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方法和系統與流程
2023-07-26 10:13:06
本發明涉及智能可穿戴產品
技術領域:
,特別是涉及一種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方法和系統。
背景技術:
:在智能終端產業中,智慧型手機的創新空間逐步收窄、市場增量接近飽和。智能可穿戴產品逐步擠佔智慧型手機的市場空間,成為智能終端產業的熱點。穿戴產品歸根到底是一種電子設備,對於這些與人體皮膚近距離或零距離接觸的智能電子產品,會給用戶產生困惑,即該產品在工作時發出的無線電幹擾信號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使用的材料是否會影響人體健康,產品的可靠性如何保證,用戶個人的數據是否會洩露,並被不法分子利用等。穿戴產品的市場已經開始混亂,標準缺失、功能誇大、可靠性低、生產廠各自為戰而搞研發,消費者追求時尚而使用,監管者無從下手管質量,因此只有儘快制定並實施統一的穿戴產品的相關標準,才能降低生產成本、使用成本、監管成本,才能使穿戴產業步入到正確發展的軌道上來。因此,如何直觀有效的評定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質量優劣,成為智能可穿戴產品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技術實現要素:基於此,有必要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直觀有效的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方法和系統。一種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接收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用戶測試數據;根據預設的抉擇等級對所述用戶測試數據進行量化,得到評價因素集;根據所述評價因素集構建所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根據所述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以及對應預設的評價因素權重計算得到綜合評判結果;根據所述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對所述綜合評判結果進行轉換得到所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並輸出。一種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系統,包括:測試數據接收模塊,用於接收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用戶測試數據;測試數據量化模塊,用於根據預設的抉擇等級對所述用戶測試數據進行量化,得到評價因素集;評價矩陣構建模塊,用於根據所述評價因素集構建所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評判結果計算模塊,用於根據所述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以及對應預設的評價因素權重計算得到綜合評判結果;評價等級轉換模塊,用於根據所述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對所述綜合評判結果進行轉換得到所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並輸出。上述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方法和系統,接收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用戶測試數據,根據預設的抉擇等級對用戶測試數據進行量化,得到評價因素集。根據評價因素集構建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根據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以及對應預設的評價因素權重計算得到綜合評判結果。根據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對綜合評判結果進行轉換得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並輸出。根據可穿戴產品的用戶測試數據,把影響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的因素合理量化,然後構建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計算綜合評判結果並轉換得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使模糊環境中的評價在綜合性及合理性方面得以保證,實現直觀有效的對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進行評價。附圖說明圖1為一實施例中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方法的圖;圖2為一實施例中智能可穿戴產品基本結構示意圖;圖3為一實施例中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評定指標體系示意圖;圖4為一實施例中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系統的圖。