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8-09 07:19:26
專利名稱: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系與一種散熱結構有關,尤指一種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
背景技術:
按,利用熱管(Heat pipe)與導熱座結合,以增加導熱座之熱傳效率者,已為現今散熱器上常見的技術手段或結構之一。而以往欲將熱管結合於導熱座上時,通常會透過焊料以將熱管固定於導熱座的溝槽內、或是利用略呈橢圓的弧狀溝槽使熱管相接觸的表面產生變形,進而防止熱管結合於導熱座的溝槽內時發生滑動等脫落問題。然而,僅管如上所述,若熱管與導熱座間未使用焊料等黏著劑作為固定時,熱管與導熱座間仍因相接觸的表面呈弧狀而容易產生滑動、甚至脫落等偏位問題,且當所欲結合的熱管為複數時,各熱管間也由於溝槽略呈橢圓而加大了彼此的間距,使得在多熱管的應用場合下無法將各熱管有效集中;而若是使用焊料等黏著劑作為固定時,則有焊料過少無法黏固、過多容易溢出而影響外觀等困擾,且使用焊料也增加了材料與製造成本,殊不盡理
術g
;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於可提供一種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其系可在無需使用焊料的情況下,使熱管被擠入導熱座之溝槽內後,即可被限位而不易產生偏位。為實現上述之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包括一導熱座、以及至少一緊迫於該導熱座上的熱管;其中,導熱座具有一表面,並於該表面上凹設有一溝槽,且溝槽內表面上系一體突出有一限位肋,熱管則緊迫於導熱座之溝槽內,而限位肋系咬入熱管位於溝槽內的部位表面處,以於熱管位於溝槽內的部位表面處上形成一凹入、且與所述限位肋相配合的限位缺口 ;進一步,該導熱座之表面係為其底面。進一步,該導熱座之溝槽的斷面系呈大於二分之一半圓的正弧形者,能在組配多熱管時將各熱管有效集中。進一步,該溝槽內之限位肋系增設為複數。進一步,該等限位肋於該溝槽內表面上呈間隔排列設置。進一步,所述限位肋系沿其所對應之溝槽長度方向拉伸成型。進一步,所述限位肋系位於其所對應之溝槽槽口內一側處。進一步,所述限位肋系分別位於其所對應之溝槽槽口內二側處。進一步,所述熱管的數量系增設為複數,且該導熱座之溝槽的數量亦增設為與所述熱管的數量相符者。進一步,所述熱管與該導熱座間系直接接觸。本實用新型優點在於藉由限位肋咬入熱管上而形成限位缺口,以達到上述使熱管於溝槽內不易偏位之目的。
[0017]圖1是本創作之立體組合圖。[0018]圖2是本創作第--實施例之組配動作圖。[0019]圖3是本創作第--實施例熱售f與導熱座組配前之示意圖。[0020]圖4是本創作第--實施例熱售f與導熱座組配後之示意圖。[0021]圖5是本創作第二二實施例熱售f與導熱座組配前之示意圖。[0022]圖6是本創作第二二實施例熱售f與導熱座組配後之示意圖。[0023]圖7是本創作第三Ξ實施例熱售f與導熱座組配前之示意圖。[0024]圖8是本創作第三Ξ實施例熱售f與導熱座組配後之示意圖。[0025]圖9是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熱售f與導熱座組配後之示意圖。[0026]附圖標號說明[0027]導熱座 1[0028]底面 10頂面 11[0029]溝槽 12限位肋120[0030]熱管 2[0031]限位缺口 20受熱面21[0032]散熱片3。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請參閱圖1,係為本實用新型之立體組合圖。本實用新型系提供一種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包括一導熱座1、以及至少一緊迫於該導熱座1上的熱管(Heat pipe) 2, 俾透過熱管2結合於導熱座1上,以增加該導熱座1之熱傳效果者;其中該導熱座1可為銅或鋁等導熱性良好之材質所製成,其系可作為如散熱器用以貼附於熱源上之基座,並至少具有一用以貼附熱源之底面10、以及一相對於該底面10另一側之頂面11 ;而在本實用新型所舉之實施例中,上述熱管2繫結合於該導熱座1之底面10上, 且該導熱座1於其頂面11處可進一步增設複數散熱片3,以構成一散熱器。請一併參閱圖2所示,該導熱座1之底面10上系凹設有與所述熱管2的數量相當之溝槽12,但所述溝槽12不以設於導熱座1之底面10上為限。各溝槽12的斷面可略呈大於二分之一半圓的正弧形者,如此能在組配多熱管時將各熱管有效集中,並用以供上述熱管2分別擠入,且於各溝槽12內皆由其內表面上一體突出有至少一限位肋120,而各限位肋 120乃沿其所對應之溝槽12長度方向而被拉伸成型。