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的議論文【精選】
2023-07-09 16:46:54 2
書,帶我在知識的海洋中遊蕩;書,它能幫我解開心中一個個的謎團;書,它給了我神奇的力量。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讀書的議論文,歡迎閱讀!
【篇一:談讀書】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勝於交一個朋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記得上次著名作家韓青辰到我們學校籤名售書。她寫的《莉天使的成長聖經》就是一本好書,記敘了小茉莉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習生涯。看著看著仿佛自己就成了點點吳菁菁蔚藍藍宋詞劇熊珍妮……描寫的聲情並茂。但那些言情小說啊,什麼亂七八糟的什麼《小魔女變變變》就是壞書了。他們不僅會把我們的思想扭曲了。還有可能讓我們模仿上面的不好習慣以致上面的不好習慣影響到成績。
我現在最愛看《茉莉天使的成長聖經》小茉莉一年級是個可愛朵,二年級愛做女巫夢,三年級不上提高班,最後變成了機器人。四年級種了顆能量豆,最後通往快樂門。我很佩服她,她再多作業也不怕,只要把想像成一個機器人。再也不怕寫作業了,她每天總樂哈哈,煩惱優愁被她化為快樂,吵架打架被她化為和平。我也羨慕她有一個好爸爸媽媽,不加重小茉莉靳學負擔別人都報了提高班,只的小茉莉沒報,他們對小茉莉的要求就是快樂,我們是不是要向他們學習呢?反正我說是的。
我希望從現在起,自己能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學更多的知識,懂更多的道理,為我今後的人生打好基礎。
【篇二:關於讀書的議論文】
俗話說:「讀書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但是讀書就一定最重要嗎?那我可以確切的告訴你,日常生活中一定有比讀書還要重要的事情,只是你還沒發現而已。
就健康而言,有一句名言一直不斷的提醒我:「健康是人類最大的財富」,要是沒有健康的身體,就不會有精力去做任何事情,所以學校也時常宣導洗手五步驟「溼、搓、沖、捧、擦」,就是希望我們可以從根本做起,因為我們的雙手是最多細菌存在的地方,如果一不小心把食物跟細菌吃下肚子,那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
就夢想而言,愛因斯坦也曾講過一句名言:「人因夢想而偉大」,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夢想,那麼他就不會有動力去實踐它;相反的,如果一個人有了夢想,他就會努力的去達成它,並且在過程中激發出自己的潛力,進而在社會上才會有更多的競爭力,因此有夢想能帶給人的影響是超乎我們的想像的!
讀書雖然不是最重要的事,但我們也不可忽略它,同時也要做好日常生活中各個環節的事情,並且朝自己的夢想前進,千萬不要因為讀太多書而壞了身體,這樣就非常不值得了!
【篇三:關於讀書】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是為了讓我們增加知識量,是為了讓我們學到課本之外學不到的東西,擴充我們對其他知識的補充,而讀書,也是有技巧的,在現在的書店裡,琳琅滿目,讓你看的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書,各式各樣,讓你不知道到底去看那一種書了,其實也不難,你去選擇圖書時,先知道,你想讀那一類的書,如歷史,文學,童話……多看幾本這種類型的書,覺得哪本書的內容更好,字體更合適,就去選擇哪本。當然了,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
下面,我們要關注另一個在讀書時要意注的問題,那就是,保護好自己的眼睛。為什麼在學校,往往都是學習好的戴眼鏡,學習不好的反而不帶了呢,不是因為學習不好的就不看書了,因為他們的看書時間短。那有人就該說了,「雖然我近視了,但我的知識量比他多,還是我好。」但往往這種人反而是錯的,知識量不夠,可以慢慢補充,畢竟時間還很長。但眼睛近視了,那可是永久也挽救不回了呀。而且如果你的眼睛不好,你的一些理想就會灰飛煙滅。在看書時,在注意時間的把握,這本書就算再吸引你,你也要把握時間,雖然多多看書有好處,但沒有個度也是不行的。還有就是看書時的姿勢了,現在大多數人,都喜歡躺在床上看書,(也包括我)但大家知道嗎,躺在床上看書是很毀眼睛的。所以為了自己好,一定要把握好呀。
在讀書中,我們肯定會為書中搞笑的情節而哈哈大笑,也會為了一些悽涼,悲慘的情節,而默默流淚。在讀書時,我們的表情是千變萬化的。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人們對書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而我對書卻沒有什麼要求,只要適合我的年齡段,只要我喜歡,還有就是只要書中的字體不要太小就行。書都是一樣,不管是哪一類書,都可以為我們帶來知識。文學類的,帶領你走進詩歌、散文的王國。歷史類,讓你感受到歷史的精彩。就連漫畫,也可讓我們充滿幽默細胞……書,都是好的,記住吧,讀書只會讓自己更上一層樓,讓我們一起翱翔在書的海洋中!
