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組件及應用其的空調器的製作方法
2023-07-19 02:04:42 3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顯示組件及應用其的空調器。
背景技術:
空調器的顯示組件包括面板、顯示盒蓋和顯示接線板,顯示盒蓋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位於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之間的側面。顯示盒蓋通過其第一表面安裝在面板的第一面上。其中,顯示接線板與空調器主板之間的板間連線一般採用空中對接或者接口設計,為了避免人為的碰觸或者潮溼的空氣腐蝕板間連線上的接口而導致接觸不良,一般採用接線保護蓋罩設接口,以對接口提供保護。然而,接線保護蓋通常採用螺釘進行固定,從而導致接線保護蓋的裝配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顯示組件,主要目的在於解決現有顯示組件的接線保護蓋通常採用螺釘進行固定,導致接線保護蓋的裝配效率較低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應用上述顯示組件的空調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方面,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組件,包括:
面板;
顯示盒蓋,安裝在所述面板的第一面上,所述顯示盒蓋的側面上具有接線口;
接線保護蓋,其上具有過線通孔;
卡固結構,其將所述接線保護蓋卡接固定在所述面板和/或所述顯示盒蓋上,且使所述接線保護蓋蓋合所述接線口,以使所述過線通孔連通所述接線口。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採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
在前述的顯示組件中,可選的,所述接線保護蓋具有相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位於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端之間的側面;
所述接線保護蓋還具有內腔,所述接線保護蓋的側面具有連通所述內腔的第一開口;所述接線保護蓋通過第一開口所在面蓋合所述接線口,且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接線口相對。
在前述的顯示組件中,可選的,所述接線保護蓋的側面包括第一側面、第二側面和第三側面;
所述過線通孔位於所述第一側面上,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一面相對,所述第一開口位於所述第三側面上。
在前述的顯示組件中,可選的,所述卡固結構包括凸設於所述顯示盒蓋的所述側面的第一限位件和/或第二限位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與所述接線保護蓋的第一端卡接,所述第二限位件與所述接線保護蓋的第二端卡接;
其中,通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或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作用,使所述接線保護蓋的第二側面抵壓在所述面板的第一面上。
在前述的顯示組件中,可選的,所述第一限位件呈板狀;
所述第一端的上部具有第一卡槽,所述接線保護蓋的第一端通過所述第一卡槽與所述第一限位件卡接。
在前述的顯示組件中,可選的,所述第一限位件通過其底面與所述第一卡槽的底面卡接;
所述第一端的上部還具有連接所述第一卡槽的底面與所述第一端端面的第一傾斜導向面;
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側面具有與所述第一傾斜導向面相適配的第二傾斜導向面,以將所述第一端導入到與所述第一限位件相卡接的位置。
在前述的顯示組件中,可選的,所述第二限位件呈板狀;
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上具有凸臺,所述凸臺的上側面與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之間形成第二卡槽;
所述接線保護蓋的第二端通過所述第二卡槽與所述第二限位件卡接。
在前述的顯示組件中,可選的,所述第二限位件通過其底面與所述凸臺的上側面卡接;
所述凸臺的下側面上具有連接所述凸臺頂端的第三傾斜導向面,以將所述第二端導入到與所述第二限位件相卡接的位置。
在前述的顯示組件中,可選的,所述顯示盒蓋的所述側面上還凸設有限位筋條,所述限位筋條位於所述第一限位件與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間;
所述限位筋條用於與所述內腔的上腔壁相牴觸,以對所述內腔的上腔壁提供支撐。
在前述的顯示組件中,可選的,所述接線保護蓋的第一側面與所述第三側面相背,所述第二側面連接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第三側面;
所述面板的第一面上設有擋塊,所述擋塊用於與所述第一側面相牴觸,以阻止所述接線保護蓋向所述第一側面側移動。
在前述的顯示組件中,可選的,所述第二側面上具有連通內腔的第二開口;
所述卡固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內腔的腔壁底部上的卡扣、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面上的第三卡槽;
其中,所述卡扣通過從所述第二開口與所述第三卡槽卡接,使所述接線保護蓋卡固在所述面板上。
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空調器,包括上述任一種所述的顯示組件。
藉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顯示組件及應用其的空調器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通過設置的卡固結構,卡固結構可以將接線保護蓋卡接固定在面板和/或顯示盒蓋上,其中,相對於採用螺釘的方式固定接線保護蓋,卡接固定的方式更加高效,省略了採用專門的工具旋擰螺釘的步驟,從而提高了接線保護蓋的裝配效率,使得顯示組件的生產效率也較高。