具體實施方式在一個實施例中,一種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方法,如圖1所示,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110:接收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用戶測試數據。用戶測試數據包括不同用戶對多種評價因素的測試數據。評價因素的具體種類並不唯一,本實施例會中,評價因素包括易用性評價因素、有效性評價因素、性能評價因素和安全性評價因素。可通過調研、評審等方式,確定影響智能可穿戴產品用戶等級的評價因素如功能、性能、安全性、易用性等,制定合理、可行的用戶測試數據。步驟S120:根據預設的抉擇等級對用戶測試數據進行量化,得到評價因素集。抉擇等級的數量並不唯一,本實施例中,抉擇等級的劃分採用簡單易理解的「Ⅰ級、Ⅱ級、Ⅲ級」分別表示好、一般和差,即抉擇等級的數量為三個。可以理解,各抉擇等級的範圍劃分方式也並不唯一。根據抉擇等級對用戶測試數據進行量化,對於每一種評價因素,將不同用戶的測試數據劃分到對應的抉擇等級中,得到評價因素集。也就是說,評價因素集中包括不同用戶對各評價因素的測試量化值,用作後續步驟構建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步驟S130:根據評價因素集構建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根據評價因素集中不同用戶對各評價因素的測試量化值,可得知各評價因素集在對應抉擇等級的頻率分布。首先著眼因素集中的單因素作單指標評判,得出各指標的單指標評判集,根據不同指標的單指標評判集進而構建出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步驟S140:根據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以及對應預設的評價因素權重計算得到綜合評判結果。評價因素權重可通過經驗主觀給定,也可通過專家評估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確定。對評價因素權重和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進行合成,得到綜合評判結果。步驟S150:根據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對綜合評判結果進行轉換得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並輸出。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的取值並不唯一,具體可與抉擇等級的範圍劃分方式對應。同樣以抉擇等級包括「Ⅰ級(好)、Ⅱ級(一般)、Ⅲ級(差)」為例,Ⅰ級的測試量化值範圍為(0.8,1],Ⅱ級的測試量化值範圍為(0.6,0.8],Ⅲ級的測試量化值範圍為[0,0.6],三個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分別為(I級:80);(II級:60);(III級:0)。根據等級賦值對綜合評判結果進行轉換得到百分制的數值,判斷其所屬的區間即可確定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相應評價等級。輸出評價等級的方式並不唯一,可以是輸出至存儲器進行存儲,也可以是輸出至顯示器進行顯示。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步驟S140之前,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接收權重評估數據,根據權重評估數據計算各評價因素對應的評價因素權重。權重評估數據指評估者對不同評價因素的打分值。具體採用專家評估的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根據權重評估數據對不同的評價因素進行權重分配,得到評價因素權重。根據權重評估數據對評價因素權重進行解釋,確保權重分別符合實際情況,提高了測試結果的準確性。根據可穿戴產品的用戶測試數據,基於層次分析法把影響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的因素合理量化,使模糊環境中的評價在綜合性及合理性方面得以保證。智能可穿戴產品是由穿戴式設備、無線通信網絡、數據處理終端應用軟體及後端信息計算與服務組成的為用戶提供運動健身、健康監測等智能化服務的系統。智能可穿戴產品系統的基本結構如下圖2所示。智能穿戴產品的用戶與穿戴式設備、數據處理終端可能直接接觸。穿戴式設備與數據處理終端通過無線通信網絡互聯互操作,數據處理終端可通過無線或有線方式與後端計算與服務系統相連。後端計算與服務系統不與用戶直接相連,而是通過穿戴式設備或數據處理終端,對用戶施加作用。其中,穿戴式設備是直接地、或者通過衣物或飾物等間接地佩戴於用戶身體,能夠持續感知、處理和交互信息,並與數據處理終端、後端信息計算與服務系統協同工作來為用戶提供服務的電子設備。無線通信網絡是穿戴式設備、數據處理終端、後端計算與服務設備互聯互通,進而提供智能化服務的數據傳輸方式或載體,在整個系統中數據傳輸方式或載體可能是多樣的,如藍牙、WiFi等網絡均可出現在同一個智能可穿戴智能化服務系統中。數據處理終端能夠接入移動通信網或Internet,與穿戴式設備交互信息並對信息進行處理,與後臺信息技術與服務系統交互信息,以配合穿戴式設備實現其預期功能和服務的行動裝置,當前多數為智慧型手機。