【篇四:閱讀正消亡】
曾有人說過決定一個民族影響力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它的經濟實力,而是它的文化影響力。而國民閱讀狀況是衡量一個民族文化氛圍的首要標準。對此中國人既自豪又有些恐懼,因為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絢爛文明,可這文明的餘韻在現在日趨商業化的中國卻又似乎在消散,國民閱讀率持續下降。於是設立「國家閱讀日」的提議被提出並立刻得到不少人的認同。
是啊,在商業帝國崛起的今天,閱讀的地位日趨淪落為一片可有可無的羽毛,一張若輕似無的紙。持續下降的國民閱讀率似乎在昭示著我們設立國民閱讀日的必要性。
閱讀首先承受的是來自市場的壓力。要知道在市場經濟、金錢開道的今天,閱讀因為不能直接創造利潤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拋棄。在時間以秒來計價,「基金」、「外匯」漫天飛的時代,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品一杯清茶誦幾句古詩,體味箇中滋味的行為顯得那麼奢侈甚至另類。當每個人都在奔騰年代奮鬥邁向所謂的「成功」時,閱讀時間被擠成了一塊或有或無的雞肋。
不僅如此,閱讀還需忍受著來自網絡等亞文化的衝擊。不斷加快的生活速度挑戰著人們疲憊的神經,而追求刺激的網絡文化正好迎合了人們的需求。與之相比,閱讀的地位就更岌岌可危了。在這種時刻設立「國家閱讀日」無疑是迫在眉睫。「國家閱讀日」的設立首先會使全社會瘋狂的車輪轉慢一天,留個機會給閱讀。閱讀是個白衣書生,在強手如林的江湖拼不過金錢,這時政府的關注無疑是一個機會,使人們有哪怕一天的時間令書走進自己的精神世界。
「國家閱讀日」更會是一個信號,每年至這一天會準時拉起,像防空警報般提醒人們對讀書對文化多一點關注,對靈魂多一點撫慰,提醒人們不要在煙塵迷漫的早晨、在追逐利潤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也許一個「國家閱讀日」的設立並不能真正把中國從一些人不讀書追著經濟轉的怪圈中拉出來,但這至少給了人們一個明確的導向,一個警示,提醒人們該讀書了,提醒人們放下手邊的電機,拔掉網線把自己拋入那溫暖的安放精神的窩,提升自己的修養,修復自己的精神。只有這樣整個中華民族才能在這種修復中完善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增強文化的影響力,讓中國人找到在經濟中找不到的精神歸屬感和凝聚力。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是那個錦心繡口描繪過的「且放白鹿青崖間」的李白的中國。
九百多年前的中國是那個磊落文章歌詠過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辛棄疾的中國。
二百多年前的中國是那個梅邊柳邊微露風情的「山一程,水一程,便向榆關那畔行」的納蘭性德的中國。
作為文化,閱讀從未流失和斷裂過。明天的中國是什麼樣?這取決於我們現在對閱讀的態度,取決於「國家閱讀日」的設立。
但願閱讀永遠成為每個中國人的習慣,不再消亡。
【篇五:與其死讀書,不如不讀書】
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很多人都說為了以後的人生,所以他們從小就刻苦專研,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複習,整天泡在書中,成績很好。只是很多的大學生畢業後憑著他們優異的成績,找不到好的工作,沒有出頭之日。相反,那些學歷不高的人,卻在社會上過得很好……
那些很早就的人,多數是因為覺得讀書沒趣,所以就在家鄉那混過了幾年,幾年的生活,他們沒有獲得新知識,卻擁有更多,與那些「書呆子」相比,他們擁有比「書呆子」更多的知識,書是死的,人是活的,與其死讀書,不如不讀書。多少學生因為讀書壓力過大而喪命,多少學生又因為讀書而失去什麼。讀書,我們收穫的同時,卻也在失去。
現在的學生,上課不是睡覺就是說話,再不然就是開小差,很少人聽講,雖然在課堂上應該嚴肅點,但過分的嚴肅反而使學生覺得上課很累,對學習感到厭煩,絲毫提不起學習興趣。也許活躍的課堂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更有利於我們的學習,只有在愉快的心情下,我們的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佳。有趣的課堂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也可以提高寫作速度和水平。
毛主席曾說過:「學生上課睡覺不是學生的錯,應該怪教師講課沒有趣味性,不能把學生調到所講的內容上來,趕走瞌睡蟲。」所以老師講課趣味性尤為重要,備課時應和學生的實際聯繫起來。而老師講課不能只按照課本上的內容進行講解,不然全班終究全是書呆子。
傳統教學模式的環節:教師備課、教師講課(演員)、學生聽(觀眾)、學生做作業、教師批作業、學生改作業。
現在的教育,為了提高升學率,很多學校變成了監獄,學生是考試的機器。教學就是灌輸,學習就是接受!
