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下的地攤(霓虹燈下的市井氣)
2023-07-18 18:07:30 3
9月29日,伴隨一代上海人的「淮國舊」(國營上海市貿易信託公司舊貨商店)以「淮國舊H22」新面貌亮相淮海中路766號,雖然該處售賣大多為二手奢侈品,但仍勾起了昔日人們勤儉持家,淘舊貨過日子的往事。
2022年9月28日,上海,淮國舊H22全新開幕的前一天,不少當年經常光顧的老顧客就已前來「探營」打樣。 視覺中國 圖
淮海舊貨商店老照片
所謂「過」,就要用精打細算管好家庭點滴,從而在漫長歲月裡「關關難過關關過」。百年前,在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時日裡,上舊貨攤「撿漏」是極為普遍的「省錢妙招」。
舊貨從哪來?
舊貨攤、舊貨店的貨源不是「進」來的,而是「收」來的。
有的舊貨攤主會「坐等上門」。1925年,上海《生活》周刊登出了南京牛皮街舊貨販「張老頭子」對其貨源的口述:「能走到牛皮街變賣的人家,還是一半中下的人家。還有好些官宦後裔,坐吃山空。不過有些時候,午炊需米,夜飯需柴。一遇地方有事,於典當鋪中無物抵押,親友遠走借貸無方,也只好將十倍之什物、家私,忍心在販賣舊貨手中,取百分之五的價值罷了!」
1920年《新聞報》漫畫「收買舊貨」
更多的舊貨攤主選擇「主動出擊」。1935年,《鐵報》介紹了上海部分舊貨攤的收購邏輯:「當一家人家快要搬家,或是破落戶,這般收買舊貨的,便終朝到晚,川流不息地在你府上的前後門往來了」。這批小販往往精於算計,多數人很能利用種種話術和「心理戰」壓低收購價格:「把東西賣給收舊貨的,除非今天賣不掉,再停一個月賣掉它,或許可以得到比較高一些的價錢。如其急於脫售,那麼找到了一個不成,第二個的代價一定比第一個的低。因為他們輾轉相告,買到了可以利益均沾。所以第一個願出一元,第二個是八角,以至第九、第十,那是快要送給他都不要了。」
百年前的北平街頭,也有不少走街串巷收買舊貨的走夫。1937年,《鐵報》對這個群體的一般肖像描繪道:「在北平城中各小胡同裡,常聽到一陣陣清脆的『得得』聲音,夾雜在拖長著的吆喝聲裡。那便是『打小兒鼓』的,在收買一切舊貨了。他們的技巧很熟練。一根一分多厚,兩三分闊,尺把長的,頭上有著個節的竹片;一個小得像一枚『現洋』大小的小鼓兒,再帶一副竹籮擔,自然地擺在肩上,很悠閒的樣子。」
1936年,《鐵報》一篇文章點出了當時舊貨鋪與典當行的分層差異:「破銅爛鐵、破布零物,為小押當所拒收的東西,在上海卻盡多出路。專收這些東西的,便是民國路、北京路等處的舊貨店。賣給舊貨店,比較上押當還可多得幾文。」作者還談到了那些登門收購舊貨小販的開張規律:「此輩上午不甚活動,或兼業賣菜。午後最活躍,各弄堂都有他們的蹤跡,尤其是『鴿棚』式的小弄堂裡,生意興隆,公館區當然很少舊貨出賣。他們的口號是『爛東西』,一路高喊著。」
此外,作者經過調查,也察覺到了這些小販對「內行外人」的精準區分以及團體保護現象:「收買舊貨,不難於收而難於轉賣(個中稱『繳貨』)。收買時只需帶眼睛,認清貨的好壞。『繳貨』則須熟悉各貨不同的出路及市面。挑擔的到店裡『繳貨』,行對行也有專用術語,數目字都用暗號。如果你不懂術語,『繳貨』時必被殺價。」
舊貨怎麼賣?
百年前多數城市的舊貨攤都頗顯隨性,大抵是街邊方寸之地便可擺攤開張。
1937年初,《時事新報》記者記述了上海徐家匯路、斜徐路之間大片舊貨集市的百態景象,一股市井生活氣息撲面而來:「沿路的一段,都被走江湖人佔據了。測字攤、手相家在找著主顧,說著『定命論』的話,去迷惑失業的工人。在沙灰的泥地上,集合著許多的舊貨攤。在長長的曠地上,擺出著無數的舊貨,延得那樣長,直向日暉河邊展伸過去。地上擺出的舊貨,全是低廉的東西——破鞋、舊布、手搓的捲菸、空罐、壞表……有幾個襤褸賣舊貨者面前,伸著一張張破爛的當票在兜賣」。
在近代上海,平濟利路(今濟南路)也是舊貨攤麇集的熱鬧江湖。1938年,上海《小刊物》半月刊稱平濟利路雖遠不如南京路等處繁華,卻因舊貨攤喧鬧升騰,展現出了不同尋常的市井魅力:「這裡有它特殊的姿態,便是在街頭兩旁,沿家比戶,舊貨攤林立。他們的設備,只有極簡單地撐起了帳篷,搭著幾塊木板,或是地上攤著一塊破布著地營業。各色各樣的顧客,一簇簇的人頭攢動,擠滿了這條高低不平的煤屑馬路,來往『淘』舊貨,討價還價之聲不絕,有的在高聲叫喊」。
1941年《新聞報》的上海舊貨商店廣告
百年前,買舊貨者大抵是生活較緊張的普通人家,所買之物亦多是衣服、餐具、家具等日常生活用品。當然,也會有部分古玩收藏家穿行其中,藉機「撿漏」散落在破爛堆中的老古董寶貝。甚至在《點石齋畫報》的記述裡,還有人曾因淘到稀罕物而大發了一筆橫財。當年的市民階層,也大多掌握了逛舊貨攤的「訣竅」,練就了非凡眼力。1947年,《陪都晚報》就分享了購買舊貨西裝的挑選經驗:「最重要看襟領、袖底、領口是否已磨光。褲子尤宜照照屁股後,已否磨薄透亮,膝部亦然」。
《點石齋畫報》上的晚清舊貨攤圖畫
舊貨緣何興?
