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映電影片源(消失21年的電影總算放出片源)
2023-07-18 12:31:59 6
有一部電影,21年前就讓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咂舌。
袁泉表示,自己上大學的時候就看過,「當時覺得非常驚豔。」
這二十多年來,它一直被影迷們所牽掛,怎奈無緣欣賞,它的名字叫做《犯罪分子》。
《犯罪分子》被公認為北京電影學院最牛畢業作品。
用寧浩的話說:「這是一部非常有個人氣質的市場化電影,也是我看過的最好的學生畢業作品。」
可惜的是,這部電影一直在圈內流傳,圈外的觀眾有感於它的好評和名氣,卻未能一睹真容。
因為《犯罪分子》是用膠片拍的,悲劇的是膠轉磁技術沒人弄了,所以它一直留在北京電影學院的拉片室裡。
從1999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二十一年,這部電影總算放出片源,一時間,引發熱捧。
要說《犯罪分子》有多驚豔、多厲害,其實並不準確。
作為畢業作品,它的敘事、拍攝等都有些稚嫩,但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電影對人物的塑造和思想的傳達。
而且二十一年來,《犯罪分子》從來都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反覆揣摩學習的範例,因為它足夠優秀。
影片一開場就留下了一個懸念。
電視上,播放著一則新聞,內容是全城通緝在酒店拿走別人皮箱的犯罪嫌疑人。
這個人身材不算高大,穿著西裝,表情有一股頹喪感,最顯著的特點是,他的頭早早的禿了。
由此引發一系列聯想,這個人是誰?他為什麼無故拿走別人的東西?皮箱裡裝的是什麼,如此大動幹戈?
新聞畫面裡被通緝的這個人是本片的主角胡天(徐崢飾演),他的生活一團糟。
事業不順,經營的衝印店,生意慘澹;感情不順,女友離他而去,帶走了所有積蓄;家庭不順,父親離世,母親病重,弟弟還在上學。
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他一人頭上,像一雙利爪一樣,一根根拔光了他腦袋上所剩不多的頭髮。
只不過,他沒有就此頹廢,也沒有奮力反抗,而是與大多數正常人一樣,努力地活著。
生活總是不如詩,轉身就會撞到現實,平淡日子裡的那些刺,要麼咬牙忍著,要麼忍痛拔掉。
胡天的選擇是,一邊咬牙堅持,一邊想辦法摘除,因為能力所限,因為受窮困擾,因為現實不允。
他對母親很孝順。
即使母親重病在床,做手術需要一大筆錢,他依舊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地想辦法籌錢,給母親治病。
他對弟弟很負責。
弟弟被小混混欺負,他二話沒說,帶著弟弟在路口等著小混混路過,出拳打傷他們,為弟弟報仇。
同時,他也在以自己為例,不斷地告誡弟弟「你要好好學習,別像我一樣」,讓弟弟能以知識改變命運。
他對女友念念不忘。
縱然女友捲走了他所有的錢,但是胡天依舊餘情未了,晚上睡覺時,還會抱著女友的照片。
這樣的一個人究竟是個好人還是壞人。
有時候他很有正義感,看見門口老大爺的報攤被小混混澆油燒掉,他會拍照取證,等警察來調查時,出面作證。
有時候,他也很流氓。
晚上寂寞無聊時,會以同樣的話術邀請和自己有些曖昧的女性朋友來家做客,以此來排遣漫漫長夜。
此外,他還與自己店內的員工小張(黃奕飾演)長期保持著不正當的關係,很難說清楚他們倆之間的感情。
也許好壞沒有固定的標準,與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沒有那次意外和窘迫,可能他的生活就是淡如水的過著,沒有波瀾,更沒有起伏。
可是母親的病拖不得,急需手術費,他借錢無方,還被朋友放了鴿子,無奈之下啊,經過一番糾結順走了裝錢的皮箱。
這麼一個壓力之下的行為,讓胡天開啟了逃亡之路。
孝順的他,想陪著母親做完手術再走,於是在法理和情理之間,電影中的人自動分成了兩隊。
弟弟在新聞中看到了哥哥被通緝的消息,第一時間來到店裡,給他帶來了新的大衣,以免他被認出。
員工小張為他打掩護,在警察來店裡調查取證時,盡力的拖著他們,為胡天逃跑爭取時間。
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提前了手術時間,還在警察趕到之時,幫助他從其他通道逃走,為他做偽證。
報攤的老爺子,與他們的立場不同,儘管胡天曾幫了他,但他還是向警察告密,洩露了胡天的行蹤。
不過,以現在的審核標準來看,電影中的犯罪分子最後必須繩之以法,就算電影中沒有放出來,也要以字幕的形式打出來。
如《南方車站的聚會》和《烈日灼心》,一個是以字幕逮捕兇手,一個是以片尾字幕滾動時,出來的視頻逮捕真兇。
但在《犯罪分子》中,不僅全員知法犯法、知情不報,而且主犯還可以瀟灑逃走,或許這也是這部電影二十一年未面世,依舊被人追捧的原因之一吧。
除此之外,本片值得一提的還有男女主演和導演。
雖然很年輕,但那時的徐崢依舊沒有長發,卻早早的擁有了地中海。
雖然演技尚可,但那時的徐崢仍然是圈子裡的小透明,看不出金馬影帝、十億票房導演的潛質。
但有時候,時機來的就是如此突然,第二年,徐崢便憑藉《春光燦爛豬八戒》紅遍全國。
《犯罪分子》是黃奕的演藝處女作。
那時的黃奕,滿臉的靈氣和膠原蛋白,美到不可方物,一顰一笑都非常迷人。
如果當時的她能夠堅持走獨立電影這條路,或許現在的地位要高得多,也不至於讓花邊新聞充斥。
她與徐崢有著一樣的際遇,也是在次年,藉助電視劇被全國人民熟知,只不過她是《上錯花橋嫁對郎》。
至於導演程耳,畢業作品《犯罪分子》令他名聲大噪。
可是這二十來年,他並不高產,至今只有四部電影問世,但合作的卡司陣容很強大。
《第三個人》,與徐崢、陶虹;《邊境風雲》,與孫紅雷;《羅曼蒂克消亡史》,與葛優、章子怡;《不浪漫》,更是請來了賈樟柯作為主演。
如果仔細觀看,會發現《犯罪分子》的手法和理念,與程耳後來執導的長片電影,有異曲同工之妙。
導演程耳曾將自己的作品定位為:「有藝術追求的商業片」,既不屈服於票房,也不丟失創作者的初心。
或許,這才是創作者該有態度吧。
推薦閱讀
還是以前的「極限挑戰」好看
那個年代的中國,能活著都是一種奢侈
如果將這部日本電影放到現在,會刪到只剩片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