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深海浩劫電影觀後感

2023-07-27 04:51:24 2

  《深海浩劫》就是一部寫實性的災難巨製。小編整理了深海浩劫電影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20xx年深海浩劫電影觀後感一:

  影片取材於真實事件:

  2010年4月20日晚,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個石油鑽井平臺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傷、11人死亡,以當時油價81美金一桶來計算,一共燒損了3億9770萬美金,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漏油事故,堪稱「驚世之難」。

  把真實的災難事件改編成電影,如果過分戲劇化,會引發諸如「不尊重事實」、「消費苦難」等爭議。

  導演彼得·博格為影片設定的寫實基調顯得非常嚴謹。

  全片採用了手持式攝影,帶來強烈的不安定感,身臨其境。

  他的意圖不是要讓觀眾去享受災難,而是要大家去反思為什麼會發生災難,以及在發生災難的時候人們能夠做些什麼。

  在登上鑽井平臺之前,爆漲的可樂瓶、壞掉的汽車、調侃英國石油公司領導的紫色領帶會帶來厄運,突然撞上直升機的小鳥...這幾組鏡頭對災難即將發生做了足夠的心理暗示。

  登上鑽井平臺之後,影片開始突出美國的石油僱傭工人與資方英國BP石油公司之間的矛盾。

  英國石油公司為了利益最大化,決定儘快撤離這口已超期43天的油井,在撤離過程中急於求成,沒有按專業的規範流程來操作,結果導致了災難的發生。

  這段內容非常具有批判性,是影片核心主題之一,強調了災難是人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驅使。

  石油作為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它就像一頭被困在地底的巨獸一般,在被人類利用的同時,也帶來了戰爭、環境汙染等嚴重惡果。

  那些利用石油來榨取金錢的利益集團充滿著原罪。

  《深海浩劫》以最本真的方式還原了石油業的工作現場。

  特別是大量的專業術語,一時間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會無形中增加了觀眾的距離感,但同時也將真實性做到了極致。

  前半段的敘事鋪陳為這部災難片增加了較強的情節感與批判色彩。

  這就是為什麼《深海浩劫》的評分會遠高於《世界末日》、《2012》、《末日崩塌》等傳統好萊塢災難大片的原因。

  當然,影片也絕不缺乏震撼的災難場景,其場面布景和爆破調度堪稱完美,近30分鐘裡高強度完成了各種超級大破壞。

  高速膨脹、傾巢而出的泥漿流十分駭人,瞬間噴湧、連環爆裂的油氣團非常壯觀。

  威力巨大的氣浪,隨時可以將人衝翻天。

  大面積火海也是以前災難片少有亮相的,一片片傾盆火雨燃燒不停,讓觀眾為主角揪心。

  本片的臨場感不僅體現在影畫上,精心調製的音效使得身臨其境成為現實。

  在油井爆炸時,低音震顫感環繞其中,如同置身於現場;

  當爆炸引起物體到處飛轉時,那種微震感和方向性,有種你想躲閃的感覺;

  全方位、高密集的狂轟亂炸,令其迅速進入到這場事件中。

  這也得益於劇組一比一建造了個水箱式的鑽井平臺:耗時近1年打造,設施設備非常齊全,還聘請了10幾位專家和事件經歷者做了相當科學的素材考證,這一切都讓影片顯得無比真實。

  影片在批判反思之外的另一個主題是在逃難過程中傳遞了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再是傳統好萊塢災難片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強調團結互助。

  其中一幕,起重機工人勇敢爬上吊車用吊臂擋住即將垮塌的井架,最後不幸犧牲的場景,令人肅然起敬,人性中偉大的力量被喚醒。

  片尾大高潮,男女主角「YouJump,IJump」的場面有種穿越到《鐵達尼號》的即視感。

  這種美式主旋律來得真切又感人,確實值得國內影人好好學習下。

  導演彼得·博格,拍過一批商業大片,國內影迷十分熟悉的當屬《全民超人漢考克》和《超級戰艦》,由於過分強調視覺衝擊而飽受北美影評人的詬病。

  但近年來,博格似乎從《孤獨的倖存者》開始找到了自己拍電影的風格和方向,相對克制的紀實性,在商業與藝術價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博格在突顯出其作者化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御用主演—馬克·沃爾伯格。

  之後的《愛國者日》和2020年的《美國亡命徒》均是兩人的合作,也同樣取自於真實事件。

  《深海浩劫》除了我們熟悉的馬克外,還有一幹好萊塢大牌。

  出演過《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空中監獄》、《赤焰戰場》的演技大神約翰·馬爾科維奇,此番出演利益薰心的石油公司高管,其唯利是圖的本性,事件發生後驚慌失措的狀態都是奧斯卡級的表演。

  好萊塢黃金硬漢庫爾特·拉塞爾和昔日甜姐凱特·哈德森,看見他們都倍感親切。

  《深海浩劫》有一個小遺憾便是沒有提及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的生態環境破壞。

  該事故一共導致了6104隻鳥類,609隻海龜,100隻海豚的死亡,給生態帶來的惡劣影響至今都沒有消散。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災難電影,北美9月底上映,內地11月15上映,還算及時,沒有網絡盜版,推薦觀看!

