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前十城市gdp(印度第三大城市)
2023-07-19 01:59:47 12
「加爾各答是印度最有文化和藝術氣息的城市,你一定會愛上這座城市」。
印度嚮導薩爾曼臉上充滿自豪地繼續說:印度有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加爾各答就有4個;這裡被譽為「宮殿之城」,擁有無數英國維多利亞風格的百年老建築;也是「創造力之城」,全市有9所大學500多個附屬學院30多萬名大學生,為加爾各答注入最年輕的血液和創造力。
對於薩爾曼的自吹自擂,我並沒有想著去拆穿他,因為印度宣稱的9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2位是英殖民期的英屬公民,出生於印度、但獲獎時卻以他國公民身份領獎的有4人,剩下3人是印度獨立後獲獎,其中的特蕾莎修女是出生於北馬其頓的阿爾巴尼亞後裔,而且獲得的是和平獎。
薩爾曼和其他印度人一樣,日常交流都會刻意隱瞞加爾各答這座城市由英國建立、發展,並設為殖民首都140年的歷史,他們不會說英國人將城市分為「白區」和「黑鎮」,禁止印度人進入白人生活區;不會對外人真實描述加爾各答一年堵車、霧霾各超過300天的現狀;也不會告訴外人加爾各答1500萬人口,只有20萬人能飲用到乾淨的水源;更不會把加爾各答超過三成人口住在貧民窟裡的事實公之於眾。
加爾各答位於印度東部的恆河支流胡格利河東岸,1690年莫臥兒帝國收了一筆錢,任由英國人自尋土地建立貿易站,河邊的三座村莊被選中成立東印度公司總部,並在此後百年中逐步擴張為中小型城市。
為了蠶食印度,英國人先以法國入侵為由建立防禦工事威廉堡,後又藉口印度土著逃稅大規模派駐軍隊,再以公司員工被殺的理由要求莫臥兒王朝割地賠償,完全控制加爾各答數百平方公裡土地後再慫恿低種姓平民種植鴉片,成為18-19世紀東印度公司最大的鴉片貿易中心。
到了1850年,英國人把加爾各答整座城市以鐵路線為界一分為二,南面白人聚居區名為「White Town」,約3200個英國人生活在「白區」內;北面是印度人生活的「Black Town」,字面意思就是「黑鎮」,白皮膚以外的膚色人種只能在「黑鎮」居住,大約有40萬人。
《加爾各答殖民期》一書有載:報館、郵局、酒店、警局、醫院等設施全部都在白人區裡,只有僕人、廚師和人力車夫等白人僱傭的印度人才能進入白區。而「黑鎮」所見最多的除了煙館就是人力車行,據說鴉片成癮者達十萬人之多,沒有本錢的印度人只能去人力車行租車營生。
特蕾莎修女塗鴉
左邊是白人區
右邊是「黑鎮」
隨著特蕾莎修女等公益人士的到來,英國殖民者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在黑鎮投入資金髮展工業,其中投入最大的就是黃麻種植與紡織廠,使得加爾各答出現第一批親英派印度中層階級,他們帶動了農業與運輸業的發展,逐漸壯大勢力。
但隨著殖民者「吸血式」的剝削,這批最早富起來的印度精英也扛不住了,於是就組建了「印度國民協會」與英國面對面交鋒,加爾各答就這麼成為印度獨立運動的中心(印共總部)。
恨到咬牙切齒,但又不能與印度中層階級發生直接矛盾,於是當時的印度總督出了個陰招:實行孟加拉分治,由穆斯林參與管理東孟加拉,而加爾各答部分權力交給印度教徒,不出五年兩地就被攪的烏煙瘴氣,從早期謾罵演變成宗教對抗,直至爆發大規模械鬥。
1911年,英國人將印度首都遷往新德裡,理由是加爾各答因東部地緣不便管理,而英國人早在一年前就開始轉移資產。消息公布後,加爾各答瞬間淪為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前沿」,數百萬印度人這才發現:各方勢力都在奪取城市控制權,卻忽略了失業者和難民越來越多,加爾各答似乎一夜之間從「天子驕子」淪為「人間地獄」。
雙方好不容易在1930年達成一致各管各的地盤,結果「聖雄」甘地又在加爾各答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再次掀起數百萬人參與的大規模動亂。這次騷亂後,連印度中層階級也被迫搬走了,僅有的幾家本土紡織廠和加工廠也全部關閉,加爾各答從印度最早發展的工業城市變成失業率高達90%的「難民之城」。
緊接著二戰爆發,加爾各答港因轉運盟軍糧食而被日軍兩次大規模轟炸,十多萬人死於戰爭和飢餓;二戰結束後又被英國人的「印巴分治」擺了一道:東孟加拉要求成立「穆斯林邦」,印度教堅決不肯,於是第N次爆發兩教武力對抗,超過2000人喪生。