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空調器由於設置上述顯示組件的緣故,因此也具有裝配時間較短,生產效率較高的優點。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並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組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組件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接線保護蓋的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接線保護蓋的第二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盒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盒蓋的側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面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徵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後。在下述說明中,不同的「一實施例」或「實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實施例。此外,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點可由任何合適形式組合。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方便描述,以下示例中採用了「上」「下」等關於方位的用詞,其中,「上」和「下」主要是相對面板的第一面而言。其中,某部件的上面是指相對遠離面板的第一面的面,某部件的下面是指相對靠近面板的第一面的面。
如圖1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顯示組件100,包括面板1、顯示盒蓋2、接線保護蓋3和卡固結構4。顯示盒蓋2安裝在面板1的第一面11上,顯示盒蓋2的側面21上具有接線口201。接線保護蓋3上具有過線通孔30。卡固結構4將接線保護蓋3卡接固定在面板1和/或顯示盒蓋2上,且使接線保護蓋3蓋合接線口201,以使過線通孔30連通接線口201。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接線保護蓋3內還設有接線板,板間連線穿過接線保護蓋3上的過線通孔30和顯示盒蓋2上的接線口201與接線板連接。
上述的面板1可以為空調器的進風面板。
在上述提供的技術方案中,通過設置的卡固結構4,卡固結構4可以將接線保護蓋3卡接固定在面板1和/或顯示盒蓋2上,其中,相對於採用螺釘的方式固定接線保護蓋3,卡接固定的方式更加高效,省略了採用專門的工具旋擰螺釘的步驟,從而提高了接線保護蓋3的裝配效率,使得顯示組件100的生產效率也較高。
在一個具體的應用示例中,如圖3和圖4所示,前述的接線保護蓋3具有相對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以及位於第一端31與第二端32之間的側面。此處的「相對」是描述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兩者的位置關係,比如若第一端31為接線保護蓋3的上端,則第二端32為接線保護蓋3的下端;同樣的,若第一端31為接線保護蓋3的左端,則第二端32為接線保護蓋3的右端。接線保護蓋3還具有內腔,接線保護蓋3的側面上具有連通內腔的第一開口301。接線保護蓋3通過第一開口301所在面蓋合接線口201,且第一開口301與接線口201相對。在本示例中,由於接線保護蓋3具有內腔,該內腔可以容置板間連線上的接口,以對板間連線上的接口提供保護。
如圖3和圖4所示,前述接線保護蓋3的側面可以包括第一側面331、第二側面332和第三側面333。前述的過線通孔30位於第一側面331上。第二側面332與面板1的第一面11相對。第一開口301位於第三側面333上。在本示例中,由於將過線通孔30設置在第一側面331上,具有方便接線的技術效果。主要是因為如果將過線通孔30設置在第二側面332上,由於第二側面332與面板1的第一面11相對,使得面板1的第一面11會對作業人員造成阻礙,作業人員很難輕鬆地將板間連接穿過過線通孔30;同樣的,如果將過線通孔30設置在第三側面333上,由於第一開口301也位於第三側面333上,如此需要將第三側面333的表面積做的較大,後果是接線保護蓋3的體積較大,成本較高。
為了實現前述卡固結構4的功能,使卡固結構4能夠將接線保護蓋3卡接固定在面板1和/或顯示盒蓋2上,本實用新型還提供如下的實施方式:如圖5和圖6所示,卡固結構4包括凸設於顯示盒蓋2的側面21的第一限位件41和第二限位件42。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限位件41與接線保護蓋3的第一端31卡接,第二限位件42與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端32卡接。其中,通過第一限位件41與第二限位件42的作用,使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側面332抵壓在面板1的第一面11上。在本示例中,相對於對接線保護蓋3進行單邊或單點固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通過第一限位件41和第二限位件42的配合,對接線保護蓋3的兩端進行固定,其固定效果較佳。並且,由於將接線保護蓋3抵壓在面板1的第一面11上,在面板1的配合下,使得接線保護蓋3的固定更加穩固。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在一個替代的示例中,前述的卡固結構4也可以僅包括第一限位件41,第一限位件41與接線保護蓋3的第一端31卡接,其中,通過第一限位件41的作用,使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側面332抵壓在面板1的第一面11上。或卡固結構4也可以僅包括第二限位件42,第二限位件42與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端32卡接,其中,通過第二限位件42的作用,使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側面332抵壓在面板1的第一面11上。