據此,請一併參閱圖3及圖4所示,當各熱管2被擠入相對應的溝槽12內時,熱管 2進入溝槽12內的部位表面處,系恰好與溝槽12內的限位肋120相對而抵頂,故限位肋120 能咬入熱管2相對應的表面處而形成一凹入的限位缺口 20,進而使熱管2與導熱座1原本以弧狀相接觸的關係,因受限位肋120擠壓於熱管2相對應的表面,而使熱管2與導熱座1 間不再是透過弧狀的接觸關係,藉以有效防止熱管2於導熱座1之溝槽12內發生偏位等鬆脫問題,且可供熱管2在無需使用焊料的情況下,亦能緊密地與導熱座1相結合且彼此間直接接觸(即彼此間不具有焊料)。此外,熱管2未能進入溝槽12內的部位則被擠壓成一受熱面21,並可令所述受熱面21與導熱座1之底面10相平齊,以便得與熱源作接觸。另,請一併參閱圖5及圖6所示,係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者;其中,各溝槽12 內之限位肋120亦可增設為複數,且該等限位肋120於溝槽12內表面上呈間隔排列設置, 以視所增設的數量均勻分布,俾增加熱管2與導熱座1間之限位效果。再者,請一併參閱圖7及圖8所示,係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者;其中,所述限位肋120可進一步位於其所對應之溝槽12槽口內一側處、或進一步於各溝槽12槽口內的二側處皆分別設有一所述限位肋120,如此,不僅可達到上述之目的與效果外,亦可令限位肋 120將熱管2由溝槽12槽口向內抵頂,以更有效地防止熱管2由溝槽12內脫落。此外,如圖9所示,係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其系更進一步將上述第二、三實施例整合為一體, 以同時兼具該兩實施例之優點與功效。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範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一導熱座,具有一表面,並於該表面上凹設有一溝槽,且所述溝槽內表面上系一體突出有一限位肋;以及一熱管,緊迫於該導熱座之溝槽內,而所述限位肋系咬入該熱管位於該溝槽內的部位表面處,以於該熱管位於該溝槽內的部位表面處上形成一凹入、且與所述限位肋相配合的限位缺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導熱座之表面係為其底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導熱座之溝槽的斷面系呈大於二分之一半圓的正弧形者。
4.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溝槽內之限位肋系增設為複數。
5.如權利要求4所述之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等限位肋於該溝槽內表面上呈間隔排列設置。
6.如權利要求1、4或5所述之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限位肋系沿其所對應之溝槽長度方向拉伸成型。
7.如權利要求1、4或5所述之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限位肋系位於其所對應之溝槽槽口內一側處。
8.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之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限位肋系分別位於其所對應之溝槽槽口內二側處。
9.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熱管的數量系增設為複數,且該導熱座之溝槽的數量亦增設為與所述熱管的數量相符者。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熱管與該導熱座間系直接接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管與導熱座之限位組配結構,包括一導熱座、以及至少一緊迫於該導熱座上的熱管;其中,導熱座具有一表面,並於該表面上凹設有一溝槽,且溝槽內表面上系一體突出有一限位肋,熱管則緊迫於導熱座之溝槽內,而限位肋系咬入熱管位於溝槽內的部位表面處,以於熱管位於溝槽內的部位表面處上形成一凹入、且與所述限位肋相配合的限位缺口;俾藉由限位肋咬入熱管上而形成限位缺口,以供熱管於溝槽內不易產生偏位。
文檔編號F28F9/26GK201993016SQ20112005496
公開日2011年9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4日
發明者黃崇賢 申請人:東莞漢旭五金塑膠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