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品牌奶粉能不能喝(河北嬰幼兒奶粉團體標準引關注)
2023-07-26 18:45:44 2
自2月1日起,由河北省奶業協會發布的3項嬰幼兒配方奶粉地方團體標準將實施,標準中「所使用的原料生牛乳應來自自建奶源基地」的要求成為關注焦點。
有業內人士認為,該標準是為河北省內的幾家嬰幼兒奶粉企業量身定製,所有嬰配粉企業都做全產業鏈並不現實,且生產工藝沒有好壞之分,決定奶粉品質的核心仍在配方。
也有資深渠道商告訴新京報記者,與20年前幹法工藝盛行國內的狀況相比,目前採用生牛乳為原料開展溼法工藝的嬰配粉企業數量並沒有增多,但飛鶴、伊利、君樂寶幾大國產奶粉頭部品牌的市佔率不斷提升,且產品多採用溼法工藝或溼混工藝,這就在規模上形成了優勢。隨著幾大品牌不斷進行消費者教育並以此作為產品區隔,溼法工藝、溼混工藝或逐漸成為趨勢。
河北奶協團標引行業關注
2020年12月31日,河北省奶業協會發布《嬰兒配方乳粉》《較大嬰兒配方乳粉》《幼兒配方乳粉》團體標準。該系列標準由河北省食品檢驗研究院、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石家莊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共同起草,2021年2月1日實施。
儘管屬於非強制標準,企業可自願採用,該標準的出臺還是引起了業內熱議,關注焦點在於其中要求「所使用的原料生牛乳應來自自建的奶源基地」,對於眼下國內多數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來說,這是道難過的坎兒。
據了解,目前國內建一座萬頭牧場的投資規模約為8億元,基建成本和奶牛購買投入各佔50%左右。而以生牛乳為原料,意味著生產企業主要採用的是以生牛乳為主要原料的溼法工藝或溼混工藝。由於採用溼法工藝對奶源地與工廠之間的距離有較高要求,必須圍繞工廠布局牧場,並在牧場周圍建設相應的配套設施,因此一般中小奶粉生產企業很難做到。
母嬰行業獨立評論員年永威認為,經濟越發達,分工越細,並非所有企業都要搞全產業鏈,這既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不利於行業的充分競爭,「生產工藝只是一種生產方式而已,沒有高低好壞之分,不應該以半官方的方式去加以引導。」
乳業專家宋亮則認為,河北奶協出臺的團體標準是非強制性的,更多是結合地方嬰配粉企業優勢,將其作為河北奶業振興的一個基礎。「目前來看,君樂寶的種養加一體化模式已得到全國同行認可,像甘肅、寧夏都在打造乳業產業集群,試圖培育當地的龍頭品牌。」
據新京報記者了解,目前河北地區主要的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包括君樂寶、三元、旗幟,均擁有自建牧場和工廠。2020年6月,預計年產奶粉5萬噸的君樂寶旗幟二期項目動工,一同布局的還有君樂寶在張家口壩上草原自建的38萬畝牧草基地。
乾濕法「較勁」20年
伴隨河北奶協團體標準的出臺,乾濕法工藝的未來走向也再次成為業內關注焦點。
幹法工藝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2000年左右風靡國內市場,這與溼法工藝成本較高有關。由於國內奶源、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生牛乳成本比進口大包粉高出一倍以上。而溼法工藝需要企業自建奶源,對奶源質量穩定性提出較高要求,進一步加大了企業成本。
業內人士吳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溼法工藝是將生牛乳直接噴霧乾燥加入營養成分製成,需經過收奶、殺菌、攪拌、均質、加熱、噴粉等流程,工藝較複雜;幹法工藝則是用混合機、包裝機等設備將大包粉、營養素等攪拌在一起,工藝相對簡單。「一些從事幹法工藝的小企業,只需投入200萬元買一個攪拌機就可以生產,一年就可賺回成本,市場不好還可隨時退出,2016年出臺的配方註冊制新政對這種投機企業產生了較大影響。」