  20xx年深海浩劫電影觀後感二:

  好萊塢大片中,災難片是全世界通吃的一種重要電影類型,以連環的緊張刺激的求生逃生情節、震撼的視覺衝擊力與娛樂效應贏得極高的票房價值與觀眾群,具有極高的商業與藝術價值。但近兩年極為震撼的災難電影並不多,而由墨西哥灣漏油的真實事件改編的《深海浩劫》,特效及劇情都棒極了,倒敘揭開序幕,到恰到好處的鋪墊,理論知識交代足夠,貪婪僥倖帶來隱患……一個又一個情感紐帶上有聯繫的極具說服力的角色,執導過《超級戰艦》的彼得·博格,《變形金剛4》、《偷天換日》男主角馬克·沃爾伯格擔綱主演,讓《深海浩劫》透出濃濃的災難大片味道。

  《深海浩劫》可以說是一部看完以後可以大致了解海上石油開採平臺的教科書,之前原本以為這是一部美國英雄拯救世界的大片,看完才知道這是一場沒有辦法挽救的浩劫,著名的墨西哥灣漏油的真實事件:2010年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租用的鑽井平臺「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導致大量石油洩漏,釀成一場經濟和環境慘劇。不管是汙染情況、經濟損失、環境破壞、政治詬病、賠償方案等,任何一個角度來說,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漏油事故。

  在創作上,《深海浩劫》走了避重就輕的路子,將現實中整個集團規模的逐利和輕視風險轉為了個人濫用職權,這個可以理解,畢竟是藝術再現。值得讚賞的是本片中構建出一個又一個堅實的角色,比如說開篇用了差不多半小時鋪陳男主角與妻子的深厚感情,多處借喻和補充告訴觀眾這次勘探油井的危險,這些前戲看似冗長實則讓觀眾與石油工人共同感受暴風雨前的平靜。這是好萊塢災難大片的慣用套路,不乏情感路線,災難中的溫情和愛更能打動觀眾,這種情感線索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本片由變形金剛團隊打造,特效肯定過硬,但這部電影並非借著災難的外衣去展示狂轟濫炸的特效,真實壯觀、震撼人心的災難特效與宏大場景,突如其來的泥漿噴發、沖天而起的熊熊烈焰,讓人手心出汗;驚心動魄的海上求生路讓人揪心。馬克·沃爾伯格在災難中利用專業知識和同事攜手逃生,與家庭難以割捨的情感,讓整部電影極具感染力,災難之中這樣溫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化解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諧共生,正是人類希望看到的結果。

  導演彼得·博格在本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攝影、大特寫以及充滿儀式感的高潮戲,讓本片並不是簡單的高科技特效堆砌的視聽大餐,也不是譁眾取寵的一味迎合觀眾口味,而是融入了深厚的生態意蘊,並以溫情化的情感線索表達「愛」的思想。近幾年,我國洪水、地震、乾旱、火災、泥石流、礦難、空難、人禍等此伏彼起,「多難興邦」雖說是國人常說的一句老話,但更需要從災難中咀嚼痛苦,品嘗教訓災難過後,人們不由得把目光投向銀幕,希望看到由中國電影工作者創作的災難片,能給觀眾帶來一些啟示、一些深層思考,一些戰勝災難、繼續生活的精神力量。就這個方面來說,《深海浩劫》是很好的模板。

  20xx年深海浩劫電影觀後感三:

  無論如何,《深海浩劫》是一部檢驗觀眾對美國主流價值觀認同度的主旋律電影。

  馬克·沃爾伯格是一個,很接地氣,的演員——這個地氣自然是美國地氣。《深海浩劫》中的馬克·沃爾伯格無疑是一個典型的美式個人英雄,兼具智慧、力量和冷靜,是天生的領導者。片中與其搭檔的庫爾特·拉塞爾和約翰·馬爾科維奇表現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凱特·哈德森顯得有些雞肋——畢竟美國甜妞不可能僅靠甜去甜一輩子。但簡言之,主要演員們基本上很好地捕捉和還原了美國南方民眾的那種精氣神——即使在大部分時間裡,他們都在充當人肉背景或者躲避鑽井臺的驚天大火。

  說到火焰,《深海浩劫》的CGI視覺效果著實出眾。精心製作的場景涉及到整個鑽井平臺日常運轉的各個方面,從開採石油到泥漿流動再到板塊破裂——聽起來很無聊,但卻提供了足夠的代入感,足以引起觀眾在情感上的共鳴。而大量的爆炸場面令人冷汗直冒,細節更是鮮血淋淋。

  但《深海浩劫》最大的問題在於其過於套路的情節設計。既然是真實事件,故事的結局必然是缺少懸念的,只能在情節上下猛料。然而,過於戲劇化的劇情令人感到疲倦,不停呼喚美利堅人民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並不值得鼓勵。情節在某些時刻顯得太假——用國旗滅火實在是令人無比惆悵。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種在創作上的保守是在變相地掩蓋事實真相,利用交響樂和特寫鏡頭交織的老掉牙的英雄時刻來傳遞好萊塢的流水線情感表達,將整個事件的重心從監查和處置失當轉移成了人與自然的勇敢鬥爭,而將漏油事故對整個墨西哥灣生態造成的巨大影響一筆帶過。

  作為一部商業化的主旋律電影來說,這種處置方法沒有什麼。但終歸併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更多熱門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