「印巴分治」達成了英國人「亂其根基」的目的,卻導致上百萬印度教徒從東巴基斯坦(孟加拉)逃難到加爾各答,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毫無積蓄的貧民,大大增加城市負擔。
在能源嚴重短缺的年代(1960-1970),加爾各答不僅變成印度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治安最差、人均收入最低的城市。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加爾各答再次成為難民集中地,數量多到市區住不下,只能住到河邊沼澤地,加爾各答現在還有3000多個官方不予認可的貧民窟,就是這些難民創下的「功績」:他們沒有社會福利、不能享受教育和醫療資源,也沒有水電設施,只能在河邊洗菜做飯洗澡刷牙。
1990年,印度在英國指導下開始轟轟烈烈的經濟大改革,孟買等城市迅速崛起,但舊都加爾各答卻被忽略了,其享受的補貼與優惠近乎於零,一座原本設計為鐵路公路共用的雙層跨河大橋,籌備20年才勉強建成一層,一條河濱公路歷經25次民間籌資才通車,而IT等新興行業反倒被提高稅額,據說是為了避免加爾各答的廉價人工形成競爭力。
這些都因為印共和左翼陣線的長期執政,導致加爾各答被印度聯邦區別對待,雙方分歧多到難以複述,就連取名這種小事都能出現不同的陣營:印政府將加爾各答改名為更接近孟加拉語發音的Kolkata,但當地政府和居民堅持使用舊名Calcutta。
那麼,加爾各答的真實現狀又是怎樣的呢?
在對比過聯合國、世界銀行和印度官方公布的數據後,我們會發現聯合國和世銀都公布加爾各答2021年的GDP總量是1500億美元,但印度聯邦公布的卻是2500億美元(購買力平價),這就直接產生了1000億美元的數差值。
之所以只對外公布購買力平價,是因為印度經常這麼偷換概念:1500億美元是加爾各答的生產總值,但對比美國物價和印度物價後(假設美米1公斤2.5美元,印米1公斤1美元),得出1500億美元等於2500億美元的購買力。所以,印度聯邦認為加爾各答的GDP總量就是2500億美元。
印度聯邦的數據有多麼經不起推敲,只要稍加查證就能得知。
國際慣例把GDP的統計分為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種計算模式,第一類即總產出減去投入等於最終的GDP;第二類為消費支出加上成本和淨出口值的總和;第三類就是薪資、生產稅、資產估值和營業淨值的總和。
而印度則自創了第四種,據說創意來源於印度民間故事:三名印度人在路上看到一坨屎,A對B說「你吃了它我就給你5000盧比」,於是B吃了這坨屎,A如約支付5000盧比。吃了屎的B越想越不甘心,指著另一坨屎對A說「你吃了它我也給你5000盧比」,A照做又拿回了5000盧比。C則安慰他們說:你們剛剛達成了兩次總額為10000盧比的生意。
著名的「吃屎GDP計算法」就此誕生,且面對聯合國與世界各國的質疑後,仍然面不改色的擺爛:這就是印度特色,你們不接受我也沒辦法。
更離譜的是,在印度公布的加爾各答GDP統計細則中,我居然看到了「人力車與的士等值、司機以最低時薪或最低收入為準」等等計算方式。換個說法,加爾各答有證人力車達3萬輛,無證人力車約5萬輛,僅此一項就相當於加爾各答多了8萬輛的士,而8萬人力車司機無論出沒出車,也不管你當天掙了多少錢,都以印度聯邦規定的最低時薪或最低收入為標準計入GDP。
有意思的是,印度聯邦還出了一個「非正規經濟部門統計法」,把所有居住在貧民窟裡的失業者和半失業者統統納入這個部門,然後再用加「正規經濟部門(政府公務員、外企員工、企業白領等等)」平均月收入的50%來計算失業者的收入,理由是:這些不熟練和半熟練工人至少也能創造一半產值吧?
更有別出心裁者,把加爾各答一年只持續10天的花卉節勞工,以全年工作的形式來計算年收入,這些莫須有的數字最終都被計入GDP總量。
加爾各答為什麼要這麼做得這麼離譜?因為深圳。
2004年,時任加爾各答市府發言人的西塔拉曼(現任印度財政部長),對印度媒體提問「加爾各答是對標深圳還是上海」時,曾經藐視的回答:深圳是「小加爾各答」,並不是競爭對手,爭取5年內超過上海。
然而事與願違,加爾各答GDP從2000年比深圳高23%(深266億美元、加327億美元),到2005年被深圳反超,再到2020年只有深圳的34%,是上海的24%。眼看差距被反著越拉越大,印度只能通過瘋狂注水GDP來拉近雙方的距離,免得被國民拿來打臉。
(下篇是加爾各答上千個無證貧民窟,以及貧民窟中的人力車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