後端信息計算與服務系統,是指運行於用戶計算設備或雲計算設施,與數據處理終端交互信息並對信息進行處理,以配合穿戴式設備實現其預期功能和服務的邏輯實體。評價要素可以通過以下分析得到:用戶使用智能可穿戴產品的過程可簡單提取成以下的過程:使用者在佩戴、操作過程中,產品通過信號輸出載體,以人體可感受的渠道(顯示、聲音、振動)將信息傳遞給使用者的感知系統(如視覺、聽覺、觸覺等),通過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感知處理器,對信息進行傳遞,思維處理器對信息進行翻譯、處理和存儲後,再經人的執行處理器指揮反應系統(如肢體、手指、嘴等)發出指令,操作智能可穿戴產品,然後再循環往復,直至完成目標任務。由此可見,從產品傳來的信息,通過人這個「環節」之後又返回到產品,從而形成一個閉環系統。任何環節都影響著任務完成的難易程度,人和機器交互的順利與否也隨時會影響任務的完成。因此,人(參與測試的用戶)、產品及人機互動是影響用戶等級評定的三大要素,擯棄人的因素後,產品本身和人機互動是產品的用戶等級評價指標確立時應著重考慮的要素。產品要素:反映了產品本身所具有的質量特徵,該要素對應的指標著重體現產品的易學習性、部分易操作性、吸引性、部分有效性、部分性能和部分安全性。包括:1)外觀:反映了產品看起來如何,要傳達給用戶一種什麼樣的外觀感覺;2)操作:反映了產品使用起來如何,用戶通過使用獲得的感受;3)文檔:反映了產品文檔給用戶提供的幫助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充分。交互要素:反映了用戶與產品交互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質量特徵,評測用戶與被測產品的交互能否達到用戶的預期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效率與便捷性,該要素對應的指標著重體現產品的易理解性、部分易操作性、部分有效性、部分性能和部分安全性。包括:1)信息交互:反映了產品對用戶操作的反應能力和用戶獲取產品反饋信息的難易程度;2)可定製交互:反映了產品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能力;3)特殊交互:反映了產品是否能夠被特殊人群以特殊的方式使用的能力。產品和交互這兩個要素可擴展成為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評定指標體系包括易用性(易理解性、易學性、易操作性)、吸引性、有效性、性能和安全性,如圖3所示。易用性、吸引性、有效性、性能和安全性構成等級評定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各一級指標包括多種不同的二級指標,所有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均作為測試因素(即評價因素),用作對智能可穿戴產品進行等級評定。表1為智能可穿戴產品的測試因素。表1確定了主指標(即一級指標)體系,並從主指標下延伸出二級指標後,需確定各個指標的測試量化值(評估分值)。通過參考相關標準,結合實踐情況,確定了因素量化方法如表2所示。表2根據表2中各二級指標的量化規則對用戶測試數據進行量化,便可得到評價因素集。在一個實施例中,採用專家評估的確定指標(即評價因素)權重的方法,其具體實施步驟為:假定各個一級指標的總分值為100分,經過專家評估,將這100分按照各一級指標的重要性程度進行分配;二級指標之間進行再分配,直到最後的層級為止,如表3所示為各級指標權重(百分制)。每個一級指標的統計方法為:1)先計算單個評估者對該指標打分值的百分比;2)求出該指標百分比的算術平均數,即為該指標的權重;各個二級指標的統計方法:1)計算評估者對各二級指標打分值佔一級指標的百分比;2)求出各二級指標佔一級指標百分比的算術平均數;3)將上步的結果與各一級指標的權重相乘即為各二級指標的權重。表3評價因素集和評價因素權重都已確定,對這兩部分的結果進行綜合,即可得到最終的總體評價結果。根據層次分析法,首先著眼因素集中的單因素ui(i=1,2,…,m)作單指標評判,從指標ui著眼該事務對抉擇等級vj(j=1,2,…,n)的隸屬為rij,得出第i個指標ui的單指標評判集:ri=(ri1,ri2,…rin)m個著眼因素的評價集構造一個總的評分矩陣R,即每一個著眼因素被確定了從U到V的模糊關係矩陣R。在一個實施例中,步驟S130包括步驟132和步驟134。步驟132:根據評價因素集計算各評價因素在對應抉擇等級的頻率分布。由於評價因素集中包含了不同用戶對各評價因素的測試量化值,根據測試量化值和各抉擇等級的劃分範圍可直接計算得到各評價因素在對應抉擇等級的頻率分布。步驟134:根據頻率分布建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具體為其中,R為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rij表示第i個評價因素在第j個抉擇等級上的頻率分布;m為評價因素的數量,n為抉擇等級的數量。rij表示從指標ui著眼,能被評為vj的隸屬度。在一個實施例中,步驟S140包括:其中,bj為綜合評判結果中第j個抉擇等級的頻率分布,rij表示第i個評價因素在第j個抉擇等級上的頻率分布,wi表示第i個評價因素對應的評價因素權重,min表示取最小值。對評定因素權重和模糊評判矩陣進行合成,得到綜合評判結果。在一個實施例中,抉擇等級的數量為3個,步驟S150中根據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對綜合評判結果得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包括步驟152和步驟154。