條山谷中,還是閉關在大鐵籠子裡,給遊客的觀感將是截然不同的。
| 「 旅遊」的景區。它們屬於泛景區、旅遊吸引物、融合性的跨界旅遊產品,也是全域旅遊開發的重點。在業態配置上應注意把握:一是突出其自身的原本特色,顯示其所屬行業或專業的屬性特徵,如一些工業旅遊項目,在講解上一定要有專業性;二是延伸性開發要合乎邏輯,順應情理,如茶園、茶產區的一些開發和延伸,祥源集團在安徽齊雲山就做得不錯,形成了系列化的旅遊業態;三是做好旅遊的專業配套,尤其是基礎設施、旅遊服務等,相當於某星級、某A級的,本質上就是不達標,應該積極地納入旅遊服務標準體系。
杭州雲棲小鎮(圖片來源:浙江特色小鎮官網)
| 旅遊綜合體、小鎮項目、休閒度假基地。因佔地面積大,項目較為綜合,建築體量也大,基本要求是應儘量做到可看、可玩、可體驗、可食宿。其相似的困境是,單憑開發景觀而很難取勝,還是要突出特色、體現差異、避免雷同。所要解決的普遍性問題,就是明確一個主題,找到某項主要業態作為依託,充實魅力性的內涵,加強核心性項目的開發。就現實發展中所能夠找到的幾個成功項目看,要麼是有一定的產業可以依託,要麼有毗鄰巨大客源市場的便利,要麼是由單一成功的項目逐步擴展的,如杭州雲棲小鎮、嘉善巧克力小鎮等。
| 鄉村旅遊項目。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都不少。要把業態配置好,一是要有市場趨向意識,考慮主要客源的玩法,例如潿洲島的滴水村民宿,雖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已有時尚化的特色,這就註定沒有走偏;二是有地域特色,如生態環境、綠化美化、庭院風格、餐飲特色,如廣東惠州蕉坑一帶的民宿,就較好地融入到鄉野生態裡;三是體現文化內涵,如鄉土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而不是土氣、粗陋、落後;四是要有品質追求,就是源於生活而高於鄉村生活。
| 單體或專項旅遊項目。如一座山、一處文化點、一個專項旅遊項目。其主體只要魅力四射,未必要有很多的業態;即使做些業態上的延伸,也要合乎情理,不做片面追求。例如,黃山面積很大,主體是觀光型的,為了不斷煥發對客源市場的魅力,它們搞了山上景區之間的輪休,又逐步開發新的片區,繼開發了西海大峽谷後、現又在開發黃山東大門;再如,敦煌的莫高窟,以前遊客只是參觀洞窟,現在增加了數碼高清電影、多場旅遊演藝,業態就比以前豐富了,可觀賞範圍也擴大了。
總之,旅遊業態不僅對旅遊開發非常重要,關乎目的地和景區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對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具有基礎性影響。因此,一定要強調對應客源市場的需求,把需求導向放在項目建設的第一位,作為創意、設計、開發的源頭,爭取形成最佳的業態配置,為廣大遊客提供心滿意足的精神食糧。 (本文系作者2020年12月18日在中國旅遊景區協會主辦的「2020中國景區品質提升峰會」(安徽合肥)的主題演講,略有刪節)
作者簡介:高舜禮 新旅界特約評論員、國家旅遊局政策法規司、綜合協調司前副司長,中國旅遊報社前總編輯、社長、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