現在大多數讀者都是集中在學生,而學生看書只是為了消磨無聊的時間,還有就是一些為了考試或者某個目的,然後才會去讀書。正所謂平時不學習,每逢考試就抄襲別人的。的確,現在的學生的作業,就一個字:抄。
讀死書,誰願意啊?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多數人認為只有讀書,將來才有出息。只是,不是真心想讀書或者只會死讀書,那和不讀書有什麼區別?
【篇六:多讀書,讀好書】
讀書,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然,為什麼有人頭懸梁,錐刺股呢?讀書似乎又是一件快樂的事,否則,為什麼有人可以不吃飯,不睡覺,卻不可以不讀書呢?
有人說,讀書好,書中有黃金屋,有顏如玉,有千鍾粟,有車如簇。看,有權有勢又有錢,更有一位「顏如玉」來「紅袖添香夜讀書」。你說,讀書好不好?誠然,名利聲色確實吸引了不少沽名釣譽之徒。但除此之外,讀書一定還有別的什麼魔力,吸引著那些雖然清貧卻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莘莘學子吧?
我愛讀書,既不是為了「黃金屋」,也不希望有「顏如玉」,只是從實踐中體會到讀書的無窮樂趣。首先,讀書的一大樂趣在於隨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讀書,而是書來管你。試想,一個大書架,塞滿了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偵探、言情、武俠……看哪一種都可以,不著急。而它們對你,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那麼多古聖先賢,在靜默地等著你,為你述說他們的思想。你可以向孫子請教兵法,跟海明威談鬥牛,還可以跟司馬遷談天下大事——總之,當家的是你。慢慢的,你會覺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奧妙無窮,仿佛所有的知識畫卷在你的腦海中一一展現。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著歷史。久而久之,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感覺愈演愈烈。不變為「書痴」者鮮矣。
書趣之二,在於可以大發議論。凡著書立說者,必為一時之俊才。雖是俊才,有時也會有疏漏,而這疏漏偏偏被你看出來了,你高興不高興?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句是寫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把「臣」字寫成「爺」字,不是更好地表達他的酩酊大醉之態麼?一時間意得志滿,好像杜甫都要來拜你為「一字師」。大發議論,使你與作者有並駕之感,精神上快樂無比。
書趣之三,當你為一個問題絞盡腦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時候,又或是當你對某一個問題小有心得時,打開一本書,發現已有人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充分的論述。正好搔到你的癢處,正中下懷,喜樂不禁。於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勞都有了回報。這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是什麼也換不去的。
書趣之四,當你看了一本好書,被它的內容所徵服,在你與朋友交流時侃侃而談,書中的妙語一句句往外跳。朋友們瞪著欽羨的目光:「士別三日,可得刮目相看啊!」只有你知道,這是看了書的緣故。小小的虛榮心再次被滿足。讀書好不好?
書趣之五。在於藏書,鑑於大家都是中學生,沒什麼錢。這點,不談也罷。歷數了這麼多書的好處,那麼你是不是覺得手痒痒,想翻開一本瞧瞧呢?書有很多種,有的要正襟危坐地鑽研,有的只是一種消遣,還有一些會把人誘進死胡同裡,再也出不來的。既然我們讀書不是為了把書當作敲門磚去扣開那名利之門,那麼,我們就應該去讀好書,讀那些不光是為了消遣,更能提高我們的書。比如說《唐詩三百首》,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再比如《三國演義》,日本人從中學到了企業管理,用人之道,我們能學到什麼?再比如《沙翁戲劇集》從中又能領會多少道理呢?不光只看純文學作品,還應看看人物傳記之類的,看看別人是怎樣為了理想不屈不撓地奮鬥至成功的。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辨。」總之,讀書能造就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但不讀書,肯定是百害而無一利——讓我們都來讀書,讀好書吧!