飛鶴方面回應新京報記者稱,雖然溼法工藝、幹法工藝及乾濕混合工藝生產的嬰配粉均符合國家標準,但溼法工藝在一些乳業發達國家是主流生產工藝,我國也在《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等相關文件中倡導溼法工藝,允許乾濕複合工藝,限制發展幹法工藝。近年來,隨著我國乳業不斷發展,尤其是龍頭乳企紛紛布局上遊牧場,使得溼法工藝的推廣和普及成為可能。
據了解,目前飛鶴、伊利、蒙牛、君樂寶、貝因美、三元、完達山等國產奶粉品牌均有自建或自控奶源。而採用生牛乳作為主要原料,採用溼法工藝或溼混工藝,以「新鮮」「營養」為產品賣點,已成為不少奶粉企業的營銷手段。
「純幹法工藝的淘汰是行業逐步迭代出來的,與行業整體進步、品質提升以及國家管控、標準的趨嚴均有關係。」據湖南「爸爸愛」母嬰連鎖創始人唐利了解,我國嬰配粉行業自2004年開始就淘汰了部分純幹法工藝,營養成分添加及標註向更加精確、均衡的方向發展,逐步減少了「≥」此類模糊標註。「基本在2008年,溼法工藝和乾濕混合工藝奶粉的整體佔比已開始上升。」
配方仍是產品核心
一位國產奶粉品牌負責人認為,目前溼法工藝或溼混工藝在嬰配粉行業有擴大趨勢,儘管消費者目前還沒有注意到工藝層面,但相關企業已經以此作為競爭差異。
據唐利觀察,目前消費者購買嬰幼兒奶粉時,最關心的仍然是配方,其次才是奶源、工藝。與20年前幹法工藝盛行的時期相比,目前採用溼法工藝的奶粉企業數量並沒有增加,但隨著飛鶴、伊利、君樂寶等國產奶粉品牌市佔率不斷提升,溼法工藝或溼混工藝奶粉將形成規模優勢。
「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在過去5年實現穩步增長,截至2020年國產奶粉份額已經超過外資奶粉份額。」歐睿信息諮詢包裝食品首席分析師周晶晶1月24日公開表示。而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嬰幼兒進口奶粉數量約為41.7萬噸,2019年進口數量降為34.5萬噸。另據興業證券研報數據,2019年國產奶粉前五大品牌市佔率分別為飛鶴13.3%、君樂寶5.5%、伊利5.3%、澳優5%、合生元4.9%。
「目前幾大國產奶粉頭部企業的全產業鏈模式已經建成,而腰部以下企業很難做到,這就形成了一定壁壘,與中小品牌形成了產品區隔。此外,頭部企業近幾年都在宣傳,將生牛乳、溼法工藝作為賣點,消費者心智被逐漸教育,關注度越來越高,很可能推動溼法工藝或溼混工藝成為一種趨勢。」唐利分析稱。
目前,這一影響開始在部分消費者中有所體現。江西母嬰店老闆吳芮告訴新京報記者,在抖音、快手、小紅書、微博等平臺,一些育兒博主開始將溼法工藝作為奶粉測評的一項指標,其中不乏誤導信息。「現在一些消費者看到產品配料表中有乳粉成分,就認為溼法工藝摻假。」
貝因美方面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很多嬰幼兒配方奶粉採用的並非純溼法工藝,而是溼混工藝,將生牛乳等大眾原料和普通營養素用溼法工藝生產基粉,再用幹法工藝混合特殊營養素生產成品。「相對於純幹法工藝,溼法工藝營養素添加更加均勻,產品粉體性狀更加均勻完好,且有利於在微生物、雜質等方面的品質控制。不過純溼法工藝不利於乳鐵蛋白、益生菌、DHA、ARA等營養成分的穩定性及口感,因此目前溼混工藝是較佳的一種工藝類型。」
這一說法與宋亮、唐利了解到的情況相符。宋亮認為,「衡量嬰幼兒奶粉的核心仍在於配方。」宋亮認為,目前每種生產工藝都在逐步改進,不能以此判斷奶粉優劣,而企業採用何種工藝,需與自身掌握的資源相匹配。
新京報記者 郭鐵 攝影 郭鐵
編輯 李嚴 校對 賈寧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