全面抗戰爆發後,物資供應的持續縮緊,激起了舊貨市場的畸形繁榮。
1938年,上海《現世報》周刊的主筆觀察道:「戰事移遠後,租界區裡憑空多添了好幾處的,市集性質的市場,即舊貨攤是也。『冒險者』自戰區裡偷運出一點『黑貨』,或是由戰事而破產了的人們,於是便把家中剩餘下來的一些可換錢的什物,拿出來出售。再加上戰事影響了一般中下階級者的購買力量,人們都想買些價錢較廉的舊貨。像這些也正是造成了舊貨攤市在租界區內大量地產生出來的條件了」。
在大後方,重慶等都市都紛紛倡導振興舊貨市場。1940年,《現代農民》月刊向重慶市民發出號召:「在這抗戰時期,物資極感缺乏,節約非常重要。這樣流通的舊貨,是化無用為有用,變小用為大用。是一種最良好的節約方法,值得廣為宣傳、大家仿效。無論哪一個小康以上的人家,都不免多少有一些不需用的東西。有許多家裡還存有祖父母的遺物,或訂婚時所穿的新衣,或子女出世時外婆家所送的禮品。這些東西已經放在箱櫃裡幾十年,早已式樣不合、大小不適。無非是佔地位,到了每年夏天翻出來曬一次罷了。假使再放進箱裡,永遠是沒有用處。與已經毀滅,或埋下地裡沒有分別。但是,這些東西,別的人家或許用得著,而且拿去就會使用」。
山河動亂,離別是哀愁。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總會有人在舊貨攤前「睹物思情」。1943年上海《新東方雜誌》:「因我常常到舊貨攤逗留,第一次在攤裡見到我的老友就是幾本點石齋印的康熙字典。我將篇頭一打開,看見那動目的『X X圖書館』的圖章。哦,我是多麼傷心啊!八一三起,我跟一萬幾千位同處十多年的朋友,脫離了關係。這時才開始同他們當中一位第一次重逢。我不禁立刻就問那老闆:『你從哪裡收來的』?『擔子挑過買來的』。我不忍卒看,匆匆地走了」。
舊貨如何管?
針對不斷崛起的舊貨市場,百年前的市政管理者也出臺了系列規範措施。
1914年,杭州出臺了《浙江省城取締舊貨營業規則》。其中明確規定「各鋪不得收買衙署印信,以及軍衣、槍刀子彈、妖書符咒。淫書淫畫宜即刻暗藏。兇器之棍棒、傘具等類,及其他官用物品,倘遇持此等貨物求售者,宜即刻報知巡警」。
1923年,寧波市修訂推出了《取締舊貨營業規則》。該法令對舊貨攤主配合防盜工作的義務,做出了明確規範。首先是嚴謹記錄舊貨流通情形:「凡舊貨營業,於領照後,自行備簿,將逐日收買舊貨及質票,詳細登記。仍由偵探隊每日稽查一次,並於簿內蓋章」。其次是在「入口關」嚴防贓物輸入:「不論何貨,店主或經理人須確認賣主有處分此物之權限,方可與之交易。如遇貨物及質票來歷不明,或其人形跡可疑者,應即報知該管警所或偵探隊核辦」。複次是在重大案件偵緝過程中配合警方做好物證鑑別:「各警所及偵探隊,如遇稟報竊賊或遺失物件,即抄發『失單』,傳知各店。自領到『失單』內相同者,立將貨物及賣主扣留,稟報該管警所及偵探隊核查」。
持續頒行管理規定,反映出各地權力機構有意將零散各處的自發舊貨攤、集市「收編」入市政架構之下。但是這種「添麻煩、加成本」的管理下沉,並未得到多數舊貨攤營業者的支持。1938年4月,《新聞報》分析了上海舊貨攤集體罷市的前因後果。其中提到強派帶有保護費色彩的「攤捐」,是亂局的重要誘因:「查各舊貨攤自移至萬竹路、舊倉街、侯家路以來,該處頗形熱鬧。邇來『南市自治會』擬徵收攤捐,每攤自二元起至五元止不等。各舊貨商以所入無幾,不堪負擔,一再請求減少。迭經商討,迄難解決,致激成罷攤風潮」。
1946年上海《香雪海》周刊漫畫裡的舊貨攤
舊貨攤的成立前提,是都會小市民圖便宜、圖方便,售販者求「小本」、求生存。因而對於這類小攤,市政管理者應當引導重於管制,服務大於索取。可惜百年前時局不穩,政治不清,貪圖眼前蠅頭小利的管理者,根本無暇想到這些道理。
,