【篇七:論讀書之妙】
書確切的來講是伴隨人生從呱呱墜地到最終銷戶絕糧入土為安整個過程的必須。
一則,從人生的初始階段開始,書便是啟智開慧的沃土肥壤,她會一股勁地把一粒粒新種催芽增葉,直至開花結果。
二則,到了步入社會以後,不管你從事任何職業,書也是必須要讀的。專業有專業的要求和規定,書便成為了鋒利專業技能的磨刀石。只有具備了專業技能的鋒刃寶劍,才能有如李雲龍所講的:劍鋒所指,所向披靡。尤其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型的競爭社會,各行各業對員工崗位技能和一專多能的高素質要求,假若不讀書,不及時掌握崗位所需的知識與規範,不淘汰你,又能舍你其誰呢?
三則,不管大半輩子風光也好,平淡無奇也罷,書最終在打發退下來的日子裡,應該是最好的選擇。讀點喜好的書,不用操心因空虛無聊去學跳舞跳出個婚外戀而毀了一世的好名聲,更不用操心打麻將時因一個「十三不靠」而激動地溜到桌子底下而一命嗚呼。
因而,在我看來書要多讀。要是能讀出新意,讀出思想,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來,那就再好不過了。在我的眼裡,書對人來說大致有幾個好處,不妨在這裡略舉幾例。
其一、書不唬人。書與山川樹木、陽光、空氣一樣,一律大恩天下,平等視之。是牛,書一定會教你如何拉犁耕地。是馬,書一定會教你如何馳騁疆場。是貓,書絕對不會教你
不務正業而改行去充當老虎。因而,培根說過: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其二、書能愉悅心靈。多書讀,讀好書,書就給你好處,給你不讀書人所享受不到的快樂資本。「書裡自有黃金屋,書裡自有顏如玉」。怎麼樣?帝王將相所能享受到的待遇——金屋藏嬌,你也能享受到吧!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享受不到廳級的住房,處級的奧迪,但斜躺橫臥的捧上一本自己喜好的書,你可以同李白、同白居易、同杜甫切磋寫詩的意境,同徐霞客暢遊秀美的山山水水,更可以同書裡所呈獻給你的佳人美景,鶯歌燕舞,溫柔繾綣,何止其樂快哉。
其三、書是一劑良藥。不信你試試,心情鬱悶,或者無端遭到荷爾蒙比你充盈的人恐嚇訓斥,不妨誦讀誦讀孔老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誦過之後,我敢保證,你定能感到自己一腔怒火隨風飄散。再者,假如你不幸染上黑白顛倒的毛病,那再不妨順手拈來一本你討厭的書,保準你讀不了幾頁就會迷迷瞪瞪得去見周公。當然,這前提是你得躺著讀。
話說到此,有人肯定會曰:不啻吧!你這是甚混帳邏輯呵?是的,不讀書且睿智的人很多,如鄉間村野的老人,似乎睿智而博學,但他絕對不知道原子彈是什麼彈,會在水裡遊。說白了,他只能耍點小聰明而已。
這只是餘對讀書妙處的初略認識。真要說起書的好處來,何止是汗牛充棟、罄竹難書所能盡述的。
【篇八:談讀書】
書籍是人類數百年來無數聰明才智的載體,它記錄著人類記幾十年的知識教訓。隨著社會發展,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書卷也日益繁多。當我面對如排山倒海般襲來的「書山書海」,不禁會想,我們為什麼讀書。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為生存,為了考學,拼命的讀書,有人甚至說書籍是生計的敲門磚,有了事業即可不要書。對於這一觀點,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辯。」在我看來,讀書的目的並不在於為考試,而在讀書,若只為考試而讀,那變是讀死書。我認為,讀書的真正目的應是以下四點:
第一,讀書讓人獲得知識。這是最淺顯的作用。
我們從小到大所讀的教科書目的也大於此。它讓獲得豐富的知識,獲得淵博的學識,也讓人們得到學位和工作,這些無足輕重的「副產品」。這一層的讀書只是為了生活和學識。不可否認,知識的獲得也是十分重要,畢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嗎?
第二,讀書讓人提高修養。
閱讀一本好書,正如同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談話,「他」的語言中無不閃爍智慧的火花,無不傳答著高尚的修養,從一本書中學到的修養,提高的品格,遠比在生活磨礪中體會的深刻,體會的徹底。正如林語堂所說的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了風味,他在寫作中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著此間淺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讀書中體味的素養嗎?
