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8-09 06:02:11 3
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包括設置在車道層下方的消防救援通道和設置在所述消防救援通道內的消防救援結構。所述消防救援通道包括並行設置的人行通道和機動車輛駕駛通道,在所述人行通道和所述機動車輛駕駛通道之間設置有一隔離層,所述人行通道上間隔設置有多個所述消防救援結構。所述消防救援結構包括:消防救援口、消防蓋板和消防門。本實用新型的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能夠實現消防救援設備最大限度的接近著火點,且及時響應快速有利於把握住最佳的滅火時機,避免火災的更大蔓延,同時在消防蓋板面向人行通道的一側設置鎖緊機構也可以避免消防人員與疏散人員相互交織。
【專利說明】
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隧道消防救援結構設計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一大批超長、超大越江隧道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如武漢長江公路隧道、南京長江公路隧道、上海長江隧道等,在縮短行車距離、提高車速、保護環境、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但隧道具有環境的封閉性和逃生的困難性的特點,一旦發生火災,在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將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過去二十年,世界上發生了幾起非常嚴重的隧道火災,其中舉世矚目的英法海底隧道,在1996年和2008年分別發生兩次大火,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教訓。因此,道路隧道的消防救援問題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
[0003]就已建成的盾構法道路隧道來看,多數都設置了專用的消防救援通道。國內已建成的大直徑盾構隧道的消防救援組織模式可分為:橫向、縱向及縱-橫結合三種方式。就統計數據來看,直徑在Ilm級的單層盾構隧道都採用了橫向通道組織消防救援;直徑在14m級的單層道隧道大多採用縱-橫結合的消防救援方式;直徑在14m級雙層隧道則主要利用上下車道互為消防救援通道的縱向模式。受橫通道的施工風險和運營養護不變的限制,長大隧道的橫向消防救援通道的間距在不斷的增加,這對火災情況下隧道的火勢控制極為不利。國內已有部分單層大直徑盾構隧道借鑑雙層隧道的縱向消防救援方式,採用疏散通道與消防救援通道共用的方式組織消防救援,但該方式存在消防救援人員與疏散人流交織的問題,同時,消防救援設備很難最大限度的接近著火點,這有可能會延誤最佳的滅火時機,造成火災的更大蔓延。
[0004]因此,本 申請人:致力於開發一種能夠避免消防人員與疏散人員相互交織,能夠便於消防人員及時、可靠的到達火災第一現場,便於消防人員判斷火勢情況和近距離滅火的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有鑑於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能夠避免消防人員與疏散人員相互交織,能夠便於消防人員及時、可靠的到達火災第一現場,便於消防人員判斷火勢情況和近距離滅火的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包括設置在車道層下方的消防救援通道和設置在所述消防救援通道內的消防救援結構。
[0007]所述消防救援通道包括人行通道和機動車輛駕駛通道,所述人行通道和所述機動車輛駕駛通道並行設置,在所述人行通道和所述機動車輛駕駛通道之間設置有一隔離層,所述人行通道上間隔設置有多個所述消防救援結構。
[0008]所述消防救援結構包括:用於導通所述消防救援通道及其上方車道層的消防救援口,用於控制所述消防救援口啟閉的消防蓋板,用於連接所述車道層和所述消防救援通道的消防樓梯,以及用於導通所述人行通道和所述機動車輛駕駛通道的消防門。
[0009]所述消防救援口貫通開設在所述人行通道的頂面上,所述消防蓋板設置在所述消防救援口上,所述消防蓋板面向所述人行通道的側面上設置有用於將所述消防蓋板鎖緊在所述消防救援口上的鎖緊機構,所述消防樓梯上部延伸至所述消防救援口上,所述消防樓梯下部延伸至所述人行通道的底板上,所述消防門導通設置在鄰近所述消防樓梯下部處的所述隔離層上。
[0010]較佳的,相鄰所述消防救援結構的間距不大於200m。
[0011]較佳的,所述消防救援結構還包括有用於供消防人員接入消防水管形成泡沫水滅火系統的泡沫罐。
[0012]本實用新型的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在本實用新型的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中,通過消防救援口及其單向開啟的消防蓋板來分隔人行通道和車道層,在火災情況下,消防人員隨消防車行駛在機動車輛駕駛通道上,能夠及時、可靠的到達火災第一現場,消防車輛停靠在最鄰近著火點的所述消防救援結構處,由該消防救援結構的消防門進入人行通道內,通過消防樓梯攀登至消防救援口處,由下往上解鎖鎖緊機構,打開消防蓋板,即可導通至所述車道層,對火勢情況進行判斷和進行近距離滅火。