如圖5所示,前述的第一限位件41可以呈板狀,以形成卡接板。如圖3和圖4所示,第一端31的上部具有第一卡槽311,該第一卡槽311為在第一端31的上部所形成的缺口。接線保護蓋3的第一端31通過第一卡槽311與第一限位件41卡接。其中,第一端31的上部是指第一端31的相對遠離面板1第一面11的部分。
進一步的,如圖1、圖2、圖5和圖6所示,前述的第一限位件41通過其底面401與第一卡槽311的底面卡接,以阻止接線保護蓋3的第一端31向上運動,並將第一端31的底部抵壓在面板1的第一面11上。其中,第一端31的上部還具有連接第一卡槽311的底面與第一端31端面的第一傾斜導向面312(如圖3和圖4所示)。第一限位件41的側面具有與第一傾斜導向面312相適配的第二傾斜導向面411(如圖6所示),以將第一端31導入到與第一限位件41相卡接的位置。在本示例中,通過設置的第一傾斜導向面312和第二傾斜導向面411,具有方便將接線保護蓋3的第一端31卡接入第一限位件41的技術效果。
如圖5和圖6所示,前述的第二限位件42也可以呈板狀。如圖3和圖4所示,第二端32的端面上具有凸臺321,凸臺321的上側面與第二端32的端面之間形成第二卡槽3211。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端32通過第二卡槽3211與第二限位件42卡接。其中,凸臺321的上側面是指凸臺321的背離面板1的第一面11的面。
進一步的,如圖1、圖2、圖5和圖6所示,前述的第二限位件42通過其底面421(即靠近面板1的第一面11的面)與凸臺321的上側面(即第二卡槽3211的底面)卡接,以阻止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端32向上運動,並將第二端32的底部抵壓在面板1的第一面11上。其中,凸臺321的下側面(即靠近面板1的第一面11的面)上具有連接凸臺321頂端的第三傾斜導向面3212(如圖3和圖4所示),以將第二端32導入到與第二限位件42相卡接的位置。在本示例中,通過設置的第三傾斜導向面3212,具有方便將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端32卡接入第二限位件42的技術效果。
進一步的,如圖5和圖6所示,前述顯示盒蓋2的側面21上還凸設有限位筋條202,限位筋條202位於第一限位件41與第二限位件42之間。限位筋條202用於與接線保護蓋3的內腔的上腔壁相牴觸,以對內腔的上腔壁提供支撐,防止接線保護蓋3向下塌陷。
進一步的,如圖3和圖4所示,前述接線保護蓋3的第一側面331與第三側面333相背,第二側面332連接第一側面331與第三側面333。如圖1、圖2和圖7所示,面板1的第一面11上設有擋塊12,擋塊12用於與第一側面331相牴觸,以阻止接線保護蓋3向第一側面331側移動。在本示例中,位於接線保護蓋3的第三側面333側的顯示盒蓋2與擋塊12配合,將接線保護蓋3限制在兩者之間,以進一步對接線保護蓋3限位,防止接線保護蓋3晃動。
進一步的,如圖4和圖7所示,前述的第二側面332上具有連通內腔的第二開口302。前述的卡固結構4包括設置在內腔的腔壁底部上的卡扣43、以及設置在第一面11上的第三卡槽44。其中,卡扣43通過從第二開口302與第三卡槽44卡接,使接線保護蓋3卡固在面板1上。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卡扣43可以伸出第二開口302,或不伸出第二開口302而位於接線保護蓋3內,只要卡扣43能從第二開口302與第三卡槽44卡接即可。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前述面板1的第一面11上可以凸設有鎖固件,上述的第三卡槽44設置在該鎖固件上。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空調器,其包括上述任一種所述的顯示組件100。其中,由於空調器由於設置上述顯示組件100的緣故,因此也具有裝配時間較短,生產效率較高的優點。
下面介紹一下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優選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提供了一種接線保護盒3,該接線保護盒3不採用螺釘固定。接線保護盒3能有效保護板間連線上的接口,且由於接線保護蓋3不採用螺釘固定,使得其裝配效率較高,有效提高了顯示組件100的生產效率。
如圖1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顯示組件100的裝配步驟如下:(1)將顯示盒蓋2安裝在面板1的第一面11上;(2)將接線保護蓋3的第一端31插入顯示盒蓋2上的第一限位件41的下方;(3)將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端32按下,以使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端32與第二限位件42卡接,與此同時接線保護蓋3的第一端31也與第一限位件41卡接,並且接線保護蓋3的內腔壁上的卡扣43與面板1第一面11上的第三卡槽44卡接。如此即完成了接線保護蓋3的裝配。
本實用新型顯示組件100的設計細節如下:(1)如圖5和圖6所示,顯示盒蓋2上具有三處限位結構,分別為第一限位件41、第二限位件42和限位筋條202。其中,限位筋條202位於第一限位件41和第二限位件42之間。第一限位件41用於與接線保護蓋3的第一端31卡接,第二限位件42用於與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端32卡接,中間橫條的限位筋條202用於與接線保護蓋3的內腔的上腔壁牴觸,以防止接線保護蓋3向下塌陷。(2)如圖6所示,第一限位件41的側壁上具有傾斜導向面,以方便接線保護盒3的第一端31插入。(3)如圖3和圖4所示,接線保護蓋3的第一端31的上部設有與第一限位件41上的傾斜導向面相適配的另一傾斜導向面,接線保護蓋3的第二端32上的凸臺321也設有傾斜導向面,以方便接線保護蓋3兩端的裝配。(4)如圖4和圖7所示,所示,接線保護蓋3的內腔壁上設有卡扣43,面板1的第一面11上設置有與卡扣43相適配的卡槽44,以與卡扣43相卡接。(5)如圖1、圖2和圖7所示,面板1的第一面11上還設有擋塊12,擋塊12用於與接線保護蓋3相牴觸,以對接線保護蓋3限位。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上述各示例中相關的技術特徵相互組合,以達到相應的技術效果,具體對於各種組合情況在此不一一贅述。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