第三,讀書讓人開闊視野。
人生活的範圍有限,限制於空間與時間的連鎖中,當他只能同身邊的交談,他的認識是膚淺的,他的學識是簡陋的。但當他打開一本書,時間,空間便再不能限制於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體會古戰場上「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宏大,可以體會大草原上「風吹草地牛羊」的生機;可以體會黃昏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憂;可以體會「白日放歌需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歡喜。在書中人可以翱翔於智慧的天空,他的視野也不會只存在於一省,一市,一縣,一國而是整個宇宙整個空間。著也許讀書所換來的樂趣吧。
第四,讀書讓人明白事理。
韓愈曾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或?」我想最大的疑慮也莫過於不明事理吧,讀書裡的名人,也許剛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處事,從中可以學到許多方法,對於明白事理,應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書籍中品味知識的博大精神。在書籍中培養修養的文雅得體,在書籍中開拓視野看大千世界,在書籍中學做人處事的方法道理。這也許是讀書的真正目的吧。
【篇九:關於讀書的議論文】
巴金爺爺在我心裡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人,自從讀了激流的第一部《家》之後,我覺得他更是一個勇於追求美好生活,勇於打破封建陋習的人。
《家》這本書主要描寫了高氏家族的悲歡離合,描繪了許許多多不同性格的人,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的黑暗、違心、奉承,通過描寫三兄弟的性格不同和對社會、對未來不同的看法進行了層層分析,也決定了一個人最後的結局。小說中的人物上上下下不少於七十個,衰老的高老太爺專橫跋扈,逼迫了許多正值青春年華的高家子孫走上了無底的深淵,甚至死亡之路。他不顧子孫們多麼奮力的反抗,毫不體會他們的心情,逼覺明娶素不相識的女子,逼鳴鳳嫁給一個荒淫殘忍的老頭做姨太太……這一起都令我又悲又憤。
此外,我對覺新、覺民和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作為長房中的長子,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應有大好的前途與美滿的婚姻,但在封建禮教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莫大的苦衷。他又是那麼懦弱,絲毫不反抗,看著心愛的女人死去,看著自己的妻子死去,一點兒也沒有反抗。他愛著他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布,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儈子手。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不能爭取自己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自己所愛的妻,他是那樣無能,也許是因為家庭的關係,也可能是長子的理由,但他卻不知道,是他扼殺了兩個最愛的女人的命。
可兩個弟弟就截然不同了,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夢想,堅定的信念,他還堅持「五四」,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最糊塗的時候也許就是在愛情面前,他的自私讓鳴鳳投湖自盡,卻留給了他一具清白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也正是她,讓覺慧有了反抗的力量,贏得了光明的前途。巴金也在附錄上說覺慧身上有一點他的影子,這樣的人,是被社會欣賞的。
相比覺慧,二哥覺民不衝動,擁有進步思想,也因此,他贏得了琴——一個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應該是《家》中最幸運的。
《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封建社會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巴金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是的,就讓它成為我們鼓舞的源泉,與生活「搏鬥」!
【篇十:關於讀書的議論文】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從古至今,讀書總難免被看作一項苦差事。誠然,讀書之苦有時是極惱人的,但我以為讀書亦有一番大樂趣。
讀書之樂,樂在增長見識。同學之中,總有幾位時常因見識廣博引來旁人欽羨的目光。他們豐富的知識儲備緣何而來:想必大部分應由讀書而來。書籍所描繪的斑斕世界。既是現實自然的重現,又是人類生活的延伸。閱讀的過程,正是一個認識自然,發現自己的過程。看看那些如饑似渴的讀者們,他們臉上如痴如醉的神情有力地證明了,閱讀中蜂擁而來的新奇的知識是多麼的令人沉醉,令人歡悅啊!
讀書之樂,樂在獲得教養。赫爾曼·黑塞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要獲得真正的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而對每一部傑作的深入理解,都會使人感到滿足和幸福。人們也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由此可見,讀書對於獲得教養是極其重要且必要的。一個被書籍滋養過的人,他的內心一定是平和、欣悅的。他看待事物的目光也會是柔和、寬容的。因讀書而獲得的教養使他對生活生發出無限的熱愛,這熱愛又將讓他的心保持愉快的跳動。
讀書之樂,樂在跨越時空,與作者傾心交談。書籍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更是那些偉大的靈魂所留給我們的財富。誠如歌德所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我們在感悟前人的思想、經驗、追求時,仿佛聽到了他們久遠渾厚的絮語,仿佛已經和他們面對面,捕捉他們臉上或憂鬱或自信、或痛苦或歡樂的表情。楊絳先生曾寫過一則有趣的比喻:讀書的趣味正在於穿過一扇隱形的門偷偷溜進了作者的房間。好一個「偷偷」!那一份和作者交流的好奇與私密,是每一個熱愛閱讀的人都恣意享受著的幸福。除此以外,與作者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更能從中嗅出快樂的芬芳。
讀書確是有一番大樂趣的,那些徹悟的瞬間,那些美好的感悟就是最好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