[0014]採用本實用新型的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能夠實現消防救援設備最大限度的接近著火點,且及時響應快速有利於把握住最佳的滅火時機,避免火災的更大蔓延,同時在消防蓋板面向人行通道的一側設置鎖緊機構也可以避免消防人員與疏散人員相互交織。
[0015]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徵和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具體實施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的平面布置示意圖。
[0017]圖2為具體實施例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包括設置在車道層100下方的消防救援通道200和設置在消防救援通道200內的消防救援結構300。
[0019]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消防救援通道200包括人行通道210和機動車輛駕駛通道220,人行通道210和機動車輛駕駛通道220並行設置,在人行通道210和機動車輛駕駛通道220之間設置有一隔離層230,人行通道210上間隔設置有多個消防救援結構300。
[0020]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消防救援結構300包括:用於導通消防救援通道200及其上方車道層100的消防救援口 310,用於控制消防救援口 310啟閉的消防蓋板320,用於連接車道層100和消防救援通道200的消防樓梯340,以及用於導通人行通道210和機動車輛駕駛通道220的消防門330。
[0021]本實施例的消防救援口 310貫通開設在人行通道210的頂面上,消防蓋板320設置在消防救援口 310上,消防蓋板320面向人行通道210的側面上設置有用於將消防蓋板320鎖緊在消防救援口 310上的鎖緊機構(圖中未示出),消防樓梯340上部延伸至消防救援口 310上,消防樓梯340下部延伸至人行通道210的底板上,消防門330導通設置在鄰近消防樓梯340下部處的隔離層230上。
[0022]具體的,本實施例相鄰消防救援結構的間距不大於200m,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調整,消防救援結構300還包括有用於供消防人員接入消防水管形成泡沫水滅火系統的泡沫罐350,如圖1所示,泡沫罐350選用常用的小型可攜式泡沫罐,每一消防救援結構配備一個泡沫罐350,泡沫罐350放置在消防樓梯340旁邊即可。
[0023]示例性的,本實施例的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的具體應用情況如下:
[0024]當長大隧道內的車道層100上的某處發生火災時,消防人員隨消防車行駛在機動車輛駕駛通道上,朝火災地點快速靠近,消防車輛停靠在最鄰近著火點的消防救援結構300處,消防人員由該消防救援結構的消防門330進入人行通道210內,通過消防樓梯340攀登至消防救援口 310處,由下往上解鎖鎖緊機構,打開消防蓋板320,對車道層100內的火勢情況進行判斷,然後可以通過就近的消防車拉出消防水管接入泡沫罐後進行近距離滅火。
[0025]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做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設置在車道層下方的消防救援通道和設置在所述消防救援通道內的消防救援結構; 所述消防救援通道包括人行通道和機動車輛駕駛通道,所述人行通道和所述機動車輛駕駛通道並行設置,在所述人行通道和所述機動車輛駕駛通道之間設置有一隔離層,所述人行通道上間隔設置有多個所述消防救援結構; 所述消防救援結構包括: 用於導通所述消防救援通道及其上方車道層的消防救援口, 用於控制所述消防救援口啟閉的消防蓋板, 用於連接所述車道層和所述消防救援通道的消防樓梯,以及 用於導通所述人行通道和所述機動車輛駕駛通道的消防門; 所述消防救援口貫通開設在所述人行通道的頂面上,所述消防蓋板設置在所述消防救援口上,所述消防蓋板面向所述人行通道的側面上設置有用於將所述消防蓋板鎖緊在所述消防救援口上的鎖緊機構,所述消防樓梯上部延伸至所述消防救援口上,所述消防樓梯下部延伸至所述人行通道的底板上,所述消防門導通設置在鄰近所述消防樓梯下部處的所述隔離層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其特徵在於:相鄰所述消防救援結構的間距不大於200m。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長大隧道單一縱向消防救援通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消防救援結構還包括有用於供消防人員接入消防水管形成泡沫水滅火系統的泡沫罐。
【文檔編號】E21D9/14GK204060710SQ201420450713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1日
【發明者】王曉波, 劉濤, 吳曉庚, 寧佐利, 姜弘, 李林 申請人: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