步驟152:根據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對綜合評判結果進行轉換,得到等級百分值。具體為其中,a為等級百分值,ai為第i個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bi為綜合評判結果中第i個抉擇等級的頻率分布。評價集為V={v1,v2,v3}=(I級(好),II級(一般),III級(差)),對評價集作相應的等級賦值(百分制),定義為:(I級:80);(II級:60);(III級:0)。步驟154:根據等級百分值以及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得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組成對應的分值區間,判斷等級百分值所屬的區間即可確定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方法,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解釋說明。以某品牌手環為例,它由穿戴式手環設備、無線通信網絡、數據處理終端(一般是手機)應用軟體及後端信息計算與服務(一般是後臺伺服器)組成的為用戶提供運動健身、健康監測等智能化服務的系統。且手環的用戶與手環、手機直接接觸;手環與手機通過無線通信網絡互聯互操作,手機可通過無線方式與後端伺服器系統相連;用戶不與後臺伺服器系統直接接觸,而是通過手環或手機對用戶施加作用——指導用戶活動。手環的各測試評價因素及權重如表2、表3所示。選擇20位測試人員對該產品進行測試。以任務時間(性能指標)為例,假設用戶任務時間、隸屬各個等級的數據通過歸一化處理後的數據如表4所示。測試者好一般差測試者10.760.150測試者20.90.230…………測試者200.980.610合計15.379.120歸一化rp1j0.6280.3720表4因此,任務時間的歸一化rP1j={0.628,0.272,0}。同理,可得到任務效率指標測試完畢後,數據的歸一化rP2j={0.811,0.102,0.087};相對的任務效率歸一化rp3j={0.745,0.201,0.054}。所以可以得到性能的模糊評判矩陣為:同理可以得到易用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模糊評判矩陣Ry,RA,RS;可對評定因素的權重和模糊評判矩陣進行合成,得到綜合評判結果B=(0.361,0.024,0.031)。根據轉換公式得到a值為:79.25分,屬於II級(一般)。上述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方法,根據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對綜合評判結果進行轉換得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並輸出。根據可穿戴產品的用戶測試數據,把影響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的因素合理量化,然後構建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計算綜合評判結果並轉換得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使模糊環境中的評價在綜合性及合理性方面得以保證,實現直觀有效的對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進行評價。在一個實施例中,一種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系統,如圖4所述,包括測試數據接收模塊110、測試數據量化模塊120、評價矩陣構建模塊130、評判結果計算模塊140和評價等級轉換模塊150。測試數據接收模塊110用於接收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用戶測試數據。用戶測試數據包括不同用戶對多種評價因素的測試數據。評價因素的具體種類並不唯一,本實施例會中,評價因素包括易用性評價因素、有效性評價因素、性能評價因素和安全性評價因素。測試數據量化模塊120用於根據預設的抉擇等級對用戶測試數據進行量化,得到評價因素集。抉擇等級的數量並不唯一,本實施例中,抉擇等級的劃分採用簡單易理解的「Ⅰ級、Ⅱ級、Ⅲ級」分別表示好、一般和差,即抉擇等級的數量為三個。可以理解,各抉擇等級的範圍劃分方式也並不唯一。根據抉擇等級對用戶測試數據進行量化,對於每一種評價因素,將不同用戶的測試數據劃分到對應的抉擇等級中,得到評價因素集。也就是說,評價因素集中包括不同用戶對各評價因素的測試量化值,用作後續步驟構建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評價矩陣構建模塊130用於根據評價因素集構建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根據評價因素集中不同用戶對各評價因素的測試量化值,可得知各評價因素集在對應抉擇等級的頻率分布。首先著眼因素集中的單因素作單指標評判,得出各指標的單指標評判集,根據不同指標的單指標評判集進而構建出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評判結果計算模塊140用於根據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以及對應預設的評價因素權重計算得到綜合評判結果。