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民寫給妻子的絕筆書改編電影《百年情書》觀後感
2023-07-27 04:00:32
百年前的革命青年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相反他們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慾,也都有家中父老。第一批為理想獻身的青年普遍出生於不錯的家庭,接受過西方教育,學識層次都很高。
電影《百年情書》觀後感一:
意映卿卿如晤……」,還記得上高一的時候,學校發了一本關於學文言文的書,當我獨自一人翻閱到《與妻書》時(貌似比較靠後的),便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動。至今我還記得開頭的這一句,儘管其他的我都已經忘記。如今看《百年情書》仍給我的心靈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也為他們的那顆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不禁懷起想年少的我也曾指點江山、壯懷激烈。
儒家一直恪守著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平的宗旨,我想那大概是天下太平時的一種理念。但如果生逢亂世的話,就只能獨善其身了。而天下有識之士更是以救國存亡、民族大義等疾走奔呼,甚至拋頭顱灑熱血。「書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想這才是那一代讀書人的真實寫照,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書生意氣,指點江山,慷慨激昂,或者心懷天下,投筆從戎,報效祖國。
在那個跌宕起伏、戰火紛飛的動蕩年代,每一位熱血青年總是懷揣著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但他們讀書並不像現在的我們那樣,只是為了改變自身命運,為了將來能找份好工作,然後結婚生子,再終其一生。(何況在這場賭博中我們已經是以慘敗落幕。)他們個個肩負道義,以大無畏的精神,前僕後繼,恰似救世主一般只為解救天下蒼生而來。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想這句話可以表達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心聲!
或許曾經的我們也有過理想和抱負,儘管青春有過迷惘和無奈,但當面對那些激蕩人心的人和事,我們總是不斷地鞭策自己,要成就一番功業,甚至枕戈待旦、聞雞起舞;抑或登臨時,不知天高地厚地發出了「一朝劍在手,但使寰宇清」那樣豪言壯語。儘管現在我們80後的一代已經漸漸成熟,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各自所學,儼然已成為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但是我更欣賞我們年少時的狂妄和不羈:目光炯炯地望著遠方,時而微笑,時而凝神,手中的筆突然變得力重千鈞,仿佛在指揮著千軍萬馬,一副要徵服世界的野心。那種目空一切,惟我獨尊的孤傲,積極向上,意氣風發的狀態,就像一位豪氣幹雲的大俠遺世獨立……
如今的我們都已經走上社會,當年所有的雄心和壯志都已被這個現實消磨殆盡,曾經耀眼的星輝已然暗淡、被淹沒在茫茫的夜空之中。於是我們回到了平庸的世俗生活,每日為生計奔波勞碌。那些熱血的青春只能變成回憶珍藏心底,任歲月無聲流逝!內心如一汪死水,經不起半點漪淪,再沒有那種激情和衝動。但是,我時常夢見那一段青春的崢嶸歲月,那一段只屬於我們的青春,我總是無限神往。每當我的記憶的缺口被不自覺地打開——因為那一頁是我們無法或缺的故事。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十五州」?
影片的主題和情感基調很富於感染力,讓觀影者引起共鳴。其中交織著的兒女之情、手足之情和革命之情,看來不覺令人盪氣迴腸。看過的人都會為他們唏噓不已,甚至拘一把同情之淚。在我心潮澎湃的同時,又感到我的心被最柔軟的東西觸動了,就像在讀一首詞一樣兼具婉約與豪放之韻致,兩者相得益彰。豪邁處,氣壯山河;情深時,不能自己。終了四顧茫然,「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突然想到了裴多菲,那就到此為止吧,何況夜也深了:
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顧,兩者皆可拋!
謹以此來祭奠我那段逝去的青春歲月!
電影《百年情書》觀後感二:
辛亥革命100周年了,歷史風雲變幻,起起落落,英雄輩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很多,林覺民便是一個傳奇。電影《百年情書》講述的就是林覺民的故事———一個青年的理想、愛情和親情。
廣州起義失敗後,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會審林覺民。林覺民用英語流利作答,慷慨陳詞,表現得氣宇軒昂。諸人為他的見識震驚,連張鳴岐都嘆道:「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殉國時,林覺民年僅24歲。
發動起義前,熱血青年林覺民、林尹民、林文、馮超驤、方聲洞等人徹夜未眠,想及明日便要打響革命起義的槍聲,思及家人紛紛寫下訣別書,其中有兩篇成為傳世之作:一封是方聲洞的《秉父書》,洋溢著為國盡忠的豪情,和難以為父盡孝的悲痛;還有一封便是林覺民寫下的字字泣血的《與妻書》。果然,在激烈殘酷的戰鬥中,這些青年都為革命事業捐軀,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電影中的兩封書信《與妻書》、《秉父書》是全片的情感核心,其背後是愛情和親情與理想的糾葛。
@理想代價:視死如歸,殺身成仁@
林覺民們的理想就是發動黃花崗起義,爭取民族之獨立自由,這已是百年前的革命往事。因為一封飽含柔情與熱血的情書,多次被我們提起,以致於寫就這封情書的時機---起義前夜常被人淡忘。
百年前的青年林覺民以及他的戰友烈士、志士、仁人,與蠅營狗苟的體制決裂,爭民主、爭平等、爭自由。明知起義意味著死亡,如林覺民所言"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明知黃花崗起義是上斷頭臺,有去無還,但也要義無反顧地迎上去,置生死於度外,殺身成仁。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慷慨赴死,將會穿越歷史時空,劃破黑暗,給人以振奮和啟示。
對理想的執著,內心熱血的澎湃,行動的決絕,是《百年情書》對百年中國青年精神價值的書寫。
關於青年是未來的希望,我們的很多先輩都有過論述,最為知名的當屬梁啓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梁啓超先生是從正面來論述的,如果從反面加以論述,我們能看得更加清楚---少年蠢則國蠢;少年窮則國窮;少年愚昧則國愚昧;少年不獨立則國不獨立;少年不民主則國不民主……
《百年情書》中的青年,不過20歲,已有如此為國捐軀之壯志,坦然面對生死,墜作自由之花,他們說的話在今天看來,似乎充滿稚嫩,但純粹而無私。倘若追問,是什麼導致了林覺民等眾人的思想,不得不提到一場歷史運動---"五四運動",不得不提到"五四運動"的根本---啟蒙運動,不得不提到啟蒙運動的核心---德先生與賽先生,就是今日所言的科學與民主。
在如此思想環境薰陶下生長的青年,怎能不把獨立、自由、民主烙進靈魂深處,這才是《百年情書》所揭示的價值追求,只是我們須得記住,啟蒙還未完成,青年的夢想還在路上。所有的理想都值得尊重,所有為理想付出的行動都值得景仰,哪怕已過去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