評價因素權重可通過經驗主觀給定,也可通過專家評估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確定。對評價因素權重和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進行合成,得到綜合評判結果。評價等級轉換模塊150用於根據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對綜合評判結果進行轉換得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並輸出。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的取值並不唯一,具體可與抉擇等級的範圍劃分方式對應。根據等級賦值對綜合評判結果進行轉換得到百分制的數值,判斷其所屬的區間即可確定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相應評價等級。輸出評價等級的方式並不唯一,可以是輸出至存儲器進行存儲,也可以是輸出至顯示器進行顯示。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系統還包括因素權重計算模塊。因素權重計算模塊用於在評判結果計算模塊140根據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以及對應預設的評價因素權重計算得到綜合評判結果之前,接收權重評估數據,根據權重評估數據計算各評價因素對應的評價因素權重。權重評估數據指評估者對不同評價因素的打分值。具體採用專家評估的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根據權重評估數據對不同的評價因素進行權重分配,得到評價因素權重。根據權重評估數據對評價因素權重進行解釋,確保權重分別符合實際情況,提高了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在一個實施例中,評價矩陣構建模塊130包括頻率分布計算單元和評價矩陣構建單元。頻率分布計算單元用於根據評價因素集計算各評價因素在對應抉擇等級的頻率分布。由於評價因素集中包含了不同用戶對各評價因素的測試量化值,根據測試量化值和各抉擇等級的劃分範圍可直接計算得到各評價因素在對應抉擇等級的頻率分布。評價矩陣構建單元用於根據頻率分布構建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具體為其中,R為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rij表示第i個評價因素在第j個抉擇等級上的頻率分布;m為評價因素的數量,n為抉擇等級的數量。rij表示從指標ui著眼,能被評為vj的隸屬度。在一個實施例中,評判結果計算模塊140根據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以及對應預設的評價因素權重計算得到綜合評判結果,包括:其中,bj表示綜合評判結果中第j個抉擇等級的頻率分布,rij表示第i個評價因素在第j個抉擇等級上的頻率分布,wi表示第i個評價因素對應的評價因素權重,min表示取最小值。對評定因素權重和模糊評判矩陣進行合成,得到綜合評判結果。在一個實施例中,抉擇等級的數量為3個,評價等級轉換模塊150包括評判結果轉換單元和評價等級轉換單元。評判結果轉換單元用於根據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對綜合評判結果進行轉換得到等級百分值。具體為其中,a為等級百分值,ai為第i個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bi為綜合評判結果中第i個抉擇等級的頻率分布。評價集為V={v1,v2,v3}=(I級(好),II級(一般),III級(差)),對評價集作相應的等級賦值(百分制),定義為:(I級:80);(II級:60);(III級:0)。評價等級轉換單元用於根據等級百分值以及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得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並輸出。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組成對應的分值區間,判斷等級百分值所屬的區間即可確定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上述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系統,根據抉擇等級對應的等級賦值對綜合評判結果進行轉換得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等級並輸出。根據可穿戴產品的用戶測試數據,把影響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評價的因素合理量化,然後構建等級評定模糊評價矩陣計算綜合評判結果並轉換得到智能可穿戴產品的評價等級,使模糊環境中的評價在綜合性及合理性方面得以保證,實現直觀有效的對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級進行評價。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徵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範圍。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